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齿人类学进展》评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MarcA.KelleyandClarkSpencerLarceneditorsAdvancesinDentalAnthropology,NewYork:Wiley-...  相似文献   

2.
3.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89,8(3):282-283
《人类进化和史前史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uman Evolution and Prehistory)由美国自然博物馆的塔特索尔(Ian Tattersall)、德尔森(Eric Delson)和库弗林(John Van Couvering)三人主编,加兰出版社(Garland Publishing)198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出版,全书603页,大16开本,用可以保存250年的无酸纸印刷,售价87.50美元。  相似文献   

4.
雷帅  郭怡 《人类学学报》2022,41(3):501-513
饮食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与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牙齿作为饮食信息的主要载体,从不同角度为复原古代人类饮食谱系提供了可能。作为人类咀嚼行为、饮食结构及生业模式的直接反映,口腔疾病和牙齿表面微观痕迹的体质人类学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牙齿中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检测,对于揭示古代人类的迁徙与流动、生命在不同阶段的摄食行为与营养状况、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在回顾考古遗址中出土人类牙齿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基础上,结合牙齿的生长发育特征,绘制了不同牙位各生长序列所匹配的人类年龄图谱,并参照此图谱,提出了全新的牙本质连续切片取样方法。本文构想从体质人类学与碳、氮等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牙本质的连续切片、肢骨及肋骨等人体组织为关联式地研究材料,在探索古人类个体生命史的基础上展望“代际考古”。  相似文献   

5.
生物考古学(Bioarchaeology)是一门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遗存的综合研究进而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学科。1972年,英国考古学家Grahame Clark在其著作《Starr Carr:A Case Study in Bioarchaeology》中首次提出了"生物考古学"的概念,当时的研究范围仅限于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此后,由于受到新考古学理论的冲击,"生物考古学"的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1976年,美国体质人类学家Jane Buikstra在美国第十一届南方人类学会年会(the 11th annual  相似文献   

6.
《人类演化》一书,作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古人类学教授沃尔波夫,大13开本,厚达900多面。初次看到如此又大又厚的书时,着实使人吃惊。16午前,沃尔波夫曾出版过一部《古人类学》教科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现在出版的虽然书名为《人类演化》,但在编写材料的安排次序上,与前者并无二致,而在内容上却大大扩充了。全书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人类演化的基础知识,分三章,分别论述年代测定、演化理  相似文献   

7.
四年前,我们对当时在美国南加里福尼亚大学的Oxnard教授一本装帧精致的专著——《人类所在的动物目》——作过介绍(见本刊,第三卷,175—181页,1984年)。时隔不久,它的姊妹篇——《化石、牙齿和性别:对人类进化的新透视》——又和读者见面了。从本书的标题,可以知道它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起源有关的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并从这些材料中探讨性别二态问题,进而得到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解释。本书作者对于现生的和化石的灵长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它们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对我国云南禄丰出土的古猿类牙齿化石和广西柳城出土的巨猿牙齿化石表现了特殊的关注。因此, 贯穿本书的思维结构及其达到的结论都是值得我国人类学工作者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对从新疆、内蒙古和内地7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居民牙齿磨耗、牙齿疾病、牙齿生前脱落及咀嚼肌发育情况进行的观察和对比发现生活在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居民牙齿平均磨耗与内地新石器时代居民大体接近.在磨耗方式上,新疆和内蒙古居民呈现出一些可能反映其生活或行为方式的特殊磨耗.龋齿病和牙齿生前脱落的出现率在边疆和内地居民具有明显的差别,表现为内地居民龋齿发病率高,而边疆居民牙齿生前脱落更普遍.另外,新疆和内蒙古居民上下颌骨出现有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作者认为生活在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居民与同时期,甚至时代更早的内地居民相比,食物更为粗糙坚硬、含颗粒成分高;出现在新疆和内蒙古居民牙齿的局部或特殊磨耗、牙齿生前脱落、颌骨骨质隆起等现象说明边疆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比较恶劣,经常需要用牙齿啃咬坚硬的物品,或将牙齿作为工具使用.此外,龋齿病出现率的明显差别说明边疆居民谷物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摄入比例较内地居民为低.本文的发现进一步提示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地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狩猎-采集仍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比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陈醒斌 《人类学学报》1989,8(2):186-188
《考古资料的形成作用》是迄今较全面地论述考古资料形成论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希弗尔(Schiffer)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考古学的思想论和方法论。早在七十年代初,他曾发起研究垃圾考古学。七十年代末,他出版了《行为考古学》,研究人类行为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影响。从八十年代开始,他的兴趣拓展到研究各种文化作用和环境作用以及它们与考古资料的关系,与叶伦(Yellen)、荷德(Hodder)等人一道,倡导考古资料形成论,向“新”考古学派提出挑战,引起了当今考古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11.
古病理学(Paleopathology)主要是通过古代人类遗存来研究古代人类疾病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人类遗骸保留着大量的疾病信息,通过对病理现象的观察、描述、检测和研究,可以有效地推测个体生前所患病症;对人群疾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其生活方式、生业模式、社会组织关系、人群迁徙、信仰和习俗等。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95,14(4):285-296
本文从人类的诞生,人类发展过程的连续与间断,人类进化过程中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现代人的进化等4方面来论述人类进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生物磁学》2010,(2):I0003-I0003
美国《自然》杂志网站1月13日刊发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决定男人之所以是男人的Y染色体是人类所有基因中进化最快的染色体。进化比其他基因快2%。  相似文献   

14.
由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张鹏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渡边邦夫教授联合编写的《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一书业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要问人类社会的"家庭"是什么时候出现?人类社会又是如何进化到现在的模样?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张鹏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渡边邦夫教授联合编写,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灵长类的社会进化>给出了圆满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李宁利 《人类学学报》2005,24(2):166-170
最近,由沈辰和S.G.Keates主编的《中国更新世考古学最新研究》以英国考古学研究国际系列文集第1179辑出版。该文集是根据2000年4月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考古学会第65届年会以“中国更新世考古的理论和实践”为主题的分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并经过作者广泛修改编辑而成,其中还吸收了两篇年会以外的论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研讨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目前日益增多的、  相似文献   

17.
《生物磁学》2011,(10):I0002-I0002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研究者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利用噬菌体,在实验室中让生物分子的进化速度提高了100倍。新研究有望让制药业使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蛋白质、核酸和其他成分按需制药。该研究的领导者、咯锦大学化学和生化教授戴维·刘说,大多数现代药物都由有机小分子制成,但某些情况下,蛋白质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可能更适合用来制药。但这种生物大分子如何快速地制造一直是一大难题,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2012,(25):I0002-I0003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大脑发育基因的额外拷贝能促进成熟神经细胞迁移到更远部位,以及发展更多连接。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额外的拷贝并没有增加原有基因:SROAP2的功能,这个SROAP2基因属于srGAP家族,能通过F-BAR结构域介导细胞膜形态的变化。从而对神经元的形态发生和迁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潘雷 《人类学学报》2019,38(3):398-406
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虚拟图像处理技术的灵长类牙齿测量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分离三维虚拟模型的齿冠和齿根,再进行后续测量工作,如计算机辅助的生物力学分析、釉质厚度测量等。而分离齿冠和齿根这一步骤,目前有多种方法,如,1)根据齿颈线切分齿冠,或2)人工建立基底平面切分齿冠。为了评估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后续的牙齿测量学上的影响,本文使用三维方法测量了82例化石和现代人类下颌后部牙齿的釉质厚度,包括南方古猿、早期人属、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使用配对t检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釉质厚度数值上没有显著差别,但随后进行的种间比较发现,使用基底平面切分齿冠的方法比较费时,更依赖于测量者的人工操作,并且可能弱化了物种间前臼齿绝对釉质厚度的差异,造成系统误差。其原因是对于前臼齿和前部牙齿等齿颈线形状不规则的标本,基底平面难以建立或误差较大。在未来对釉质厚度的种间差异的研究中,特别对齿颈线形状不规则的标本(如人类前部牙齿及猩猩、黑猩猩的牙齿等),本文推荐使用齿颈线分离齿冠和齿根,测量和计算齿颈线之上的釉质厚度。釉质厚度有一定的分类学、功能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意义。本文积累了一批可供未来对比研究的原始数据,并且发现尼安德特人前臼齿的相对釉质厚度显著小于现代人,这与前人利用臼齿、犬齿所做的对比研究结果相同,支持了尼安德特人拥有较薄的相对釉质厚度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陈昭 《人类学学报》2013,32(3):264-273
随着人体组成学中文版的发行和人体组成测量培训班在中国的举行, 中国生物人类学家对人体组成测量方法在科研中的运用有了更大的兴趣。该文对人类学家,如Jindr?ich Matiegka和Stanley MarionGarn在人体组成学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做了基本的介绍。此外, 作者还以Garn博士的工作为例, 去激励中国生物人类学家开展人体组成学的研究工作。文章讨论了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方法在生物人类学中的用途, 并介绍了人体组成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及近年来人体组成学的变化: 如影像技术的发展, 影像技术作为"金标准"对评估其他人体组成测量方法的用途, 双能量x线吸收法的优势, 生物电阻分析法的广泛运用, 和多种人体组成测量方法相辅相成的现象。作者对常用的人体组成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做了比较, 并指出人体组成成分测量是人体测量方法的自然延续, 人体组成学和生物人类学的关系渊源已久; 因此中国人类学家应当更多地利用人体组成测量方法对人体差异做更深入的研究, 并注重人体差异同健康疾病和生物医学的关系, 以便让生物人类学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