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腺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表面电荷逐渐发生改变,因而可根据细胞电泳率(EPM)的差异将胸腺细胞分成不同的亚群.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已发现Ehrlich腹水癌(EAC)可导致宿主的胸腺急性萎缩,胸腺细胞迅速减少,但究竟哪一亚群变化最为明显尚不得而知.因此,本试验拟采用细胞电泳的方法检测胸腺细胞EPM,了解EAC对宿主胸腺细胞亚群的影响. 本试验使用2月龄雄性ICR/JCL小鼠,给每只小鼠腹腔内接种4×10~6活的EAC细胞,十天后杀鼠制备胸腺细胞悬液,用9%蔗糖  相似文献   

2.
852451小鼠a千扰素基因在染色体中的定位[英〕/Lovett,M.…了EMBOJ一1984,3(7)一1643~1646〔译自DBA,1984,3(18),84一08593〕 鉴于小白鼠是研究千扰素抗病毒、抗肿瘤和其他生物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模型,所以了解小鼠干扰素基因的结构、数目和定位是很重要的。小鼠a一干扰素结构基因在染色体中的定位是采用中国地鼠x小鼠体细胞的杂交细胞的DNA与同位素标记的小鼠a一干扰素的cDNA的杂交试验来确定的。杂交细胞是用小鼠脾细胞或腹腔巨噬细胞与中国地鼠细胞系380一6经聚乙二醇融合而获得的。从杂交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分离的高分子量DN-A用H…  相似文献   

3.
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诱发小鼠白血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细胞工程     
852214单克隆抗体用作探测鼠类透明带主要硫酸糖蛋白ZP一2分布的探针〔英〕/East,1 .J。1 J.Cell Biol一1984,98(3)一795~800〔译自DBA,1984,3(13),84一06309〕 ,自DBA/2小鼠卵巢分离出透明带,给雄性大鼠(Osborne一Mendel)腹腔内注入含100。个透明带的悬液,以14天的间隔再注射两次,6一8周后大鼠接受一次静脉注射,3天后用聚乙烯二醇1000使小鼠脾细胞与SPZ/0小鼠骨髓瘤融合。分泌抗小鼠透明带的特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系则用放射免疫体鉴定。阳性瘤系用有限稀释法克隆化两次,然后像腹水瘤一样接种给异十八烷处理过的NIH裸鼠繁殖。对ZP…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T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能持续稳定地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的小鼠T淋巴细胞杂交瘤株,首先用刀豆蛋白A(ConA)活化BALB/C小鼠的脾细胞,然后使其与小鼠胸腺瘤细胞BW5147融合,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从261个杂交克隆中筛选出至少30个分泌IL—2的T细胞杂交瘤株,对选出的一个杂交瘤细胞株FB4作了进一步研究,该杂交瘤株的染色体平均44(42~47)条,经传代培养、冻存和复苏后仍能持续稳定地分泌IL—2,用含2%小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大量培养FB4杂交瘤细胞,制得含IL—2的培养上清,再经沉淀和凝胶过滤等步骤制得了部分纯化的IL—2,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检出了IL—2成分,其表观分子量(MW)约28KDa。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重组基因疫苗PVAX-MAGE-1的抑瘤效应,构建黑色素瘤抗原-1(melanoma antigen-1,MAGE-1)真核基因表达载体--PVAX-MAGE-1.以重组质粒免疫C57BL/6小鼠后,ELISA法检测表明,与对照鼠(PVAX-1和生理盐水注射小鼠)比较,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IL-2和IFN-γ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混合培养证明,免疫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5).体内实验证明,PVAX-MAGE-1免疫C57BL/6小鼠,可显著延缓移植性H22腹水瘤及实体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实验结果提示,重组基因疫苗PVAX-MAGE-1有明显的延缓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抑瘤作用与提高T淋巴细胞IL和IFN表达,增强对肿瘤杀伤作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细胞工程     
<正>851790单克隆抗体在乳腺分化研究中的应用〔英〕/Dubecco R //1 In Vitro一1984,20(3).Pt.2,-264〔译自DBA 1984,3(13),84一06299〕本文研究了大鼠乳腺的细胞类型以及它们在发育过程中的联系。主要途径之一是生产培养的乳腺细胞或  相似文献   

8.
昆明种小鼠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动物,为了解其年龄与体长,尾长的关系,我们选用不同日龄的封闭群昆明种小鼠,对其体长、尾长分别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来源 (1)选取某动物室昆明种饲养间生产群全部经产小鼠,作为种鼠组。将在育种中注意挑选体壮、尾粗长的经产种鼠作为A群鼠,忽视挑选尾长的经产种鼠作为B群鼠。 (2)随机选用不同日龄的昆明种小鼠。 (3)随机选用父母亲是尾长/体长值大于1的三窝仔鼠中的雌鼠,称为C群鼠。 2.饲养环境 种鼠组。A与C群鼠成年后  相似文献   

9.
PKC对小鼠受精卵发育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 TPA及 PKC的反义寡核苷酸对 1 -细胞期鼠受精卵发育的影响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标记 PKC(α及 β亚型 ) ,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卵内 PKC荧光强度 ;同时利用显微注射法注射 PKC的反义寡核苷酸 ,观察其对受精卵分裂的影响 . 1 0 0 μg/ L TPA对 1 -细胞期受精卵的发育具有完全抑制作用 .TPA处理 1 2 h后 ,对照组受精卵停留在 1 -细胞期 ,而未经 TPA处理的1 -细胞期卵可以分裂到 2 -细胞期 .共焦激光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PKC(α、β亚型 )荧光强度均有下降 (P<0 .0 1 ) .显微注射 PKC antisenseα及 antisenseβ的受精卵 ,分别只有 1 4 .2 %和 3.33%的卵可以发育到 2 -细胞期 .与对照组 (注射 M2培养液 )差异显著 (P<0 .0 1 ) .结果表明 ,(1 ) TPA长期处理 1 -细胞期受精卵 ,抑制 1 -细胞期卵分裂到 2 -细胞期 ;(2 ) PKC的反义寡核苷酸 (α及β亚型 )可以抑制小鼠 1 -细胞期卵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Thy-1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y-1抗原(原称θ抗原)是小鼠T细胞的一个重要的表面抗原,同时又是区分小鼠T和B淋巴细胞的特异表面标记。研究表明,Thy-1抗原还广泛地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的脑及其他一些组织中。目前,Thy-1抗原分子已从淋巴细胞和脑组织中提纯,并对其生化特性、化学组成以及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Thy-1抗原在分布上以及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其他细胞膜蛋白所没有的特点,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简要地介绍有关Thy-1抗原研究的一些进展。一、Thy-1抗原的发现五十年代末,淋巴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已逐步明确。1961年,胸腺功能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细胞是一个不均一的细胞群,它至少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B淋巴细胞,担负着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分泌抗体);另一类是T淋巴细胞,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1963年,Boyse等在研究小鼠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时偶然发现,一些小鼠的胸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源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骨髓移植小鼠脾脏辅助性T细胞Th1/Th2亚群的影响。方法:以BALB/c和CB6F1小鼠为受体,在γ射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输入C57BL/6J小鼠的骨髓细胞和脾脏单个核细胞,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然后输入供体的NK细胞,检测受体小鼠脾脏中Th1/Th2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结果:与单纯输入骨髓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组小鼠相比,输入异源反应性NK细胞后,BALB/c和CB6F1小鼠脾脏中Th1细胞比例均下降,Th2细胞比例均上升,CB6F1小鼠脾脏中Th2虽有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IL-10水平显著升高,IFN-γ的水平显著下降。结论:异源反应性NK细胞可能通过降低脾脏中Th1细胞亚群比例和升高Th2细胞亚群比例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12.
建立含有EB病毒的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为探讨EB病毒的致瘤机理,研究EB病毒在T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手段.在TPA协同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IL-2,将诱导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成功地分离获得一株在体外长期存活的淋巴细胞TET.T细胞亚群分类实验证实TET细胞为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PCR和原位杂交可检测到EB病毒的EBERs、LMP1和BARF1,并有LMP1蛋白的表达.TET细胞的获得,有望在体外建立转化细胞系,为体外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理及防治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萌动激活赤灵芝孢子粉对小鼠脾细胞IL 2分泌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 (低剂量组 4 g/kg/d :高剂量组 :8g/kg/d)和对照组 (与实验组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 ,连续用药 1 0天。用3H—TdR掺入法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萌动激活赤灵芝孢子粉对小鼠脾细胞IL 2分泌有明显促进作用并能明显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 ,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萌动激活赤灵芝孢子粉对小鼠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小鼠胸腺髓质上皮细胞系体内诱导胸腺细胞功能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BALB/c小鼠 (H-2d)胸腺的髓质上皮细胞系MTEC1细胞表达H-2d和I -Ad 分子 .为研究上皮细胞诱导胸腺细胞阳性选择及功能分化的能力 ,首先用γ 线照射C5 7BL/6J小鼠(H-2d) ,再经静脉注射 (H-2b×d)F1代骨髓细胞 ,制备 H-2b×d→H-2b)嵌合体 ,然后将MTEC1细胞注射到嵌合体胸腺内 .注射后 2个月 ,经HE染色显示 ,MTEC1细胞在嵌合体小鼠胸腺被膜下皮质区成簇存在 ,体外免疫学试验发现 ,嵌合体小鼠脾细胞含有抗原特异性H-2d识别限制的杀伤T细胞 (CTL) ,IL -2产生T细胞及增殖应答T细胞 .在MLR试验中 ,嵌合体小鼠脾细胞显示对H-2d 同种异型抗原的明显耐受 .从而证明MTEC1髓质上皮细胞能在胸腺微环境内诱导H-2d识别限制的对特异抗原应答的T细胞发育及功能成熟 .由此提出在胸腺髓质区进行“2次胸腺选择”的假说 ,并讨论了其意义 .  相似文献   

15.
胸腺素具有促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功能。它通过什么环节发挥作用呢?近年来,根据国外不少实验研究结果,如:胸腺上皮细胞内前列腺素(PGs)含量增加;胸腺细胞对PGs敏感性增强;PGs可影响T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成熟;PGE_2同类物可恢复被抑制的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抗PGE血清能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等等。有人认为,PGs可能是胸腺素作用的介质。Garaci等为证实上述假设,观察了胸腺素和PGs的关系。他们采用出生4—8周的雄性小鼠,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了三步实验。首先,取正常小鼠和去胸腺小鼠的脾细胞,分别和100μg胸腺素片段5(Fr5)孵育,并与加入消炎痛的组对照。5min后,测PGs的释放量。其次,用正常小鼠脾细胞和去胸腺小鼠脾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Fr5孵育,15min后,测PGs的释放量。最后,用3×10~6去胸腺小鼠脾细胞、不  相似文献   

16.
前言胸腺对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的演化、成熟和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是当代免疫学的一个重大进展。1972年 Goldstein.等从小牛胸腺中成功地提纯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命名为胸腺素(Thymosin)。胸腺素 F_5(Thym-osin Fraction 5即第五步提取得到的半纯品,以下简称 F_5),在先天性无胸腺鼠,去除胸腺成熟鼠,有严重自家免疫反应的 NZB小鼠,带瘤小鼠,以及由酪蛋白诱发的淀粉样变性症的小鼠中,具有诱导 T 细胞分  相似文献   

17.
小鼠的胸腺细胞对多向性造血干细胞(CFU-S)的增殖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而这个“放大”作用的实现,是胸腺细胞与骨髓细胞之比例达到500∶1时为最好。小鼠胸腺细胞对多向性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也有明显的影响;本实验表明首先出现红系分化的增强,然后再出现粒系分化的增强。被激活的胸腺及脾脏的淋巴细胞(T细胞)对CFU-S的增殖具有更强的“放大”作用。在去胸腺小鼠的实验中表明ConA对CFU-S没有直接的作用。ConA作用于胸腺等T淋巴细胞,被激活的T细胞再作用于造血干细胞。本实验初步表明,淋巴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激活作用,必须在完整的活的淋巴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直接接触或接近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小牛胸腺肽部分纯化制品TP对胸腺各亚群细胞无激素样作用,不能直接刺激细胞进行活化增殖。TP不能诱导胸腺皮质细胞对ConA刺激发生增殖应答。但对受ConA刺激而活化的胸腺髓质细胞,有边缘性促增殖作用;对受ConA刺激而活化的可的松耐受胸腺细胞,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表明TP的作用效应正相关于胸腺细胞亚群的成熟程度。无IL2存在,TP不显示作用,故TP可能与IL2协同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高原低氧免疫损伤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损伤免疫系统的特征及其可能机制,研究高原低氧免疫损伤的干预措施。方法:测定低氧暴露不同时间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和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小鼠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率及小鼠肺脏和肾脏病理学改变。采用预防给药方式,研究中药组方对低氧免疫损伤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①模拟海拔8000m低氧暴露8h后,小鼠胸腺CD4+CD8+细胞数显著下降,CD4+CD8-、CD4-CD8+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低氧暴露3d后,外周血CD4+细胞明显减少(P0.05),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胸腺CD4+CD8+细胞数进一步下降,CD4+CD8-、CD4-CD8+细胞数进一步增加,小鼠脾脏、胸腺淋巴细胞晚期凋亡和坏死率均显著增加(P0.05);低氧暴露6d后,小鼠脾指数显著性增加(P0.01);胸腺指数显著性降低(P0.01),脾CD4+、CD8+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晚期凋亡率和坏死率进一步增加(P0.01),活细胞率显著降低(P0.01),脾脏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整个低氧暴露过程中外周血CD8+无显著性变化。②新复方党参、香杞多糖、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显著增加低氧免疫损伤小鼠外周血CD3+、CD4+、脾脏CD4+的细胞水平(P0.01,P0.05),对脾脏CD8+细胞水平没有显著影响。香杞多糖及其与新复方党参联合应用均能进一步降低胸腺CD4+CD8+,进一步增加CD4+CD8-的细胞水平(P0.01),未见对CD4-CD8+细胞水平的影响;新复方党参对低氧免疫损伤小鼠胸腺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模拟海拔8000m低氧暴露后小鼠外周发挥免疫作用的淋巴细胞数减少可能与低氧暴露早期淋巴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增加和肺脏淋巴细胞分布增多有关。新复方党参和香杞多糖作为低氧免疫损伤干预措施,具有一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病毒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我们用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L6565MLV)悬液感染乳鼠,每周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的分布,结果发现:小鼠感染病毒后3-5周,其脾脏和淋巴结呈早期白血病的病理改变,至第10-12周小鼠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出耸毛、活动减少、腹膨胀等症状。病毒核酸于感染后第2周首先在小鼠胸腺、脾脏检测到,随时间延长,病毒核酸广泛分布在外周血、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多种脏器组织中。本实验表明L6565小鼠白血病病毒可诱发小鼠白血病,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促使淋巴细胞向白血病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