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莲洞的喀斯特化经历了无数个喀斯特旋廻。喀斯特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阶段。关于  相似文献   

2.
火山大爆发对长白山东坡历史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800年前,长白山火山曾发生大规模喷发,性质为普林尼式喷发。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主要分为两个规模较大的喷发期和火山喷发柱垮塌事件以及其后的若干次小规模喷发,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火山碎屑物在强劲偏西风的作用下主要沉积在长白山东坡,使这一区域的植被数次被毁灭。目前,长白山东坡自下至山上林线是长白落叶松林,与其他坡向的植被差异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泥炭层和火山灰中的花粉孢子分析及炭化木鉴定来还原历史植被,将历史植被的变化同火山活动联系起来,从大时间尺度探讨火山喷发前后长白山东坡植被变化以及火山喷发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过程,阐明现时长白山东坡的长白落叶松林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27井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克鲁克孢(Klukisporites sp.)-原始松柏粉(Protoconiferus sp.)-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sp.)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小桫椤孢(Cyathidites minor)-多云云杉粉(Piceaepollenites multigrumus)-单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卵形光面单缝孢(Laevigatosporites ovatus)\|破隙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 hiatus)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二段。上述孢粉组合证明,贝27井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大磨拐河组地质时代应该为早中白垩世(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尽管未见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如Clavatipollenites和Asteropollis等),但具有一定百分含量的Triporoletes reticulatus(0-4.76%)出现,也不排除部分进入Barremian期的可能。贝27井南屯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构成,属于湿润的温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一段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草丛构成,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以针阔叶混交林\|草丛为主,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蜓)类Quasi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初步研究结果。电镜观察表明,Quasifusulina旋壁的主要部分系由许多近等轴的方解石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规律地叠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垂直于壳表、彼此相邻的方解石复合体。尽管其光学特征与蜂巢层和透明层颇为相似,但从构成旋壁的方解石微粒的形状、大小及排列和定向方式来看,Quasi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既明显地有别于典型的蜂巢层,也不同于典型的透明层。为便于描述,作者建议将Quasifusulina旋壁的这种特殊构造称为“原蜂巢层”(prokeriotheca)。 根据电镜观察,Quasifusulina旋壁由原蜂巢层及不连续的内疏松层构成,它可能代表了?类有孔虫中一种独特的旋壁类型。这种旋壁构造在?类动物的分类及演化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䗴类旋壁超微构造的研究——以麦䗴型旋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洪  杨湘宁 《古生物学报》1993,32(6):685-692
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表明蜓类的旋壁属于钙质微粒壳类型,对它们的电镜观察揭示的组成旋壁的晶粒的大小、形态和排列方式。对具有致密层和蜂巢层型两层式旋壁的Triticites的电镜研究表明:其致密层由近等轴晶无定向排列而成;蜂巢层由短柱状晶向排列组成板状复合体,进而组合成管状孔,镶嵌在不定向排列的近等轴晶基质中构成。Pseudofusulina的致密层也由近等轴晶不定向排列构成,蜂巢层由粗柱晶定向排列组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北羌塘盆地北坳陷中南部胜利河、东湖及毛毛山等地区侏罗纪布曲组6条剖面及其中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等古生物资料和岩石组合特征的研究,将布曲组地质时代划为中侏罗世巴通期(Bathonian)至早卡洛夫期(Callovian),还可能跨入早巴柔期(Bajocian)。通过本文研究和区域对比,认为布曲组的沉积时代在北羌塘盆地存在穿时性。依据岩石组合特征,布曲组沉积充填物三分性明显,下部和上部为一套以微晶结构、粒泥结构为主的低能碳酸盐岩,中部为一套以高能的亮晶粒屑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结合古生物生态习性,布曲组沉积环境总体为近岸浅水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构成多个沉积旋回。这一基础资料对下一步分析北羌塘盆地坳陷中南部布曲组岩相古地理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7.
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表明(蜒)类的旋壁属于钙质微粒壳类型,对它们的电镜观察揭示了组成旋壁的晶粒的大小、形态和排列方式.对具有致密层和蜂巢层型两层式旋壁的Triticites的电镜研究表明:其致密层由近等轴晶无定向排列而成;蜂巢层由短柱状晶定向排列组成板状复合体,进而组合成管状孔,镶嵌在不定向排列的近等轴品基质中构成.Pseudofusulina的致密层也由近等轴晶不定向排列构成,蜂巢层由粗柱晶定向排列组成纤状复合体,进而形成管状孔,镶嵌在近等轴晶基质中.  相似文献   

8.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卧牛寺组牙形刺的时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首次描述了滇西保山卧牛寺组及永德丁家寨组的Rabeignathus牙形刺动物群,其中2个新种:Rabeignathus yunnanensis sp.nov.,R.ritterianus sp.nov.,并划分出3个牙形刺带,进一步确定了古生物地层工作争论已久的卧牛寺组的时代为Artinskian晚期-Kungurian早期;丁家寨组上段为Sakmarian晚期-Artinskian早期。该牙形刺动物群为暖温型动物群,结合保山地块当时的古地磁资料,丁家寨组、卧牛寺组沉积之时,应处于边缘冈瓦纳区。卧牛寺组玄武岩喷发时间的确定,预示了保山地块从边缘冈瓦纳区分离出来的时间为Artinskian晚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圆田螺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光镜和电镜以及细胞化学方法 ,对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染色质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典型精子发生分为五个时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子发生过程中 ,线粒体逐渐增大 ,并随着轴的增生而不断发展为螺旋化线粒体系 ;染色质逐渐凝聚 ,经过颗粒化和纤维化而终呈均质 ;随着染色质的变化 ,细胞核先变小再拉长并螺旋化。精细胞期细胞核基部发生内陷 ,伴随有中心粒的移入 ,并向后方形成“9 2”式的轴。成熟典型精子单鞭毛 ,全长约 40 μm ,包括头、中、尾三段 :头段螺旋状 ,主要由细胞核构成 ,旋束单股 ;中段螺旋状 ,主要由线粒体和轴丝构成 ,旋束四股 ;尾段非螺旋状 ,主要由糖原颗粒和轴丝构成  相似文献   

10.
甘肃平凉官庄剖面为上奥陶统平凉组的建组剖面,出露其完整的地层序列,主要由细砂、粉砂级颗粒的碎屑岩和灰岩构成。该地区在平凉组沉积时期的构造背景属华北板块西部,位于鄂尔多斯古陆西缘。对官庄剖面平凉组灰岩夹层开展的微相分析显示其中含有丰富的泥状灰岩砂屑,生屑种类含量偏低且破碎程度高,无浅海区特有的沉积构造,海水深度不利于底栖生态群落栖居。灰岩的沉积学机制指示鄂尔多斯古陆西南海区存在较陡的海底地貌,这些内碎屑不是原地或近原地沉积的,它们最初产生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经重力流、等深流长距离搬运后到达接近秦岭-祁连海槽的深水区沉积。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法郎组(Ladinian-E.Carnian)菊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一前言贵州全境的三叠系,尤其是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分布广泛。早、中三叠世,大致以东面的福泉马场坪开始,向西经青岩、平坝至安顺,折向镇宁经贞丰至册亨,再由册亨向西入云南境一线为界;该线之南、之东,基本上为盆地相沉积,该线之北、之西,基本上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而大致沿该线的南北的一个窄长的条带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红砬组分布于辽宁锦西、南票、朝阳等地,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大多由紫红色砂、砾岩组成,厚500余米。张丽旭(1943)最初命名为红砬统,时代置于三叠纪。李星学(1963)改称红砬组,列二叠纪晚期,与石千峰组相比。辽宁区测队(1976)则称石千峰群,认为属上二叠至下三叠统。辽宁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  相似文献   

13.
当前描述的腹足类化石采自陕西耀县桃启坡组,标本产于两层石灰岩间的钙质砂岩中,仅一块标本,保存了两个比较完好的个体。标本存放在西北大学地质系。描述新腹足目Caenogastropoda Cox,1959曲线螺超科Loxonematacea Koken,1889假横肋螺科Pseudozygopleuridae,Knight,1930耀县螺(新属)Yaoxianospira(gen.nov.)模式种Yaoxianospira yaoxianensis(gen.et.sp.nov.)特征螺壳中等大小,右旋壳,高锥形,至少由九个螺环组成;侧边直,缝合线深,螺环低,高约为宽的二分之一;壳口亚卵圆形,外唇上呈“V”字形凹曲;壳底凸,光滑,无脐,与侧面以一粗的旋向脊分界;螺环具粗的横脊,其宽约为其间隙宽度的二分之一,从上部缝合线至下部缝合线都很发育,无凹曲显示;旋向线极细,但十分清楚,其数目甚多,在横脊及其间隙均有分布。比较新属与半轭螺属的织轭螺亚属Hemizyga(Plocezyga)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新属螺环低而宽,壳底无旋向线,壳底与螺壳侧面以一粗的旋向脊分界,螺环侧面的旋向线数目多。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雄盆地K/T界线地层序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中国南部南雄盆地含K/T界线的陆相沉积是很宝贵的地史资料。因为迄今为止,除北美西部以外,含K/T界线的陆相露头研究得很少,赵资奎等(1991)提供了有关南雄盆地K/T界线的丰富资料。我们尝试着对其中一些资料作不同的解释,以鼓励在南雄工作的同行。南雄地层的年代测定对研究该地的K/T界线至关重要。园圃组上段所含喷发玄武岩的平均年龄为67.4ma(赵资奎等,1991),属于晚Maestrichtian期,大约与31正向磁极性带的顶部同时。如果31N带在该地全部保存的话,园圃组上段的沉积速率将为70m/ma(见表Ⅰ)。上覆坪岭组厚约161m,赵资奎等(1991)认为其下段33m所含的正向磁极性带是30N,如果该带在这里全部保存,这一段的沉积速率将是19.3m/ma,这和加拿大西部含K/T界线地层的沉积速率接近。赵资奎等(1991)认为坪岭组上段微量元素富集带的底界在K/T界线下120m处,其  相似文献   

15.
曹妃甸5-5构造A探井15块岩心和23包岩屑样中含丰富的孢粉、藻类、疑源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包括Meliaceoidites-Quercoidites和Ulmipollenites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2个孢粉组合,Sentusidinium-LeiosphaeridiaCleistosphaeridiumminor,Dictyotidium-Rugasphaera,Gonyaulacysta-Palaeoperidinium 3个藻类、疑源类组合,以及Phacocypris huiminensis, Dongyingia gracilinflexicostata-Chinocythere subtriangulata 2个介形类组合。根据微体古生物、岩矿和地球化学检测结果分析:该构造中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为连续沉积。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湖岸形成生物礁或滩。东营组三段沉积初期发生短暂海水影响并带来适应咸水藻类,同时陆源淡水快速注入,造成淡水藻类与咸水-半咸水藻类汇聚共生,最终形成滨浅湖—半深湖。环境由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转变为温暖干燥的温带气...  相似文献   

16.
思茅咖啡天牛种群构成与危害的时空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本文对思茅市咖啡天牛种群的构成,发生时期危害的时空特性及幼虫蛀孔部位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思茅地区咖啡的天牛种群由旋皮天牛和灭字虎天牛构成 ,在不同时间两个种群的构成比例不同。施皮天牛是优势种心化高峰期为4月18-30日,灭字虎天牛成虫主要在10-12月出现;在咖啡树中天牛幼虫的频数分布具有明显特征,1头虫的分布频数最高;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以来作者等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开展了第三纪哺乳动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该区乌伦古河组地层同时 (叶捷等 ,2 0 0 1a ,b) ,为搞清乌伦古河组的区域分布 ,我们在 1 999年和 2 0 0 1年先后两次前往布尔津地区考察了那里的“乌伦古河组”。在布尔津县城西北 1 4km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片新生代露头 ,长期被视为乌伦古河组 ,因而时代也被定为始新世至渐新世 ,但一直没有确凿的化石依据。 1 999年我们首次在该套地层中采集到哺乳动物化石 ( 990 2 7地点 ) ,2 0 0 1年再次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采集到化石并实测了地层剖面。布尔津的该乌伦古河组地层可大致分为两段 ,下段为富含铁质的砂岩与泥岩互层 ,上段为浅灰绿色砂岩与杂色泥岩互层 ,整套地层的风化表面呈黄棕色。在乌伦古河组建组的乌伦古河流域 ,乌伦古河组则由一套浅灰绿色砂岩与棕灰色含砂泥岩构成 ,整套地层风化表面呈灰白色 (叶捷等 ,2 0 0 1a)。两个地区的乌伦古河组的岩性显然是不同的。野外追索证明 ,这两个地区的两套不同岩性的地层是两个不同沉积盆地的堆积物 ,这两个盆地在乌伦古湖附近 (E87°1 2′)被一由古生代地层构成的山岭隔开。作为地质体 ,这两套地层间没有联系 ,不应当归为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因此 ,布尔津  相似文献   

18.
旋磁场对胆结石病人胆汁中胆红素钙胆固醇pH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旋磁场与磁板对置对胆结石病人胆汁中总胆红素 (BIT)、直接胆红素 (BID)、间接胆红素 (BII)、钙 (CA)、胆固醇 (CH)和 pH的影响, 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治疗、预防和降低复发、再生和再手术率提供临床实验资料. 方法 设旋磁组和空白对照组二组, 对象为胆管结石行胆道探查 " T" 型管引流病人. 样本为胆汁, 旋磁组 30例, 测定旋磁处理前后 65对胆汁样本. 空白对照组 15例, 不外加旋磁处理, 时间前后与对照组相同, 留取前后 30对胆汁样本. 将直径 12mm圆形稀土永磁片 110块, 表面磁感应强度 210mT, 分别间隔 10mm贴于 210× 220mm铁皮上形成一个大面积磁板与旋磁头表面静磁感应强度 160mT, 旋转平均表面磁感应强度 100mT呈异名极对置, 磁板置肝区背侧, 旋磁头置剑突下处理 40分钟. 留取处理前后胆汁样本 5ml, 送检测 BIT、 BID、 BII、 CA、 CH和 pH. 结果 旋磁组、旋磁场与磁板对置处理胆结石病人胆汁前后对照, t值分别为 BIT 3.60、 BID 2.46、 BII 3.37、 CA 4.87、 CH 3.36、 pH 0.3. 空白对照组胆汁时间前后对照, t值分别为 BIT 1.14、 BID 1.06、 BII 0.30、 CA 0.50、 CH 0.94和 pH 0.84. 结论 在本项磁场类型、强度和时间处理条件下, 旋磁场与磁板对置能明显影响胆结石病人胆汁中的 BIT、 BID、 BII、 CA和 CH的浓度变化, 且有显著降低的作用. BID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BIT、 BII、 CA和 CH降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01), 胆汁 pH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空白对照组胆汁前后对比 BIT、 BID、 BII、 CA、 CH和 pH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旋磁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数比较 BIT、 BII和 pH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 0.01, CA差别有显著性 (P< 0.05). 而 BID和 CH两组均数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05. 本临床实验结果证实, 旋磁场与磁板对置能影响肝内外胆结石形成, 为胆石病的预防提供了临床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早奥陶世桐梓红花园剖面位于扬子区的内陆架沉积带,碳酸盐岩相的桐梓组浅滩序列中频繁出现强水动力环境下三叶虫、棘皮类、腕足类、砾屑和鲕粒单独或混合构建的沉积单元,有些滩相单元是在高能带风暴浪中快速堆积的,间或出现有云坪带沉积的白云岩。盐度异常和强水动力条件皆不利于后生动物造礁,仅见薄层钙质微生物席。通过与红花园之南的贵阳乌当以及之北的桐梓水坝塘剖面桐梓组的岩相学比较,厘定它们分别由蒸发云坪为主—高能滩为主—潮下带为主的相变序列构成,藉此划定桐梓组沉积期由南到北古地理背景差异性,认为朝北方向海水有逐渐变深的趋势,水深控制了白云岩化强度和海水能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厘定位于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车站剖面的一套上白垩统地层,确认为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姚家组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至顶部变为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嫩江组一段整合于姚家组之上,下部以油页岩为主,夹泥质白云岩薄层,中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白云岩结核.姚家组产有少量介形类化石,属于Cyprideaformosa-Cypridea sunghuajia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段含有丰富的介形类、孢粉和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介形类化石组合:Cypridea anonyma-Candona,fabiforma和Cyidea gracila~Cypridea gunsulinensis,一个孢粉组合:Proteacidites-Cyathidites-Dictyotrililetes,以及两个叶肢介化石带:Dictyestheria elongata和Halysesther-ia yui.叶肢介Halysesthera yui在姚家组/嫩江组界线之上35cm处首现,是嫩江阶底界的首现标志化石.姚家组的TOC值和HI值均很低,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至嫩江组下部,TOC值和HI值比较高,有机质来源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合,向上TOC值和HI值又开始降低.从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下部沉积期,松辽古湖泊的湖平面由浅变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湖侵,至嫩江组一段上部沉积期,湖水又变浅.姚家组红层主要形成于浅水环境,湖底呈氧化状态,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且不利于保存.嫩江组一段的油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湖水分层,下层水体缺氧,上层水体富氧,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