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的膳食营养素供应状况,为做好农村学校食堂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 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蛋白质、钙、铁、锌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供应不足学校比例分别为48.4%、45.7%、44.5%、34.3%;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C供应情况相对较差,比例分别为61.0%、82.3%、65.7%。除维生素A和铁外,小学和初中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季节的膳食能量和各类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钙和锌以外,不同供餐模式学校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能量和营养素供应状况有待改善,建议各地学校增加食堂动物性食物的供应,进一步落实学生营养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乳母对自身营养状况的认知,比较自我营养认知对膳食的影响,并探索影响营养认知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调查我国北京、广州、苏州等3个城市的乳母,共计580人。通过问卷询问乳母“是否认为自己现在存在营养不良”,并调查其自认为缺乏的营养素以及调补的方法。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乳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结果:20.3%的乳母自认存在营养不良,其中33.1%的乳母认为钙缺乏,食补是乳母选择调补的首要方法。“自认为营养不良”者,有较多人钙、锌摄入情况良好,但同时也摄入更多的能量,且体重滞留数显著较高。学历较高的乳母认为“自身存在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P=0.013)。结论:我国乳母对自我营养状况的认知与实际营养摄入情况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食物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食物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粮谷类257.5g、蔬菜196.4g、禽畜肉66.2g、鸡蛋9.9g、豆制品7.2g、牛奶0.0g、植物油12.9g。经检验,中小学、不同季节、不同供餐模式的7类食物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生均食物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学校食堂应优化食物供应结构,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供应,预防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膳食能量和营养素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能量1 560kcal、蛋白质48.2g、维生素A 75.2μg RE、维生素C 30.7mg、钙230.7mg、铁14.0mg、锌8.1mg。经比较,小学和初中(P值均<0.000 1)、不同供餐模式学校(P值均<0.000 1)的膳食能量和各营养素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能量和铁外,不同季节的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生均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建议学校食堂增加动物性食物的供应,预防学生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营养状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职业学校1 912名住宿生2013年体检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指标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4.81%和11.11%,女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07%和6.91%,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高三年级超重和营养不良率最高、高一年级最低。城市学生肥胖率高于农村,肥胖和营养不良率城市女生均高于农村女生。结论:该学校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并存,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吉林某高校1 075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况。结果:“轻体力活动青年男性每天需要的能量”“高血压应该少吃盐”知晓率仅为254%、382%;有558%的学生认为“节食减肥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而“愿意说服自己吃对健康有益,但不喜欢吃的食物”的比例仅为338%;过去1w内,“每天吃早餐”“每天喝牛奶或酸奶”的学生比例为393%、205%。结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储备尚不完善,营养相关态度有待加强,膳食行为习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湖北省松滋市117例7~12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与其血脂关系,评价本地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松滋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体检的7~12岁儿童,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BMI以及血脂指标。结果:单纯性肥胖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10.96±1.64)ng/mL,严重低于正常对照组[(23.93±5.01)ng/mL](P<0.05),超重组的维生素D水平[(16.33±3.54)ng/mL]也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对应的BMI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00)。肥胖组的TC、TG、LDL C水平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松滋市肥胖、超重的儿童体内血清维生素D水平营养状况存在不足和严重缺乏的现象,与光照时间不足、户外活动缺乏有关,建议对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进行膳食干预,加强户外活动,重视肥胖与维生素D等相关营养素的知识宣教,减少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学学生的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方法:2013年4月对丰台区某小学1~6年级208名学生进行3d膳食调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作出评价。将身高、体重指标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城市儿童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 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算出超重、肥胖率。结果:该小学学生身高、体重较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有所增长,各年龄组的男女生超重、肥胖现象均很普遍;随年龄增加维生素摄入不足的现象有所增加,维生素A、C摄入不足现象严重;膳食结构不合理,豆类、蔬菜、水果、奶类摄入不足,鱼、虾、肉、禽类输入超过推荐值。结论:该人群超重与肥胖率较高、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尽快采取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地改善其膳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实体瘤患儿营养风险,进行营养评价及血清维生素状况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6月间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205例实体肿瘤患者,进行STAMP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及营养评估(体格指标、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完善血清9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9、维生素B12)浓度测定及分析。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营养状况及不同营养状况与住院时长的相关性。结果:205例实体瘤患儿中,男童97例(47.3%)、女童108例(52.7%),年龄范围4月龄~16岁9月龄。中度营养不良风险者148例(72.2%)、高度营养不良风险者57例(27.8 %),营养不良风险与年龄(r=0.230,P=0.001)及住院时长呈正相关(r=0.144,P=0.04)。低白蛋白血症者31例(15.1%),住院时长显著增加,低血清前白蛋白者150例(73.2%)。维生素检测显示:维生素D缺乏最广泛,占比83.4%,其次为维生素C(15.6%)、维生素A(9.3%)、维生素B6(9.3%)、维生素B2(5.4%),其余维生素的缺乏率在5%以下。结论:实体肿瘤患儿存在较高营养不良风险,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白蛋白血症、低前白蛋白、血清维生素缺乏等。营养状况与住院时长存在相关性,需进行早期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及评估,以及早期营养干预,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预包装食品市场,为老年食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及老年食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分析收集的220例预包装老年食品营养声称情况。结果:220例老年食品可分为调制乳粉、液态饮料类、糕点类和芝麻糊等四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1.4%、12.3%、39.5%和16.4%。调制乳粉类以强化补充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C和维生素A、D、E为主要特点,部分产品添加膳食纤维、牛磺酸、植物甾醇和益生菌。维生素B1、B2、叶酸添加率较低,未发现有维生素K、烟酸等的添加。液态饮料类以“低脂、脱脂、无乳糖” 为特点,55.5%产品强化钙。糕点、饼干类分为糕点类(73.5%)和饼干类(26.5%),营养声称“富含膳食纤维”“粗粮纤维”“无蔗糖、麦芽糖醇”等为特点,但“低脂”产品仅占8.0%,脂肪含量总体较高。芝麻糊等类,藕粉类(27.8%)、芝麻糊(58.3%)、核桃和其他坚果粉(18.9%),冲调食用,易于老年人消化和吸收,口感丰富。结论:目前市售的老年食品较少,品种单一,以调制乳粉、糕点、饼干为主;添加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脂肪含量过高。乳粉、豆粉及其制品可以作为老年食品的首选载体。建议加强老年食品的标准化管理,促进老年食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饱腹,并不等同于脱离饥饿!虽然全球抗击饥饿的成果显著,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着人类健康。膳食中长期缺乏铁、锌、维生素A等必需微量营养素,将直接导致机体健康受损或营养失衡,引发生长发育缺陷或各种疾病。"隐性饥饿"通常很难被发现和意识到,且由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而被忽略其重要性。2016年6月17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2016年全球营养报告》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已成为一种全球"新常态"。我国隐性饥饿及营养失衡人口在全球排第二位,隐性饥饿、超重和肥胖人数是1991年的1.5~2倍,近10年来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学校食堂建设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进一步推进保证学校供餐质量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699个试点县中,每个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当某种供餐模式不足2所小学或2所初中时,则抽取该供餐模式下所有学校作为调查学校。结果 共收集15 763所学校的完整数据,有食堂的学校占60.8%,初中学校有食堂比例(87.3%)高于小学学校(54.2%),西部地区(74.5%)高于中部地区(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几乎所有食堂供餐和混合供餐的学校都有食堂,仅25.7%的企业供餐学校有食堂。有42.2%的学校的食堂配备餐厅,初中学校(77.8%)高于小学学校(33.3%),西部地区(48.0%)高于中部地区(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7%学校的食堂同时有餐厅和桌椅。有28.4%的学校有小卖部。仅有11.7%的学校使用学生电子营养师(农村版)配餐软件。结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学校的食堂建设仍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小学,学校设有小卖部现象较为普遍,学校营养配餐软件使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区的18岁以上成人的体质指数水平。方法: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河南省监测点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体质指数数据经加权处理后分析BMI 值水平及低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结果:河南省城乡居民体质指数平均值为24.74±3.63kg/m2且无论城乡高BMI值均出现在低龄男性和高龄女性。低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2.67%、39.80%和16.74%。年轻人低体重情况较为普遍;超重率表现为农村显著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女性肥胖率高发。结论:河南省成人居民低体重年轻化、BMI指数增长迅速、农村地区超重与肥胖高发的形势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订学生营养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中抽取8个县(市)32所中小学校,共5 580名学生(男生2 847名、女生2 733名)。采用统一规定的方法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结果:调查学生除6岁年龄组身高、体重外,其余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低于2010年全国农村同年龄段学生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为16.0%,其中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4.2%、12.6%,男生(18.7%)高于女生(13.2%);小学生(17.5%)高于初中生(12.9%);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9.1%、16.8%、11.2%。超重/肥胖率为9.1%,男生(10.5%)高于女生(7.5%),小学生(9.5%)高于初中生(8.0%);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8%、6.9%、11.1%。结论:我国中部贫困地区学生体格发育水平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问题堪忧;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亟需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及营养知识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天津市抽取206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早餐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资料并进行评价。结果:每天吃早餐的小学生为1182人,占57.38%,不同年级间,学生早餐食用比例有差别,其中 3,4年级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相对较高,6年级小学生最小(χ2=50.553,P<0.01)。80%的小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和“没有胃口”, 其中4、5、6年级的小学生因为“没有足够时间”不吃早餐的比例有所上升。在第三节课就感到饥饿的小学生约50%左右,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5.369,P<0.01)。56.75%的小学生认为早餐对他们非常重要,17.87%的小学生认为早餐的重要性一般,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六年级的学生比重达30%(χ2=284.75,P<0.01)。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欢家长准备的饭菜的学生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χ2=279.28,P<0.01)。结论:天津市小学生早餐食用频率低,小学生对营养早餐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应加强早餐营养宣教,改善小学生的早餐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在近10年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体重不断增加,体质水平得到改善,营养不良率和贫血率也显著下降,但是超重肥胖率、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视力不良及龋齿检出率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都与中小学生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要改善城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需要从学校抓起,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多方面的配合开展营养健康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和微型营养评价精法评价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2种营养筛查方法的适用性和结果,为临床营养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4月入住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的年龄≥65 岁、住院时间≥24h 的180 例老年患者,由经过培训的营养师对神经内科的老年住院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2种筛查方法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观察其评估营养状况的可行性。结果:180例老年患者中低体重、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6.1%、23.3%和16.7%,体重指数正常者占53.9%。采用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定,有营养风险者共计75例(41.7%),其中男性患者61例占42.7%、女性患者14例占37.8%;高年龄组患者有营养风险的比例较高(59.4%)。采用MNA-SF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为58.3%、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7.3%,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增加(P<0.05)。105例NRS<3分的患者,再按照MNA-SF进行评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65例(61.9 %)、营养不良者6例(5.7%);NRS≥3分者75例,再按照MNA-SF进行评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共40例(53.3 %)、营养不良者25例(33.3%),2种方法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A-SF的营养风险检出率更高。结论:MNA-SF的适用性更好,老年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营养技师应加强对患者进行营养宣教,配合临床医生积极进行营养干预和营养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医学营养干预对门诊超重及肥胖患者体成分及体重管理认知度的影响,为体重管理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相关经验。方法:对2017年6月—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3个月的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及密切跟踪随访,对干预前超重及肥胖患者超重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后患者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及体重管理认知度调查。结果:聊城市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103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超重危险因素主要包含嗜油腻(油炸食品、外出进餐频繁)、甜品摄入较多(零食、饮料)、体力运动少(久坐、规律锻炼)、压力大以及睡眠不充足;个性化营养干预后患者体重、BMI、体脂率、腰围及腰臀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量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减重知识的认知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医学营养干预对超重及肥胖患者减重效果明显,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问题,尤其是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及营养性慢性疾病呈高发态势。自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农作物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产量增加,而许多研究表明,单位体积农作物产品中部分营养素,尤其是微量营养素含量有下降趋势,对农作物中微量营养素形成了“稀释效应”,导致单位体积营养素含量的下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微量营养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进展,提出深入开展农作物营养品质分析研究、建立对主要农产品微量营养素含量监测体系、从食物生产源头入手提升农作物营养品质,为增进国民营养健康提供优质的食用农产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果蔬类食物摄入情况,为果蔬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共190名学生果蔬问卷调查;同时调查其前3 d的24 h膳食,营养计算机系统(NCCW)分析果蔬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进行比较。结果:仅25.97%和57.46%学生知晓“菜果不可相互替换”“果汁不可代替鲜果”,随年级增加而提高(P<0.05)。仅2.21%学生每日蔬菜摄入大于5种。71.22%的学生每日水果不足2种。每日维生素A、维生素C、膳食纤维摄入未达到平均需要量(EAR)的比例分别高达72.93%、86.74%、98.9%。结论:北京市房山区初中生果蔬营养知识和行为较差,应加强食育果蔬营养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