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油橄榄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油橄榄的抗寒机理,对甘肃陇南地区主栽的6个油橄榄品种离体叶片进行低温胁迫(5℃、0℃、-5℃、-10℃)处理,并以18℃常温培养为对照,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各油橄榄品种离体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型曲线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不同品种油橄榄半致死温度介于-6.687℃~-3.706℃之间,且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顺序为‘皮肖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其抗寒性大小依次为‘皮肖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2)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各油橄榄品种离体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在-10℃低温胁迫下,油橄榄品种‘皮肖利’和‘配多灵’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常温对照降幅较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相对增幅较大,丙二醛含量增幅较小,而此时品种‘佛奥’和‘鄂植8号’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4)根据不同油橄榄品种的平均隶属度(抗寒性综合评价值)确定的品种抗寒能力大小顺序(‘皮肖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与品种半致死温度的抗寒性表现顺序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皮肖利’和‘配多灵’等油橄榄品种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增强保护酶活性来缓解胁迫造成的过氧化伤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基于相对电导率的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均能准确鉴定油橄榄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姜花属(Hedychium)植物的抗寒性并筛选抗寒种质,测定了3种姜花属植物和11个品种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及SOD、POD活性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姜花属植物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姜花属植物的5个生理指标随越冬时间的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多数于气温最低月(2月)达到最大值。同一时期,抗寒性强的种类或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较低,而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较高。SOD活性与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MD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对电导率与MD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指标可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29%。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姜花属植物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为:‘橙汁’姜花、‘橙塔’姜花、‘活宝’姜花、‘黄白’姜花、白姜花、‘西里岛’金姜花、‘伊丽莎白’姜花、‘粉红色’姜花、峨眉姜花、‘塔拉’金姜花、‘绝色’姜花、‘美梦成真’姜花、‘白星’姜花、‘星爆’姜花。这为筛选姜花属优良的抗寒种类和品种资源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火龙果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野生火龙果量天尺和贵州主栽品种‘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扦插幼苗为试材,人工控温进行抗寒锻炼、低温冷害处理及恢复生长,以未处理作对照,测定不同处理下幼苗的电解质渗出率(RE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电解质渗出率随温度降低逐渐增加,恢复生长后电解质渗出率与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幼苗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在抗寒锻炼和低温处理后升高,恢复生长后降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不同处理变幅较大,MDA和可溶性蛋白随不同处理变幅较小。运用Fuzzy数学中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得出火龙果抗寒性强弱表现为量天尺>‘晶红龙’>‘粉红龙’>‘紫红龙’,与恢复生长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以茶树也Camelliasinensis(Linn.)Kuntze页品种‘舒茶早’(‘Shuchazao’)、‘乌牛早’(‘Wuniuzao’)和‘平阳特早’(‘Pingyangtezao’)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自然越冬过程中(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茶树叶片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热稳定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并应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对3个茶树品种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越冬期3个茶树品种叶片生理指标随时间推移呈规律性变化,越冬期(12月和1月)与越冬前期(10月)、越冬后期(2月和3月)各指标总体上差异显著,且品种间各指标也有一定差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热稳定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峰值多出现在12月或2月;CAT和POD活性、Fv/Fm值和总叶绿素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月降至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X1)包括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Fv/Fm和总叶绿素含量,贡献率达到57.97%;第2主成分(X2)包括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热稳定蛋白质含量和脯氨酸含量,贡献率达到26.89%。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自然越冬期3个茶树品种抗寒性的综合评价值均随时间推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2月达到最高,据此判断3个茶树品种中‘舒茶早’的抗寒性最强、‘乌牛早’的抗寒性最弱,‘平阳特早’的抗寒性介于二者之间。研究结果显示:在自然越冬过程中供试3个茶树品种的抗寒性与其生理指标变化及生长表现一致,表明综合评价法可用于茶树抗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任丽  岳桦 《植物研究》2010,30(2):228-237
通过低温胁迫处理哈尔滨地区的中原牡丹品种‘豆绿’、‘洛阳红’、‘首案红’和‘姚黄’,分别测定4个品种根、枝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得出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观察了根部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豆绿’抗寒性最强,‘洛阳红’抗寒性最弱。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四者显著相关。根部解剖结构自外而内由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组成。根部组织切片显示出深度休眠期与生长期相比,韧皮部中淀粉粒增加较多,与植物抗寒有一定关系。该研究可为中原牡丹在寒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立不同苹果品种在花蕾期到幼果期的抗冻性类型,建立精准苹果晚霜抗冻性评价方法,以宁夏2个主栽苹果品种‘嘎啦’和‘富士’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和幼果期的花朵和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野外霜冻试验箱分别模拟不同时期自然降温过程,在20%、50%和80%受冻率下分别建立Logistic方程,确定轻、中、重度受冻的临界温度;并检测各品种不同物候期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抗寒性指标,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法综合判断苹果花期至幼果期抗寒能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嘎啦’各个物候期的抗寒能力均强于‘富士’;(2)同一苹果品种不同物候期抗寒能力不同,表现为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幼果期;(3)2个苹果品种各物候期轻度、中度、重度受冻临界温度随着物候期推移呈现升高的趋势;(4)受冻率与半致死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0.909**),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0.874**)。研究表明,‘嘎啦’和‘富士’4个物候期花器官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子房受冻率有较强的响应关系,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等对子房受冻率也有一定的响应,可将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作为评价苹果抗寒性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该试验以抗寒性不同的5年生软枣猕猴桃品种‘魁绿’、‘丰绿’和‘96-6’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自然越冬期间枝条组织解剖结构、细胞膜透性和内源激素GA3、ABA、IAA含量水平的变化,以明确不同品种软枣猕猴桃越冬期间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及其内在生理机制,为软枣猕猴桃抗寒品种的选育及鉴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软枣猕猴桃枝条木质部比率大小依次为‘魁绿’>‘96-6’>‘丰绿’,皮层比率依次为‘丰绿’>96-6’>魁绿’,二者表现趋势相反,且‘魁绿’枝条的解剖结构与其他两品种差异显著。(2)在自然越冬期间,各品种软枣猕猴桃枝条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随温度变化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温度最低的1月份达到最高,其中‘魁绿’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变化幅度最小,而‘丰绿’受低温影响较大。(3)在11月份至2月份,随自然温度的变化,各品种软枣猕猴桃枝条的GA3和IAA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ABA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都在1月份分别达到最低或最高值。研究发现,在自然越冬期间,低温对3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的组织解剖结构、膜透性及内源激素含量均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品种‘魁绿’枝条的木质部比率最大、皮层比率最小,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变化幅度最小,内源激素含量GA3和ABA/GA3变化趋势较小,故其抗寒性比‘丰绿’和‘96-6’更强。  相似文献   

8.
不同核桃品种的耐寒性及其渗透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玲’、‘鲁W06-1’、‘西洛3号’3个核桃品种(优系)为材料,对低温胁迫各材料的耐受情况及相应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总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揭示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优系)的渗透调节机制和蛋白质组分差异。结果显示:(1)3个核桃品种(优系)休眠枝条解剖结构分析表明,‘鲁W06-1’一年生休眠枝条的木质部比率最大,‘西洛3号’的韧皮部厚度显著大于其他两个品种(优系)。(2)随胁迫温度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枝条相对电导率(REC)逐渐升高,且‘西洛3号’的相对电导率均大于‘鲁W06-1’和‘香玲’。(3)核桃枝条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温度降低先增加后减小,但各品种(优系)增至最大值的温度不同,其中‘鲁W06-1’枝条积累可溶性蛋白的速度和幅度较大,且各低温胁迫处理后的枝条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也更高;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844,表明二者对低温胁迫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4)在不同胁迫温度和胁迫时间处理后,核桃枝条的蛋白质表达谱带总体相似,但检测出6条表达量明显增加的差异条带,它们的分子量范围为38.9~87.9 kD。研究表明,3个核桃品种(优系)的耐寒性强弱为‘鲁W06-1’>‘香玲’>‘西洛3号’;低温胁迫下,核桃枝条迅速积累可溶性蛋白,然后积累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并以耐寒性较强品种(优系)积累速度更快、积累量更大,且耐寒性较强的品种(优系)枝条蛋白谱带出现较多表达量增加的条带。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对新疆五家渠地区15株鱼类水霉病病原菌18S rDNA克隆测序的基础上,探讨了18S rDNA序列中G-C含量用于真菌分类的可行性,以及不同进化分析软件分析的可靠性。显示18S rDNA GC含量用于辅助分类具有一定可行性;不同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即不同软件应用于分类基本趋同;综合各软件分类,15株病原菌中LF04、LF01、JX03、JX01为寄生水霉,HL04、JY07、HZ、JY10、LY04、JY15、HL01为镰刀菌,JX02为腐霉,HL02为虫草科未知种,JY06与HZ02不能确定其种属。本研究为国内水霉分类研究以及鱼类水霉病的病原鉴定和后期药物防治提供一些数据。  相似文献   

10.
孕穗期低温对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孕穗期低温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小偃22’等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2±1) ℃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测定单株产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24 h和48 h后,供试品种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2)低温胁迫使各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和单株穗粒数显著下降,但对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大。(3)经隶属函数分析,‘小偃22’、‘矮抗58’和‘西农509’属于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而‘郑麦9023’和‘郑麦366’为抗寒性较弱的品种,这与它们在试验中的籽粒产量表现相符。研究发现,与抗寒性弱的小麦品种相比,抗寒性强的品种在相同低温下具有相对较高的保护酶活性、较强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能力和较低的质膜破坏程度,这是其在低温胁迫后能维持较高产量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串番茄果实硬度、果肉硬度和有机酸含量均下降,糖酸比升高,风味由酸变甜,但这些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小于普通番茄。贮藏前、中期,两种番茄果实的还原糖含量变化较一致;贮藏末期,普通番茄的还原糖含量急剧下降,而串番茄则略有回升。不同品种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Vc)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普通番茄及串番茄品种‘ST03’的Vc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串番茄品种‘ST02’和‘ST04’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以泉州地区主栽品种‘沙捞越’为对照,对引进的菠萝品种‘台农16号’和‘台农17号’进行种植试验,观察其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测定果实品质性状,并调查抗寒性能。结果表明,‘台农16号’和‘台农17号’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酸度较低,属优质鲜食品种;‘台农16号’抗寒力较强,可在该地区扩大示范面积;‘台农17号’抗寒力弱,可作杂交种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小麦叶片对拔节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黄淮海麦区参加区试的2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高于对照(P0.01),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P0.01)。小麦叶片各指标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P0.01)。以叶片各指标的相对值作为抗寒性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和极极点排序法计算参试品种的平均隶属度值为0.19—0.63,综合排序值为1.66—4.08。通过K-means聚类,将24个小麦品种聚为5类。其中良星619、丰德存麦1号、B07-4056、石H083-363、山农055843和良星99等6个品种抗寒性最强,宿553、陕农509、A-9、中原6号、徐麦4036、舜麦1718和石麦19等7个品种抗寒性强,尧麦16、C-44、山农05-066、冀麦585和石B05-7388等5个品种抗寒性中等,偃展4110、B-33、B05-6507和石4185等4个品种抗寒性弱,石06-6136和石优20这2个品种抗寒性最弱。相关分析表明,平均隶属度值和综合排序值与相对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脯氨酸含量、相对POD活性呈正相关(P0.05),与相对MDA含量呈负相关(P0.05)。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及MDA含量可以作为拔节期小麦抗寒性的鉴定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6个苹果新品种为试材,在–45~–20℃之间设置6个温度梯度处理,测定一年生休眠枝条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对6个苹果品种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望山红’的MDA含量一直较高,‘七月鲜’的MDA含量较低且稳定;‘七月鲜’的POD活性最高,但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岳阳红’的脯氨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七月鲜’的脯氨酸含量较稳定。可见,‘七月鲜’的抗寒力最强,‘望山红’较弱,其他品种介于两者之间。抗寒品种表现为枝条中MDA含量低且较稳定, POD活性高,脯氨酸含量稳定。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寒性、光合特性、生长及其结果性状等方面研究了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生态适应性。室内抗寒性鉴定和田间抗寒评价结果表明:‘歌海娜’最不耐寒,抗寒性强的品种有‘长相思’、‘雷司令’、‘黑比诺’、‘佳美,;抗寒力较差的品种有‘赛美容’、‘白诗南’、‘白玉霓’、‘神索’;抗寒力较强的品种是:‘霞多丽’、‘赤霞珠,、‘梅鹿辄’、‘白比诺’、‘西拉’。对酿酒葡萄的光合特性的测定发现:同一立地不同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明显,‘赤霞珠’的光合速率远高于‘霞多丽’、‘梅鹿辄’的,各品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S”曲线;全天光合速率的最高峰出现在上午10:00左右,下午14:00出现光合低谷,次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左右。同一品种在不同立地上的叶面积(LA)、叶鲜重(LFW)、比叶重(SLW)、叶绿素(Ch1)含量均表现差异;不同品种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以上几个指标也表现不同。酿酒葡萄在贺兰山东麓不同区域的生长结果表现也不同。研究表明:大多数酿酒葡萄品种在贺兰山东麓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土壤和品种是造成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生态适应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该区酿酒葡萄栽培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抗寒栽培技术和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6.
低温处理下不同禾本科牧草的生理变化及其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牧草根系抗寒性的动态变化,对寒冷地区的牧草引种筛选意义重大.试验以美国引进的禾本科牧草高山早熟禾(Poa Aalpine)、俄罗斯野麦(Elymus junceus)、无芒冰草(Agropyron inerme)、爱达荷冰草(Agropyron inerme)(品种名Secar)和爱达荷冰草(Agropyron inerme)(品种名Goldar)为研究材料,人工控温进行低温抗寒锻炼、冷冻处理和解冻恢复生长,测定每一阶段下根系中MDA、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及SOD活性.结果表明,MDA含量在抗寒锻炼后略有增加,随后维持基本稳定;SOD活性在抗寒锻炼后升高,冷冻处理后显著降低;返青后又显著升高(P<0.05);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抗寒锻炼和冷冻处理后升高,返青后降低;其中,S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随处理不同变幅较大,MDA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随处理不同变幅较小.运用Fuzzy数学中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高山早熟禾>俄罗斯野麦>爱达荷冰草(Secar)>无芒冰草>爱达荷冰草(Goldar).  相似文献   

17.
据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的第二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消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词条的收集范围共有12个专题,约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6000条,是1990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1531条生物化学名词的4倍左右。这12个专题为:[01]总论;[02]蛋白质和多肽;[03]酶[04]核酸 [05]基因表达与调控 [06]糖 [07]脂[08]生物膜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不同百合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2个市场流行的商业品种与2个野生种百合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机制。通过方差分析与隶属函数分析对低温胁迫后的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14个品种(种)及百合各系列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抗寒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其抗寒能力的强弱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控制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单一因素所决定。14个百合品种(种)的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佳娜’>‘洛宾娜’>‘西伯利亚’>‘黄丝带’>‘蒙特马什’>兰州百合>岷江百合>‘白狐狸’>‘雪皇后’>‘王室落日’>‘王室之歌’>‘发光’>‘里昂’>‘布鲁勒’。百合品种(种)间抗寒性差异较大,而系列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越冬期间库尔勒香梨花芽、树干、枝条等器官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器官形成层组织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等抗寒指标,同时监测了果园气温和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不同器官抗寒性,分析越冬期气温对新疆库尔勒香梨不同器官抗寒指标和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库尔勒香梨越冬期间,不同器官同一抗寒指标和同一器官不同抗寒指标随气温、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差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抗寒指标均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差均呈正相关关系。(2)各器官形成层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其抗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SOD、CAT活性与POD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并以CAT与POD活性相关性最强。(3)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贡献率最大的是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器官抗寒性强弱顺序为花芽组织树干阴面形成层枝条形成层树干阳面形成层。研究发现,库尔勒香梨各器官形成层POD和CAT活性在越冬期间较低气温和较强烈形成层温度变化时较高,并以SOD对低温伤害和形成层温度变化最敏感;整个越冬期抗寒性强的器官表现出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较低的相对电导率;形成层温度变化与抗寒生理指标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反映机体受到的低温冻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对种植于海南地区的不同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品种的生长指标和糖分组成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筛选出适宜海南地区种植的菊芋品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菊芋品种的株高、茎粗、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单株根干质量及单株总干质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根长的变化趋势各异。10月26日(成熟期),‘泰芋1号’(‘Taiyu No.1’)的株高和茎粗最高,‘南芋9号’(‘Nanyu No.9’)的根长以及块茎和茎干的产量、单株鲜质量和含水率最高,‘南芋1号’(‘Nanyu No.1’)的单株地上部干质量、单株块茎干质量及单株总干质量最高,‘青芋2号’(‘Qingyu No.2’)的单株根干质量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菊芋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幅相对较小,而茎干中可溶性糖含量则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6个菊芋品种叶片和茎干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各异。10月26日,‘南芋9号’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6个菊芋品种间叶片中还原糖含量差异不显著,‘泰芋1号’茎干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南芋1号’、‘南芋9号’、‘泰芋1号’和‘泰芋2号’(‘Taiyu No.2’)块茎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青芋2号’、‘泰芋2号’和‘泰芋3号’(‘Taiyu No.3’)块茎中还原糖含量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南芋1号’、‘南芋9号’和‘青芋2号’叶片和茎干中果糖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泰芋1号’、‘泰芋2号’和‘泰芋3号’叶片和茎干中果糖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6个菊芋品种叶片中葡萄糖含量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茎干中葡萄糖含量总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6个菊芋品种叶片和茎干中蔗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各异。总体上看,同一时期6个菊芋品种间叶片和茎干中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塘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适宜在海南地区种植的菊芋品种为‘南芋1号’和‘南芋9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