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GLA)作为疫苗运输载体进行免疫学评价。方法:用复乳法制备PLGA微球,通过表面吸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7蛋白制备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GLA)微球,考察粒径分布情况及体外释放水平,通过皮下免疫注射途径免疫C57BL/6小鼠,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由此评价PLGA微球疫苗运输载体的佐剂效应。。结果:复乳法制备的PLGA微球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包封率20.1%,注射小鼠6周后(第2周加强免疫1次),微球疫苗诱导产生的IgG1抗体水平较同剂量的铝佐剂组和溴化二甲基双十八胺(DDA)组明显升高,(平均滴度分别为3805、1270、2262);微球疫苗诱导产生IgG2b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铝佐剂组,略低于DDA组,(平均滴度分别为1131、475、2653)而IgG2c的抗体量高于铝佐剂组和DDA组(平均滴度分别为150、36、106)。结论:人乳头状瘤病毒E7蛋白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作为疫苗输送体系可以明显的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生物可降解微球对基因免疫的增强作用。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 物(PLGA)微球,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基因的pRC-CMV真核表达载体,用微球与基因 载体共孵育法制备其混合物。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微球注射组的血清抗体滴度达到 l:1600,其效果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加铝佐剂注射组相近,而裸DNA注射组没有反应。说明了 生物可降解微球可显著的提高基因免疫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PLGA微球复合明胶支架对蛋白药物的释放影响。方法:将模型蛋白BSA通过复乳法制备成缓释PLGA微球,然后将微球埋置于明胶支架中,形成担载蛋白的PLGA微球复合明胶组织工程支架。考察复合支架体外蛋白释放行为,并用MicroBCA法定量测定释放的BSA量,采用β-半乳糖苷酶催化ONPG的方法检测制备前后蛋白的活性,并与不含PLGA微球直接担载蛋白的支架做对照。结果:PLGA微球复合支架蛋白的包封率能达到73.2%,其中第一天释放20%,对蛋白活性的保持达到70%以上。结论:微球复合明胶支架可以改善一般组织工程支架蛋白药物的突释,提高蛋白药物在制剂,贮存,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6.
任甜甜郑瑞媛胡振华蔡云鹏陈晓静朱涵蕾袁伟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1):2034-2036
目的:由于长期服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其药物浓度波动刺激易引起异动症,本实验旨在制备突释小,药物释放浓度稳定的左旋多巴甲酯微球制剂。方法:将左旋多巴甲酯用复乳法包裹于PLGA微球内,采用C18反相色谱研究药物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通过调节药物浓度和不同高分子组合筛选出突释小,包封率高且缓慢释放的处方。结论:左旋多巴甲酯包裹于PLGA能实现理想的缓释效果,降低药物浓度波动,为后期药效学实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包裹在PLGA微球中的多糖纳米颗粒在保护蛋白稳定性和改善药物体外释放行为方面的作用。方法:将模型药物BSA用低温诱导相分离方法担载于多糖纳米颗粒之中,后将其用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包裹于PLGA微球内。应用体积排阻色谱(SEC-HPLC)和红外色谱(FTIR)表征蛋白的稳定性,而且也研究了样品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保护蛋白的稳定性,保持蛋白结构在制备过程中不会改变,而且改善了体外释放行为,减少了突释。结论:多糖纳米颗粒结合PLGA微球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蛋白控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家蚕丝素蛋白为原料,基于丝素自组装理论,通过酶解-干燥-溶解法制备不同尺寸的丝素蛋白微球,制备出的微球具有良好的水不溶性和稳定的分散性。对微球的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的丝素蛋白微球为纳米微球,当酶的添加量为2%且蛋白自组装时间为4 h时,丝素蛋白微球的平均粒径最小,仅为(32±11)n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微球中β-折叠结构的多少决定了微球晶体的大小,β-折叠越多,微球中晶体的体积越大。通过调控丝素蛋白自组装过程,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在30~140 nm之间的纳米丝素蛋白微球,且不引入任何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制备出的丝素蛋白微球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0.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为乳酸和乙醇酸,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最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分别经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对人体不产生危害,所以PLGA在微球制剂的制备中常作为首选载体。近年来PLGA微球制剂在医药领域有着飞跃发展,尤其是在抗肿瘤、免疫疫苗、蛋白给药、基因治疗、诊断试剂和细胞支架等方面显现出很大优势。而且已有许多PLGA微球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应用也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未见报道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现阶段国内生产的PLGA缓释微球的质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微球粒径偏大、包封率和载药量偏低、突释过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本文将综述在制备包裹水溶性药物的PLGA微球过程中相关因素如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制备方法、PLGA结构特点、有机溶剂等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以PLGA为药物载体的药效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几种神经支架原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工程支架都需要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以满足实际使用时的要求。本文考察了9种候选神经支架原材料的力学性能,为神经支架的设计制作的选材提供力学依据。本研究以PLGA、胶原、海藻酸钠、脱细胞猪皮、脱细胞血管、脱细胞猪皮-PLGA的复合体、脱细胞血管-PLGA的复合体以及经改性的壳聚糖和明胶作为考察材料,用拉伸实验机对其进行拉伸试验。本试验获得了这9种材料的最大应变、最大应力厦杨氏模量。其结果可以为神经支架的选材、设计和制作提供力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生长因子微包囊的制作参数,观察其释放规律,为更有效的利用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27组试验,采用不同组合因变量为制作参数,制作PLGA微包囊,检测相应情况下微包囊的包封率和粒径大小,制作多元回归方程。将包裹有BSA的PLGA微包囊置于恒温震荡培养箱震荡进行体外缓释试验研究。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的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天内缓慢释放。结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的各项参数,回归方程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PLGOA微包囊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Dextran对蛋白药物的释放影响。方法:将模型蛋白BSA溶解于多糖溶液中,通过W/O乳液法静电纺丝制备缓释纤维。采用MicroBCA法测定该纤维体外释放行为,采用SEC-HPLC检测制备前后蛋白的聚集程度,并与不含多糖的BSA纤维做对照。结果:添加Dextran以后蛋白的包封率由52.68%提高到63.92%,第一天突释不大于药物载量的15%,对蛋白单体的保持达到85%以上。结论:Dextran可以改善一般组织工程纤维中蛋白药物的释放,提高蛋白药物在制剂、贮存、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加纤维的载药量。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固体/油/水法制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为开发其缓释剂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用固体/油/水法和水/油/水法制备载rhG-CSF缓释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用MieroBCA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用SEC-HPLC和MTT比色法初步评价了微球制备工艺过程对rhG-CSF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分散性良好,包封率均超过80%。固/油/水法制得的微球体外释放在2周内可超过90%,而水/油/水法制得的微球在相同的时间内仅释放30%。对于固/油/水法制备过程,SEC-HPLC法测定蛋白无明显聚集体出现,MTT法测定蛋白活性无明显损失。结论:实验证明了固/油/水法制备的PLGA微球可以实现2周以上的体外缓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子量、孔径大小和孔径率、力学性能等方面介绍了研究聚丙交酯-乙交酯降解行为的方法,综述了聚丙交酯-乙交酯的化学水解机理和酶催化水解机理,影响聚丙交酯-乙交酯降解速率的内外因素,并比较了聚丙交酯-乙交酯体内外降解的异同,对未来聚丙交酯-乙交酯降解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静电纺丝的主要参数对PLGA纤维支架形貌和纤维直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纤维支架,考察制备参数对纤维支架结构及纤维直径的影响规律。方法以四氢呋喃(THF)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混合液为溶剂,调节PLGA溶液浓度、流量及电场强度分别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形貌的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纺丝溶液的浓度、流量及电场强度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同时在制备的PLGA纤维支架上接种了人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并对细胞在PLGA支架上的黏附和增殖情况进行了研究,从而来评价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论结果表明,随着纺丝溶液浓度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增大,纤维直径的分布也随之增大。随着流量的增加,纤维直径略有增大。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纤维直径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电压和浓度的增大有助于减少珠丝的产生。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证明,制备的PLGA纤维支架能支持细胞正常的黏附和增殖活动。 相似文献
17.
聚丙交酯- 乙交酯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169-171
本文从分子量、孔径大小和孔径率、力学性能等方面介绍了研究聚丙交酯-乙交酯降解行为的方法,综述了聚丙交酯-乙交酯的化学水解机理和酶催化水解机理,影响聚丙交酯-乙交酯降解速率的内外因素,并比较了聚丙交酯-乙交酯体内外降解的异同,对未来聚丙交酯-乙交酯降解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材料降解产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将PLGA支架材料放入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体外无菌降解1、2、4周。用降解液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采用Brdu ELISA法、Transwell小室法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PLGA支架材料降解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PLGA支架材料1周降解液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形成无明显影响,对内皮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2周降解液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形成,4周的降解液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结论:PLGA支架材料降解初期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降解后期可能由于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累积增多,影响了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Grasielle Pereira Jannuzzi Nicole de Araújo Souza Kátia Sanches Françoso Roney Henrique Pereira Raquel Possemozer Santos Gilberto Hideo Kaihami José Roberto Fogaça de Almeida Wagner Luiz Batista André Corrêa Amaral Andrea Queiroz Maranhão Sandro Rogério de Almeida Karen Spadari Ferreira 《Microbes and infection / Institut Pasteur》2018,20(1):48-56
Paracoccidioidomycosis (PCM) is a systemic mycosis with lymphatic dissemination that is caused by Paracoccidioides species. Treatment of PCM consists of chemotherapeutics such as itraconazole, trimethoprim, sulfamethoxazole or amphotericin B. However, several studies are aiming to develop therapeutic alternati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using new molecules as adjuvants. The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 (scFv) from an antibody that mimics the main fungal component incorporated within poly(lactide-co-glycolic) acid (PLGA) nanoparticles helped treat the fungal disease. After expressing the scFv in Picchia pastoris (P. pastoris), the recombinant molecules were coupled with PLGA, and the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before or after infection with yeast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P. brasiliensis). Our results showed decreased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decreased fungal burden.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d of IFN-γ and IL-12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an increased number of macrophages and dendritic cells in the pulmonary tissue of BALB/c mice treated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our molecule. Our data further confirm that the scFv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P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