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品种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品种在低磷水平下生物量、磷浓度、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磷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以筛选磷高效利用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供试小麦品种单株生物量的变幅分别为0.46~1.09、0.85~2.10、3.00~7.00和3.85~12.88 g,磷浓度变幅分别为2.21~4.26、2.38~4.42、2.44~4.96和1.30~5.09 mg·g-1.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小麦磷素累积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对生物量形成的影响程度呈减小趋势.分蘖期(CV=16.3%)、拔节期(CV=15.0%)、扬花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CV=13.3%)和成熟期磷素籽粒生产效率(CV=20.5%)的品种差异较大.CD1158-7和省A3宜03-4具有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而渝02321较低;不同生育时期高效品种磷浓度极显著低于低效品种,而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籽粒产量分别是低效品种渝02321的1.98和1.78倍. 相似文献
2.
研究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成熟期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索有利于提高3个特定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多样性的最佳施硫量,为提高大豆产量和改善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栽,选用黑农44(HN44)、黑农48(HN48)、黑农37(HN37)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4个硫素处理S1(对照),S2(0.02g/kg),S3(0.04g/kg)和S4(0.06g/kg)。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3个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中AM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S2处理下HN37和HN44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多样性最高,而在S3处理下HN48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多样性最高;DGGE图谱中各样品优势种群变化显著,球囊霉属Glomus和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真菌为3个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中AM真菌的优势菌群。由此可见,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适量施硫能够提高大豆根围土壤和根系中AM真菌的多样性,不施或过高施硫反而抑制AM真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Ⅰ.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TriticumaestivumL.)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高氮处理则主要是吸收效率的影响,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能高效吸收或利用氮素的品种多为矮秆品种,因此高产品种多为矮秆。在低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具有高效吸收或高效利用的特点;高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主要具有高效吸收的特点,利用效率并不高。在所有品种中,只有低氮条件下的太核5025兼具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的优点,说明多数品种的吸收、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以充分发挥氮肥的增产效果,达到少施氮肥多增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产油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为实验材料, 在持续300 μmol photons/(m2·s)光照条件下, 选用3种不同初始Na2SO4浓度(2.0S、1.0S对照、0.25S)的改良BG-11培养基, 在Φ3.0 cm×60 cm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通气培养, 研究分析硫素营养水平与尖状栅藻产油过程光合生理和生化组成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初始硫素浓度对尖状栅藻生长有显著的影响(P<0.05), Na2SO4初始浓度为2.0S实验组的生物量最高, 为7.47 g/L, 显著高于1.0S组(6.43 g/L)和0.25S组(4.17 g/L)(P<0.05), 说明加富硫素营养可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尖状栅藻细胞的叶绿素a、b以及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均与培养基中初始硫素营养水平呈正相关。在培养初期低硫营养有利于藻细胞快速积累碳水化合物, 0.25S实验组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 占干重的44.37%, 比1.0S和2.0S组分别高出14.43%和13.78%, 培养后期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含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 转向大量累积油脂, 0.25S实验组的总脂含量最高, 达55.15% DW, 显著高于1.0S和2.0S组(P<0.05)。藻细胞的光合放氧速率、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换效率(Yield)以及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均与培养液的初始硫素浓度呈正相关, 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7 K低温荧光显示, 尖状栅藻在培养初期2个光系统之间存在光能调配现象。上述结果说明, 尖状栅藻细胞的生长、油脂积累和光合生理状况与硫素营养水平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三种可食性微生物复配发酵制备微生物除臭剂,研究微生物复配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四个因素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最佳发酵条件,进一步研究硫元素转化及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质量比为1∶2∶2时,各因素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48. 5 h、发酵温度30℃、接种量12. 75%,H_2S的去除率可达到71. 8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硫元素转化及含量动态变化相比,实验组的SO_4~(2-)含量显著较高(P0. 05),H_2S释放量显著较低(P0. 05)说明该微生物除臭剂可以调节硫元素转化,有效抑制H_2S产生。 相似文献
6.
7.
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W1)、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2)3个灌水处理,采用6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研究了不同品种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依据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个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供试品种分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组(Ⅰ组)、中水分利用效率组(Ⅱ组)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组(Ⅲ组).同一灌水条件下的籽粒产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在W0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在W1和W2条件下Ⅱ组显著高于Ⅲ组.(2)从Ⅰ组、Ⅱ组、Ⅲ组中分别取1个品种,泰山23、潍麦8号、山农12进一步分析表明,在W0 和W1条件下,泰山23和潍麦8号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山农12为播种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拔节至开花.W2条件下,3个品种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播种至拔节>拔节至开花;播种至拔节和拔节至开花的耗水模系数为泰山23>山农12>潍麦8号,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为泰山23品种最高;开花至成熟的耗水模系数为潍麦8号>山农12 >泰山23,此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为泰山23品种最低.(3) 在W0 和W1条件下,总耗水量和灌水量、降水量及土壤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泰山23品种居中;W2条件下,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泰山23>潍麦8号>山农12,土壤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反之,但泰山23的总耗水量最低.(4) 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品种100~200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高于潍麦8号,表明该品种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山农12品种在W0和W2条件下,100~200 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高于泰山23和潍麦8号,但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上述两品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麦品种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I.吸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高氮处理则主要是吸收效率的影响,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能高效吸收或利用氮素的品种多为矮秆品种,因此高产品种多为矮秆。在低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具有高效吸收或高效利用的特点;高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主要具有高 相似文献
9.
对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结晶、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鉴定。从新鲜大白菜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5-羟甲基糠醛(2)、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3)、(6S,9S)-长寿花糖苷(4)、尿嘧啶核糖核苷(5)、琥珀酸(6)、琥珀酸甲酯(7)、对羟基肉桂酸(8)、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谷焦氨酸正丁酯(10)、环(酪氨酸-亮氨酸)(11)、环(L-脯氨酸-D-亮氨酸)(12)、氯代正十六烷(13)、油酸酰胺(14)、豆甾烷-3,6-二酮(15)。化合物3、6~15为首次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大白菜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检测了分离所得化合物3体外抑制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材料在相同氮素水平下生物量、氮素积累量、氮素生产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旨在筛选具有高效利用氮素能力的小麦基因型,为氮高效小麦育种提供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供试小麦单株生物量变幅分别为1.06~3.08 g、1.88~9.05 g和2.64~13.75 g,单株籽粒产量变幅为1.38~9.90 g.拔节期、抽穗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变幅分别为25.62~65.41 g.g-1 N(F=5.099**)和35.79~88.70 g·g-1 N(F=5.325**),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幅为19.06~38.54 g.g-1 N(F=4.669**).不同氮素生产效率小麦基因型拔节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F=637.941**)、抽穗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F=201.173**)及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F=443.450**)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氮素生产效率小麦基因型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生物量差异显著,有效分蘖数与穗数差异不显著.氮素生产效率高的基因型具有无效分蘖少、抽穗期前氮素利用能力强、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与再利用能力强等特点.典型氮高效基因型小麦省CX... 相似文献
11.
12.
用大白菜形态发生上的源库关系原理,建立了一个二元二次微分方程组模型.通过对方程组的化简证明,在大白菜的结球—抽薹上,球叶的肥大与花茎的发生为一养分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上七星瓢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种群的空间格局是生物种群的一项重要特征,常常影响物种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活动;影响捕食者对被食者的寻找。从而影响了捕食效率。还影响种群密度、死亡率及生殖力的空间关系,影响抽样调查方法、数量及其资料处 相似文献
14.
白菜EST-SSR标记的通用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EST-SSR是从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中开发的新型简单序列重复(simplesequencerepeat,SSR)标记。根据白菜EST设计了15对SSR引物,对白菜、油菜、玉米、高粱、水稻和茶树等进行了PCR,研究了白菜的EST-SSR标记在不同物种间的通用性。所设计的引物对不同白菜品种、近缘种油菜和远缘种玉米、高粱、水稻和茶树的扩增成功率分别为100%、93.3%、80%、93.3%、93.3%和86.7%。在15对引物中,有11对在远缘种中都有扩增产物,而且一些引物可显示多态性,多态性引物分别占了可扩增引物的33.3%、28.6%、28.6%和61.5%。这些结果表明,白菜EST-SSR引物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这对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药品种间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盐酸水解法分析了福建省建阳主栽的7个山药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得出供试材料中都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在2.86~6.64%,平均4.95%,其中以JY-4品种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JY-2最低;各种氨基酸质量分数高低顺序基本相似,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居前三位,胱氨酸质量分数最低,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的高低依次是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鲜味氨基酸在各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以JY-4最高,达3.41%,依次是JY-3、JY-6、JY-1、JY-5、JY-7、JY-2。再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角度对7个品种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相关分析表明:山药总氨基酸含量愈高,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亦愈高。 相似文献
16.
以9个大白菜品种和10个结球甘蓝品种为试材,对位于芸薹属A基因组10个连锁群的207对SSR引物进行PCR筛选,共筛选出33个大白菜相对于结球甘蓝的特异SSR标记,涉及了大白菜的10个连锁群,其中位于A1连锁群3对,A2连锁群4对,A3连锁群5对,A4连锁群2对,A5连锁群3对,A6连锁群4对,A7连锁群2对,A8连锁群1对,A9连锁群2对,A10连锁群7对。为进一步利用SSR标记鉴定结球甘蓝—大白菜异附加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大白菜雄性败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169A和核雄性不育两用系88_3的细胞形态解剖学观察表明,两个不育系在开花时雄性细胞均表现100%的败育,花药的表皮细胞均具有生活力,但败育形式、时期、特点各异。169A败育发生于孢原细胞前后,以孢原细胞退化,或转变成薄壁细胞为主要特点。88_3败育从小孢子母细胞至二核花粉粒皆有发生,高峰期在四分体前后(约占80%),小孢子母细胞不能进入减数分裂和不能完成减数分裂及小孢子不能正常发育是败育的主要形式,但败育特点均是败育一旦发生便是急剧而彻底的解体或凝集成一团。 相似文献
19.
以发育效应指数和生物气象时间尺度概念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品种大白菜在各发育阶段上的发育机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模型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Hui-PingCHEN Lang-LaiXU 《植物学报(英文版)》2005,47(4):452-456
To know the mechanism of ammonia assimilation in 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Makino) leaves regulated by chitosan (CTS), a CTS-binding protein was isolated from 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 leaves using the chitosa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pproach and this CTS-binding protein was partially characterized. The profile of the 53.1 kDa purified protein on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compared with the native molecular weight of 106.5 kDa,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urified protein was a dimer with identical subunits. After isoelectric focusing, a band was obtained at pH 8.25. The agglutination test and 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ing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protein was a glycoprotein with lectin activity. Moreover, the purified protein contained 17.4% (w/w) neutral carbohydrate and 82.56% (w/w) protein. The comparison of this protein and the 67 kDa CTS-binding protein isolated previously from Rubus culture tissue exhibited some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zation.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the protein pur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does not show any similarity with any protein in the protein data bank. Thus, it was deduced that the protein pur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a novel CTS-binding prote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