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CHF大鼠模型。于右肾动脉分支处上方缩窄腹主动脉至0.6mm,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12周后行一般情况观察,超声心动图及血液动力学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计算心脏肥厚指数,HE及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病理改变,综合评价CHF大鼠心功能。结果:与假手术及正常对照组比较,CHF模型组术后12周均出现进食减少、精神萎靡、少动、被毛无光;IVS、LVPW、LVM、LVEDD、LVESD、SV显著增加,EF、FS显著降低;HR显著增加;VSP、+dP/dtmax显著降低,T-dP/dtmax显著延长;LVEDP显著升高,-dP/dtmax绝对值显著降低;心脏湿重及心脏肥厚指数均增加;病理结果表明CHF模型组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心肌胶原纤维增多。结论:应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可成功制备CHF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理想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动物模型。方法6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妊娠组(A组)、左旋亚硝酸精氨酸甲酯(L-NAME)腹腔注射组(B组)、生理盐水注射组(C组)、假手术组(D组)、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组(E组)以及L-NAME腹腔注射联合腹主动脉缩窄术组(F组),对大鼠血压、尿蛋白值以及胎鼠、胎盘、胎鼠头的重量进行监测并观察肾脏、胎盘的病理改变。结果F组孕鼠于孕13d即出现了蛋白尿、血压升高,较B组及E组出现时间早(P〈0.05),其胎鼠体重、胎头重量下降较各组更明显(P〈0.05),肾小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胎盘出现血管间膜增厚、纤维蛋白沉积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典型病理改变。结论L-NAME腹腔注射联合腹主动脉缩窄术是更为理想的建立妊娠高血压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缩窄和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心力衰竭衰模型的异同,探索快速有效的心衰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分为主动脉缩窄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和对照组(C组)。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实施颈部手术,在主动脉弓处缩窄动脉直径;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实施腹部手术,在腹主动脉处缩窄动脉直径;C组实施颈部手术但不实施动脉缩窄手术。各组实验动物均正常喂养4~6周后进行心脏的超声检测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腔内径在术后4周明显高于正常组;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腔内径在术后4周较正常组没有明显增加。术后6周,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腔内径都明显增加,而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组左心室壁厚度没有明显改变,左心室腔内经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主动脉弓缩窄手术组LVESP、LVEDP、LVDP、±dp/dtmax都明显低于腹主动脉缩窄手术组。结论主动脉弓缩窄手术复制心肌肥大导致心功能衰竭模型效果明显快于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复制的心肌肥大导致心功能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4.
一种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宏  彭成  展海霞  余成浩 《四川动物》2008,27(2):296-298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方法 选用体重280~350 g的雄性SD大鼠,麻醉后于舌下静脉快速推注盐酸普鲁帕酮注射液10.5 ,mg/kg,观察记录造模后1小时内动物心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 大鼠造模后数秒内心率即显著减少, dp/dtmax显著下降,-dp/dtmax显著上升,持续数十分钟.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参附注射液和白附片水煎液显著恢复模型动物心率、 dp/dtmax、-dp/dtmax,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普鲁帕酮注射液复制大鼠急性心阳虚衰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兔急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侯应龙1臧益民张宁仔1王跃民(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1唐都医院;西安710032)既往人们多采用结扎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备急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动物模型,而很少使用兔作为制模动物。本文通过结扎兔冠状动脉左...  相似文献   

6.
肝癌动物模型是研究肝癌的重要依据,其在揭示肿瘤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方法中的角色不可或缺。近年来,研究人员借助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不断获得有关肝癌及其治疗预后的丰富数据。本文通过总结常用的诱发性和移植性大鼠肝癌的建模方式及应用,以呈现近年来在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实践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改进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提高术后大鼠存活率.方法 采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开胸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术后给予呼吸道管理.结果 术后存活率达到76%,4周存活率达到67.5%.结论 准确结扎前降支才能保证造模成功,加强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术后大鼠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工作型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30只,将供心主肺动脉与左房吻合,再将供心移植到受体腹部,将升主动脉与供心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使得左心房获得前负荷,成为工作型心脏.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15例成功11例,手术成功率为73%.手术平均时间为(38.8±5.7)min.移植心脏获得长期存活,在28 d后通过超声观察可见供体心脏工作正常.结论 手术的关键是提高供心的摘取技术及受体的血管吻合技术,同时术后给与供心适当的按摩辅助也非常必要.此模型可以更好的用于移植免疫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供体为近交系F344大鼠,受体为Lewis大鼠,供肾采用左肾,在体修整,原位灌注。肾静脉用硬膜外导管做为临时内支架管端-端、六针法吻合,腹主动脉端-侧连续缝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受体术前3 d开始环孢素A灌胃至术后30 d(5 mg/kg·d),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结果手术时间120~180 min;手术成功率90.9%(40P44);受体均存活60 d。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排斥反应等。结论供肾原位灌注,在体修整是简单可靠的方法。静脉內支架管端端吻合,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能够达到稳定的成功率,值得推广。熟练的外科操作技能和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人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中的难点及对策。方法:单人及双人裸视下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各50例。结果:单人及双人组供体手术时间、无肝期、受体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39.16±2.89)min和(38.36±3.04)min、(19.92±1.36)min和(19.70±1.40)min、(61.98±3.46)min和(58.65±3.94)min;单人及双人组手术成功率、1周存活率、一月存活率分别为:94.0%(47/50)和92.0%(46/50)、86.0%(43/50)和88.0%(44/50)、86%(43/50)和84%(42/50)。结论:通过改进手术方法,简化操作,单人即可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9月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LVEDD及LVEF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水平明显下降,LVEF水平明显升高(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后LVEDD及LVEF水平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左旋卡尼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CHF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与实验组30例,其中对照组28例,予地高辛、氢氯噻嗪、环磷腺苷葡胺常规治疗;实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D)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和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6 min步行实验明显提高,患者LVEDD、LVEF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建立大鼠心衰模型心功能的特点,寻找大鼠模型早期心衰阶段。方法用冠脉结扎法及腹主动脉结扎法建立不同的心衰模型,用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称重的方法比较其心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冠脉结扎组术后2周没有心功能的改变,2周后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下降,4周达最低。腹主动脉结扎组术后14周没有心功能的下降,16周出现了舒张功能的衰竭。结论冠脉结扎法及腹主动脉结扎法均可以造成早期心衰,冠脉结扎法术后2周为早期心衰阶段,2周后同时出现收缩和舒张功能衰竭,腹主动脉结扎法术后14周为早期心衰阶段,14周后出现了舒张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对血浆IL-6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平行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强心剂等基础用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联合厄贝沙坦进行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分级和血浆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4周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状况都有所变化,症状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级患者数量明显增加,III级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水平均下降,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指标水平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可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症状,降低IL-6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林揆斌  李智  汪剑锋  洪惠敏  沈阳 《生物磁学》2011,(14):2740-2743
目的:评价射血分数(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3年预后,并与EF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5-1至2006-12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入院时左室EF分为EF正常组(EF〉=50%)和EF降低组(EF〈50%),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慢性心衰患者中EF正常234例(50.7%),与EF下降患者比较,这类患者中较为高龄、多为女性;病因多为瓣膜病、高血压病及房颤;随访结果显示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578),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1.301,95%CI:0.995-1.701,P〈0.05)、年龄(RR=1.012,95%CI:1.003-1.022,P〈0.05)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慢性心衰中,EF正常的患者预后与EF下降者相似,对这类病人同样应加强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心律正常的为窦性心律组,伴有心房颤动的作为房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2±0.08);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65±0.22);左心房内径(LAD)为(53.4±8.2)mm。窦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09);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72±0.17);左心房内径(LAD)为(46.7±7.9)mm。房颤组患者的LVEF和E/A值均低于窦律组,而LAD则明显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AngII)、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发病与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体液系统水平和心脏结构功能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心律正常的为窦性心律组,伴有心房颤动的作为房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1:7舒张期流速(E/A)等心脏功能指标。结果: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2±0.08);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65±0.22);左心房内径(LAD)为(53.4±8.2)min。窦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09);二尖瓣口舒张期流速(E/A)为(0.72±0.17);左心房内径(LAD)为(46.7±7.9)min。房颤组患者的LVEF和E/A值均低于窦律组,而LAD则明显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AngII)、脑钠)]k(BNP)TZ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窦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发病与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体液系统水平和心脏结构功能有关,具体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射血分数(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3年预后,并与EF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5-1至2006-12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入院时左室EF分为EF正常组(EF>=50%)和EF降低组(EF<50%),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慢性心衰患者中EF正常234例(50.7%),与EF下降患者比较,这类患者中较为高龄、多为女性;病因多为瓣膜病、高血压病及房颤;随访结果显示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578),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1.301,95%CI:0.995-1.701,P<0.05)、年龄(RR=1.012,95%CI:1.003-1.022,P<0.05)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慢性心衰中,EF正常的患者预后与EF下降者相似,对这类病人同样应加强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