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品种搭配、栽培技术等方面寻找减轻三化螟为害的措施,是经济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现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叙述如下: 一、三化螟发生期与水稻 生育期的关系 我县三化螟一般发生四代。第一、三代为害早、晚稻,造成枯心;第二、四代为害早、晚稻,造成白穗。发生期大致是:第一代为4月上中旬至5月中下旬;第  相似文献   

2.
湘北地区三化螟种群消长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湘北 4 9年水稻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种群密度消长的历史资料 ,着重分析了 1996~ 1998年连续 3年三化螟在湘北猖獗为害的原因 ,即中稻、一季晚稻面积增加 ,杂交中、晚稻“双两大”的推广 ,晚稻的大面积早插都便于三化螟辗转繁殖为害 ;稻田春收作物——油菜的大面积种植 ,增加了三化螟的有效越冬虫源 ;水稻播期拉长及品种的多元化和栽培方式的多样化 ,使水稻危险生育期与蚁螟盛孵期吻合度加大 ;三化螟对农药的抗性增强和主害代发生期变得不整齐 ,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三化螟数量与入侵时间对水稻受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1,28(5):264-266
基于三化螟为害水稻的特性,建立非线性的为害函数,然后引入一个反映水稻对螟害敏感性程度的加权因子,研究三化螟数量和入侵时间对水稻受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5.
水稻栽培系统对三化螟种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德京  张坚 《昆虫知识》1991,28(4):203-205
<正>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很多因子都影响着它的种群数量,其中包括水稻栽培、农药应用、天敌、温度、降雨量、光周期等,而影响较大,易于人为控制的因素则是水稻栽培实践,即水稻栽培系统。广东的水稻栽培制度从50年代后期的单季稻改为早、晚造双季稻后,加上广泛地施用农药,三化螟的发生为害都得到了合理的治理。但是,从生物进化的潜进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三化螟系水稻栽培主要害虫,因气候不同,年生3至6代。在浙江省三化螟年生3至4代,主要为害双季连作晚稻、中稻和晚粳稻,造成枯心和白穗。近几年来因扩种连作稻,形成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引起了三化螟的猖獗为害;特别以晚粳稻区改种连作稻  相似文献   

7.
为害水稻的螟虫主要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这两种螟虫的分布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省东部多种双季稻和早中稻,春耕期比较早,所有绿肥田都在谷雨前後於三化螟蛾尚未发生前就进行翻耕灌水,故对三化螟虫起了极大的消灭作用。二化螟虫的越冬处所不仅局限於稻根里,有的年份在稻草内越冬的比稻根中还多,此外在菱白和杂草中越冬的也不  相似文献   

8.
罗礼智 Shep.  BM 《昆虫学报》1994,37(3):298-304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pophaha incertulas卵的天敌种群及其捕食串和寄生率有显著的影响。捕食性天敌和某些寄生蜂的种群密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但啮小蜂和赤眼蜂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明显。螟卵捕食串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增长而增加。但螟卵寄生率则相反:种植密度低、生育期早,卵寄生率高,且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和生育期不仅影响了单种寄生蜂的寄生率,而且也影响了螟卵寄生蜂种类的多少。在种植密度低的地块和水稻生长初期,卵块通常有3种寄生蜂出现,而在密度高的地块和生长末期,卵块通常没有寄生蜂或仅有赤眼蜂出现。虽然卵捕食和卵寄生都是三化螟卵的重要控制因素,但由天敌所造成的卵死亡率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或生育期的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和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籼稻比粳稻有利于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杂交稻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生长发育都比常规籼稻有利,取食杂交稻的种群繁殖率可超过食常规籼稻的1~2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及其生长发育各阶段,与各地稻螟各世代各虫态的对应状况,是稻螟种群盛、衰的关键。对应状况适宜于稻螟为害繁殖时,其种群数量可数十倍于不适宜时的种群数量。研究水稻品种与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应着重研究、协调各地水稻苗情与稻螟虫情的对应状况。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县栽培技术对稻螟种群消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宏富  李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3):132-133
<正> 桐城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余脉。全县耕地面积54.4万亩,其中约有稻田45万亩。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u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常年三化螟发生3代,有少数4代,二化螟发生2代,有少数3代。 耕作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盛衰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县原为单季中稻区,以二化螟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种群系统的最优管理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学报》1995,38(3):296-304
以三化螟Tryporyza invertulas(Walker)种群动态模型和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为基础,根据水稻插植期、品种抗性,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和杀虫剂多次使用等控制措施以及它们的各种不同组合对该虫种群动态、水稻产量损失串和净收益的影响,以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研究三化螟种群的最优管理决策。其中,对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作了一点改进,它综合了前人所提出的种群动态模型的优点。建立的系统模型能够提供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在内的、对三化螟种群实施有效管理的最优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水稻重要害虫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对转 Bt 基因水稻产生抗性的潜在风险,本文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了第 3 代三化螟在转Bt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及非转 Bt 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上的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 Bt 稻上1~2 龄幼虫的存活率为 4.03%,极显著低于非转基因 SY63(55.76%);Bt 稻上幼虫为害率为1.75%,极显著低 于非转基因 SY63(5.98%);Bt 稻上存活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长于非转 Bt SY63。  相似文献   

14.
三化螟为害水稻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水稻的产量损失率不仅与蚁螟的为害时间、为害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管理措施和气候条件有关。在两个亚系统的二元非线性模式确定以后,给出了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模型在IBM PC/XT微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 1957年我站在百色地区水稻螟虫试验研究工作中,作了观查为害水稻的4种螟虫,卽: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对提早春耕灌水浸田漚田后,要經过若干时間才能完全死亡的探討。兹摘录其結果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特别是杂交稻推广以后,由于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茎秆髓腔大、维管束间距宽,根系发达,生长旺盛,营养丰富(表1),导致三化螟的发生为害出现了新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是确保杂交稻高产丰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研究了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稻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最容易受稻粉虱为害,卵孵化率为88.1%,拟蛹的羽化率为82.9%,孵化率和羽化率均高于水稻其它生育期。  相似文献   

19.
三化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惠祥  陈小波 《昆虫知识》1999,36(6):322-325
2代三化螟平均每块卵为害 11.25个枯心丛,34.75个枯心株; 3代每块卵平均为害 7.95个白穗丛,14.55个白穗株。模拟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2代Y=s8060.5-2181.5X,Y-水稻产量(kg/hm2),X-枯心株率,水稻耐害补偿作用明显,枯心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27;3代Y=7654.2-3902.2X,Y-水稻产量(kg/hm2),X-白穗株率,水稻表现一定的耐害补偿能力,白穗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51。三化螟危害允许水平1.28%。防治指标:2代卵块4875万块/hm2,3代卵块6519块/hm2。  相似文献   

20.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