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超声处理技术制备酪蛋白酸钠—豌豆分离蛋白纳米乳液,并利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最优制备工艺为豌豆分离蛋白添加量4%(w/v)、酪蛋白酸钠添加量4%(w/v)、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5min,此条件下,酪蛋白酸钠—豌豆蛋白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49.82 nm、TSI为3.008、乳化产率为91.28%。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米糠蛋白的利用价值及应用意义,本研究拟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以米糠蛋白为乳化剂的β-胡萝卜素纳米乳液,本研究采用响应面优化法获取了米糠蛋白纳米乳液超声乳化制备工艺:超声温度50℃,超声功率490 W,超声时间280 s和米糠蛋白浓度4.5%,在此条件下米糠蛋白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90 nm,乳化产率为88.1%,兼具较强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将为新型功能性食品、纳米食品的开发提供技术途径及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自酿酸奶中分离得到1株高抑菌活性菌株,经16S rDNA测序后鉴定为Lactobacillus sp.FSZ。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取得良好抑菌效果。经组分分析及蛋白酶降解,抑菌活性物质确定为蛋白物质,推测其由一些高分子的蛋白类物质和低分子的多肽类物质组成。抑菌活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发酵液经60℃处理30 min后,活性基本没有下降,经100℃处理30 min仍保留83.9%的活性,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经过不同程度超声改性(200/400 W、10/20min)的大豆分离蛋白(SPI)与肌原纤维蛋白(MP)的复合体系(W/W=1∶4),对复合体系的乳化性、凝胶性(流变性、持水性、质构性)及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然后确定凝胶形成过程中主要交互作用(疏水交互作用、氢键、二硫键)与凝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PI经过10/20min、200/400 W超声处理后会影响MP-SPI复合体系的乳化性、凝胶性。其中MP-USPI(400 W、20min)复合体系乳化性及凝胶性最好,EAI和ESI分别为18.25m2/g和78.88%,持水性提高了28.05%,硬度提高了21.5%,弹性为0.88mm。凝胶结构变得致密、均匀,不规则孔洞变小。随着SPI变性程度的升高,氢键都有下降趋势,疏水交互作用增加,二硫键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月见草籽油在医药、保健及食品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月见草籽油进行了研究,采用超声及粉碎处理方式对月见草籽进行预处理,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0min、超声温度60℃;采用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利用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最优的月见草籽油脂提取工艺:料液比为5.4(w/w)、酶添加量为1.38(v/w)、酶解温度为62.5℃、酶解时间2.8h,响应面有最优值为84.32%;测定油脂的基本组成及相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月见草籽油的皂化值、折射率、色泽的影响不显著,但酸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月见草籽油。优化的工艺简便可行、提取率高,为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月见草籽油提取工艺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脉冲回波法研究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以正庚炕(C71116)、水乳浊液(以span-80为表面活性剂)为模型体系,研究了脉冲回波法探测微乳体系结构稳定性的可能性,并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衰减系数(a)与微乳体系配比、表面活性剂含量及微乳液制备时搅拌转速密切相关。微乳液体系在实验当中均出现了由油和水两相混合的状态到油和水分相的状态。微乳液体系的超声衰减系数在分相前后均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变化,但对应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溶液,分相时间都有所不同。且一般而言,当微乳液开始两相(水相和油相)分离时,超声衰减系数将发生明显变化。因此预计脉冲回波法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简单、可靠、非破环性的微乳体系稳定性检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研发出一种以大蒜精油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水乳剂剂型,能够降低大蒜精油在自然条件下的挥发速度,使其具有长效的杀虫活性。通过采用不同高分子乳化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辅剂的复配筛选,通过对乳液的流动性、分散性、储藏稳定性等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了3%大蒜精油水乳剂的最佳配方为:大蒜精油3%,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为2%,乳化剂A为3%,十六醇含量1%,甲基纤维素钠盐0.2%,纯水补足100%。该大蒜精油水乳剂各组分均对人体及环境安全,其外观、乳化稳定性、热贮稳定性、冷贮稳定性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水乳剂的各项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亚麻籽油为主要原料,在充分利用亚麻籽油独特的香味及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将亚麻籽油与辅料蒜、姜、洋葱、花椒、桂皮及香叶(蒜∶姜∶洋葱∶花椒∶桂皮∶香叶=1∶1∶2∶0.5∶0.5∶0.1)混合后在真空状态下抽提一定时间后经过滤制取浓香的亚麻籽拌菜油。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温度为60 ℃、浸提时间为10 min、辅料与亚麻籽油的比例为1∶10,在该条件下制得的亚麻籽拌菜油风味独特、香气浓郁、色泽好,其品质最高。经测定,油酸13.11%、亚油酸12.5%、亚麻酸42.2%。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S-SEDDS替代液态自乳化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制备非诺贝特固体自乳化制剂。方法:比较了固体自乳化制剂与市售产品、液体自乳化制剂的体外溶出情况及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固体自乳化制剂用水分散后平均粒径为820.2±26.5(nm);溶出度试验结果显示,30min累积溶出度达到80%以上,本研究制备的非诺贝特固体自乳化制剂AUC(0-24)为22.7±8.2 mgoL-1oh与SEDDS的AUC(0-24)(24.9±7.6mgoL-1oh)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市售微粉化胶囊(13.8±10.5mgoL-1oh)相比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P〈0.05)。结论:S-SEDDS有液体自乳化给药系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乳清蛋白预进餐,探讨其对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对象给予饮食控制指导,其中观察组52例给予乳清蛋白预进餐,对照组50例给予安慰剂预进餐,于观察1w早餐后测定0、30、60、120min抑胃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4w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体质指数、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饮食干预4w后,2组患者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在饮食控制后1周监测的2组患者不同时相GIP、GLP-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2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清蛋白预进餐可促进GIP、GLP-1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1.
以新型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研制出质量稳定的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GA-PLA-NPs)乳液制剂,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改良的溶剂蒸发法制备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GA-PLA-NPs);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大小和分布;经超速离心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与载药量;考察藤黄酸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经急性毒性实验考察藤黄酸纳米粒的安全性。得到确定处方工艺为:水相∶有机相为2∶1(v/v),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0.5%(w/v),藤黄酸(GA)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0.1%(w/v),GA∶PLA为1∶4(w/w)。处方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51.36 nm;平均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98.87%和13.3%;藤黄酸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分为两相:突释期和缓释期;急性毒性试验测得藤黄酸纳米粒的ID50为26.3mg/kg。制备的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GA-PLA-NPs)质量稳定、分散性良好。聚乳酸可能成为藤黄酸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同轴常规切口与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视力以及泪液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研究组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最佳矫正视力、平均超声能量、角膜散光程度、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泪液炎性因子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平均超声能量、术中前房稳定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泪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相比,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在改善患者角膜散光、视力以及泪液炎性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实施加热、高速剪切处理,从而获得与油脂相近的感官特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二因素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加热温度、蛋白质浓度为考察因子,以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粘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模拟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质浓度9.10%,加热温度79.6℃,加热时间10 min,均质时间40 s,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粘度为46.8 mPa·s,乳化稳定性为49.15 min,与市售植物油相当。  相似文献   

14.
超声和高压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牛血清白蛋白经过超声和高压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以及自由基清除剂对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破碎和乳化蛋白时超声和高压处理对蛋白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将BSA溶液经过超声和高压处理,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动态光散射(DLS)、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ondenaturing SDS PAGE)以及园二色谱(CD)等手段检测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超声使BSA严重聚集,加入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减少聚集的产生。而高压处理后的BSA未出现聚集,但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结论:超声和高压这两种处理方法对蛋白损伤机理不同,所以选择合适的破碎方法要根据蛋白自身的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308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统计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230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2例(0.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0 min、手术切口≥3.2 mm、植入PMMA人工晶体、后囊膜破裂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体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是保护因素(P<0.05)。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保留变量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ROC分析该模型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5.12%。结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可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风险。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能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稳定性。方法将HCMV 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分别以不同时间放置于2~8℃和37℃,检测试剂盒的外观、阳性参考品符合率、阴性参考品符合率、重复性和检测限,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实时稳定性、加速破坏稳定性、开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的观察及初步应用。结果 3批实验用试剂盒实时稳定性和3批试生产试剂盒加速破坏稳定性、开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试验中,外观均合格,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及阳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100%,最低检出限参考品均能检出。3批实验用试剂盒实时稳定性检测重复性良好,CV值均≤15.00%。3批试生产试剂盒在37℃条件下放置6 d后,CV值分别为7.94%、7.16%、4.66%;开瓶后分别置于2~8℃冰箱0w、1w、2w、3w、4w,CV值均≤1 5.00%;运输至上海,CV值分别为2.59%、3.12%、2.37%;运输至海南,CV值分别为4.89%、2.65%、2.33%。样品反复冻融5次后,试剂盒检测稳定性良好。结论 HCMV 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2~8℃条件下至少可保存15个月。  相似文献   

17.
体外区室化(In vitro compartmentalization,IVC)是通过制备微液滴反应小室包裹单个基因(包含表达体系)或细胞进行反应和培养,从而建立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偶联,并借助流式细胞仪(Fluorescence-activatedcell sorting,FACS)对液滴进行超高通量检测和筛选,进而快速获得目标基因或细胞的一种方法。IVC-FACS筛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定向进化研究。但早期利用机械分散法生成的微液滴大小均一性难以控制,严重影响液滴的定量检测,降低了筛选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芯片内快速生成微液滴的技术也愈加成熟。本研究首先利用W/O (Water-in-oil)单层液滴生成芯片高速制备单分散的W1/O液滴,再将W1/O液滴重注入W/O/W (Water-in-oil-in-water)双层乳化液滴生成芯片制备均一的W1/O/W2双层乳化液滴。通过对油、水相流速与比值的优化,可以生成直径在15.4–23.2μm的单乳化微液滴,液滴可在培养数天内保持稳定。将单乳化液滴重注入双层乳化液滴芯片,通过调整油相流速,可以获得生成速度在1 000个液滴/s、直径在30–100μm的双层乳化液滴。利用双层乳化液滴包埋的大肠杆菌细胞能正常进行培养和目标蛋白的诱导表达,为后续建立基于液滴和流式细胞仪的菌株高通量筛选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糖蛋白结合疫苗制备中赖氨酸单位减少率(或赖氨酸单位替代率)是衡量载体蛋白琥珀酰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建立了一种方便易行的化学检测方法,即氨基定量测定法(简称改良Fields法),它是通过对琥珀酰化处理前和处理后载体蛋白中赖氨酸的ε-氨基的定量测定,间接计算出赖氨酸单位减少率大小的。经测试方法中标准赖氨酸浓度的测试灵敏度范围在0.5-40μg。同时用已知不同浓度赖氨酸和三批待测琥珀酰化载体蛋白进行验证,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制备GST-Exendin-4融合蛋白,以本实验室构建好的pET22b-Exendin-4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Exendin-4基因,酶切克隆入pGEX-4T-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Exendin-4.经DNA测序证实插入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不同浓度的IPTG和不同温度诱导下,经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出Mr约为30 kD的目的蛋白,灰度扫描显示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9.9%,超声裂解后的上清通过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透析、除盐及冷冻干燥得到高纯度的目的蛋白.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GST-Exendin-4融合蛋白,为下一步进行目的蛋白大规模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艾叶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艾叶油微胶囊,研究乳化时间、乳化转速、凝聚温度、凝聚转速等因素对艾叶油微胶囊成型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热重法评价艾叶油微胶囊的缓释性和稳定性。结果:艾叶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20 min、乳化转速1 500 r·min-1、凝聚温度45℃、凝聚转速300 r·min-1,按此工艺制备得到的艾叶油微胶囊大小均匀、形状规则、不粘连。结论: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艾叶油微胶囊,工艺稳定、产品成型性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