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全面分析近30年国内外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本领域研究方向提供可视化分析数据。方法以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为来源数据库,检索肠道菌群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5.5.R2)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和被引文献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并对关键词进行突显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912篇,英文文献10 249篇。近30年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文文献发文量明显低于英文文献发文量;英文文献国家总体发文量中,美国排名第一,影响力也最高,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但影响力较低。国外核心研究人员为Rob Knight、Patrice D Cani,国内核心研究人员有王军、赵立平,中文文献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是段金廒、谭周进、余倩;国外主要机构有哥本哈根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其英文文献发文量排名第一;中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是中医药类大学。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菌群结构、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菌群检测技术3个方面。近年来,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多围绕与疾病的相关性及新技术、新方法展开。比较中英文热点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丰富,涉及生理、病理各个方面,其中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结论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30年来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提升肠道菌群检测技术、关注肠道菌群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于1990年开始起步, 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全面了解我国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作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中, 用“保护生物学”和“conservation biology”作为检索词, 检索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 采用文献计量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保护生物学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 并利用文献的题录信息统计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力量、基金项目和研究地区分布, 以及研究物种类群等指标。结果表明, 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力量的分布虽然分散, 但也已经形成从事研究的核心研究人员群体、研究机构群体; 中、英文保护生物学文献的期刊分布都存在离散性与集中性并存的现象, 即: 大量论文集中在少数期刊中, 而少数论文则分布于大量期刊上。我国出版的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只有《生物多样性》一种, 迫切需要创办一种英文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 研究基金的支持来源广泛, 中文文献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基金, 英文文献则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基金; 中英文文献中的研究地点都倾向于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西南和华南地区; 研究对象主要是植物、哺乳类和鸟类, 单一物种的研究中濒危物种占90%以上; 物种多样性调查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研究较多, 但针对保护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则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研究领域进程与现状,揭示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2000至2020年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5.5软件分析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引文情况。结果CNKI检索出3042篇文献,WOS检索出31477篇文献,肠道菌群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中文领域主要学者有李宁、张和平、谭周进,研究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作者和机构合作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团队规模。英文领域主要学者有Rob Knight、Willem M de Vos、Didier Raoult,机构有Univ Copenhagen、Univ Calif San Diego、Chinese Acad Sci等,作者和机构合作密切,形成了多个核心团队。高频关键词有益生菌、微生态、糖尿病、菌群失调、diversity、bacteria、inflammation、disease等,近年频率突变关键词为菌群移植、抗氧化、短链脂肪酸、16S rRNA、dysbiosis、brain、butyrate、oxidative stress等。引文分析高被引文章大都为方法学文献,引文关键词为高血压和帕金森病。结论国内外肠道菌群研究关键词相似,前沿热点稍有不同,总体差别不大,作者机构间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学科学术交流,共同推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本文对KM小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为国内KM小鼠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依据。方法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纳入了2004年1月1日~2023年6月10日的3981篇KM小鼠相关文献,分析了其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词和英文文献被引情况。结果 KM小鼠研究中文文献发文量波动下降,英文文献发文量逐渐上升,国内外对于KM小鼠的研究热度不同。发文最多的3个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日本,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主要是刘慧雯、李光武和赵欣等。国内期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KM小鼠毒理学、免疫学和生殖学方面,国外期刊研究主要集中于KM小鼠细胞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结论 目前,KM小鼠在我国已有80余年的应用与推广历史,主要集中在毒理学、免疫学和生殖学方面研究。KM小鼠虽在实验方面有一定成果,但规范化种群培育、优势研究领域发掘以及动物伦理的进一步推进是未来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文引用率影响因素——中外生态学期刊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红  袁飞  邬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253-1262
本文选择8种有代表性中外生态学期刊,对其一定发表周期内的论文引用率进行分析,探讨生态学论文引用率的影响因素及中外生态学期刊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英文期刊的年均被引次数均远大于4种中文期刊;英文期刊1位作者的论文数量百分比相对较高;所有期刊的合著论文比例均较高,体现了合作性在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论文作者数量与引用率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英文期刊论文的长度显著高于中文论文;随着论文长度的增加,年均被引次数增多.对中外期刊论文的引用率变化动态进行分析表明,英文期刊中总被引次数高的论文其增长速率也较快,表明其持续影响力强于中文生态学论文.我们希望这些结果会对生态学者以及相关期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曲孝云  侯东杰  陆帅志  郭柯 《生态学报》2023,43(19):8229-8240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草地研究现状,以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WOS)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对1980—2022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再利用CiteSpace.5.8.R3与VOSviewer1.6.18可视化分析工具,对经筛选后WOS数据库中2483篇相关文献以及CNKI数据库中2712篇相关文献的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引用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 1980—2022年国内外关于青藏高原草地的相关研究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5.89%,且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4.60%。2)截止到检索日期,被引次数最多的英文文献为“Greening of the Earth and its drivers”,频次为1093次;中文文献被引次数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频次为4189次;共引频率最高的文献是“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have continuously advanced from 1982 to 2011”,频次...  相似文献   

7.
“动物行为学高级培训班暨首次动物行为学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1-14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办,参会人员150余人。来自国内外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就精子竞争和近交回避(康乐)、行为的遗传和基因调节(孙中生)、行为的神经机制(罗敏敏、徐富强)、紫外光在蜘蛛通讯的作用(李代芹)、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影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保障生态系统安全、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 以CNKI数据库中的284篇中文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907篇外文文献为数据源, 从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共现等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 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关研究进展与热点。研究结果表明: ①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都在2017年左右开始激增。②国外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呈现“大集聚, 小分散”的特征, 国内相关作者之间的合作则呈现“小集聚, 大分散”的特征, 国内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③“生态系统服务”和“供需关系”是贯穿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阶段的关键词, “空间流动”“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生态系统服务文化”等关键词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临床引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临床治疗难度大,对该病原菌耐药性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目的】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功能,探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2014–2021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Web of Science (WoS)共8 996篇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中英文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文量、作者合作网络、国家和机构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及期刊分析、关键词聚类、突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该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英文文献发文量增长速度高于中文文献;我国文献发文量仅次于美国、印度,在该领域科研成果贡献度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较大;中英文文献中均对院内感染疾病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持高关注度。然而,中文文献较关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临床防治问题,英文文献则较关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础研究。【结论】国内外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对院内感染疾病及新型耐药菌的产生与防治关注度最高,暗示以上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 (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 英文文献225篇; 国内外三峡消落带研究论文数量均存在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近两年有降低趋势; (2)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重庆、湖北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 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主,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 但各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交流较薄弱; (3)发文期刊, 中文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为主, 外文以《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PLoS One》发文较多,外文高水平期刊发文较少; (4)研究热点主要以植物、土壤两大生态要素为轴心, 高频关键词有“水位变化”、“水淹”、“土壤”、“重金属”、“狗牙根”、“riparian zone”、“vegetation”、“sediment”等; 分析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位波动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与格局变化、植物对水淹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植被恢复技术研发、消落带微生物群落演变、土壤养分或重金属的赋存与迁移过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等, 近年来消落带重金属环境行为、消落带生境异质性的生态效应、生态格局与水库安全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然而, 单一要素和单一过程研究限制了消落带研究的系统性, 相关研究陷入瓶颈; 新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及生态系统观的引入是未来三峡消落带研究突破的关键, 应开展消落带生境异质性带来的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研究, 同时加强消落带植物-土壤-水耦合长期观测, 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及其持续的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氮肥农学效应与环境效应国际研究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国内外农田氮素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为以后研究农田氮素效应提供参考。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以"农田氮肥施用"为主题的所有SCI论文(1957—2014年8月),并分别提取出与"农学效应"、"环境效应"、"适宜施氮量"相关的文献,采用计量学方法,分析各研究方向的主要热点、研究机构、发文期刊和高被引论文等。共检索出关于农田施氮研究的SCI文献7460篇,其中与"农学效应"研究相关的文献2773篇,主要涉及到施氮肥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环境效应"研究相关的文献1609篇,主要涉及到氮肥施用对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温室气体排放、硝酸盐淋失、地下水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适宜施氮量"研究相关的文献408篇,主要涉及氮肥施用量、氮肥管理等。刊发各类研究成果最多的机构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影响力大的期刊与高被引论文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中国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逐渐进入世界前列。文献计量学可用于分析农田氮素效应主题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目前氮素农学效应仍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田氮素环境效应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氮流失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备受关注,而基于氮素综合效应确定农田适宜施氮量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高影响力论文偏少,优秀国际期刊不足,但研究实力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解中国鸟类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利用在线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了1991-2010年间发表的与鸟类有关的文献,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鸟类学研究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鸟类学研究发展很快,专业研究人员数量在1991-2010年间增长了近四倍,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数量近几年年均增长25%;论文数量占世界的比例已经由1991-2000年的0.46%上升到了2001-2010年期间的1.53%,世界排名由第27位上升至第16位,并且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在鸟类系统发育与演化、合作繁殖和婚配、禽流感、巢寄生等领域的许多成果开始在国际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在古鸟类以及雉类和鹤类等濒危鸟类的保护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从整体而言,中国鸟类学研究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对中国鸟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需要更加关注鸟类的生活史对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鸟类迁徙、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鸟类研究及数据保存和处理的方法,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2006—2010年5年来,我国昆虫学工作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3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19个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4项,"973"项目6项;共发表与昆虫有关的学术论文1377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25篇,Science6篇,Nature1篇,PNAS6篇,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篇,Nature Bioteachnology4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3项。本文分析了2006—2010年我国昆虫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不同昆虫学分支学科和不同研究区域的分布特征,透视了我们昆虫学研究前沿,旨在为制定我国昆虫学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 问题与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外相机(camera traps)作为对野生动物进行“非损伤”性采样的技术, 已成为研究动物多样性、种群生态学及行为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其发展和普及为中国野生动物多样性和物种保育研究带来了诸多机会。如今, 国内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在运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物种监测工作。本文结合20年来已发表的相关研究, 从内容、实验设计以及发展趋势方面, 总结了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并就相机对动物的干扰性、影像识别、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安全保障四个方面, 对该项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限制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红外相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建立技术规范、数据集成和共享、影像数据版权维护、提高监测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玲玲  巩杰  张影 《生态学报》2016,36(18):5967-5977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议题。近年来,各国和各相关机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基于SCI-E和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文量不断增加,发展态势良好。(2)发达国家是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美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总体来看,国家和机构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增强。(3)当前该领域的8类研究热点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机理研究,保护管理及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评估与模型、气候变化、政策与决策分析。从各个时期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国际更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依存关系的研究,国内则更加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4)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科研产出量显著增加,累积发文量居世界第5位,中国科学院是全球主要研究机构之一,但论文被引频次相对偏低,国际合作亟待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Hiroya Kawanabe produced more than 780 scientific papers, popular articles, governmental reports, chapters in books, edited or co-edited books, encyclopedia entries,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books from 1952 until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bibliography (Fall 1997). He was the sole or first author of 88% of these publications and shared authorship with 286 collaborators. Eighty-nine percent of his publications were in Japanese, others were in English, German, Chinese, Korean and Italian. His publications were devoted mainly to four topics: (1)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es, especially the territorial behavior of ayu, Plecoglossus altivelis,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and food segregation among fishes from 1956; (2) fish community ecology in Lake Tanganyika since 1979; (3) political articles on ecological research after 1991; and (4) museum activities after 1996. He also produced a number of newspaper articles (over 25% of total publications) addressing topics not only of science but literatur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Kawanabe's articles in newspapers were produced mainly when he was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of Kyoto University, and most of these articles concentrated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earch in Japan. The publications are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by year. The decision to add Japanese titles wa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which follow in parentheses, are often too loose and imprecise. Unfortunately, our printers could not insert these titles in the Japanese characters so Roman transliterations had to be substituted.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urvey,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global scientific production on enzyme immobilization researches was developed using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The time-span comprised the period from 1991 to 2017. A total of 9636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subject were retriev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seven main aspects: publication years, journals, countries, authors, organizations, keywords, and 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wer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expressiv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networks were evidenced between Brazil and Spain and between the USA and China. Additionally, the Spanish researchers were the ones that contributed most to this domain, while the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the most emblematic organizations.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keywords revealed that biosensor, lipase and glucose oxidase were the most cited terms among all publications, and also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a possible knowledge gap involving the terms Escherichia coli, Candida rugosa lipase and cytochrome-c in the context of enzyme immobilization. This study was efficient to evaluate the trends of the body of literature on enzyme immobilization research, subsidizing future decision-making in this field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自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创办以来,一直秉承首任主编钱迎倩先生确定的刊物定位: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及时报道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经验,包括法律法规和国际履约。时逢《生物多样性》创办20周年,我们总结了刊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创刊以来策划的研究热点、报道对象、作者队伍及产生的影响,以期更好为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服务。这些年,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如生物入侵、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DNA条形码、生物多样性监测与变化机制、谱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等,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履行进展在本刊上都得到了及时报道,2000年以后出版的13个专刊(专栏)更是热点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发表的1,189篇(不包括增刊)文章中物种多样性方面文章最多,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文章次之;从研究类群上看,植物和动物方面的文章明显多于微生物方面的文章。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则与所属地区的多样性丰富程度或受关注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刊物目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发表文章最多的前10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6人)、北京大学(2人)和复旦大学(2人);文章的平均作者数从1993年的约1.5人/篇增加到2011年的约4人/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团队合作的态势;每篇文章的平均页码数也从创刊时的平均5页左右逐渐增加到目前的10页左右,文章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发表的论文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资助,表明作者群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发表的论文中被引次数大于40的文章超过200篇,最高达970次(中国知网,2012年8月10日检索);被SCI刊物的引用次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生物多样性》是目前我国发表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刊物。但毋庸讳言,《生物多样性》如国内其他中文科技期刊一样,正面临巨大挑战,如优秀稿源匮乏、刊物国际化和国内评价体系的压力、如何协调基础性和应用性、如何兼顾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对策建议,指出《生物多样性》在"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和前沿创新与基础支撑兼顾的定位下,继续提高学术质量,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新闻媒体宣传发表的重要成果等方式,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效率,扎实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红球菌上,很少有研究人员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回顾。【目的】为了探究国内外红球菌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为后续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直观的参考。【方法】对近10年发表在Web of Science的红球菌领域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绘制作者标签视图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结果】全球有关红球菌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表期刊多为微生物学领域的专科期刊,中国和美国的文章发表数和引用数远超其他国家,红球菌的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生物催化、生物降解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等方面。【结论】红球菌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家和研究机构应继续加强合作,推动红球菌领域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