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酸角的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类型划分,酸角的开发利用,酸角的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对酸角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酸角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酸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元江及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栽培酸角的土壤氮磷含量对酸角叶片氮磷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两个干热河谷区酸角人工林土壤、叶片氮磷含量及光合参数,并使用4种常用的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二项式拟合模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元江、元谋干热河谷酸角人工林土壤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存在显著差异,两地土壤氮含量分别为1.205和0.881 g·kg-1,磷含量分别为0.481和0.177 g·kg-1,氮磷比分别为2.61和5.49;两地酸角叶片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元江、元谋干热河谷酸角叶片的氮含量分别为17.28和13.51 g·kg-1,而叶片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51和1.18 g·kg-1,叶片氮磷比也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1.80和11.66; 4个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对两个干热河谷酸角的光响应曲线都有较高的拟合度,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在低光合有效辐射情况下拟合度最高,而二项式拟合模型在高光合有效辐射情况下拟合度最高,因此表观量子效率(α)、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取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数值,元江、元谋两地酸角的数值分别为0.055和0.060、38.921和8.019μmol·m-2·s-1、1.377和0.404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取二项式拟合模型的拟合数值,两地分别为11.073和6.331μmol CO2·m-2·s-1、3223.2和2532.4μmol·m-2·s-1;元江干热河谷的酸角光合作用显著高于元谋干热河谷,两地土壤磷含量和叶片磷含量是影响酸角光合作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酸角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酸角,又称酸豆或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 Linn.),是一种热带生长的高大常绿乔术,属豆科。盛产于印度、东巴基斯坦、锡兰、缅甸等国,在非洲和南美大部也有野生,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有种植,尤以海南岛更为普遍。酸角树是一种生长很快的高大树木,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一般要十年左右开始结果,可持续产果60年。最大的树高达25米,周径7米。生长良好的树,每年可产果200~250公斤。果实大而扁平,成豆荚形。荚果肥厚,果肉酸甜并具有令人愉快的香味,是天然最酸的一种可食水果。  相似文献   

4.
于2017年至2018年对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捕食区网捕等调查方法,共调查到翼手目5科13属23种,其中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9属15种,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4种,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1属1种,犬吻蝠科(Molossidae)1属1种。从区系组成来看,以东洋界为主(19种),其次为广布种(3种),古北界仅1种。从栖息类型上看,分为洞栖型、树栖型及建筑物栖息型,以洞栖型为主(15种),建筑物栖息型其次(12种),树栖型最少(5种),但其中9个物种的栖息地类型同时包含了上述3种栖息类型中的2种。本研究在广东丹霞山发现中国蝙蝠新分布记录1种,为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而中印鼠耳蝠(Myotis indochinensis)为中国分布的再次确认。  相似文献   

5.
贵州仫佬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71名(男253人,女218人)世居贵州麻江县的仫佬族进行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28个,测量项目40个),调查对象年龄为20~55岁,3代均为仫佬族。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仫佬族男性属中头型、超阔面型,女性属圆头型、阔面型;男女均属高头型,阔头型,属中鼻型,中手型,窄肩型,中间体型,中腿型;男性属亚中等型,女性属矮型身材。贵州仫佬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多级溶媒提取酸角浸膏,分析了酸角浸膏的主要成分,并进行了卷烟加料试验.加料实验表明卷烟的烟气柔和细腻、香气量增加、刺激降低口感改善;低沸点部分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酒石酸和还原糖含量明显较高,而蛋白质和果胶含量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仙女湖及入湖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探讨了影响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关键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鉴定表层水体中浮游植物82种(属), 包括蓝藻15种(属), 绿藻33种(属), 硅藻23种(属), 甲藻3种(属), 裸藻5种(属), 隐藻2种(属), 金藻1种(属)。各季节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在7.95×106—2.19×109 cells/L和10.52—792.91 mg/L变化。群落功能类群的结果表明, 冬、春河流生境中具硅质结构的无鞭毛个体浮游植物(硅藻门)占据主导地位(Ⅵ功能群), 而湖区生境中具鞭毛、中等到大型的单细胞或群体浮游植物(如隐藻和甲藻)具有明显优势(Ⅴ功能群); 而夏秋季节不同生境中虽然Ⅵ型浮游植物数量仍然相对较高, 但是具伪空胞的、较大表面积/体积比的丝状个体浮游植物(Ⅲ型)以及具胶质鞘、小的表面积/体积比的群体类的浮游植物(如蓝藻, Ⅶ功能群)在某些河流和湖泊生境中的比重有显著增长。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冬、春季Ⅴ与Ⅵ功能群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到总氮和总磷水平影响; 而夏、秋季节Ⅲ与Ⅶ功能群浮游植物受到水温、浊度、总氮和总磷水平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螱类中有所谓“扭颚螱型”(capritermes typus,Holmgren,Nils.1913—14),或“扭颚螱状种’(capritermes-like species,Light,S.F.,1929)。我们在鉴定标本中,发现这一类型的螱类,共有六个属是:奇扭螱属(Mirocapritermes)、奇螱属[Mirotermes(Termes)]、平螱属(Homallotermes)、原扭螱属(Procapritermes)、拟扭螱属(Pseudocapritermes)、扭  相似文献   

9.
中国壳斗科栎亚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刘兰芳  房志坚   《广西植物》1986,(4):243-251+323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壳斗科所属栎亚科2属26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并以本科其它属一些代表种作对比,试图从孢粉学方面为栎亚科的系统分类提供依据。 花粉外壁纹饰在扫描电镜下可分三种类型,即水青冈型(含水青冈属),栎型(含栎属和三棱栎属),栗型(含栗属、锥属和柯属),花粉的类型与植物形态分类的三个亚科一致。 栎亚科的花粉外壁纹饰在扫描电镜下为颗粒聚集成的种种形状。栎属可区分为四种类型,即颗粒状、颗粒——蠕虫状、聚颗粒及芽孢状,其中类型一、二、三为常绿种类,类型四为落叶种类。花粉纹饰在常绿与落叶种类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而青冈亚属和栎亚属之间却没有界线。因此,栎属仍以包含两个亚属为宜。三棱栎属花粉纹饰则介于栎属的类型二与三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植被调查、标本采集和资料查询整理的基础上,汇总了察隅河流域种子植物名录,并对流域内植物物种的组成、优势科属、区系地理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运用R语言在属水平上与其周边16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察隅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察隅河流域共含种子植物138科、689属、2 771种(含变种),其中裸植子物4科12属56种,被子植物134科677属2 715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12科531属2 270种占绝对优势。(2)区内地理成分联系广泛,科的区系划分除世界分布类型外,热带分布型53科(55.21%),温带分布型43科(44.79%);属的区系划分中所有类型均有分布,温带分布型396属(62.07%),热带分布型230属(36.05%);属的分布型与科相比具有更明显的温带性质;植物种类丰富度高但特有成分低,无特有科,仅含12特有属。(3)流域内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较为明显,保留了较多古老孑遗植物,如裸子植物的西藏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察隅冷杉(Abies chayuensis)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等;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运动,成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虎耳草属(Saxifraga)、龙胆属(Gentiana)和报春花属(Primula)等新生高山植物区系成分分化繁衍的摇篮。(4)察隅河植物区系属喜马拉雅山南侧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过渡的区系性质,与珠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蓼属植物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和生态特性等.结果表明:渭河河道蓼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调查到的蓼属植物共有12种(含变种),半直立或平卧型种类最多(50.0%),以一年生草本为主(83.3%).依据生态类型,渭河蓼属植物...  相似文献   

12.
伞形科部分类群气孔结构及其分类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对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20属29种(变豆菜亚科9属11种,芹亚科基础类群11属18种)植物叶片(苞片或果实)的气孔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分析,以明确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的气孔特征及其与伞形科其他类群的区别。结果显示:(1)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的气孔类型有无规则型、不等型和平列型3种,其中变豆菜亚科的变豆菜族气孔为无规则型(占总气孔比例的35%~75%)及不等型(25%~65%),仅刺芹属(Eryngium)具平列型,而Steganotaenieae族的气孔均为无规则型;芹亚科基础类群除柴胡属(Bupleurum)外多为或仅为无规则型(75%~100%),少为不等型(5%~25%)。(2)气孔结构支持分子系统学将Arctopus放入变豆菜亚科的变豆菜族,Choritaenia移入芹亚科。(3)变豆菜亚科气孔特征同芹亚科及牵环花亚科的较为相似,而同参棕亚科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除虫菊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 Trev.)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计1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2个属:镰孢霉属(Fusarium),毛壳菌属(Chaetomium),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rnaria),内多隔孢属(Endophragmiell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腐殖霉属(Humicola),黑孢霉属(Nigrospora),韦氏孢属(Wiesneriomyces),色串孢属(Torula),阜孢霉属(Papular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其中镰孢菌属、链格孢属、腐殖霉属为优势种群。除虫菊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标本和文献查阅以及野外调查,对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雁荡山共有蕨类植物37科71属156种(含种下分类群);以单种和寡种分布的科和属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75.7%和91.5%.该区域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分别有14和20科,占总科数的37.8%和54.1%;热带成分总计22科,占总科数的59.5%,而温带成分仅1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9类型2亚型,包含世界分布型17属、热带分布型47属、温带分布型7属;其中,泛热带分布型属数量最多区28属),占总属数的39.4%.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分布型最多(93种),其中,中国-日本分布亚型有65种,占总种数的41.7%.中国特有种有21种(占总种数的13.5%),其中2种为仅分布于本区域的特有种,分布类型以华东-华南分布最多.由分析结果可见: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具有组成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多样、热带区系特征明显及特有种数量匮乏等特点,但与周边区域蕨类植物分布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杜鹃花属植物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西藏杜鹃花属植物共有180种(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隶属于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毛枝杜鹃亚属和糙叶杜鹃亚属5个亚属,以常绿杜鹃亚属(58.89%)和杜鹃亚属(38.33%)为主.从生活型来看,西藏杜鹃花属植物可分为灌木型(123种...  相似文献   

16.
山西历山珍稀药用植物AM真菌资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暴马丁香、连香树、南方红豆杉和领春木4种珍稀药用植物为材料,研究其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菌根结构类型和种属分布,同时分析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暴马丁香菌根类型为中间型(I-型),连香树和领春木为重楼型(P-型),南方红豆杉为疆南星型(A-型);4种植物根际共鉴定AMF 27种,分别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原囊霉属(Archaeospora)5属,其中Glomus为优势属。(2)pH与暴马丁香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但与连香树和南方红豆杉呈负相关;速效磷与暴马丁香、南方红豆杉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但与连香树呈负相关;碱解氮、有机质与暴马丁香、连香树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南方红豆杉呈负相关。(3)4种药用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主要受其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而根际AMF孢子密度主要受根际土壤pH制约。可见,历山自然保护区内AMF资源丰富,多样性程度也较高;宿主植物不同,土壤因子对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8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为金星蕨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6种金星蕨科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大多呈深波状。(2)气孔为下生型,多呈椭圆形;共观察到6种气孔器类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规则型和聚围绕细胞型),每种植物具2~5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3)金星蕨科8属植物在表皮细胞大小、垂周壁形状、气孔大小和形状、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器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属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与菌根真菌的协作对宿主植物的生长、抗病、抗逆及植物修复环境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揭示其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与生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阐明兰科植物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本研究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探讨了不同生境下东南亚特有种五唇兰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从不同生境下五唇兰根部共分离出内生细菌59株,其中从土生型五唇兰根部分离出内生细菌45株(76.27%),从石生型五唇兰根部分离出内生细菌14株(23.73%);基于内生细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分属于7属,即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草酸菌属(Pandoraea)、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泛菌属(Pantoea)、欧文氏菌属(Erwinia),其中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次优势属为泛菌属和伯克氏菌属;多样性分析显示,土生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石生型五唇兰,不同生境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1)。土生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泛菌属,石生型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和伯克氏菌属。  相似文献   

19.
对珍珠菜属(Lysimachia)植物中已报道的三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本属中的三萜皂苷均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为苷元基本骨架,根据皂苷元结构,可将皂苷分为13β,28-环氧-齐墩果烷型(Ⅰ型)和12-烯-齐墩果烷型(Ⅱ型),同时论述了Ⅰ型和Ⅱ型皂苷元化学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茶藨子属Ribes L. 植物19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 察。根据本属植物的花粉,在内萌发孔周围有一外萌发孔,有别于广义的虎耳草科xifragaceae(s.lato各类群的特点,结合本属其它形态特征,作者支持将茶藨子属独立为科的意见。从观察材料看,可将其归之为4个花粉类型:即醋栗型(Grossularia-type)、茶藨子型(Ribes-type)、拟醋栗型(Grossu larioidestype)和单性花茶藨子型(Berisia-type),这正好与分类学家根据形态划分的4个亚属相吻合,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群。据此,作者认为过去划分的亚属是合理的,醋栗类群不独立成属,似更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