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4次(1983—1987年、1990—1995年、2003—2004年和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结合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研究近20多年来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从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汇为66.40×106tC,碳密度提高了5.65 tC/hm~2,阔叶林碳汇最大(48.43×10~6tC),其次是杉木林(9.54×10~6tC)和松木林(6.68×10~6tC),各乔木林植被碳密度波动较大;除过熟林外,各龄组乔木林均为碳汇,中龄林碳汇最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植被碳密度依次提高了4.75、4.09、0.83 tC/hm~2,成熟林、过熟林分别下降了6.87、13.88 tC/hm~2;天然林、人工林植被碳汇分别为41.01×10~6tC、25.39×10~6tC,碳密度分别提高了7.19、4.91 tC/hm~2。湖南省森林植被(包括疏林)碳汇为84.87×10~6tC,乔木林碳汇最大,其次是竹林,分别占湖南省森林植被碳汇的78.24%和33.31%,碳密度提高了6.24 tC/hm~2,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储量随其面积变化而变化。表明近20多年来,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单位面积储碳能力明显提高,天然林在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当代森林动态的计算机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引言森林动态这一广义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随时间的任何变化。要想经营好森林,使其为人类创造出最大的财富,必须深刻认识森林的动态规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森林生态学家们对森林动态规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已形成各种动态学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森林经营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用各种方  相似文献   

3.
泰国的主要森林植被大致可分为常绿林和落叶林两大类(森林植被型组)和热带雨林、山地常绿林、半常绿林、针叶林、红树林、干旱龙脑香林及落叶混交林等七亚类(森林植被型).本文简要阐述了各类森林的地理分布、层次结构和主要树种组成.  相似文献   

4.
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叶面积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了中国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模型:NPP=-0.6394-67.064ln(1-NDVI)经我国13组森林植被生产力数据的验证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相符较好。通过与Chikuo模型和综合模型(周广胜等,1996)预测结果的比较,该模型在总体上优于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表明基于NDVI的净第一生产力模型对我国森林植被有良好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黄土地区不同森林植被1)类型的两组4个试验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6年(1988~1993)近70场暴雨洪水的实地观测,对次暴雨(是指一场降雨从开始到终止这一时段)产沙量同森林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含森林覆被率的5因子次暴雨产沙模型,进而对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分析。木家岭小流域和庙沟小流域相比,无林流域的产沙量比森林流域高33.4倍,森林的拦沙效益达到96.80%;木家岭流域和庙沟流域相比,少林流域比多林流域产沙量高4.3倍,森林的相对拦沙效益可达75.53%。同时通过黄土地区森林植被减沙作用的分析,提出了森林植被的拦沙量计算公式,据此可以求得不同降雨条件下,对比流域森林植被的拦沙量。  相似文献   

6.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邱扬 《生态学杂志》1998,17(1):54-60
森林植被的自然火干扰邱扬(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NaturalFireDisturbanceofForestVegetation.QiuYang(InstituteofLoesPlateau,ShanxiUniversity,...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南京地区的木本植物区系,森林植被类型及其动态,分析了南京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是南京地区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8.
江苏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地少人多,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为因素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严重。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三个不同的生物气候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建立相应有代表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无论在理论上或生产实际上都有很大的意义。一、自然条件特点及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一) 自然条件特点江苏位于北纬30°46′—35°02′,东经116°22′—121°55′。全省地势平坦,平原占85%,岗地占10%,低山丘陵占5%,大多  相似文献   

9.
浙江武义森林植被区系的地理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鹏  陈立人 《植物研究》1997,17(2):146-152
提供了浙江武义的森林植被区系。该区系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古老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温带-温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地理成分与世界各地植物区系有广泛的联系。该区系有14个类型的成分,东亚成分、泛热带成分及东亚-北美间断成分具有较多的属,而地中海、西亚及中亚成分、温带亚洲成分及世界成分具有较少的属。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总被引:351,自引:21,他引:351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规律与世界总趋势一致,但量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净生产量却显得较高;我国森林的总生物量是9102.87×106t,其中,林分为8592.13×106t,经济林325.72×106t;竹林185.02×106t,疏林、灌木林790.54×106t;森林和疏林(含灌木林)的总生产力分别是1177.31×106t/a和458.16×106t/a。研究结果还显示,用材积推算的生物量(材积源生物量)比用平均生物量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分析中国森林在中国及全球陆地碳库中的作用发现,与其他区域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森林在中国陆地植被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较弱,它的生物量不足全球森林总生物量的1%,然而,它在保护中国土壤碳库功能方面起着其他植被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森林界面生态学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将森林界面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前沿学科,指出它的研究对象是森林界面,并较全面地论述了森林界面的结构与功能、界面的空间格局与分类、界面生理生态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等问题.初步提出了森林界面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阐述了该学科在应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原菌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先惠  曹敏  唐勇 《生态学杂志》2003,22(3):59-64,69
植物病原菌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及调控因子之一,在森林动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植物病原菌通过侵染过程导致寄主植物的幼苗及成熟个体死亡、成熟个体的种子量降低或不实,或造成植物个体或群落中不同物种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它们之间的营养竞争,从而导致群落结构、物种及个体数量的变化。感染散布前、后的种子和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以及由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它们的存活率降低,进而影响森林中的种子散布、幼苗更新与增补格局。在天然林中,先锋树种比顶极树种对病原菌更敏感,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对病原菌比较敏感。植物病原菌主要通过密度依赖机制造成森林树种不同的死亡格局,从而参与森林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火旋风是林火蔓延过程中的特殊火行为现象,与树冠火和飞火关系密切.火旋风的发生机理在于旋转涡的生成和发展.构建室内火旋风模拟发生装置是当前火旋风研究的常用方法.在室内模拟试验中,红外热像和热电偶可用于测量火焰温度,高速摄影、三维激光多普勒和皮托管用于测量火旋风的转速.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可构建模拟火旋风发生发展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14.
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年龄结构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受不同程度干扰的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年龄结构的研究表明,一代林年龄结构动态的特点是初期种群密度增大,年龄变幅加大,后期因自然稀疏而年龄变幅减小。多代林是不同世代的一代林的斑块镶嵌,上层老年世代年龄变差小,中层的中年或成年世代变差大,下层幼年世代变差亦较小。白桦与落叶松在良好立地上混生时,初期因白桦定居早,其平均年龄比落叶松大5—15年,50—70年后,落叶松的平均年龄因部分白桦死去而变得较大。  相似文献   

15.
染料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物降解法是染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方法。针对目前使用量较大的偶氮染料、二苯基甲烷染料和蒽醌染料这3大类染料,重点介绍了厌氧和好氧条件下的偶氮还原及其机理、三苯基甲烷染料降解菌和蒽醌染料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林内穿透雨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穿透雨量是林内有效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量能占 90 %以上。由于林冠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难以对林内穿透雨量进行精确地测量。从林冠截留降雨的作用机理出发 ,在做出几个假设的基础上 ,用数学方法建立了林内穿透雨量模型 ,即 :当 P0 ,U>0 )当 P≥ U时 ,R=P- W其中 U=W( b 1 ) ,式中 b,W,U为模型参数 ,R为林内穿透雨量 ,P为大气降雨量 ,α为林分郁闭度。结合两个有实测资料的针叶树林分 ,又进一步介绍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 ,两者吻合性很好 ,验证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模型概念清晰 ,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在风速和雨强不太大的情况下 ,本模型适用于任何林分的穿透雨量的计算。然而 ,为了应用于无实测资料地区 ,尚须进一步研究模型参数与林分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改进的ZELIG .CBA模型模拟了长白山杨桦林的动态变化过程 .根据红松种源的存在与否 ,将模拟分为两种方案 ,结果表明 ,红松参加演替与否决定了山杨、白桦退出林分时间的早晚 ;红松种源存在时 ,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红松林 ;无红松种源时 ,演替的最终结果是阔叶混交林 ,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和蓄积量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分析具有少数据和贫信息带来的灰色不确定性, 灰色系统理论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作者根据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计算得到1973–1998年间我国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内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序列, 包括压力指数、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物种多样性指数, 以及由这3个指数建立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总指数; 并建立了各个指数的GM(1,1)灰色模型, 预测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结果表明, 在未来2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大约10年), (1)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将继续增加, 且与过去5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相比其增加速度将有所提高; (2) 压力指数将维持继续增大的趋势不变; (3)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有轻微波动; (4) 森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将继续增加, 但与过去5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相比其增加速度将渐趋平缓。研究表明, 根据PSR模型建立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的灰色预测模型, 适合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9.
A spatial model of forest dynamic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 T. Busing 《Plant Ecology》1991,92(2):167-179
Effects of spatial processes on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structure and dynamic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spatial simulator derived from a forest gap model. The multi-species neighborhood model accounted for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nd endogenous disturbance in the form of small canopy gaps. Simulated and actual spatial pattern of old-growth stands were compared. The 400 yr simulations produced a pattern scale (0.07–0.2 ha patches) similar to that of an actual stand; simulated pattern intensity was greater than actual intensity, however. Distances to nearest neighbor were somewhat similar for trees in the simulated and actual stands; ye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distance to nearest neighbor values differed substantially. The simulated stand patterns were generally less random than the actual patterns. Spatial pattern changed markedly during the course of simulated succession. Pattern approached a random dispersion in early succession. Intensity peaked at mid-succession (ca. 150 yr) with a hyperdispersed overstory and a strongly clumped understory. Pattern intensity diminished in late succession as a mixed size structure developed. Old-growth patch size was greater than the neighborhood (or gap) size, suggesting the gap-sized areas do not behave independently.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