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主要绿化树种的抑菌物质和芳香成分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树木除了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外,也能释放某些对人体有益的气体,如抑菌物质和芳香物质等.作者对上海主要园林树种的抑菌物质和芳香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比较分的不同树木间的气体挥发物种类和含量,为绿化树种的合理选择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以'新泰密刺'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日光温室条件下,不同月份黄瓜商品成熟果实及其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芳香物质及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差异.结果显示:(1)黄瓜果实中挥发性物质主要有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2E-己烯醛、2,6-壬二烯醇、正己醛、戊醛、2-戊烯醛和3,6-壬二烯醇.其中2E,6Z-壬二烯醛相对含量以5月份最高,1月份其次,11月份最低;具有黄瓜香气的2,6-壬二烯醇和3,6-壬二烯醇,以及与黄瓜风味品质密切相关的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比值以1月份最高,5月份其次,11月份最低.(2)1月份黄瓜果实的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大于5月份,说明低温弱光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积累.(3)随着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黄瓜2E,6Z-壬二烯醛、2,6-壬二烯醇和3,6-壬二烯醇相对含量,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比值均较大幅度升高,商品成熟期达到高峰,若延迟采收,上述指标多趋于下降;2E-壬烯醛、2E-己烯醛、正己醛、戊醛等的相对含量多随果实发育而降低,商品成熟期2E-壬烯醛、2E-己烯醛和正己醛降到最低,之后快速升高.研究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及二者的比例与2E,6Z-壬二烯醛和2E-壬烯醛相对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说明黄瓜风味品质与其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利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主要内容.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种类多,作用范围广谱.同一种拮抗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菌菌株产生,而同一细菌也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拮抗物质.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可以加快对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研究,了解生防细菌在寄主植物根围和叶围的定植效果。明确拮抗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拮抗物质的产生除与细菌基因型有关外,一些外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病原菌存在与否、温度、pH和C、N营养等也影响拮抗物质产生.文中论述了生防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混合菌剂的研制对防止病原菌抗性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应是今后生防菌剂研制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位于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的由关键性脂质蛋白质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物。肺表面活性物质中各组成部分的联合效应是肺保持稳定性和宿主防御传染病病原体的基础。在此,就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结构、功能及其与肺感染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与其配对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以及因非EM(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或肌瘤核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中S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和比较术中盆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SP在EM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及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0%、20%,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1.0),但均高于非EM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EM组盆腔粘连的阳性率高于非EM组,EM患者异位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高于S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非EM患者正常子宫内膜中SP阳性组盆腔粘连阳性率与SP阴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SP在EM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上调,并与EM合并盆腔粘连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进展》2016,(6)
为研究小麦从籽粒加工成馒头过程中硒的变化规律,选用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通过测定喷施硒肥的泰农18籽粒、面粉、麸皮和馒头中硒的不同结合形态,分析硒在馒头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硒在面粉及其馒头的加工过程中,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其中,籽粒、面粉、麸皮和馒头中有机态硒分别占总硒的88.4%、83.1%、87.4%和79.2%。在小麦籽粒、面粉、麸皮和馒头的蛋白结合态硒中,麦谷蛋白结合态硒含量最高,分别占有机硒的16.32%、9.68%、8.94%和8.39%。在小麦从籽粒到馒头的加工过程中,总硒和有机硒有一定程度的损失。研究结果为利用富硒小麦加工产品馒头对人体进行科学补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11)
黄烷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茎、叶和果实中。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了黄烷醇具有多种健康功效,使其成为当今研发的热点。本文针对茶叶中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天然结构、加工稳定性以及酶促氧化产物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开发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黄烷醇化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北虫草栽培残基中蛋白质、虫草素等主要营养及活性物质含量分析,为其资源化合理利用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稀酸碱处理法测定粗纤维含量,旋光度法测量淀粉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矿质元素钙及磷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素。结果显示,北虫草栽培残基中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粗蛋白、粗纤维、淀粉、含量检测分别为8. 17%、18. 4%、4. 9%、43. 1%;矿质元素钙及磷含量分别为0. 09%、0. 46%;主要活性成分虫草多糖含量可达4. 8%,与子座含量(5. 1%)相当;虫草素含量0. 318%,显著高于子座(0. 166%)中虫草素含量。结果表明,北虫草栽培残基中除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虫草素、虫草多糖等北虫草特有的活性物质,具有较大营养价值。北虫草栽培残基综合利用资源化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茶叶加工中的外源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应用于茶叶加工中的外源酶种类,来源,作用机理及其在红茶,绿茶,黑茶,茶饮料,速溶茶的加工和检测上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茶叶加工中的外源酶研究成果与进展,并对外源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可可茶经栽培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与传统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茶树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由于其芽叶中的嘌呤生物碱主要为可可碱,因而不同于传统茶叶。通过化学筛选,在纯种无性苗建立的可可茶基地上,随机进行单株取样,对可可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糖、茶多酚、儿茶素类、花青素、嘌呤生物碱等成分进行了检测。将这些结果与野生可可茶相关成份进行比较,发现可可茶经人工栽培后,含优势可可碱的特点保持不变,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与传统茶叶比较后,得出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可可茶含可可碱,不含咖啡碱;传统茶叶含咖啡碱为主,同时伴生相当于0.5~1%咖啡碱量的可可碱。 相似文献
13.
茶色素及其药理学功能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茶色素是茶叶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茶黄素类、茶红纱类。茶色素含有大量的活性酚羟基等活性基因、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花色素具有防癌抗癌、防紫外线照射、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龋护齿等多种药理功能。花色素产品的开可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方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鉴定出酸性成分75个,中性成分74个。在中性成分中鉴定出六氢金合欢烯酰丙酮、苯乙醇及香叶基丙酮等;酸性成分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及一些二酸。 相似文献
16.
陈友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0,2(1):54-58
本研究采用 JMS-D300气质联用仪和日立163气相色谱仪分别对沙棘油及其皂化物中可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从沙棘油挥发物中共确定28种化合物,主成分为3-甲基丁酸甲基丁酯,3-甲基丁酸丙酯,开已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沙棘油不皂化物的成分主要是脂肪酸酯类,维生素E和甾醇类化合物,其中主成分为十八碳烯酸甲酯,α-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其总和占总不皂化物的一半以上。VE及甾醇在本实验条件下的GC分离效果较佳,将为进一步研究其GC定量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茶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6只spraque-Dawley鼠分4组给予诱龋饲料(Diet2000,keys),并连续5天在口腔内接种变链菌6715菌株,分别给予我国主要产茶区的三种茶浸液:龙井绿茶(B组),四川涪陵红茶(C组),乌龙茶(D组),先用0.5g茶和50ml双蒸馏水加热煮沸过滤后浸泡10分钟以及对照组(A组)用双蒸馏水为饮料喂养实验鼠。实验60天后,杀鼠观察计算鼠磨牙面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和菌斑指数(plaquescore)均显著下降。实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下降值顺序如下:C组>D组>B组>A组,并与实验组含氟量有相关性。很多研究表明变链菌是较为肯定的致龋菌、茶中氟化物对变链菌生长、粘附都有抑制作用。本研究选用茶来源广泛、价廉、无毒安全等优点,为开拓新的防龋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杜松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所相色谱曲法,分离出48个组分,鉴定了19个化合物。它们是: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α-水芹烯、棕檬烯+β-水芹烯、异松油烯、龙脑、4-松油醇、α-蛇麻烯、倍半萜烯、大牛儿烯-D、丁香香叶酯、表-2-甜没药醇、反,反-金合欢醇、反-顺-金合欢醇。为杜松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