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IL-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与血清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肠道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与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该病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马齿苋多糖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及血清TNF-α、HGF、血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微生态调节剂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调节机制.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建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于给药14 d后处死小鼠,进行血清TNF-α、HGF及血内毒素含量检测.结果 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血清TNF-α、HGF及血内毒素含量增加.用马齿笕多糖治疗14 d后血清TNF-α、血内毒素含量降低,HGF升高.结论 马齿笕多糖可调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减轻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HGF,从而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能改善小鼠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调整肠道菌群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常规治疗加服培菲康,对照组TACE前后按常规治疗,2组TACE前后检测转氨酶和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血肝功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血肝功能水平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血内毒素水平比术前升高(P〈0.05);治疗组在TACE后血转氨酶和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结论肝癌TACE后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血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状态,对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机体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长双歧杆菌对抗生素诱导大鼠腹泻及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方法按体表面积予头孢曲松钠钠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腹泻及肠道菌群失调,然后灌胃不同剂量的长双歧杆菌菌粉,观察治疗后大鼠肠道菌群数量、B/E值和血清内毒素的变化。结果予头孢曲松钠钠处理后,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球菌异常增殖,B/E值明显下降,血清内毒素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剂量治疗组肠道内细菌数量恢复程度及B/E值改善程度显著优于低倍剂量组。长双歧杆菌各治疗组的血清内毒素含量无明显改善,与自然恢复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可诱导大鼠肠道菌群失调。高倍剂量长双歧杆菌对头孢曲松钠所致肠道菌群失调效果更佳,短期应用不能明显改善头孢曲松钠诱发的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大黄灌肠液对尿毒症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血液透析,降压、降糖、调节饮食,改善贫血),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大黄灌肠液进行灌肠。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OTUs数量、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常规组患者肠道菌群OTUs数量、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无明显改变(均P>0.05);而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OTUs数量、肠道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乳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相对丰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变形菌门、梭杆菌门、衣原体门、志贺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梭杆菌属、衣原体属相对丰度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LEfSe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biomarker主要为互养菌目、理研菌科、普雷沃菌科、毛螺旋菌科,而对照组患者肠道biomarker主要为嗜胆菌属、耶尔森菌属、葡萄球菌属。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毒素、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15.56% vs 35.56%)、MODS(4.44% vs 22.22%)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复方大黄灌肠液可改善尿毒症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清内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患者营养不良和MODS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能否通过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环境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20只)、预防组(14只)和治疗组(8只)。预防组在制模同时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治疗组在制模成功后开始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喂服。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所有大鼠体重,观察其日常生活习性,实验在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白蛋白(ALB)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正常组[(0.052±0.005)EU/mL]、预防组[(0.058±0.028)EU/mL]和治疗组[(0.230±0.027)EU/mL]大鼠血浆中的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0.310±0.039)EU/mL](P〈0.05)。预防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好于模型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而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改善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时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腹腔注射无菌酵母多糖A制备MODS模型,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内毒素以及肠道游离内毒素含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肠道专性厌氧菌的数量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倒置,内毒素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MODS时肠道细菌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肠道内毒素池与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 g≤体重<2 500 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肠道微生态在华支睾吸虫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 d和35 d检测血浆内毒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水平;检测肠粘液中sIgA含量;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造模后18 d、35 d,大鼠血浆内毒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内=8.335、7.612,tALT=11.815、9.874,tAST7.433、8.015,P值均<0.01);造模后48 h,肠黏液sIgA水平高于正常组(t=2.752,P<0.05),尤以造模后18 d、35 d升高显著(t=13.118、9.546,P值均<0.01);造模后48 h、18 d和35 d,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t乳=2.612、4.142、5.556,t双2.302、4.565、3.982,P值<0.05或P值<0.01),造模后18 d和35 d,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t肠=4.562、5.247,t肠=5.366、4.775,P值均<0.01)。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引发内毒素血症,参与介导对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进行调整治疗,达到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法应用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血内毒素含量测定。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升高。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外周血内毒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外周血内毒素含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血氨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态锁阳治疗组与纳米锁阳治疗组血浆中血氨、内毒素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明显改变。常态锁阳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氨是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应用中药锁阳从调整微生态失调角度来治疗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纳米中药锁阳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胰腺炎肠道屏障以及易位感染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以及肠球菌含量较非感染组显著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潜在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显著高于非感染组,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双歧杆菌显著低于非感染组,与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肠道菌群失衡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性脑病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对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 0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制备肝性脑病模型,剩余1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以灌胃给药,以需氧、厌氧法及血浆除蛋白滤液法检测肠道菌群及血浆中血氨含量。结果 肝性脑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症,同时伴有血氨浓度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实验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大鼠血浆内血氨浓度明显升高,进而引发肝性脑病及亚临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螺旋藻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KB),生理盐水组(NS),甘利欣组(GLX)和螺旋藻组(LXZ)。分组口服灌胃5 d,用四氯化碳(CC l4)建立急性大鼠肝损伤模型后继续灌胃2 d后取材,检测肝功、抗氧化指标、肠道菌群定量、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病理。结果螺旋藻具有保肝作用。与甘利欣组比较,能明显保护肠道微生态平衡(P〈0.05),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升高程度不如甘利欣组明显(P〈0.05),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px-GSH(还原型谷胱甘肽转移酶)水平明显偏高(P〈0.05)。结论提示螺旋藻不仅通过抗氧化起到抗肝损伤作用,而且还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途径起到护肝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肝脏与肠道微生态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与血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关,且可诱发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且菌群失调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产生内毒素的G-数量,减少肠氨的产生,辅助治疗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调节剂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和乳果糖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16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肠生胶囊4粒、乳果糖口服液10 ml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4周。比较2组病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内毒素、血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浆内毒素、血氨浓度,减少自发性腹膜炎(SBP)、肝性脑病(HE)和肝肾综合征(HRS)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结论微生态制通过调整肠道失调菌群,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血氨和内毒素血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对慢性重型肝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福州地区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征。

方法

纳入60例ST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20例, 留取新鲜粪便样本, 冰块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度冰箱, 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组成。

结果

测序后共得到1 702 004 524条有效序列, 样本序列平均有效长度为414.1 bp, 总样本平均序列条数为2 127 505.7条。与对照组比较, ST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和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P < 0.05), 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P < 0.05)。在门水平上, STC组以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主, 正常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 STC组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丹毒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巨单胞菌属(Megamonas)为主, 正常对照组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菌属(Blautia)为主。

结论

STC患者肠道菌群发生紊乱, 表现为丰度及多样性下降, 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可能与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51~70岁。选择同期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年龄51~70岁。排除近1个月内发生感染、炎性肠病及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所有患者按性别与年龄分为A、B、C、D组。直接从患者粪便标本中提取细菌总DNA,PCR扩增后进行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 DGGE分析显示急性心梗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均较对照组下降。A组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电泳条带数为(33.71±4.39) vs (38.71±2.56),t=-2.058,P=0.040;C组患者为(31.14±2.67) vs (35.29±3.55),t=-2.005,P=0.0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与D组中心梗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亦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PGAM法聚类分析显示除D组外,各组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呈现分离现象;急性心梗患者肠道菌群有较高相似性,与非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明显。结论 急性心梗与非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差异,急性心梗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肝硬化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第9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药物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肠道菌群,AST、ALT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学等的影响.结果中药提取物水苏糖对内毒素及其它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病理都有改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结论中药提取物水苏糖能有效调整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浆内毒素.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