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推动下,为更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我所通过对本省北部地区为害谷子的粟灰螟的初步调查,发现寄生在粟灰螟的茧蜂有以下两种: 1.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为粟灰螟卵——幼虫体内的寄生蜂,一般产卵于粟灰螟卵内,在刚孵化的幼虫体内孵化,成长的幼蜂即离开寄主,在谷茬  相似文献   

2.
<正> 如果不知道昆虫侵害农作物对产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就不能制订出合理的防治指标,对害虫的数量预测就失去了数量目标同时掌握某种病虫对农作物为害损失的规律也是贯彻综合防治的理论依据。粟灰螟为害谷子的经济损失规律怎么样?尚未有人作过详细研究,本研究拟对此进行探索,提出粟灰螟为粤谷子枯心减产的估计公式和防治指标。 一、研究方法 研究粟灰螟为害谷子减产的规律是从田间试验和大田调查两方面进行的。 (一)田间人工模拟枯心减产试验的设计 选择苗情均匀的谷田,固定株距(3.5寸)和密度(36株/m~2),小区面积一平方米。在粟灰螟为害盛期,人工抽心叶,分别制造枯心1株的、2株的……10株的,枯心集中在小区中间,共设10个处理和5个不抽心叶的对照小区(密度同上),5次重复,随机排列。在粟灰螟为害盛期前5至7天、为害盛期和末期连喷3次六  相似文献   

3.
粟灰螟ChilotraeainfuscatellusSnellen是谷子(粟)的主要害虫,在吕梁地区均有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内常年严重发生,对谷子产量影响很大。作者经查阅有关资料,未见对该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粟灰螟进行了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了粟灰螟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提高抽样技术估计种群密度,准确指导防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1调查方法1980年8月在离石县海拔900~1000m的高度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谷田,以1m行长为单位,逐株检查幼虫蛀茎(孔),依田间顺序位置,记载,绘出田间分布图,将各田块的调查数据列成次数分配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粟灰螟在谷田连续发生为害,造成产量损失。目前群防群治运动中,由于666对钻蛀性害虫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并形成药害、杀伤天敌、残毒、抗性等严重问题。从表1可看出,666防治比放蜂防治的枯心率显著增高,而螟甲腹茧蜂的寄生率却显著降低;同时又出现了大量的“鸡爪根”苗,药害面积达10%。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栽培制度的演变与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一、历史情况的分析 我国西周时已有螟害记载。《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毋害我田稚。”当时我国农业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农作物以粟为主,水稻较少,所记螟害,可能是粟灰螟Chilotraeainfuscatellus(Snellen),稻螟的可能性较小。到宋朝,我国农业中心移至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吴郡图经续记》载:“吴地沃而物夥,稼则  相似文献   

6.
一、第一代粟灰螟卵的发生期 粟灰螟在华北地区年生三代,其中以第一代为害最重,第二代个别年份严重,第三代一般不造成为害。实践证明:掌握卵的发生期是药剂防治此虫的关键所在。粟灰螟在新乡地区三代产卵时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中、下和8月中、下两旬。由于第二、三代产卵量少而分散,为害也不严重。因此,主要介绍有关第一代产卵的习性与时期(表1),这对掌握有利时期适期进行喷药防治,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7.
<正> 一代粟灰螟Chilotraea infucatellus(Snellen)幼虫孵化后5天左右全部蛀入茎内,在钻入前的几天内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笔者对我县1973~1987年一代粟灰螟资料进行整理发现,5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与一代粟灰螟的卵峰日有着密切联系,以此来确定防治适期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粟     
一.粟的起源粟在北方称为谷子,去壳后就是小米,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相传在纪元前2700年我国用五谷作为祭祀,已经包括粟在内。但粟的名称在汉时才有记载,汉朝以后,粟和它的类似作物名称并不完全一致。“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到的北方旱田作物就有榖、黍、穄(稷)、粱、秫等几种,谷就是指粟而言  相似文献   

9.
粟灰螟以幼虫为害。早期为害谷子幼苗,钻进髓部,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以致全株生机停顿,枯萎而死。在有分蘖品种,分蘖虽可照常生长,但产量也不免减低。後期在茎内蛀食,但此时谷子已经抽穗,养分仍可经由茎外部导管向上输送,无白穗现象,为害远不如早期的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为害高粱的钻心虫包括高粱条螟、玉米螟等由于种类复杂,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以哪种钻心虫危害高粱最为严重,尚不十分清楚。我所在1964年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春分(3月20日)时通过高粱秸秆的剥查,发现三种越冬钻心虫,列表于下。 从上表看出,在高粱茎秆内越冬的主要是玉米螟。 从5月底开始,以五点取样法,每点20株,定点每3天调查一次卵情。从高粱全生育期调查结果来看,大都是玉米螟的卵块,少数是粟灰螟的卵块,很少发现高粱条螟卵块,仅在5月29日、6月8日两次调查粟灰螟卵块时,共发现三块高粱条螟的卵块。  相似文献   

11.
一、前 言 湿度对粟灰螟越冬代幼虫的化蛹羽化及成虫产卵的影响,过去很少报导。据段今天等(1963)研究。凡5月份降雨8次以上,雨量超过40毫米,粟灰螟就有大发生的可能。1963年刘孝纯等研究5月份的温湿系数超过3.5以上时,表现严重发生,低于2.5就明显减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85~1987年观察,作者可以将该虫与粟灰螟的为害症状加以区别,并搞清了该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该虫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主要以幼虫钻蛀出土后不久的谷子幼苗茎基部,蛀孔似针刺黑色小孔,无虫粪,常造成谷苗枯心,继而使幼苗枯死,并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该虫性喜干燥,在干旱地区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粟秆蝇Atherigonabiseta Karl.在我县谷子作物上发生严重,对生产威胁很大。1975和1976两年,我们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应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是我省粮食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利用化学农药(滴滴涕、六六六)治螟,已在生产上推广使用(邱式邦等,1963;农安县柴岗公社农业站等,1966)。随着近年来防治面积的扩大,使用农药数量日益增多。同时,从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由于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等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残毒,抗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迫切要求研究治螟的新方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足迹的作物生产生态效率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婞  陈晓楠  宋健峰 《生态学报》2021,41(8):3078-3091
传统生产函数很少考虑农业生产中自然资源的要素功能,也无法表达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产生的损害。研究将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分别代表降水资源、灌溉水资源和作物生产的环境影响,引入农业生产函数,采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陕西省作物生产生态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5-2018年间陕西省作物生产总水足迹呈上升趋势,作物生产单位面积用水强度不断增强。单位面积水足迹及蓝、绿、灰水占比与气候、种植结构,灌溉条件和农业污染相关。2)研究期内,陕西省作物生产生态效率以2003年为分界点呈现先降后升趋势,陕西省作物生产生态效率的U型波动对应政府对耕地资源保护和农业污染管控政策变化。3)作物生产生态效率低下的区域集中在生产落后的农业区和农业条件差的工业区,农业耕地质量差,灌溉条件匮乏,低效率(产值角度)的灌溉和化肥农药施用以及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作物生产生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4)研究期内,陕西省作物生产经历了从规模报酬递增,到规模报酬递减2个阶段,与耕地面积的变化基本对应。短期内,考虑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调整种植结构和化肥农药施用量是提高作物生产生态效率的有效措施,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是推动作物生产生态效率提升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应用“杀黑白灵”防治谷子黑穗病和白发病石峰,徐延宏(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122000)谷子是我省西部以至我国北方旱地粮谷的重要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达数千万亩,是很多旱作地区的“细粮”。谷子黑穗病(UStilagoc,a。eriKb。n)、白发病[Sc...  相似文献   

17.
纤维植物是纺织工业及造纸工业的原料,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扩大纤维作物的栽培面积,以满足某些轻工业的发展对纤维作物的需要。但由于我国耕作面积、气候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除少数纤维作物能扩大耕作面积外,许多纤维作物尚不能大量的发展,这样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就要日益感到纤维作物生产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大量的开发自然资源,使许多野生的纤维植物,能加以利用,便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蝎子草是一种野生的纤维植物,本着上述精神,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华  李跃忠 《昆虫知识》2003,40(6):519-522
据作者初步调查 ,2种草坪害虫 :稻切叶野螟Psaralicarsisalis (Walker)和灰翅夜蛾Spodopteramauritia (Boisduval)在上海均以幼虫在土下越冬 ,1年发生 5代 ,后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灰翅夜蛾虫口密度一直到 7月份都较低 ,8月份虫口密度上升很快 ,所以在上海地区第 3 ,4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稻切叶野螟的幼虫发生期比灰翅夜蛾迟 1 0d左右 ,以 9~ 1 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在矮生百幕达草坪中稻切叶野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灰翅夜蛾 ;而在高羊茅、黑麦草等草坪中灰翅夜蛾的虫口密度则远远高于稻切叶野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非常突出。在综述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喜凉作物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和喜温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糜子等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熟性、种植区域与面积、产量与品质等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气候暖干化使春播作物播期提早,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秋作物发育期推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播期推迟,越冬死亡率降低,种植风险减少,春初提前返青,生殖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品种熟性向偏中晚熟高产品种发展;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旱作区种植不较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受到制约。对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气候产量影响严重,尤其对不够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的气候产量受影响最大;对较耐旱的谷子、糜子、马铃薯等影响较轻。从作物属性而言,对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越冬作物冬小麦有利于气候产量提高;对喜凉作物春小麦和马铃薯的气候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从5个方面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不同气候年型调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发展优势作物和配置作物种植格局;采取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髙抵御灾害能力。为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谷子品种抗旱性的苗期快速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在苗期快速鉴定谷子品种抗旱性的实验结果.通过比较种子在甘露醇渗透胁迫条件下的相对萌发率和芽生长抑制率、幼苗在适度控水条件下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幼苗严重失水恢复供水后的存活率等几个指标,对5个谷子品种(鲁7060、羊角黄、豫谷5号、Jun 24和Mar 51)的苗期抗旱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Mar 51在所鉴定的品种中具有相对的抗旱优势,可以作为谷子苗期抗旱性研究的代表性材料.谷子种子在甘露醇渗透胁迫条件下的相对萌发率与幼苗在适度控水条件下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初步认为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苗期快速鉴定谷子抗旱性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