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广义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是一个世界温带广布的大属,有些作者又分为拂子茅属和野青茅属,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处理为一个属较为合适。中国共有37种广义拂子茅属植物,但至今没有任何染色体的研究。本文报道了其中产于中国西南6种野青茅的染色体数目,其中Deyeuxia petelotii 4个居群,D.diffusa,D.moupinemis,D.nivicola和D.flvens各一个居群都是四倍体(2n=4x=28),D.neglecta为六倍体(2n=6x=42)。根据广义拂子茅属植物染色体倍性特征,该属植物中至今未发现二倍体,四倍体是该属中倍性最低和最普遍的,广义拂子茅属的演化很可能是在四倍体的水平上进行的。由于以上几个四倍体种均是狭域分布的类群,所以可能是由四倍体的祖先隔离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地区鹿药属4种15居群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Maianthemum)4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染色体数目,多倍化,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1)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染色体数目为2n=72之外,其余的居群全为2n=36;2)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M.nanchuanense和M.szechuanicum的核型是首次报道,B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广义拂子茅属( Calamagrostis) 是一个世界温带广布的大属, 有些作者又分为拂子茅属和野青茅属, 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处理为一个属较为合适。中国共有37 种广义拂子茅属植物, 但至今没有任何染色体的研究。本文报道了其中产于中国西南6 种野青茅的染色体数目, 其中Deyeuxia petelotii 4 个居群, D1 diffusa, D1 moupinensis, D1 nivicola 和D1f lavens 各一个居群都是四倍体( 2n= 4x= 28) , D1 neglecta 为六倍体( 2n= 6x= 42) 。根据广义拂子茅属植物染色体倍性特征, 该属植物中至今未发现二倍体, 四倍体是该属中倍性最低和最普遍的, 广义拂子茅属的演化很可能是在四倍体的水平上进行的。由于以上几个四倍体种均是狭域分布的类群, 所以可能是由四倍体的祖先隔离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沙参属10个种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我国黑龙江产桔梗科沙参属的10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对其中 7种作了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其中6种1变种为首次报道,并发现2n=68的4x种。该 属染色体基数多为17(x=17),但Adenophora trachelioides和A.remotiflora的基数为18 (x=18),为该属独特基数。核型的共同特征是:小型,以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点 染色体为主,至少具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随体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二种 水平: 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 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 途径之一。结合其它性状讨论了这些种的分类,并确立1个四倍体新种(A. amurica)和1个新组合(A.pereskiifolia ssp.alternifolia)。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英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36个种或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按张宏达的分类系统涉及到了4个亚属、11个组,其中2个种进行了不同居群的观察。结果表明(详见表1),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都是x=15。在自然界,染色体倍性变异从2倍体到8倍体均有,但多数种为2倍体。我们观察的这36个种或变种中,2倍体种有22个,4倍体种3个,6倍体种10个,8倍体种1个。这一系列的多倍性变异,主要表现在种间。此外,同种不同居群间也有不同倍性的变异。例如C. forrestii在不同居群间有2倍体、4倍体和6倍体。而且各个不同倍性的植株表型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异,估计是同源多倍体或称种内多倍体。  相似文献   

6.
半夏属的染色体数目、倍性与珠芽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半夏属Pinellia 5个种10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和珠芽数量统计,首次报道了5个染色体数目,同时发现珠芽的发生与染色体基数及多倍化程度有关:x=13的类群无珠芽,而x=9的有珠芽;在有珠芽的半夏P.ternata(Thunb.)Breit.中,平均每叶珠芽数随倍性的提高而增大。半夏是一个多倍体复合种,起源于无珠芽、染色体基数为x=7~9的二倍体祖先,可能是在该属的早期进化中由鹞落坪半夏P.yaoluopingensis X.H.Guo et X.L.Liu的x=13经非整倍性跌落而成,在发生上比鹞落坪半夏进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凤尾蕨属细胞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10种凤尾蕨属植物和2种蕨属和栗蕨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结果。 在凤尾蕨 属中,8种是多倍体或具有多倍体细胞型,4种是无性孢子繁殖的后代,6种实际上是种复合体或种复合体成员,单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只有2种。凤尾蕨至少具有9条孢子发生路线,在其同一个体上除了产生二倍孢子外,还可能产生少量加倍或多倍孢子;广义的蜈蚣草实际上是个种复合体,其祖先的二倍体细胞型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说明这里可能是该复合体的起源中心;岩凤尾蕨具有不寻常的染色体数目n=55,这说明在本属和本科中可能存在着非整倍体进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系统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根据我国薯蓣属(Dioscorea L.)根状茎组(Sect. Stenophora Uline)的外部形态特征、细胞染色体数、花粉形态、植物化学成分、地理分布等的规律,证明根状茎组是该属中的一个比较原始的自然类群:1.具横走的多年生地下根状茎,其它组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块茎;2.大部分是2倍体,其它组是多倍体;3.花粉粒单沟型,外壁纹饰网纹或颗粒条纹,其它组为双沟型,外壁纹饰网纹;4.含甾体皂甙元(steroidal sapogenin),其它组不含。 我们的研究观察证明,N.N.TepaCNMeHKO根据R.Knuth系统(1924)提出的薯蓣皂甙元在该属中无分布规律的说法是无充分依据的。 本文讨论了某些组或种的划分及系统位置:取消sect.Illigerestrum Prain et Burk.;将马 肠薯蓣(D.simulans Prain et Burk.)改属根状茎组;触丝薯蓣(D.tentaculigera Prain et Burk.)应列入顶生翅组 (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 并提出了盾叶薯蓣 (D. zingiberensis Wright)和穿龙薯蓣(D.nipponica Makino)种的划分和定名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报道了薯蓣属(Dioscorea L.)块茎类5个组(sect. Combilium Pr.et Burk.,Sect. Lasiophyton Pr. et Burk., Sect. Opsophyton Uline, Sect. Shannicorea Pr. et Burk., Sect. Enantiophyllum Uline)23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数,并对一些分类群进行了讨论。它们都是基数为10的多倍体,是本属进化的类型。 根据染色体数的演化和二倍体种类的地理分布,我们推论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可能是薯蓣属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0.
几种人参属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 1.观察到四种人参属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竹节参(P.japonicus) 2n=24,三七(P.notoginseng)2n=24,人参(P.ginseng)2n=44,西洋参 (P.quinquefolius)2n=48。其中,野生于江西省庐山和井冈山的竹节参的体细 胞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日本植物(2n=48);三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则为首次 报道。 2.分布区最广的二倍体物种竹节参,应是本属中较原始的类群,四倍体物 种人参、西洋参等可能是本属中较进化的类群。 这个结论不同于化学分类学所 得到的结果。 3.结合这四个种的地理分布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本属 的现代分布中心,也是本属的最大变异中心,很可能是本属的始生中心。  相似文献   

11.
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栌菊木属及白菊木属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首次报道,对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分布区内的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白菊木属在中国分布的仅白菊木(Leucomeris decora Kurz)一种,对漾濞这个居群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染色体也为2n=54。这两个属的基数可能x=9,它们可能为6倍体,结合帚木菊族已有染色体报道及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初步分析表明:栌菊木种内分化程度小,是一自然类群;栌菊木和白菊木可能有着较近缘的联系;栌菊木可能是古老孑遗植物的后裔,为适应环境而多倍体化,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虎耳草科落新妇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落新妇族Trib.Astilbeae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依据进化论、被子植物性状演化总趋势和外类群比较,确认了该族及其外类群Penthorum的重要性状(染色体基数,花粉纹饰,胎座式,心皮、雄蕊、花瓣和萼片数目,萼片脉型,叶型)的极性。采用徐克学(1989)最大同步法做了分支分析,推导出了该族的系统树图。系统树图表明:Rodgersia和Astilboides是一单系类群,而Astilbe为其姊妹群; Rodgersia较Astilbe进化,Astilboides则居二者之间;Penthorum是落新妇族的姊妹群,且与之有共同祖先。迄今为止,已知落新妇族共有24种和13变种(原变种除外)。分布于Takhtajan(1986)的东亚区、大西洋-北美区、伊朗-土兰区和马来西亚区。在东亚区,日本、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东部)有3属、17种和变种,占该族种与变种总数的45.9%,其中,含有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和该族原始种有Astilbe platyphylla,A.simplicifolia和Rodgersia podophylla,此地区是该族的起源中心、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横断山地区有2属、11种和变种,占29.7%,是另一现代分布中心。本族较进化的种Astilbe biternata、A. indica、A.khasiana和Rodgersia nepalensis等,均出现于远离起源中心地区。据此推断,本族植物的散布路线可能是从日本、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东部)向北通过东西伯利亚和白令陆桥,继而向东南进入北美东南部;向南经中国南部至菲律宾和爪哇,向西南越秦岭-大巴山山地、横断山,入喜马拉雅。落新妇属 Astilbe和鬼灯檠属Rodgersia均分布于亚洲大陆和日本岛屿,而日本于晚第三纪以来,即与亚洲大陆分离,故落新妇属和鬼灯檠属的形成,当在日本与亚洲大陆分离之前。据此推知,落新妇族的起源时间可能在早第三纪,或可追溯至晚白垩纪。  相似文献   

13.
横断山区是中国柴胡属Bupleurum植物的分布中心。本文对横断山区6个种2变种进行了染色体记数报道,其中4个种2变种是首次报道。对横断山区的10个种4个变种、中国北方(河北和黑龙江)的3个种的nrDNA ITS进行测序,同时从GenBank里面下载同属的来自非洲和地中海西部的16个nrDNA ITS序列数据,结合染色体数目变化结果,初步探讨了横断山区柴胡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可能是现代柴胡属植物的频度中心和多样分布中心之一。它们的祖先种可能是非洲北部的木本柴胡属植物B.fruticosum,或者是地中海西部的柴胡属植物,推测是通过中东和高加索扩散而形成的,其中与非洲南部特有种B.mundtii的亲缘关系也较近;染色体基数演化趋势是:8是较原始基数,6和7是次生基数,其染色体异基数变异和多倍化可能是物种形成、进化以及向外扩散的主要方式;在ITS系统发育树中,中国柴胡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为8的种类聚为一支,染色体基数为6和7的种类聚为了一支,不支持舒璞等(1998)关于中国柴胡属的属下分类系统。结合已有的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证据和ITS系统发育树,建议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独立成种。  相似文献   

14.
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亚科(Allioideae)葱族(Allieae)葱属(Allium)的Anguinum亚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2变种,该亚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研究在扩大样本量和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葱属Anguinum亚属4种植物19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心叶韭(Allium ovalifolium var.cordifolium)的核型。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中茖葱都为四倍体,对叶韭和心叶韭都为二倍体,太白韭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基数均为x=8,核型类型都为2A型,每个居群都具有随体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多为st染色体,随体均位于短臂末端,并且对叶韭眉县居群和太白韭聂拉木居群存在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讨论了Anguinum亚属植物的染色体特征、随体染色体的多态性和该亚属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茖葱(Allium victorialis)和对叶韭(A.listera)的细胞地理学问题。得到如下推论:(1)染色体加倍和结构变异是Anguinum亚属进化的两种重要机制,环境异质性使得Anguinum亚属植物随体染色体具较高的多态性;(2)茖葱通过多倍化和无性繁殖并存来扩大居群;(3)染色体形态变异是对叶韭适应环境变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淫羊藿属(Epimedium L.)植物染色体组遗传与进化,阐明该属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该文对淫羊藿属植物51个分类群(43种、1亚种、6变种和1个栽培品种)和2种温哥华属(Vancouveria Morren et Decne.)植物的根尖进行了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运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这53个分类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类的染色体数均为12,二倍体(2n=2x=12),第1对同源染色体均为随体染色体,核型均为Stebbins的2A或1A型。可见,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在遗传进化中确实较为保守,种间核型非常相似。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为淫羊藿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明显的线索。分析结果完全支持该属属下两个亚属(Subgen.Rhizophyllum和Subgen.Epimedium)的划分。亚属Epimedium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显示,该类群物种间的系统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核型似近系数分析结果还发现,来自东亚地区的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具有明显的变异,显示了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推断了淫羊藿属植物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淫羊藿属植物的资源利用、系统分类和遗传演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花蝽属两种核型的研究(半翅目: 花蝽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姬姆萨染色空气干燥压片方法,对花蝽科小花蝽属中国2种小花蝽的性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2种小花蝽的2倍体均具有24条染色体和X-Y性别机制,但2种间在染色体行为特征方面具有差别,主要表现在细胞减数分裂的晚终变期和中期常染色体以及性染色体的排列形状与位置等方面,该特征可以用于种间的细胞分类.  相似文献   

17.
双花木属和壳菜果属(金缕梅科)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的长柄双花木D.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和单种属壳菜果属Mytilaria Lec.首次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与产自日本的双花木D. cercidifolius subsp.cercidifolius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2n=16,前者无“st”或“t”染色体,表明该亚种可能比较原始;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 Lec.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x=13。前人报道的金缕梅科染色体基数为x=8和x=12,因此x=13可能是金缕梅科的一个新染色体基数。联系该属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马蹄荷属Exbucklandia R.W.Brown的关系,作者支持将壳菜果属处理为独立的亚科,即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  相似文献   

18.
中国独活属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9.
国产6种铁线莲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我国产铁线莲属Clematis L.6个种的染色体研究结果。其中2种(灌木铁线莲和粗柄铁线莲)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1种(女萎)为国内首次报道。6种均为二倍体(2n=2x=16),基数为8(x=8)。本属基数为8的二倍体核型公式概括如下: 2n=2x=16=10m+2st+(4或2或0)st[(2或0)SAT]+(0或2或4)t[(2或4)SAT]核型特征是:中型(4—10.5μm);1—5号为m染色体,6号为st染色体,7—8号染色体变异于st和t之间;具1或2对随体(SAT)染色体。该属染色体的演化处于两种水平:数目变化(包括多倍化和非整倍体变化)和结构变异。后者是本属物种形成的主要方面。3种具异形同源染色体,这种杂合性可能是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20.
葱属薤白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的13个地方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12个国内居群 都为四倍体,2n=4x=32;一个日本居群为五倍体,2n=5x=40。13个居群的核型类型均属Stebbins的 2A型。薤白种内存在着核型多态性。种内的核型分化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关。主要表现为臂间倒 位、罗伯逊易位和或不等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结果导至薤白种内发生明显的核型分化。在13 个居群中,四倍体居群的核型明显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核型公式为2n=4x=32=26m(2SAT)+6sm (2SAT),属于该类的有华山居群、商南居群和长春居群。都江堰居群也属该类,但它的一对m随体染 色体为一对st随体染色体所代替。另一类的核型公式为2n=4x=32=24m(2SAT)+8sm(2SAT),沣峪 口居群、大飞水居群、汶川居群、武汉居群和红河居群属于该类。此外,宝兴居群、杭州居群、香山居群也 属该类,但它们各有一对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五倍体日本居群的核型属于第一类型,但有两条m 染色体为sm染色体所代替。最后,对薤白种内核型多态性产生的原因从环境因素,繁育制度和多倍性 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不同的生境有利于诱发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兼性无融合生殖和多倍 性则有利于克服育性降低的障碍和保存在居群中所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通过对薤白现代分布格局的分析,认为日本应为它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