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属铁角蕨科,在欧美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传统的赏叶植物,至今已培育数以百计的观赏品种.我国1980年首次发现在长白山有分布,因其分布区狭窄,繁殖力很弱,生态环境正受到严重破坏,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对开蕨为中型草本植物,多年生,每株轮状簇生5-14枚近披针形单叶,叶片近革质稍呈肉质,叶背沿侧脉方向整齐而对称地着生有线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东北对开蕨的栽培技术田洪张宝国于翠兰(通化市园艺研究所,134001)东北对开蕨(PhylitisjaponicaKom.)仅一属一种,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自然贮量极少,是长白山珍贵稀有植物,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1植物学性...  相似文献   

3.
珍稀植物对开蕨与其伴生物种的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采用X2和W检验,联结系数(AC)、点相关系数(PPC)、Ochiai指数(OI)、共同出现百分率(PC)的种间联结性分析和M.Godron群落稳定性测定方法,以长白山极其狭小地区分布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海拔729、1008m群落内,对开蕨与其伴生种联结性及群落稳定性。调查显示:吉林省临江区域自然分布的对开蕨种群为小片状聚集分布,数量较少,局部大尺度上分布频度极低,为偶见种。与对开蕨伴生的植物共有70种,其中乔木16种,灌木16种,草本植物38种。联结性分析表明:群落总体联结性VR(方差比率)1,检验统计量WX20.05(N),显示群落种群间均表现出正关联,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联结性测度指标显示对开蕨种群与乔木、灌木联结性低于与草本的联结性;其中对开蕨与乔木联结种对均不显著(X23.841);与灌木正联结种对以凤城卫矛(Euonymus maximowiczianus)达到显著正联结(X23.841),其它联结均不显著;对开蕨与草本植物三叉耳蕨(Polystichum tripteron)达到极显著正联结(X26.635),与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为显著正联结,与野芝麻(Lamium barbatum)为显著负联结(3.841X26.635),反映出对开蕨与大多数植物种群关联不显著或显著关联的种群极少,种间联结关系较为松散趋向于相互独立,有很大的随机性。群落稳定性测定得出:海拔1008m的01群落和海拔729m的02群落,其总体的累计种类倒数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值分别为35/65、34/66,均远离20/80;各群落内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比值也远离稳定点坐标,显示出群落总体均不稳定;两个群落内部各层次的稳定性排序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结论提示:现存对开蕨群落极不稳定,亟待加强保护。在物种保护和回归实践中可通过保护和选择与之正联结较强的物种来保护和建立对开蕨生存环境以求对开蕨分布群落的稳定,最终达到实效保护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对开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刘保东  包文美 《植物研究》1991,11(2):93-100
本文对中国产铁角蕨科的对开蕨(Phyllitis japonica)配子体发育,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作了详细研究。孢子单裂缝,周壁具褶皱。萌发方式向心型。丝状体2—8细胞,单列。原叶体发育三叉蕨型,具毛状体。雌雄同株为主。精子器较大,颈卵器细长。比较配子体的特征,本文认为中国产的对开蕨与欧洲所产的应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开蕨的潜在适生区,分析影响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对其种群开展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方法:基于现有的对开蕨分布点和环境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对开蕨在吉林省的潜在适生区并划分适生等级,进而以刀切法,结合每个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和置换重要值来综合评估影响对开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平均值为0.991,测试集的AUC平均值为0.987,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对开蕨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的白山市和通化市,辽源市、吉林市和延边州也存在零散分布,而白城市、长春市、松原市和四平市均为非适生区,其中高适生区潜在分布面积共计2 139.67 km2,中适生区潜在分布面积共计2 950.20 km2,低适生区潜在分布面积共计7 309.44 km2。影响对开蕨潜在分布的4个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暖季度的降雨量、海拔、坡度和最冷月的最低温度,其适宜阈值分别是500~560 mm、700~1 250 m、14°以上和-25.5~-23.5...  相似文献   

6.
华南植物园中的蕨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植物园蕨园始建于60年代初。此后 ,陆续从国内外引种栽培成功了近200种食用、药用和观赏蕨类植物。其中包括我国重点保护植物桫椤、鹿角蕨 ,原始观音座莲、扇蕨、苏铁蕨、七指蕨 ;此外还有荷叶铁线蕨、华南条蕨等。这些蕨类植物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 ,本园又以观赏蕨类为重点 ,并在观赏蕨类的引种、繁殖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现仅从国内外引进的鹿角蕨就有76种 ,而华南地区常见的观赏蕨类如黑桫椤、江南星蕨、苏铁蕨、鸟巢蕨、崖姜、华南紫箕、金毛狗、阴石蕨、翠云草、卷柏等在本园生长良好 ,犹如一幅…  相似文献   

7.
蕨麻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栽培蕨麻过程中,蕨麻自然生物量和经济产量随温度、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建立了蕨麻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数学模型,从而为蕨麻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一九九九年八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蕨类植物Pteridophytes观音座莲科Angiopteridaceae法斗观音座莲AngiopterissparsisoraⅡ二回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bipinnataⅡ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henryiⅡ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对开蕨PhyllitisjaponicaⅡ蹄盖蕨科Athyriaceae光叶蕨CystoathyriumchinenseⅠ乌毛…  相似文献   

9.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V. 铁角蕨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8属59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铁角蕨科植物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半圆形、宽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极轴长17-41 μm,赤道轴长23-60 μm。外壁光滑。周壁较厚,由周壁形成孢子的表面纹饰。主要纹饰类型有6种: (1)窗孔状纹饰。铁角蕨属Asplenium的厚叶铁角蕨A. griffithianum、北京铁角蕨A. pekinense、肾羽铁角蕨A. humistratum属于此种类型。(2)脊状纹饰。铁角蕨属的假大羽铁角蕨A. pseudolaserpitiifolium、毛轴铁角蕨A. crinicaule等7种属于此种类型。(3)翅状纹饰。铁角蕨属有14种属于此种类型,如江南铁角蕨A. loxogrammioides、齿果铁角蕨A. cheilesorum等;细辛蕨Boniniella cardiophylla、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水鳖蕨Sinephropteris delavayi、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疏脉苍山蕨Ceterachopsis paucivenosa和药蕨Ceterach officinarum也属于此种类型。(4)翅脊状纹饰。有铁角蕨属的21种和巢蕨属Neottopteris的6种属于此种类型。(5)角状纹饰。阔足巢蕨N. latibasis属此类型。(6)丝毛状纹饰。只有阔基苍山蕨Ceterachopsis latibasis属此类型。从孢粉学的角度对该科的分类和系统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开蕨属导管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开蕨的解剖学研究,发现在根的次生木质部中,存在单穿孔倾斜乃至横的穿孔板的孔纹导管,螺纹加厚明显,是蕨类植物中一种新类型的导管。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太行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初步探讨了河南太行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特点。该区系有蕨类植物 1 0 4种 ,隶属于 2 3科 4 8属 ,优势成分以蹄盖蕨科、鳞毛蕨科等系统演化上比较高级的类群为主。组成本区系的成分来源不同 ,以温带成分占优势 ,与河北、山西、北京地区的蕨类区系关系密切 ,与山东、秦岭、长白山、黄山、鼎湖山的相似程度渐低。这与中国现代蕨类植物地理分布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食用蕨类及其栽培与加工技术张志焱,刘长庆(泰安市菜篮子科技园泰安271000)(泰安市农业局)1.我国的主要食用蕨类1.1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球子蕨科,株高1米,1-2回羽状复叶,较耐干旱,分布于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13.
对开蕨属次生维管组织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谷安根  汪矛 《植物研究》1989,9(4):87-89
本文对对开蕨(Phyllitis japonica kom.)根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其次生维管组织系由比较进化的,含单穿孔、具螺纹加厚的孔纹导管的次生木质部与比较原始的、含延伸细胞的次生韧皮部构成。  相似文献   

14.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也叫蜈蚣草,属于肾蕨科肾蕨属植物。它栽培广泛,取材方便。每年9—10月是观察肾蕨孢子囊的好时机。过去在普通显微镜下只能看清孢囊结构,看不到孢子弹射。近几年来,我们改用显微投影仪观察,不但结构清晰而且孢子的弹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观赏蕨类引种栽培及其物候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华水韭、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西南凤尾蕨、剑叶铁角蕨、翅轴蹄盖蕨、东方荚果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等30种蕨类进行了引种栽培和物候期观察.结果表明:(1)引种成活率高;(2)管理粗放;(3)多数种类四季常青,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够在怀化市安全越冬,值得在亚热带地区开发利用;(4)华南紫萁、小黑桫椤、光蹄盖蕨、长江蹄盖蕨、翅轴蹄盖蕨、三相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镰羽贯众等9种蕨类在展叶时,同时长出孢子囊;(5)多数蕨类的孢子囊在长出后1个月左右发育成熟;(6)在叶开始萌动时引种栽培的蕨类,当年的营养叶萌发期和展叶期都推迟半个月左右,但孢子囊群的出现期和成熟期不受影响;(7)不同蕨类的孢子囊群形成期具有差异性,同种蕨类的孢子囊群形成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依据之一。建议在编写、修订《中国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时增加蕨类孢子囊群形成期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蕨的培养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是常见的蕨类植物。它属于蕨类植物门、真蕨纲、薄囊蕨亚纲、真蕨目、蕨科、蕨属。世界和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它的分布。它们生长在山地、林  相似文献   

17.
光照强度对水蕨孢子萌发及配子体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鑫  朱旋律  张莹  戴锡玲 《植物研究》2010,30(2):170-173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对水蕨孢子萌发以及配子体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 000~4 000 lx的光照强度条件有利于水蕨孢子萌发,4 000 lx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最快。光照强度约为4 000 lx时最有利于使水蕨发育为两性配子体。光照强度约为1 000 lx时最有利于使水蕨发育为雄性配子体。为水蕨的人工栽培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石门山的苏铁蕨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前,笔者在位于粤、闽交界处的广东省汕头市石门山插队劳动。在一次山林救火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片奇特的植物,初看以为是苏铁群落,细看该植物叶背面有孢子囊群,于是认定为蕨类植物,但因其看上去像苏铁,一直记忆犹新。1989年,在阅读资料时见到了有关苏铁蕨的记载,并了解到这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古老物种。回想起当年救火时发现的奇特植物与苏铁蕨很相似,于是决心对该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后经反复查证,确认该物种就是苏铁蕨,并对其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1991年1月,汕头市科委、建委及该地所属 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有关领导…  相似文献   

19.
高山红景天年龄与根部红景天甙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98年8月和1999年7月采自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14个天然居群和人工栽培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高山红景天的年龄和根部红景天甙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高山红景天的年龄根据其根茎上芽磷痕的数量判断。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的高山红景天的年龄与其根部红景天甙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境下的高山红景天,其根部的红景天甙含量与年龄的正相关性则较弱。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Ⅱ级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海拔729、1008m群落内,其种群大小、分布频度和密度,个体形态特征指标及其在种群内、种群间差异,苗高分布规律、相对苗高组替代年龄级结构,分布格局和群落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对开蕨在自然分布区内为偶见种,呈斑块状分布。在400m~2内,海拔1008m处(01群落)种群密度为31株,样地分布频度为43.75%,最大密度15株/25m~2;海拔729m处(02群落)种群密度为91株,样地分布频度为93.75%,最大密度30株/25m~2。通过对其自然苗高,叶片数量,有孢子囊叶片数量,最大叶片长、宽值,最小叶片长、宽值,冠径,叶片厚度7个形态指标的分析显示,种群内变异较大,随着植株高度(年龄)的增加,其变异系数均随之减小而趋于稳定;种群间在自然苗高,最大叶片长度和宽度,成熟孢子叶片数量,冠径,叶片厚度上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其苗高分布呈现双峰型,01种群波谷出现在15.1—20.0cm处;02种群波谷出现在10.1—15.0cm处,两群落均显示有一次较大的更新过程,同时01种群在40.1—45.0cm出现间断。年龄级分析得出,01种群划分为5个龄级,近于正态分布;02种群划分为4个龄级,为倒J型分布;两种群分别处于中龄期和幼龄期,没有出现衰退型年龄结构。格局分析得出,对开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两群落的乔木、灌木、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lef丰富度指数、生态优势度和种间相遇机率较低(与地带顶级植被相比)而且分布不均;对开蕨在两群落的草本层中重要值较低,仅为伴生种。两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相似度指数分别为66.67%、69.23%和38.46%,草本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