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研究发现,牙周炎与全身多器官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近年来,牙周炎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将近期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下呼吸道的途径及其作用研究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建立一种敏感的抑菌试验,微量琼脂糖弥散法,分析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牙周病原菌在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孵育30min,菌落形成数低于对照组,微量琼糖弥散法测定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显示血链球茵培养12h后,培养上清液出现抑菌活性,72h达高峰。在有蔗糖及pH8.5TPY培养基中培养的血链球菌上清液可形成较大抑菌环,厌氧环境培养的血链球菌上清掖抑菌活性略高于需氧环境。 相似文献
3.
4.
血链球菌拮抗可疑牙周病原菌机理探讨:Ⅱ细胞素的产生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链球菌产生细菌素至培养上清液中,无论是需氧或厌氧环境,血链球菌均可产生血逻素。采用无水乙醇沉淀法提取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的蛋白质,运用SDS-PAEG分析其蛋白成份,发现130kd、120kd、74kd、和56kd四条蛋白区带,通过电泳凝胶弥散法抑菌试验显示,56kd蛋白带具很强的抑菌活性,提示此蛋白质可能为血链素的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5.
正常菌群对常见致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种群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实验中我们使用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痤疮丙酸杆菌(A14-1)和表皮葡萄球菌(F65)对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C189)、绿脓杆菌(C8514)和埃希氏大肠杆菌(C1356)的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作用一般从48小时开始,72小时明显。而皮肤常住菌间无拮抗作用,相反它们还有协同作用,这对于皮肤的自净以及维持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实验中还进行了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正常菌群分离株与上述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也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中微生物间存在拮抗或协同关系,口腔微生物也不例外。在牙齿周围这一复杂的微生态环境中,许多这些微生物间的拮抗或协同关系对人类的牙周健康并无妨害,但有时,尤其是当牙周这一微生态环境中侵入牙周可疑致病菌时,细菌间的拮抗或协同关系对保持牙周健康或激发疾病进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放线嗜血菌(A.a.),具核梭杆菌(F.n.)为牙周可疑致病菌,在活跃性牙周损害部位,其检出率高,所占比例大,链球菌包括血液链球菌(S.sanguis)减少;在健康龈沟内,则正好相反。本实验即在体外观察S.sanguis与A.a.和F.n.间的 相似文献
7.
酪酸梭菌与双歧杆菌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某些肠道致病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将酪酸梭菌和婴和型双歧杆菌单株菌及两株菌混合后分别与几株肠道致病菌混合接种于GAM液体培养其中进行厌氧培养,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肠道致病菌的菌数,结果:经混合培养后肠道致病菌的菌数明显下降,结论:酪酸梭菌LCL166株和婴儿型双歧杆菌LCL172株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几株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8.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9.
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临床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10.
血链球菌拮抗可疑牙周病菌要同理探讨:Ⅰ.血链球菌培养上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一种敏感的抑菌试验,微量琼脂糖弥散法,分析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牙周病原菌在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注保孵育30min,菌落形成数低于对照组;微量琼糖弥散法测定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显示血链球菌培养12h后,培养上清液出现抑菌活性,72h达高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臭氧水对4种牙周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定量悬液法,分别用1.02 ppm、2.03 ppm和3.88 ppm三种浓度臭氧水,0 ppm无臭氧水溶液(阴性对照组)及3%双氧水(阳性对照组),对常见的4种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和黏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sus)分别作用30 s、60 s后,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下3种不同浓度臭氧水的抑菌效果。结果 对P. gingivalis、F. nucleatum、P. intermedia和A. viscosus作用30 s和60 s,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02 ppm、2.03 ppm和3.88 ppm三种浓度臭氧水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3.88 ppm臭氧水与3%双氧水对4种细菌作用60 s的抑菌效果相同。 结论 实验所用的3种不同浓度臭氧水对牙周致病菌P. gingivalis、F. nucleatum、P. intermedia和A. viscosus均有抑菌作用,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臭氧水应用于牙龈牙周疾病临床防治有一定的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药物缓解病程的发生和发展。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 PD)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牙周致病菌是其主要始动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致病菌与AD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围绕牙周致病菌与AD的相关性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建议AD患者应重视口腔健康,PD的防治选择对AD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找寻AD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3.
血链球菌拮抗可疑牙周病原菌机理探讨Ⅲ过氧化氢产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采用过氧化物酶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条件下血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结果显示,过氧化酶法则定过氧化氢的最小浓度为3ppm,过氧化氢产生的量随血链球菌生长速度提高而增加,在对数生长期产量最多,24小时后速度减慢。血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最高值为0.02%。在厌氧条件下,血链球菌不产生或很少产生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的粘附特性及其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 从实验室现有的20株不同生境来源的双歧杆菌中筛选具有较强粘附能力的菌株, 并通过混合培养和牛津杯方法, 研究了具有粘附特性的双歧杆菌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拮抗作用。结果显示, 长寿老人源菌株A03和I06的粘附能力最强, 其菌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性, 但是菌体及中和后的发酵液均没有抑菌性, 说明受试菌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中的有机酸来发挥其抑菌性能; 此外, 通过分析比较受试菌和肠道致病菌分别与Caco-2细胞粘附后释放的乳酸脱氢酶量, 证实双歧杆菌与致病菌对细胞的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双歧杆菌的粘附能减缓致病菌对细胞所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血链球菌拮抗可疑牙周病原菌机理探讨Ⅱ细菌素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链球菌产生细菌素(血链素)至培养上清液中,无论是需氧或厌氧环境,血链球菌均可产生血链素。采用无水乙醇沉淀法提取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的蛋白质,运用SDS-PAGE分析其蛋白成份,发现有130kd、120kd、74kd、和56kd四条蛋白区带,通过电泳凝胶弥散法抑菌试验显示,56kd蛋白带具很强的抑菌活性,提示此蛋白质可能为血链素的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6.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体外评价甘草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四种牙周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方法 以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四种牙周常见致病菌作为供试菌,采用液体稀释法,考察甘草提取物对这四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采用不同浓度的甘草提取物溶液,绘制甘草提取物对四种牙周致病菌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 甘草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50、1.50、0.75和1.50 mg/mL,MBC值分别为6、3、3和3 mg/mL。当甘草提取物达到对四种细菌的MBC值时,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可在2 h后可达到杀菌效果,对于具核梭杆菌可在4 h后达到杀菌效果。结论 甘草提取物对以上四种牙周常见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肠膜明串珠菌对常见致病菌的拮抗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膜明串珠菌(L。nterords)是在天然或人工的食品与植物环境中与乳酸细菌共生,本试验菌是从蛋白发酵饲料中分离出的1株乳酸细菌,用该菌发酵的饲料饲养助禽幼畜,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为研究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孩菌对常见致病菌的桔抗试验。1材料与方法三.五材料1.1.1试验菌种肠膜明串珠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福氏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为教研室保存。1.1.2培养基SZ固体培养基黄豆芽汁100nd,蔗糖2.sg,营养琼脂4g;SZ液体培养基:黄豆芽汁50rnl,肉膏汤50llil,蔗糖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龋病与牙周病共同发生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致龋菌与牙周致病菌的相关性。方法 5~6周龄金黄地鼠2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高蔗糖饮食。对照组10只,感染组12只,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丝线结扎,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变形链球菌(S.m);种菌结束后8周检查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和牙周组织损害情况。结果感染组产生明显的牙周损害:探诊出血(BOP)、菌斑指数(PLI)以及牙槽骨吸收(AB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同时,感染组冠部龋坏率达到90.0%,大于对照组(66.7%),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个组均未产生根龋。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变形链球菌分别作用于牙周和牙体组织发生龋及牙周损害,二者没有显著的相互抑制作用,可在地鼠口腔中同时出现龋和牙周炎病损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血链球菌在不同牙周状态下的分布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主要过氧化氢产生菌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在不同牙周健康状态下龈下菌群中的分布,及与牙周健康状态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群中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0人,受试位点86个,其中健康组11人,位点30个,龈炎组9人,位点29个,慢性牙周炎组10人,位点27个,检查记录牙周健康状态[包括牙龈指数(GI)和牙周袋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经厌氧菌培养基和AP-PCR及PCR鉴定后,将各受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获得草绿色链球菌523株,产黑色素菌241株。经AP-PCR及PCR鉴定后,得到血链球菌112株,口腔链球菌56株,牙龈卟啉单胞菌84株,健康组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与牙周炎组相比有差异显著性;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与GI、PD呈负相关,牙龈卟啉菌与GI、PD呈正相关;血链球菌的构成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呈负相关。结论:血链球菌等过氧化氢产生菌在龈下菌斑中比例的下降。可能是微生态失衡,致病菌过度增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