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83年3月23—29日在昆明召开。二百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总结了四年来的学会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修改了会章;选出了新的理事会。原子能农业应用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发展非常迅速。辐射育种迄今已育成160多个新品种,1982年推广面积总计达一亿二千多万亩。我国辐射育种已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核技术在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各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浙江省和全国许多省(区)、市一样,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蓬勃开展,参加这一工作的公社和生产队不断增加,已培育出的一些新品种、新品系,正在全省多点试种及生产鉴定。 1965年,浙江全省从事辐射育种实验的只有14个单位,而且都是科研单位和少数国营农场。  相似文献   

3.
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正在蓬勃开展。短短数年已选育了二百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总推广面积达三千五百多万亩。对作物辐射诱变规律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大意义。自1973—1978年,我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自立  陈桂兰 《遗传》1979,1(4):20-24
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短短数年已选育了二百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 总推广面积达三千五百多万亩。对作物辐射诱 变规律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大 意义。自1973-1978年,我们对下列间题进行 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前言 我国小麦辐射育种,自1958年以来,已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先后育成“新曙光一号”等三十多个品种,有的已大面积推广,在农业增产上起了积极作用。我校师生于1972年起,结合教学和生产,开展了小麦辐射育种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射线对作物的辐射效应,认识变异规律,选择有益突变,培育新品种。本文报道1972—1975年Co(60)-γ射线对小麦M_1、M_2、M_3代的辐射效应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1年7月21日到8月8日,农业部委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沈阳举办了“全国辐射遗传育种训练班”。训练班上北农大毛炎麟讲”辐射生物学”;哈尔滨师大李集临主讲“辐射细胞学”,并有实验课;辽宁省农科院丘成建教授讲“辐射诱发抗病和优质突变体”,植生所顾瑞琦讲“辐射对植物细胞的伤害及其修复等。参加训练班的学员大多是富有实际辐射育种工作经验的中级科技人员,通过这次训练班丰富了辐射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对辐射育种中的一些方向性问题进行研讨。一致认为这次训练班为进一步搞好辐  相似文献   

7.
大豆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农科院利用已获得的具有野生大豆(含半野生大豆)多花荚、多分枝、高蛋白等有益性状基因的优异种间杂交新种质(G.max×G.soja)与栽培大豆(G.max)回交,一方面继续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另一方面改善现有种间杂交种质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并提高产量水平,已选育出外贸制纳豆、豆芽、制酱及青瓤黑豆等特用大豆品种(系).实践表明,利用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新种质,对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提高大豆育成品种水平,尤其对特用大豆品种(系)的选育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桑在遗传性上高度杂合 ,杂交育种十分复杂 ,人工诱导突变可能有利于改良某些性状 ,获得有益突变又可用无性繁殖的方法遗传下来。日本从 1 95 7年开始桑的辐射育种 ,1 962年在 r圃内进行桑树慢照的各种研究 ,并且已获得了产量、叶质和抗干枯病能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的有益突变株。印度等国家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我所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桑树辐射育种研究 ,探索适于桑树辐射的能源、照射量、照射材料、选择方法和辐射在桑树育种上的效果。育成的新桑品种 7637、 765 7、 7681等先后通过全国和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7681新桑品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辐射育种已成为作物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内外采用辐射诱变技术选育出不少农作物的优良新品种。尽管如此,它在巴西橡胶育种中的应用还不够普遍。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的教导,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支持下,自72年冬开始进行了一些橡胶辐射育种研究工作,现将钴—60辐射处理巴西橡胶种子的生物学效应与最适剂量试验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豆育种行业创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但主要依赖于进口,且进口依存度将持续增加。与国外大豆主要生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还有很大差距,提高大豆单产是解决我国大豆危机的关键。加快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大豆育种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赶超国外大豆生产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科学家克隆了一批控制大豆生育期、高产、优质相关性状的重要基因,且在大豆重要性状耦合遗传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辐射诱变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与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辐射诱变育种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中子、质子或者射线等物理辐射诱变因素对种子进行辐照,诱发其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行为变异,从而得到可供利用的突变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出新的种质资源的一种新兴的育种技术.本文以水稻、小麦、大豆、花卉和林木等材料所做的辐照试验为依托,综述了国内外在辐射诱变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该技术的作用机理、特点、优势、适用范围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其主旨在于提高人们对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价值、意义及其前景的认识,并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期促进现代化物理农业工程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郑州135×泗豆2号是黄淮海地区衍生大豆品种最多的组合之一,以郑州135×泗豆2号及其衍生种质为亲本材料在全国8个省市选育出87个通过省审或国审的大豆品种,其中国审品种39个、高蛋白品种20个、高油品种11个,获省部级以上奖13项。郑州135和泗豆2号的育种贡献,证明了优异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种质创新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大豆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重离子辐射诱变具有诱变率高、诱变谱宽、突变体易稳定等优势,在微生物育种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对重离子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可以实现较为全面地了解突变体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个层面的生物学信息。本文综述了利用重离子辐射诱变技术进行微生物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联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重离子诱变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利用组学方法研究重离子诱变微生物的新思路,旨为重离子诱变微生物育种技术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辐射诱变育种所需年限短、变异率高、后代性状稳定快,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已广泛应用.本文统计了我国近10年来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培育的在生产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部分优良新品种18个,说明通过辐射诱变可加速水稻变异,丰富水稻遗传图谱,为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提供更多类型种质资源.此外总结了利用辐射诱变获得的各种类型突变,包...  相似文献   

15.
大豆转基因育种及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作物种植已经成为全球普及最为迅速的生物技术.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区域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大豆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但转基因大豆育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经验,立足本国实际,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下,建立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育种及其产业化发展体系,大力发展转基因大豆,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概述了我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现状以及国际转基因大豆的研发趋势,分析了我国转基因大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辐射与环境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于1989年10月23日至27日在成都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疗,卫生,环保,军队系统和仪器生产厂家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有高级职你的60余人,研究生6人,中级技术职称50多人.  相似文献   

17.
自1945年Myers和Hanson用回旋加速器产生的中子处理青霉素产生菌以来,快中子辐射已成为微生物诱变处理的一种手段。本文着重介绍快中子辐射在抗生素产生菌育种上的一些应用及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水稻育种受困于选育周期漫长,培育一个品种,往往需要六七年,甚至十几年。能否把现有的单一育种技术加以综合运用,使其优势互补,从而加速育种进程呢?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的水稻育种科研人员,通过9年18代试验,根据常规杂交育种技术能促使基因重组,辐射诱变技术能诱导基因突变,花药培养技术能使基因型一次纯合稳定的理论,融杂交、辐射、花培技术为一体,把多学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大豆优异种质齐黄1号的育种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黄1号是中国衍生品种最多的大豆种质之一,在全国11个省市衍生出92个高产优质品种和优异品系,其中黄淮海地区衍生出87个品种(系).1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品种23个,其中46%的品种5个、47%的品种2个、48%的品种3个、51%的品种2个.脂肪含量22%以上的品种6个,其中23%的品种1个.抗大豆花叶病毒品种27个,其中抗霜霉病品种7个.齐黄1号在育种中的成功应用,说明优异种质对大豆育种至关重要,筛选配合力高的优异杂交组合可有效地提高大豆育种效率,种质创新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分子植物育种》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的刊物。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应用成果。从2003年创刊以来,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