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板科(Polyplacidae)主要是啮齿动物的吸血者。Ferris(1951)将其纳入甲胁科(Hoplopleuridae),作为5个亚科之一。1978年Kim及Ludwig修订了Ferris的分类系统将这5个亚科均升为科的阶元。同时将多板亚科中的Hamophthirus属恢复了科的地位并把马虱属Ratemia也提升为科。按他们的系统多板科现有14个属。 在我国,胡经甫(1935)曾记录了此科3属6种。Kim(1971)记录了台湾省的5种,其中4种隶属于多板科。作者1975年记述了负斧树鼩虱(Tupaiphthirus dolibrifer Chin),此种应降为硬树鼩虱(Sathrax durus Johnson,1964)的同物异名。故我国迄今已记录了多板科4属11种。我们近年来又收集到血渴虱属Haemodipsus的标本,是我国的新记录。现将我国多板科5个属的区别,制检索表如下:  相似文献   

2.
恩兰虱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兰虱亚科(Enderleinellidae)为甲胁虱科(Hoplopleuridae)中的一个亚科(Ferris,1951)。最近Kim and Ludwig(1978)将之提升为科,恩兰虱科(Enderleinellidae),共分5个属,即:恩兰虱属Enderleinellus Fahrenholz,1912,W erneckia Ferris,1951,Microphthirus Ferris,1915,小虱属Phthirunculus Kim et Ludwig,1965及奇虱属Atopophthirus Kim,1977。  相似文献   

3.
Ferris(1951)在其专著中,在新血虱属Neohaematopinus Mjoberg,1910下列有五个异名,其中包括拟颚虱属Linognathoides Cummings,1914。其后Benoit(1961,1969)建立了两个和它相近的属Johnsonpthirus属和Alenapthirus属。Kim及Ludwig(1978)在研究吸虱的科阶元分类中,在多板虱科下列14属,包括新血虱属和Alenapthirus属,但在新血虱属下特别注明包括Johnsonpthirus属。1982年Kim及Adler在整理新血虱属(广义,依Ferris,1951)中,就成虫和若虫的形态确立了新血虱属(狭义)和Johnson-  相似文献   

4.
马虱属Ratemia原为多板亚科Polyplacinae的一个属(Ferris,1951),最近Kim和Ludwig(1978)将之提升为一个科,马虱科Ratemiidae。本属原仅有一个种,小鳞马虱R.squamulata(Neumann)。至1958年Fiedler和Stampa才描述了第二个种,即R.bas-soni。两种均寄生于非洲的斑马Equus burchelli,但小鳞马虱并曾发现于乌干达的家驴上。本文描述的新种是本属的第三个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甲胁虱属吸虱(虱目:甲胁虱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胁虱属(Hoplopleura)是吸虱中种类最多的一属,主要寄生啮齿动物。Ferris(1951)在其吸虱专著中记录了49种。近二十多年来,新种陆续发现,至今已记录的共90余种。本文根据我们以在收集的标本,结合文献资料加以整理,报道我国甲胁虱属共11种,其中包括一新种和3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吸虱是寄生于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知吸虱11科22属96种.分别占世界已知科、属、种的64.71%、45.83%、17.14%.从分类阶元、特有物种、动物地理区划和宿主动物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吸虱的物种多样性.中国特有种吸虱27种.中国横跨古北和东洋两界,吸虱分布以东洋界和占北界共有属级分布型最丰富,有13属29种;其次为东洋界特有分布型,有6属41种,种类丰富;古北界特有分布型仅2属,但种类丰富,有24种.吸虱在7个地理区分布,以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3个地理区的吸虱物种多样性较高,其它4个区的物种多样性较低.我国吸虱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吸虱的物种分布受宿主动物地域分布的影响较大.吸虱的宿主动物种类丰富,但宿主动物体表吸虱的物种多样性低,一科(属)阶元的吸虱其宿主多为相对应的一科(亚科)动物阶元,反映了吸虱宿主特异性较高的事实,是吸虱与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甲胁虱是寄生于黄胸鼠体表的一种主要吸虱昆虫 ,在云南广泛分布。应用Iwao直线回归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对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Iwao直线回归方法 ,建立了M =12 .10 +4.76M (r=0 .75 ,P <0 .0 1)的回归方程 ,所得到的α与 β值 (α =12 .10 ,β =4 .76 )均明显高于判定界线值 0和 1。对α与β值进行随机偏离度检验 ,F =6 .0 7(P <0 .0 5 ) ,由此判定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分布 ,这说明太平洋甲胁虱对黄胸鼠的寄生是不均匀的 ,存在聚集并有形成大小不一的吸虱个体群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编撰我国甲胁虱属22种吸虱的检索表,并描述采自云南的解氏甲胁虱,新种HoplopleuraxieiChin,sp.nov。  相似文献   

9.
吸虱是寄生于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广布于世界各地。云南省已知吸虱昆虫9科13属44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吸虱科、属、种的81.82%,59.09%,45.83%。文章参考大量相关文献,从分类阶元、特有物种、动物地理区划和宿主动物4个方面分析云南省吸虱的物种多样性。云南省吸虱特有种有13种,占云南省已知吸虱种类的29.55%,27种为东洋种,15种为古北和东洋两界兼有种,广布种9种。吸虱在5个地理小区的分布,以横断山中部和横断山南部2个地理小区的吸虱物种多样性较高,其它3个区的物种多样性较低。相对于全国而言,云南省吸虱物种多样性较高,吸虱的宿主动物种类丰富。但蚤、恙螨和革螨等其它体表寄生虫相比较,兽类宿主动物体表吸虱的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其它体表寄生虫,1科(属)阶元的吸虱其宿主多为相对一致的1个科(属)动物阶元,反映了吸虱宿主特异性较高的事实,吸虱昆虫与其对应的宿主动物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一对一"的寄生关系,这是吸虱昆虫与其宿主动物协同进化的生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的四个新种,属于同翅目、飞虱科(Delpbacidae)、片距飞虱亚科(Delphacinae)、片距族(Delphacini),分隶于四个属。模式标本均存放于安徽农学院。 一、额叉飞虱属Dicrantropis Fieber 1866 扭叉额叉飞虱Dicranotropis tortilis新种(图1)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吸虱研究Ⅶ 多板虱科真颚虱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列报告第五篇对我国多板科的五个属中的三个属做了报导。当时我们没有真颚虱属的标本。最近收到于心同志采自新疆的跳鼠上的标本,为我国多板科的真颚虱属。 真颚虱属 Eulinognathus Cummings 本属吸虱寄生于啮齿动物,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在我国曾记录过两种,均寄生于跳鼠(Ferris,1932,1951)。于心同志送来的三种标本,经鉴定,两种为Ferris  相似文献   

12.
个木虱亚科(Triozinae)前翅主干同时分为径、中、肘三岔,为最简易的识别特征,可区别于其他亚科。其模式属Trioza的原意即是由tri(三) ozo(枝)而来,故可译为“三叉(或岔)木虱”;也有称作“尖翅木虱”者,但不能概括全体,因许多种的翅端是圆的。我们建议中名用“个木虱”,既形象又简炼,便于属和种的命名。 前个木虱属(Epitrioza)是桑山茂(Sh. Kuwayama)1910年以日本的E. mizuhonica所  相似文献   

13.
采用Bartolozzi & Sprecher(2006)分类系统,对锹甲科6亚科19属43种个体后翅脉相进行研究,从亚科阶元对翅脉性状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后翅脉相的分类学意义:1)RA4脉与RP1脉是否融合以及RA3+4端部是否反折等特征在不同亚科间差异明显,可作为亚科分类检索的重要特征;2)刀锹甲亚科Dorcinae与锹甲亚科Luncainae代表性属种后翅翅脉特征存在显著不同,表明Holloway(2007)将两者合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古北、东洋界种类;3)盾锹甲属Aegus应归入奥锹甲亚科Odontolabinae;柱锹甲属Prismognathus和环锹甲属Cyclommatus应归入锹甲亚科Lucaninae;4)不同属间后翅脉相特征为探讨疑难属广义刀锹甲属Dorcus(s.l.)的分类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的一新属二新种,隶属于同翅目、飞虱科(Delphacidae)、片距飞虱亚科(Delphacinae)、片距族(Delphacini),与额叉飞虱属(Dicranotropis Fieber)属于同一类群。模式标本藏于安徽农学院。  相似文献   

15.
鳃虱科(甲壳动物亚门,等足目)属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鳃虱科Bopyridae的47个形态学性状,利用PAUP软件,以支序分析方法对中国海域鳃虱科24属进行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支序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鳃虱科内姐妹群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假鳃虱亚科中的巨鳃虱属Gigantione是鳃虱科中较早分出的一支,而背腹虱亚科中的仿腹虱属Parathelges和腹虱属Athelges则为较晚分化出来的;褐虾鳃虱亚科的褐虾鳃虱属Argeia盖腹虾鳃虱属Stegoalpheon和真虾鳃虱亚科的深海鳃虱属Bathygyge聚为一支,成为一对姐妹群;蟹鳃虱亚科的单系性得到分析结果的支持,假鳃虱亚科的单系性则不被支持.  相似文献   

16.
铁甲科Hispidae包括4亚科,即潜甲亚科Anisoderinae,铁甲亚科Hispinae,丽甲亚科Callispinae及龟甲亚科Cassidinae(陈世骧1973)。潜甲亚科是铁甲科中最原始的类群,它的成虫体表无刺,丽甲过去即包括在此亚科中。本文发表的4新种,其中2种属于潜甲亚科毛唇潜甲属Lasiochila,2种属于丽甲亚科丽甲属Callispa。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的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方法】对云南采集到的3科3属4种吸虱(弯多板虱Polyplax reclinata、锯多板虱Polyplax serrata、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和麝鼩钩板虱Ancistroplax crocidurae),用IlluminaMiSeq PE250平台高通量测序后与GenBank中查找的其它13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分析17种吸虱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在虱属、阴虱属和猴虱属中有较长的等同序列;在甲胁虱属和钩板虱属中有很短的等同序列;在多板虱属、微胸虱属和血虱属中的等同序列介于二者之间。常见典型单一环状线粒体基因组物种的trnL_1(tag)和trn L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度在6-10 bp之间。对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属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大,同属内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小。基于17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trn L1(tag)、trn L2(taa)及trn L1(tag)和trn L2(taa)基因间既有协同进化又有独立进化。【结论】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较长的吸虱易发生协同进化,等同序列较短的吸虱易发生独立进化。吸虱亚目的 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协同进化是长期的或发生在远缘物种间,而独立进化是短期(两次重组事件间)的或发生在近缘物种间。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模式可能影响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间的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方法]对云南采集到的3科3属4种吸虱(弯多板虱Polyplax reclinata、锯多板虱Polyplax serrata、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和麝鼩钩板虱Ancistroplax crocidurae),用Illumina MiSeq PE250平台高通量测序后与GenBank中查找的其它13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分析17种吸虱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17种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在虱属、阴虱属和猴虱属中有较长的等同序列;在甲胁虱属和钩板虱属中有很短的等同序列;在多板虱属、微胸虱属和血虱属中的等同序列介于二者之间.常见典型单一环状线粒体基因组物种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度在6-10 bp之间.对17种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属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大,同属内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小.基于17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1(tag)和trnL ta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trnL1(tag)、trnL2(taa)及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间既有协同进化又有独立进化.[结论]trnL 1(tag)和trnL 2(taa)基因等同序列较长的吸虱易发生协同进化,等同序列较短的吸虱易发生独立进化.吸虱亚目的trnL tag)和trnL2(taa)基因协同进化是长期的或发生在远缘物种间,而独立进化是短期(两次重组事件间)的或发生在近缘物种间.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模式可能影响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短.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中国鲹科8属9种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1141bp),结合来自GenBank中分布于美国、安哥拉、希腊以及巴拿马的鲹科4属14种鱼的相应同源序列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支持科下设四个亚科(鲹亚科,亚科,鲳鲹亚科,鰆鲹科)阶元的分类系统;(2)亚科属下不宜设亚属分类阶元;(3)及达副叶鲹与丽叶鲹亲缘关系较近,应同属于副叶鲹属;(4)我国传统的鱼类检索系统将狮鼻鲳鲹误鉴定为卵形鲳鲹,建议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87和1988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飞虱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采集,经整理鉴定,发现4种中国新记录种,均属于飞虱亚科(Delphacinae)、飞虱族(Delphacini),其中绿飞虱属Chloriona 2种,黎氏飞虱属Ribautodelphax和古北飞虱属Javesella各1种,而且黎氏飞虱属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