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记述了在中国云南省西陲德宏自治州潞两市一个洞穴深处岩壁上发现的以蝙蝠血为食物的陆生蛭类.由于标本的头部有5对眼,完全体节各有5环,体背各环有发达的乳突和背感器,尾吸盘巨大且腹面有辐射肋,因此属于山蜂属Haemadipsa Tennent,1859.又因为头部第5对眼点很小,甚至缺少;体背缺少色素和背部条纹;两牛殖孔仪被2环隔开;末环背中有1非常大的半网球形突起,肛门开口其顶部的横沟上.因此与山蛭属中已知其它种均不相同,故为1新种,定名为洲穴山蛭Haemadipsa cavatuses sp.nov..正模和12个副模标本保仔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这是世界上首次对洞穴陆蛭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马立名 《四川动物》1992,11(1):13-15
1983—1989年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几种吸血习性进行了实验观察。1.新羽化蚤吸血蚤百分率与羽化后时间呈直线正相关。二齿新蚤至30小时左右,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至40小时左右,吸血蚤百分率约达90%,相当于繁殖蚤。2.蚤同宿主接触5分钟内即有部份吸血。接触半小时吸血蚤数最多,半小时至1小时吸血蚤数减少,也有少部份蚤至1小时尚未吸血。3.吸血蚤与未吸血蚤均可留于宿主体上,亦均能随时离开宿主体。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边境地区吸血蚊虫生态调查丁兆福,孙权忠,乔木(沈阳空军后勤部卫生防疫队,110015)EcologicalInvestigationonBlood-SuckingMosquitoesinBordRegionsofJilinProvince.¥D...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山蛭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决山蛭危害问题,我们对海南岛山蛭分类生态做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有关山蛭密度的调查方法并无借鉴。考虑到山蛭是在地面杂草上活动,是不均匀的点状分布。水平分布的调查方法是,在山蛭最多的林段内采用慢步行走20分钟,同时用120cm长的小木棍边走边打动周围的杂草、诱山蛭活动,把所看到的山蛭分成体、亚成体、幼体计数记录。在水平分布的基础上,选择四大林区(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顺序下同)进行山蛭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在四个调查点都选择山  相似文献   

5.
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和气温的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恩光 《生态学报》2001,21(3):458-461
在室内以土壤湿度梯度作为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的栖息试验表明,海南山蛭栖息于含水量的15.1%-16.77%水分的土壤表面;野外调查表明,海南岛橡胶林内海南山蛭栖息于16.54%-17.66%含水量的土壤表面;热带雨林者栖息于19.92%-25.73%含水量的土壤,室内实验表明,海南山蛭爬向30-35℃温度范围,占试验蛭数79.15%,在8-9℃不活动,10℃能山蛭活动,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而15℃试验蛭答部活动,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为Y-18.6Z-172.3,R-0.976,P=0.01。在橡胶林内8-9℃山蛭不活动;10℃开始有山蛭活动,且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当17℃时所有山蛭活动,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Y=4.73X-3.97,R=0.93,P=0.1。首次使用土壤湿度梯度测定山蛭对土壤湿度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并讨论了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气温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吸血蠓类生殖行为和习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华 《昆虫知识》1994,31(3):187-189,192
双翅目长角亚国蠓科(Ceratopogonidae)小型昆虫中刺吸人畜血液的库蠓Culicoides、蠛蠓Lasioheea和细蠓Leptoconops3属统称为吸血蠓类,因其传播病毒、细菌、线虫、原虫和丝虫等多种病原体而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为研究其媒介效能、生态和防治,迫待建立实验室驯养的媒介种群,吸血和交配则是实验室驯养吸血蠓的关键,建立生殖营养节律各个时期的指标又是生态学调查和模型设计的基础。鉴于此,国内外学者早已重视吸血蠓类重要种群生殖营养节律的研究,阐明了许多问题,并建立了某些研究方法,为媒介效能、生态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技术从海南山蛭体内分离山蛭素(抗凝血蛋白)基因,首先需获得不带有山蛭体表色素且完整的山蛭基因组DNA,本试验通过结合使用SDS-蛋白酶裂解法和CTAB法,有效的去除了山蛭基因组DNA提取过程中难以去除的色素,得到的基因组DNA保持完整,无降解,以之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一个长度约为237bp的特异性片段,此片段与印度山蛭蛭素的cDNA大小几乎一致。初步表明,这个序列没有内含子,而仅是海南山蛭蛭素的编码序列。  相似文献   

8.
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毒力测定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利用速灭杀丁,叶蝉散,杀虫双,乐果,三氯杀螨,草甘膦等6种农药对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e)进行毒力测定,比较各种农药LK50表明,速灭杀丁>叶蝉散>三氯杀螨醇>杀虫双>乐果,除草剂草苷膦对海南山蛭完全无毒杀作用,草甘膦+速灭杀丁对海南山蛭仍有很强的毒杀作用,海南山蛭对速灭杀丁的敏感性为,成体>幼体>亚成体,在田间小区试验表明,1.5%速灭杀丁防治效果为95.08%,大面积应用表明“草苷膦药液+0.5%速灭杀丁”防治效果最好,达94.74%,“草甘膦药液+1%叶蝉散乳油”防治效果次之,达90.5%,草甘膦+灭蛭农药是防治山蛭好药剂,达到灭蛭除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盐源山蛭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源山蛭(Haemadipsa yenyuanensis Ziu et Sung)~*分布于我县海拔1,800—3,000米的山林草丛中,在玉米地、洋芋等地、荞子地、蔬菜地和果园中也有。主要吸食人畜和其他兽类的血液,吸血量一般都超过自身体重的1—5倍。 盐源山蛭是一种比较大型的山蛭。体长35—75毫米,体宽6—11毫米,体高3—6毫米,后吸盘直径为5—9毫米。山蛭的背面为黄褐色,正中有三条黑褐色  相似文献   

10.
山蛭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的一种嗜吸人畜血液的动物。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亚热带丛林及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在我国,迄今已发现15种山蛭。对于这些山蛭的形态、分类及生态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曾先后有过报道。其中仅盐源山蛭的生化成分被作过初步分析。至于采用较先进的电泳技术分析山蛭种间的蛋白质特征及差  相似文献   

11.
纵纹腹小NFDA1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的3~7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纵纹腹小NFDA1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其内容包括栖息地、营巢环境、种群密度、食物组成等.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鸬鹚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4~ 7月和 2 0 0 0年 3~ 8月 ,对青海湖地区的鸬鹚繁殖过程进行了观察 ,初步掌握了鸬鹚的迁移、营巢、产卵、孵卵、育雏和扩散等生态习性。结果表明 :鸬鹚每年 3月中、下旬迁来青海湖繁殖 ,两性共同营巢 ,营巢期集中在每年 4月上旬至 6月中旬 ;产卵高峰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平均卵重是(5 7 5± 2 0 2 )g ,卵的大小为 67 2 9mm× 40 2mm ,平均窝卵数为 (3 61± 0 3 4)枚。鸬鹚孵卵期为 (2 8 0 7±0 5 3 )d ,孵化期间的卵重损失 (Y)与孵卵天数 (X)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0 997-0 0 0 68X(r=0 990 ,df=8,P <0 0 1 )。  相似文献   

13.
黑卷尾的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1998年的5-8月,对山西沁水县中村镇张马地段黑卷尾的栖息环境,行为习性,季节迁徙,种群密度,繁殖生物学,食物组成等进行了定位观察。  相似文献   

14.
孙玉波  贾岗  纪岷  孔令雪  郭聪 《四川动物》2012,31(5):786-789
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在主要树种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的四川省洪雅县林场中,采用直接观察和胃容物分析法对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食性进行研究.发现赤腹松鼠取食的植物共有14科23种,如小柱悬钩子Rubus columellaris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果实,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花及柳杉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树皮.结合往年文献,已知确认洪雅县赤腹松鼠取食的植物共28种.根据胃容物分析,果实种子的比例为秋季(75.60%±0.53%)>夏季(63.32%±0.69%)>冬季(34.02%±0.43%)>春季(14.35%±0.71%),差异显著(P<0.05);而树皮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为7.32%±0.50%和8.30%±0.87%,显著低于冬季和春季的28.13%±0.72%和28.71% ±0.84% (P <0.05).根据结果分析,赤腹松鼠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实种子,在冬春取食较多的树皮可能与果实种子短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河北南大港黑翅长脚鹬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3~10月,在河北省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做了研究。该鸟在本地区为夏候鸟,3月下旬迁来,9月中旬迁离,居留期约180d。栖息生境主要在盐场,平均种群遇见率为40.8只/km.平均窝卵数4.1枚,孵化期为20-21d,孵化率为89.7%,年繁殖力为1.86,孵化期卵平均失重率为16.0%,幼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16.
山黄连的生长习性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黄连是一种野生中药材。分布比较广 ,是很好的镇痛药 ,有多项药用价值和高效杀虫、杀菌功能。具备研制、开发有价值的人药、兽药及农用杀虫、杀菌剂的潜力。山黄连栽培方法简单 ,产量高 ,可采收多年 ,前景看好。现将它介绍如下 ,以飨读者。1 形态特征山黄连Chelidon  相似文献   

17.
白马鸡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4月-1994年7月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直接跟踪观察白马鸡的四季垂直迁移活动2栖息地类型,日活动规律的结果,并对白鸡与其它雉类的同群活动,繁殖期的结构群现象进行了描术客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95年7月至1998年8月,在山东长岛自然保护区的车由岛进行了海鸬鹚繁殖习性的观察,初步掌握了海鸬鹚的择偶,营巢,产卵,孵化,育雏等繁殖习性,探讨了影响海颅鹚捕食的因素,并报道了海鸬鹚在山东省的繁殖区。  相似文献   

19.
山西历山黑脸噪鹛的生态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1998年,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脸噪鹛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其内容包括栖息环境、遇见率、垂直分布,食物组成,繁殖习性等。  相似文献   

20.
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首次报道滇产秋海棠属46种3变种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特征。研究表明所有种的特征组合均有明显区别,因而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种和变种的依据。在每个组内难以找到一致的特征,因而在组的划分上意义不大,但秋海棠组内毛被和表皮特征的分化却为探讨一些组间的关系提供了某些线索。另外,通过探讨各组内毛被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似可看出侧膜组应为较原始的类型,从而推断各组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