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冯银喜 《昆虫学报》1981,(4):471-474
目前,主要产稻国都在研究利用水稻抗性来防治黑尾叶蝉。因为它既能防治黑尾叶蝉对水稻的直接为害,又能防治由它传毒引起的病毒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簇矮病和通格鲁病等。 农作物品种的抗虫性通常分不嗜性、耐害性和抗生作用三大类。利用抗生作用能最有效地压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媒介。 具有抗生作用的水稻品种能使饲放的黑尾叶蝉成虫和各龄若虫迅速死亡(见表1、2)。使雌成虫产卵量明显降低(见表3)。  相似文献   

2.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但对它行为习性研究不多,特别是各虫态的生理日节律(Circadianrhythms)报道更少,为了更好掌握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为测报、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79—1981年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生理日节律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田间种群动态及化学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田间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5月中旬是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为害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种群数量迅速降低,并有少量幼虫开始为害水稻根部;6月初是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蛹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并开始有一代成虫羽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48%毒死蜱乳油、40%三唑磷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药后7d防效均在92.31%—100%;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5%乐斯本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施药后7d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效90.03%—93.56%。化学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4.
甘蔗赭色鸟喙象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赭色鸟喙象 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at是云南甘蔗上一种新的严重蛀食蔗茎的害虫 ,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危害蔗茎 ,使蔗株枯死 ,造成减产 ,严重的无收。此虫 1年发生 1代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成虫有假死性 ,会飞翔。 5月底 6月初成虫出土 ,交尾产卵 ,9月下旬终见 ;7~ 9月幼虫危害最盛 ,9月上旬至 11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 8~ 15cm做茧化蛹。在胶泥土中虫口较多 ;宿根年限越长受害越重 ;不同甘蔗品种受害差异大。防治措施蔗稻轮作 ;缩短宿根年限 ;选种抗虫品种 ;人工捕杀 ;10月上中旬用水淹灌蔗地 ;6月中下旬结合培土每公顷用 3%甲拌磷或呋甲颗粒剂 75kg,到 7月上旬末和 8月上旬初再结合其它害虫的防治 ,用 4 0 %水胺硫磷乳油 10 0 0倍稀释液喷雾 ,防治效果达 90 %左右  相似文献   

5.
【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及药效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杀虫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宁德市1a发生2代,双早秧田(4月下旬至5月初)、本田(5月上旬至中旬)是越冬成虫防治关键时期,田间防治以5%氟虫腈1200倍液为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广东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vzophitus生活史、越冬生境、发生规律及寄主植物和天敌种类,为这一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2019年3月-2021年4月通过实地调查、室内笼罩饲养观察和卵巢解剖研究稻水象甲在广东的生活史和越冬生境;通过对稻水象甲成虫中肠内容物进行分子检测探明其越冬过渡寄主植物;利用特征序列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标记技术明确稻水象甲的主要天敌种类。【结果】2019年3月-2021年4月稻水象甲在广东双季稻区一年发生2代,具有越冬和越夏习性。广东稻水象甲经历一个完整世代需要(140.86±1.05)d,幼虫历期为20 d左右。广东稻水象甲以成虫越冬,越冬生境模式为稻田-过渡带(草地)-沼泽地(水草丰盛),且越冬期稻水象甲成虫卵巢存在滞育现象,发育等级Ⅰ级。稻水象甲成虫中肠内容物分子检测发现,其越冬期主要的过渡寄主植物为再生稻及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基于SCAR的PCR结果表明,游猎型蜘蛛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为稻水象甲的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摸清贵州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明确贵州稻水象甲的防治指标。【方法】采用田间笼罩接虫法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密度的稻水象甲成虫与水稻被害叶率、幼虫密度、水稻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损失等的关系。【结果】稻水象甲成虫密度与水稻被害叶率和幼虫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稻水象甲的危害明显减少水稻分蘖数和穗数,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大。建立了产量损失率与被害叶率、成虫密度、幼虫密度的回归方程,计算获得了插秧后的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的叶片被害率的防治指标为59.65%、52.97%、50.96%、48.52%,成虫的防治指标为20头/m~2(1头/丛),幼虫的防治指标为130头/m~2(6.5头/丛)。【结论】该结果对贵州省稻水象甲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四川省西南浅丘稻区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获取准确稻水象甲虫情调查资料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整水稻播栽时间,错开2组试验田水稻的生育期,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和频次卡方检验法分析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水稻生育期对空间聚集特性的影响,并对田间序贯抽样技术和抽样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田块稻水象甲成虫平均密度为0.48~5.83头·丛-1,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种群密度较低时,其聚集由环境因素引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其聚集为其自身的聚集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当稻水象甲成虫防治指标为1头·丛-1时,Iwao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n±1.96√2.286n,结合Kuno序贯抽样模型建立了用于田间抽样的复序贯抽样图。[结论] 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间呈负二项聚集分布,分蘖期水稻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抽穗期,双对角线抽样法是稻水象甲成虫田间抽样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朱明华  胡国文 《昆虫知识》1990,27(5):257-260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包括迁入虫量、稻型、品种、气候等方面。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与迁入虫量呈显著相关;成虫取食杂交稻的繁殖力显著大于取食常规稻的繁殖力,各代成虫的繁殖力亦有显著差别,表现出第一代>迁入代>第二代,在低密度虫口下,成虫繁殖力无显著的差异;白背飞虱在抗虫品种上难以形成危害种群;根据气候对白背飞虱种群发生数量的影响,划分为三类气候发生型,即低温阴雨轻发型,偏暖多雨中发型,温暖少雨重发型,对主害代种群发展起抑制作用的是6月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11.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接虫密度X越大,代间增殖倍率Y2越低。X-Y2关系用Y2=1/(0.836 0.421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N为指标,越冬成虫存活率为S0,防治后成虫残存率为S1,则第t 1年种群密度关系可表述为:Nt 1=S0S1Nt/(0.0836 0.0421S0S1Nt)。模型参数值稳定,拟合度好,模型描述的种群增长规律与稻水象甲侵入辽宁省以来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用该模型预测辽宁省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其准确率高,并可指导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正> 稻黑蝽Scotinophora lurida Burmeister已连续几年在南方稻区严重发生,成为水稻分蘖期和穗期的重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之趋势,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为了做好该虫的测报和防治工作,必须采用合理的抽样技术,才能正确估计该虫的田间种群密度。为此,首先要弄清该虫的空间分布型。基于这一目的,我们于1986年晚稻分蘖期对稻黑蝽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探求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预测,本站自1959—1973年在曲江马坝进行田间成虫、幼虫、天敌寄生率及水稻被害叶率的系统调查,1963年曾根据稻田中成虫发生数量,结合气候,天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预测大发生的成虫指标,经实践验证取得预期效果。1973年秋,本站迁至韶关芙蓉公社西联大队继续进行研究,并对稻纵卷叶螟成虫在不同季节中的栖息场所及其数量消长作了调查,近年来我们根据旱地作物、杂草中的成虫数量进行预测水稻前中期的幼虫发生趋势,亦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亚致死效应,为水稻生产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科学高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以越冬代稻水象甲成虫为试虫,通过测定不同种群(RW-Js、RW-Gy、RW-Mz、RW-Zy、RW-Lc)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的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剂量(LC25);分别采用室内测定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稻水象甲体内多种生物酶活性及田间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不同来源稻水象甲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RW-Js种群的LC50值为RW-Gy种群的13.4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解毒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 PBO)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高于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抗性种群RW-Js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较敏感种群RW-Gy显著增高(P<0.05),其中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变化最为明显。稻水象甲成虫经氯虫苯甲酰胺LC25剂量处理后,虫体内几种生物酶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具明显的时间效应,其中MFO活性在整个测定周期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氯虫苯甲酰胺LC25剂量对稻水象甲各虫态的田间始见期、发生高峰期和发生末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解毒酶活性可能与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有关,MFO是稻水象甲对氯虫苯甲酰胺解毒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酶,在抗性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可延缓稻水象甲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生长发育,缩短成虫寿命、加快田间成虫消亡。  相似文献   

15.
麻皮蝽和茶翅蝽对枣树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宏伟  王彩敏 《昆虫知识》1993,30(4):225-228
在河南新郑枣区麻皮蝽1年发生1代。茶翅蝽1年1代,少数1年2代。它们对枣树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缩果和落果,危害程度以茶翅蝽成虫>茶翅蝽若虫>麻皮蝽若虫>麻皮蝽成虫,对不同枣树品种危害有很强的选择性。防治主要抓成虫群集越冬时消灭,秋季树干束草可诱杀越冬成虫。对发生量大的地块可在若虫发生高峰期喷施40%水胺硫磷乳剂1500倍稀释液防冶。  相似文献   

16.
滇中稻区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开展稻水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为云南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的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水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的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的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的幼虫虫量是大田的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的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水象甲自然传播的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水象甲的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17.
周永昌 《昆虫知识》1993,30(3):135-136
<正>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在我场水直播稻田的为害程度激增,重茬稻田受害特别严重,防治难度甚大,生产中亟待解决,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一、水直播稻田为害日趋严重 南通农场常年种植水直播稻2.1万亩左右,稻象甲则是我场水直播稻的重要害虫。 稻象甲在本地年发生一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中旬。自1984年以后的3~4年中,水直播稻田的稻象甲呈几何级数递增,1988年起又连续3年保持高发状态,由原来的少数田块零星发生突然扩展到全场大面积为害。由于改绿肥茬稻为麦茬稻后,水直播稻的  相似文献   

18.
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灰稻虱为华北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在天津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第4代或第5代的3-4龄若虫在稻田沟边、荒地杂草、土缝、稻茬内越冬;10月中旬能出现第6代的卵期,但由此孵出的若虫至11月中旬相继死去,故第6代若虫能否安全越冬尚待进一步考查。各代的发生期间互相重迭。 当春天2月末越冬若虫迁到杂草上取食、活动;4月末羽化为成虫迁入返青麦田,并在麦田内繁殖第1代;5月末以羽化后第1代成虫转入秧田,6月初至7月初移到本田,9月中水稻收获后转到荒地或新麦苗上为害。 灰稻虱卵期平均5.5-19.5天,若虫有2-7龄,一般为5龄,各龄期随不同世代而异:平均第1龄期3.1-8.9天,第2龄期2.6-8.8天,第3龄期2.2-11.1天,第4龄期2.2-10.1天,第5龄期3.5-6.8天,第6龄期3.3天,第7龄期2.5天。成虫有长翅型及短翅型两类,在天津地区—般可见短翅型雌虫而短翅型雄虫却极为稀罕。短翅型雌虫的发生和温度及饲料有关:高温和以稗子、三棱草为饲料者,短翅型雌虫发生较多。不同翅型在不同时期的成虫其产卵量不同:长翅型成虫平均每雌产卵119.2粒,而短翅型为158.1粒。 灰稻虱在本田中的消长与水稻生育期中的温湿度有关:其发生高峰处于水稻抽穗期及乳熟期。下雨后,高温有利于灰稻虱的发生。 灰稻虱每年在大田中发生数量的多寡可能受当年7-9月份降雨量的影响,7月份干旱以及7-9月降雨量较少,可能使短翅型雌虫增加,从而引起灰稻虱的猖獗。  相似文献   

19.
<正> 稻水象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国外已有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为控制该疫情向我国传播蔓延,全国各稻区积极开展了普查监测工作。因稻水象成虫个体小,有隐藏及飞行习性,在初步发生地块,不易查找,而其在稻叶上的为害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4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早39、中浙优8号、秀水134和甬优12)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产卵量的影响。取食中早39、中浙优8号、秀水134和甬优12四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取食中早39的稻纵卷叶螟的蛹历期最短,仅9.6 d;在秀水134取食后的稻纵卷叶螟蛹最轻(12.45 mg),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最低,为34.1粒/雌。综合来看,在供试的4个类型的水稻品种中,与杂交籼稻中浙优8号和籼粳杂交稻甬优12相比,粳稻品种秀水134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