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从1973年接受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课题。一开始就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教导,到农村蹲点,和群众一起搞研究。四年来,在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关怀下,我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共同战斗,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使这项科学试验推广工作件到了迅速的发展。1976年全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二十一万亩,防治效果在70—80%以上,桦南县金沙公社已经全面推广了利用赤眼蜂冶螟。几年来还扩大了防治对象,对高粱螟、谷螟和甘兰夜蛾善都有限好的防治效果。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育蜂治虫,工省效宏”。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利用生物防治害虫了。 解放以来,尤其从七十年代起,生物防治的科研和利用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工繁殖和利用的主要天敌 1.赤眼蜂 国内天敌研究以赤眼蜂工作做得较多。国际上已定名的有50多种,我国有记载的约18种,主要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舟蛾赤眼蜂等。  相似文献   

4.
寄生发生前寄生蜂的寄生行为及寄生发生后寄生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能够反映出寄主对寄生蜂的适合性,而寄生蜂对寄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寄生蜂完成发育的生理基础。为了从寄生蜂利用寄主营养能力的角度探讨寄主对不同种赤眼蜂适合性变化的原因,本文观察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为寄主时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和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寄生行为及发育和存活情况,测定了被寄生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时间为84.9 s,显著长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卵时间。拟澳洲赤眼蜂检测寄主所需时间为30.8 s,显著长于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所需时间,但从每寄主卵中羽化出的拟澳洲赤眼蜂数量显著高于松毛虫赤眼蜂及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结果。3种赤眼蜂卵+幼虫的发育历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卵成虫的发育历期间存在显著差异。玉米螟赤眼蜂幼虫期和预蛹期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相应虫期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米蛾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及拟澳洲赤眼蜂的适合性高于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合性。未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24~96 h时间段内从开始的2.194 mg/mL逐渐下降到1.565 mg/mL,而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被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在48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239 mg/mL和3.222 mg/mL,被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在72 h达到最高值,为4 .323 mg/mL,显示同玉米螟赤眼蜂相比,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能够更快地分解利用寄主营养。这些结果提示,3种赤眼蜂利用米蛾卵内营养物质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米蛾卵对3种蜂适合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生长期的菜芯地释放赤眼蜂防治小菜蛾,当蜂量为2000头/点时,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寄生率大于60%),苗期为3米,生长中期和收获期为4米.短管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苗期和生长中期为4米,收获期为5米,较拟澳洲赤眼蜂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6.
1975年我们对赤眼蜂中间寄主卵的保鲜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利用自然低温育蜂和成蜂饲养作了初步试验与观察。 一、保鲜试验 我省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以及稻螟蛉等,以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利用较多。繁蜂所用的中间寄主,主要是柞蚕卵与蓖麻蚕卵。本试验的柞蚕来自河南,蓖麻蚕主要来自广西玉林。取回蚕茧部分让其自然化蛾,部分放7—9℃冰箱中保存,分期取出化蛾取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我们在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进一步探索赤眼蜂的发生规律、扩大虫源和提高寄生率,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伟大教导,从1972年冬开始对赤眼蜂的自然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简报于下。 一、调查经过及结果 1972年10月,我们开始寻找赤眼蜂的越冬场所和寄主,从田野到村庄,沟沿到坟塘,查遍树木和杂草,搜集到数以千计的标本,于11月下旬,在柳毒蛾卵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北方玉米田广泛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地区间相互引进蜂种,其中存在着选用合宜的蜂种以获取较好的防治效果问题。1974年我们在开门办学中,深入农村,调查了天津自然界寄生玉米螟卵的赤眼蜂种类,同时鉴定了自河南省开封县、兰考县引入天津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以及河北省博野县、唐山市郊区为防冶玉米螟繁殖的赤眼蜂。我们观察到天津自  相似文献   

9.
小菜蛾卵寄生蜂在生态恢复条件下的自然增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生态恢复的深圳龙岗生态示范农场,自然寄生于小菜蛾卵的寄生蜂种类逐渐年多1999年9月,首次发现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自然寄生于田间小菜蛾卵;同时,拟澳洲赤眼蜂(Tichogramma confusum)和碧岭赤眼蜂(Trichogramma bilingensis)在田间也有一定的自然寄生比率。目前,4种赤眼蜂已经在田间自然建立了种群,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数量占优势小菜蛾的自然寄生率为15%,最高时可达29%。表明农田生态条件的恢复对小菜蛾卵寄生蜂有较好的增殖和保护作用,最后提出了在该农场利用赤眼蜂自然控制小菜蛾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借助德国WILD公司生产的实体解剖镜(WILDN8),采用解剖法,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成虫生殖力数据,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其实验种群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强,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442和0.3159,而松毛虫赤眼蜂比拟澳洲赤眼蜂更适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进行连代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在人工卵上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1.5粒,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7020、0.9431;羽化率为0.7387。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1代。利用米蛾卵测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04.2粒,在人工卵内蜂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6454、0.9383;羽化率为0.7276。  相似文献   

11.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 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 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 68.75%和66.67%, 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拟澳洲赤眼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 70%和62.16%, 表明其对拟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 而另外10种烷烃对拟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通报》2004,39(6):54-5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通过对人造卵浆配方、人造卵机器、人造卵取代昆虫卵繁殖赤眼蜂方法的研究,形成了人造卵赤眼蜂生产工艺流程,为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做出贡献。2001年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下设立的“人造卵赤眼蜂应用示范与推广”项目,目前进入了大面积应用阶段。适时进行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是目前直接用于生产的面积最、防治害虫对象最多、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是省工省力、低耗高效、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的“绿色”防治技术。大面积应用示范证明,人造卵赤眼峰与昆虫卵所繁殖的赤眼蜂性能相当,对我国重要农…  相似文献   

13.
吕燕青  何余容  陈科伟 《昆虫学报》2010,53(10):1184-1189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 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 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 68.75%和66.67%, 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拟澳洲赤眼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 70%和62.16%, 表明其对拟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 而另外10种烷烃对拟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从Saunder1882年在加拿大首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以后,相继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赤眼蜂的研究工作,并广泛地应用于防治棉、粮、糖、果、林和蔬菜等作物害虫,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我国早在三十年代浙江省就对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1936年广东等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做了试验;五十年代赤眼蜂在广东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防治甘蔗螟和玉米螟等害虫;六十年代以来,赤眼蜂的利用研究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防治对象不断扩大,已用赤眼蜂来防治棉铃虫、水稻纵  相似文献   

15.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16.
会议简讯     
为了普及和提高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近农林部委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柳河县举办了由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生物防治人员参加的全国赤眼蜂应用技术训练班。 赤眼蜂是寄生性的天敌昆虫,能寄生于多种害虫的卵,有效地控制玉米螟、松毛虫等多种害虫,并且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有利于保护天敌昆虫。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生物防治工作正在全国迅速发展,不少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积累了繁蜂、放蜂的技术经验和组织经验。 柳河县委十分重视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工作。这个县的生物防治实验站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协助下,从1972年以来,坚持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现在,这个生物防治实验站繁殖赤眼蜂,从贮存、加工寄主、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中,山西省和运城地区的领导,都很重视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工作。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加快步伐,经过一年实践,对当地赤眼蜂种类、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田间放蜂等,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并根据计划,在运城地区几个县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用680多万头蜂放  相似文献   

18.
七种物质(聚乙烯醇、明胶、白乳胶、琼脂、木薯粉、米粉和淀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或悬液用作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拟澳洲赤眼蜂T.con fusum及广赤眼蜂T.euanescens人工体外培育的产卵增效剂以吸引这些蜂在人工卵上产卵.这七种溶液都能提高三种赤眼蜂在人工卵内的产卵量,不同的赤眼蜂对不同的增效剂有不同的产卵行为反就,我们可利用其中最有效而经济的增效剂以增强体外培育赤眼蜂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功能反应试验,测定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Matsumura、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Riley、暗黑赤眼蜂T.pintoiVoegele、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PangetChen、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Nagaraja、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Viggiani、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PangetChen、广赤眼蜂T.evanescensWestwood对广州地区重要园林害虫灰白蚕蛾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除卷蛾分索赤眼蜂外,其它7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寄生作用均能用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松毛虫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寄生能力为最强,短管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次之,最大寄生卵量分别为25.8粒/雌、19.0粒/雌和18.6粒/雌,且在灰白蚕蛾卵内都能发育成功和正常羽化,可进一步进行筛选。虽然玉米螟赤眼蜂和舟蛾赤眼蜂对灰白蚕蛾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但其后代雌蜂率都较低,且玉米螟赤眼蜂不能正常羽化,因此不适宜用来防治灰白蚕蛾。卷蛾分索赤眼蜂、广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的最大寄生量都较低,均不超过15.0粒,对灰白蚕蛾卵的寄生潜能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两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科伟  黄寿山  何余容 《生态学报》2002,22(8):1293-1296
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T.c)和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T.b)在两种繁蜂条件组配下(分别用米蛾Corcyra cephalomica(Stainton)(RM)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DBM)卵繁育)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结果表明:(1)在相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卷蛾分索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显示出较强的寄生潜能,米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T.b-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T.b-DBM)的内禀增长率为0.3509和0.3450,而米蛾卵上所繁的澳洲赤眼蜂(T.c-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拟澳洲赤眼蜂(T.c-DBM)的仅为0.2391和0.1902,T.b-RM和T.b-DBM的每雌平均寄生卵数为70.75和46.13粒,而T.c-RM和T.c-DBM的仅为64.90和31.73粒,但拟澳洲赤眼蜂的雌蜂寿命较卷蛾分索赤眼蜂更长。(2)在不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同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以米蛾卵所繁的仔蜂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内禀增长率,每雌寄生卵量,净生殖力,平均世代历期和雌蜂寿命)均优于用小菜蛾卵所繁之蜂,米蛾卵是其适宜的中间寄主。(3)长期用中间寄主繁蜂,赤眼蜂对目标寄主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中间寄主的驯化对赤眼蜂的寄生潜能有不容忽视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