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代棉铃虫卵、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燕涛  王东华 《昆虫知识》1998,35(5):286-287
1994~1996年,笔者结合棉铃虫的系统观察,调查了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1方法1994年选定2块长势较好的棉田,每块田定2个点计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产卵开始日起逐日系统调查棉株各部位卵量。另外每块田定两个点逐日系统观察低龄幼虫的分布位置,调查方法同卵。1995~1996年分别在一、二、三类棉田及不用药棉田定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开始产卵起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分布位置。2结果分析2.1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市棉铃虫卵在果枝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递减,主要集中在顶部…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江棉区以四代棉铃虫为主害代,其时棉花已打顶,株型结构基本稳定。弄清棉铃虫卵在棉田及在植株上的分布格局,对研究抽样技术、改进传统全株查卵法及防治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1996年笔者于四代棉铃虫产卵盛期在如皋市棉田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田间查卵样田肥力水平中等,未进行“四清理”。调查时每块田随机确定5个样点,每样点随机查20株棉花,逐株详细记录着卵部位与卵量。共查6块棉田,计600株、972粒卵。1.2资料统计每株棉花为一独立样本,逐块田统计样本卵量的平均数(m)、方差…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惠珍  王书魁 《昆虫知识》2000,37(3):146-148
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6调查研究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相反,二代棉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216~274粒,增长幅度为30~38%,(2)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制作强,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处降,田间3龄以上幼虫平均均20~40头/百株,多者达60头以上,仍需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是棉田的一种主要害虫。本文对玉米螟幼虫的危害株在棉田中的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作了初步调查研究,现简报如下。一、调查地点与方法1984年8月在上海县萃庄、华潜两乡10块棉田,约9亩地面积内,共调查4,345个样方,每个样方有棉株9棵。每块田边缘均种植大豆,采用连片检查法,逐株检查每块田内的二代玉米螟危  相似文献   

6.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是我国的主要害虫。我们从棉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考虑,借助于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对棉株的超补偿作用与二代棉铃虫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灌云县二代棉铃虫新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332粒,新指标较原指标百株累  相似文献   

7.
丁岩钦  张占川 《昆虫学报》1994,37(3):305-310
本文通过玉米田、棉田中对棉铃虫(Heliogyis armigera)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和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分析,明确了玉米田是三代棉钰虫的重要栖境。并且棉铃虫在玉米田的幼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棉田。通过棉田三代棉铃虫的影响指数分析,在9个变量中,玉米田与棉田种植面积的比值被确定为主动因素,而棉田二代棉铃虫卵量被确定为关键因素。最后通过当地1973-1991年共19年的资料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检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三代玉米螟卵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晓泉  宋汝国 《昆虫知识》1993,30(6):329-331
<正> 三代玉米螟发生期间,棉株高大、枝叶多,产卵部位又较为分散,全株查法费工费时。为寻求简便易行的调查方法,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一、方法 于三代玉米螟发生期间,采用定株定期的调查方法进行系统观察,选择不同类型棉田3块,每块田定2个点,每点25株,3天调查1次,记载卵量和产卵部位。 二、结果 (一)总卵块在棉株上的分布 在调查中共获卵196块,其在棉株上的分  相似文献   

9.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200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3和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13.3%~14.3%、26.7%~28.2%和60.8%~61.4%。(2)棉铃虫2代期,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2次,其寄生率为46.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33.1%和32.1%; 3代期,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1次,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4次的效果相当,分别为73.7%和68.1%;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分别提高45.5%、61. 8%和47.0%;4代期,无论放蜂与否,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52.1%)均在60%以上。(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2代和3代期,分别使用农药2和3次,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5.5%和11.9%,与对照田相比,分别降低8.8%和14.8%;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分别降低40.9%和56.2%;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放蜂后1天内施药,寄生率仅为12.5%,施药后2天放蜂,寄生率达45.6%。(4)转基因棉棉田棉铃虫累计数和百株蕾铃被害数比常规棉综防田分别减少74.8%和73.8%,捕食性天敌增加63.0%;放蜂Bt棉田比不放蜂Bt棉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分别减少61.8%和33.3%;常规棉综防田棉铃虫累计数、百株蕾铃被害数、农药使用量比化防棉田分别减少29.7%、43.4%和60.0%,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63.0%。(5)转基因棉田和综防棉田的益害比(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分别为0.47∶1和0.30∶1, 而化防棉田为0.24∶1。上述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可弥补抗虫棉后期抗性减弱的不足,增加田间自然天敌的数量,提高对棉田害虫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0.
棉田内棉铃虫卵分布型参数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b.)卵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型,袁锋等(1980)曾用频数分布资料,以负二项分布、Neyman分布、Poisson分布等理论分布公式进行了适合性检验。其结果认为棉铃虫卵的分布型多属负二项分布。本文目的系进一步揭示分布型参数特征及与其生物学特性关系,以探讨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的紫云英-麦胚人工饲料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用不同人工饲料连续饲养棉铃虫Heliothis armtgera;通过试验比较,设计和发展了适合于大量饲养棉铃虫的紫云英-麦胚人工饲料。与自然饲料相比,用这种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发育快、存活率高、蛹大、成虫产卵多。已经用紫云英-麦胚人工饲料连续饲养棉铃虫16代,各代幼虫的存活率在85—97%之间,成虫平均产卵1,000多粒,孵化率不低于70%。6龄幼虫对这种人工饲料的利用和转化效率分别是26.7%和65.0%。  相似文献   

12.
华北棉区第二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盛承发 《昆虫学报》1985,(4):382-389
1980—1983年在河北省饶阳县及安徽省濉溪县的不同的土壤肥力类型、不同的棉花品种和不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的试验,旨在确定第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数量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二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力很强,这种补偿力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强。棉花品种、年份以及栽培管理方法对补偿力的影响属于次要。通过组建的一个静态模型,收进了二代棉铃虫防治的直接收益与代价以及间接收益与代价,算得高、低肥力地的第二代经济阈值,百株累计卵量分别为332粒和34粒。产量水平在80—90斤的中等偏低肥力地,其阈值可定为60粒。  相似文献   

13.
华北棉区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2、1984—1985年在河北省饶阳县的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棉花品种上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试验,旨在确定第三代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较弱.较好的土壤肥力亦不能促使棉株完全补偿三代期间的受害损失.每亩皮棉减产斤数Y与第三代百株累计卵量E3的关系为:Y=-0.2801+0.0643E3.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代价,算出了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35粒,这一阈值可适用于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棉花8个部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zgera的营养效果和其所含次生物质类萜烯和单宁的浓度及在组织中的分布,揭示了棉铃虫取食营养特点与棉花次生化学的关系。棉铃虫取食顶尖、转移蛀食蕾铃的习性,与有关器官或组织对幼虫的营养效果密切相关,而营养效果主要取决于类萜烯和单宁的含量。棉花顶尖嫩叶中单宁浓度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呈升高的趋势;类萜烯浓度在第四真叶期、第六真叶期和现蕾初期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底谷,而此期幼虫主要为害顶尖。蕾铃外层的苞叶、花萼、花瓣和铃皮,因次生物质含量高,不利于幼虫生长,相反内部的花粉、子房和铃心,次生物质含量低,营养效果好,顶尖嫩叶则介于其间。类萜烯存在于组织的色素腺内,分布集中;单宁则散布于组织中,偏多分布于组织外层。结果证实,昆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方式是昆虫对寄主体内变动的次生化学的一种适应,它使昆虫付出尽少代价获得最适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麦套春棉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麦套春棉环境和棉株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光、水资源的竞争是造成棉花苗弱、迟发的主要原因,其中热量尤为主要。因此,麦套春棉应采用地膜覆盖,增另有效地积温,以补偿作物层和耕层土壤热量亏缺。麦人生期,套种棉行生态环境和棉株生长发育显著受到小麦的遮荫和蔼和遮荫时间的影响。此种遮荫程度,随着小麦株高的增加而加重,随着麦棉间距的加大而减轻。遮荫时间也随着小麦成熟期的推迟而延长。因此,麦套春棉棉间距  相似文献   

16.
棉田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产卵于棉抹中下部主茎叶和果技叶上,但二、三代代次之间产卵部位有明显差抖。幼虫可为害棉株的嫩头、叶柄、蕾、花、铃、茎秆等多个器官,棉花同-器官上各龄幼虫之间的分布、以及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市.均存在显差异。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的单位效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二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田间二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差异大。三代幼虫越冬场所广泛。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棉花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形态抗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百株累积卵量、百株平均幼虫量及百株平均蕾铃受害量为考察指标,红叶可使危害减轻28.1%、31.45%和36.O%;鸡脚叶可使其下降19.0%、25.4%和28.4%;窄卷苞叶使其降低25.8%、32.9%和34.0%;光叶使各指标分别降低32.7%、35.1%和37.3%。高棉酚(油腺)抗性主要表现为对幼虫的抗生作用,使幼虫量下降了45.1%,使蕾铃受害量下降了51.4%。此外,研究还表明,两种抗虫性状的抗性效果有累加作用,鸡脚叶与红叶联合作用使三项指标分别下降达48.3%、55.2%和57.9%;红叶与窄卷苞叶则使危害减轻了52.7%、58.3%和60.6%;具有光叶与较密油腺两个抗虫性状的品种受害可减轻29.9%、54.9%和58.3%。将一些具有相对性状的品种进行杂交,其F1有不同的抗虫表现。红叶、鸡脚叶和光叶品种与其对照杂交后的F1代因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抗虫性状故能表现出抗性,而窄卷苞叶品种与其对照杂交后F1代苞叶正常,则未能表现出抗性。因小区条件限制了无蜜腺抗性的表达,无蜜腺小区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Campylomma livida , according to tests with cotton, is both predacious and phytophagous. Bugs fed prey ( Heliothis eggs) and parts of cotton plants (tips or squares) developed faster than bugs fed cotton alone and faster than bugs provided only with prey. Survival and fecundity was also higher on the mixed diet. Bugs exposed to cotton seedlings or squares did cause damage (which is described), but the amount of damage per bug was low. C. livida therefore has the potential to damage early-season cotton in eastern Australia, but its potential for damaging cotton crops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erpretation of C. livida ecology on cotton will re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es status of the taxon C. livida ,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host plant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9.
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及其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耐害补偿反应可归纳为三种动态类型:1)不足补偿动态反应型;2)完全——不足补偿动态反应型;3)超越——完全——不足补偿动态反应型。其临界指标的建立及其应用可优化棉花病虫害综防决策.以研究害虫防治决策为例,剖析了利用害虫自然种群,人为改变害虫自然种群、人为地接放一定虫量与人工损害模拟等不同测定棉花耐害补偿能力方法的利弊。并探讨改进措施.分析论述了不同量化棉花耐害补偿能力的方法,并就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的建立及其意义作了探讨.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描标在棉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可用于指导防治决策或直接用于防治决策,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就棉花耐害补偿临界指标及其应用的研究方向及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