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感光性和光敏不育性的发育遗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控制的光长与温度下,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早中熟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感光性弱的“秋光”、“有芒早粳”和“CPSLO-l7”3个品种分别杂交,分析了杂种F_1、F_2植株育性与感光性的表现,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这3个组合的恢复亲本均属于具两对光敏不育的恢复基因的品种。F_1植株均倾向晚熟亲本,说明控制感光性强的基因属于显性。F_2植株在长日照下表现为不育株的感光性均倾向感光性强的亲本;且有不少不育株为晚熟超亲;在少数弱感光性的植株中没有不育株。说明光敏不育基因与感光性基因关系密切,可能两者有连锁关系,光敏不育基因要在感光性基因表达的基础上才能表达。  相似文献   

2.
稗草     
水稻田里常有伴生的稗草,正好象粟地里常有狗尾草、麦地里常有野燕麦一样。水稻有早稻、早中稻、中稻和晚稻等不同类型,稗草也有着早稗、早中稗、中稗和晚稗等不同类型,各与相同类型的水稻相伴生,几乎难舍难分。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稗草,对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条件,也各与相伴生的水稻类型差不多。比如早稗和早中稗,对光照的反应与早稻、早中稻一样,不很敏感,因此也能与晚稻相伴生。而晚稗对光照的要求,就与晚稻一样严格,要渡过一段短日照的条件,才能抽穗結实,因此它就不可能与早稻或早中稻相伴生。  相似文献   

3.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个类型稻田早、晚稻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捕食性节肢动物67种,丰富度以蜘蛛高于捕食性昆虫类;早稻高于晚稻;中抗品种高于抗虫和感虫品种。早稻以皿蛛科Linyphiidae的食虫沟瘤蛛UlmmeliatainsecticepesBoes.etStr.占优势,晚稻则以狼蛛科Lycosidae的相对丰盛度最高。早稻捕食性天敌数量动态以中抗品种峰期最长;感性样田中天敌平均密度与中抗样田差异不显著,与抗虫品种差异显著;捕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优势度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而增强。晚稻3个品种样田中天敌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样田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早稻,且波动幅度小于早稻,品种之间多样性差异较小,晚稻群落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控制光长与温度的人工气候室,研究了7个核不育系籼稻抽穗与结实的光、温反应特性。二九青S、安农S-1、衡农S,CY8526S,W6154S,KS-14植株抽穗的感光性均弱,光周期敏感期(PSP)为-6至8天,仅8902S中等,PSP为31天,抽穗的高温促进率(TSR)一般为20%左右,感温性均属中等:KS-14为41%属强级。它们结实对光周期一般不敏感,仅二九青S、CY-8526S8902S在LD下结实率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全不育程度,因此均不是光敏核不育系;它们结实对温度均极敏感,30℃高温下5个品系全不育,W6154S在高温与20℃低温下都近于全不育;衡农S则在低温下近于全不育。供试7个不育系全为温敏不育系,它们结实的最适温度范围相当狭窄。  相似文献   

5.
魏金连  潘晓华 《生态学杂志》2009,28(12):2521-2525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物质生产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期夜温升高增加早稻的干物质积累,而减少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幼穗分化期-抽穗的夜温升高对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均有一定的负作用;抽穗后的夜温升高对早稻物质生产影响较小,但降低其茎鞘物质的转运,而晚稻的干物质生产和茎鞘物质的转运均提高.在早稻幼穗分化前夜温适度升高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植株养分的积累,但不利于晚稻植株养分的积累;幼穗分化-抽穗期间的夜温升高均不利于早、晚稻植株的养分积累;灌浆结实期的夜温升高会造成早稻根系早衰,不利于养分吸收,但有利于保持晚稻根系较高活力,促进养分吸收.试验证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生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15个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粳稻抽穗与结实对日长与温度的反应特性。1个品系抽穗的光周期反应极弱,8个中等;6个强;农垦58S与其原种反应均强.但PSP略有差异;而且农垦58S在雌雄蕊原基分化前移入LD,不但抽穗延迟且结实率显著降低,而农垦58抽穗虽延迟但结实正常。高温抽穗促进车品系间差异大,从0~4d.9%,较多为22%~38%。15个不育结实的光周期反应明显;它们在高温、低温、LD下结实明显受阻,有的即使在SD下结实率亦很低。说明它们雄性细胞较孱弱易受不良光、温条件危害,可能是遗传上有缺陷;繁种时应注意地区的光、温条件,并利用SD下结实尚可的品系。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早稻品种经翻秋留种会出现晚稻型植株,特别是新引进种更易发生;在水稻杂交育种中,把早稻×早稻杂种翻秋亦有同样发现。说明早、晚稻品种的形成与一定栽培季节的光温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稻红瓢虫(Alesia discolor Fab.),又名亚麻瓢虫,在浙江富阳县一带俗称“红壳虫”。成虫每年在早稻抽穗扬花期间取食花药,造成小穗干瘪,据当地农民反映为害相当严重,经调查100个稻穗,由此虫为害形成的瘪粒率达9.2%,因此对水稻产量有—定影响。 此虫身体黑色、长约4毫米、复眼黑色,前胸橙黄色,并在前方及后缘与中胸相交处各有2个黑斑、足橙色、前翅为橙红色、有光泽,而沿着前翅的后缘为一黑线,当2翅休止相合时,成为一宽纵带,雄虫体略小,前翅色较深。 在早晚稻上均有发现,但据当地社员们反映主要为害早稻。一年发生代数还不明,在6、7月间早稻抽穗开花期间,由于稗草抽穗早于水稻,因此最先在稗草上活动,当水稻抽穗后就取食稻花的花药,小穗被害后呈白色而干瘪。特别是早熟品种,因抽穗较一般品种为早,就集中在这些品种上为害,所以损失也较重。  相似文献   

9.
白翅叶蝉(又称小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Motschulsky)是我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5、6月往往暴发成灾,据在埔前稻区观察,主要为害早、中稻和秧苗,晚稻则发生较轻,个别年份早插和翻秋品种也受其害,冬春危害小麦。白翅叶蝉在我县,每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危害早、中稻,第二代危害早稻中迟熟种、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和2018年在处于湘桂走廊的广西兴安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单、双季稻混栽稻田中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早稻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基本为迁入型,中稻上为迁入+本地繁殖型或迁出型,晚稻上为迁出型。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在5月底至6月下旬为全年高峰,集中在早稻拔节期至孕穗期;这导致早稻田6月下旬至7月初卷叶发生严重。鉴定到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11种,其中幼虫寄生主要发生在早稻和中稻前期。稻飞虱种群数量在早稻和中稻田较高,早中稻上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为主,晚稻上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主。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水稻生育期的中后期较高,前期较低;晚稻田的蛛虱比高达1.4-6.3。这些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栽时,早稻和中稻上"两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晚稻上较轻;这与水稻生产季节前期迁入的"两迁"害虫数量高有关,也与生产季节中后期天敌的控害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两间玻璃温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分化期)期间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水稻的分蘖,植株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02%~13.18%和6.52%~7.78%(P<0.01);幼穗分化-抽穗(10%稻穗抽出剑叶鞘)期间夜温升高,导致颖花退化,使每穗发育颖花数减少,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下降3.76%~6.67%和3.66%~6.94%(P<0.01);灌浆结实期(抽穗-成熟)夜温升高,双季早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而双季晚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稻的产量下降2.07%~5.61%(P<0.05),双季晚稻的产量提高1.63%~2.28%(P<0.05).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96~ 1 999年 ,在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 (南亚热带北缘 )进行了亩产吨粮的种植模式研究。通过对春、夏、秋、冬播玉米 ,早、中、晚稻以及冬小麦的系统研究 ,以地上部分总干物重、籽粒产量、总入射辐照量、叶面积持续期 (灌浆期 )、氮肥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水生产力为指标 ,对早稻—晚稻、早稻—秋玉米、早稻—冬小麦、春玉米—晚稻、夏玉米—冬小麦、中稻—冬小麦和中稻—冬玉米 7种复种模式作了比较 ,选出中稻—冬玉米为一年两熟亩产吨粮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15个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粳稻抽穗与结实对日长与温度的反应特性。1个品系抽穗的光周期反应均强,但PSP略有差异;而且农垦58S在雌雄蕊原基分化前移入LD,不但抽穗延迟且结实率显著降低,而农垦58抽穗延迟胜结实正常。高温抽穗促进率品系差异大,22 0~44.9%,较多为22%-38%。15个不育结实的光周期反应明显;它们在高温、低温、LD下结实明显受阻,有的即使在SD下结实率亦很低。说  相似文献   

14.
影响褐飞虱猖獗和为害的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是1977—1983年关于褐飞虱(Niloparvata Lugens St?l)迁飞和猖獗因素研究和观察的结果。褐飞虱在我省田间不能安全越冬,早稻上最初虫源系由冬季气温较高的南部地区依次长距离迁飞而来。连作晚稻一般受害不重,虫口高峰即为害盛期是在晚稻抽穗以后。造成在晚稻上猖獗的虫源固有本地的和陆续由南方迁入的,但主要系在晚稻移栽以后的8月中旬,由西南一季中稻区长距离迁入的。至于晚稻后期的受害程度,在这7年的虫口条件下,主要受后期尤其9月高温的影响。褐飞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南方性害虫,即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30℃适温条件下,2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加之产卵量多,所以在晚稻上短时期内即能猖獗成灾。构成我省晚稻虫口基数的主要虫源,系夏季以后8月中旬迁入的虫口,决定晚稻受害程度的主要系9月份高温。但是造成褐飞虱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感虫品种的推广和有利于虫口上升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双亲及F1的感光性分析和F2群体单株的感光性及短光不育特性分析表明,强感光性对弱感光性表现为显性;具短光不育特性的单株其感光性均表现为中度以上感光(短日出穗促进率〉15%)。对宜DIS与宜D2S的光敏性、感光性分析和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两者感光性与光敏性符合正相关的结论,它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可以认为,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短光不育基因需要在感光性基因存在时才能得到表达,同一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6.
氮肥和密度对双季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094-3101
以早稻“陆两优996”,晚稻“Y两优86”为试验品种,设4个氮肥水平、3个栽插密度,研究了双季超级杂交稻在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冠层光能截获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性.结果表明:早晚稻产量与氮肥水平呈现单峰曲线关系,以中氮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0245.04和11015.37 kg· hm-2,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穗实粒数以中氮处理(早N135、晚N180)最高,分别达143.92和142.80粒·穗-1;3个栽插密度之间早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且对早稻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但对晚稻有效穗、结实率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有效穗高、结实率低,低密度处理有效穗低、结实率高;氮肥与密度互作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从高产高效节氮栽培综合考虑,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35和180 kg· hm-2,栽插密度为45×104和30×l04穴·hm-2.  相似文献   

17.
一、地理环境与螟种分布 江西位于北纬25至30度之间,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约为17—21℃。南部盆地边缘近亚热带地区有大庾九连支脉由南走北,以栽培双季连作稻为主;东与怀玉、武夷山脉接壤,为一季早、中、晚稻区,其中以早、中稻栽培面积最大;西有拔海1,900米的幕阜山脉,多为间作稻区;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化螟是水稻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近50年来,其种群在我省几起几落,近年来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损失有逐年加重之势。2002-2003年大暴发,仅南昌县成灾面积就达6.67×103余hm2,许多田地晚稻颗粒无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害损失最重的年份。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二化螟在我省大发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1我省二化螟群落演变情况1956年水稻改制前,稻螟以二化螟为主,1956年以后,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中稻改早稻,高秆改矮秆后,三化螟迅速上升为主要害虫,二化螟种群随之凋落。1978年以后,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早稻以早中熟品种为主,6月20日以…  相似文献   

19.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 Motschulsky)在浙江省东阳县,一年大部发生二代。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发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越冬,少数早发的才能发生第三代。第一、二和三代卵历期分别为17—19、11—12和15一19天,若虫历期分别为19、16和24天。成虫4℃开始活动,10℃开始取食,15℃开始羽化和产卵。卵开始发育温度在20℃左右。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前期在第一、二代分别为23和17天,越冬成虫则长达6—8月之久。每雌产卵量以越冬代最高,以后各代急剧下降。越冬后成虫在4月下旬几乎全部集中于早、中稻秧田,产卵盛期在5月即早稻本田分蘗期。繁殖寄主仅限于水稻。 因白翅叶蝉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防治适期为早季秧田。1964—1965年在东阳县早季秧田大面积防治结果,可减低早、中稻本田虫口90%以上,且能压低双季晚稻田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人民培育了众多的水稻品种。为着了解和掌握稻种演变的有关规律,我们从1963—1967年,用典型的晚季稻品种“短种”,在其种子植株及其分蘖个体发育的第二阶段,适当用短日(9小时/日)光照处理若干天,但不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然后将其从暗室移至早造自然长日照(14—15小时/日)综合条件下,让其结实。其后四年连续将这些种子后代在早造条件下加以培育,并每年选择其抽穗成熟提早植株,经过连续四年的选育,终于获得了具有适应早造季节条件的早季稻品种。揭露了早季稻起源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