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宋微波 《动物学报》1997,43(1):90-95
钩刺斜管虫口和体纤毛器演化模式是研究该类动物个体发生的优秀模型。通过跟踪研究,澄清了后仔虫口器发生以及体纤毛器起源上的几点疑问,并证实:体左侧二列片段动基列为同源再造而非来自老结构的分裂或复制;三列围口纤毛均为双动基列构造;后仔虫口原基场的构建系由5列体动基列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最左侧两列短的原基片段与原基1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成营养期虫体的外围口动基列;后仔虫背触毛原基为独立发生。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钩刺亚册虫(Acineriauncinata)的纤毛器和形态结构做了光镜和电镜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口侧动基索均为单动基列结构,其中PK1仅后行至胞口后方;背触毛含约10对紧密排列的毛基体,后端不与其它体动基列相联;射出体除沿胞口分布外,在虫体顶端丛集成盾片状;虫体前部自右向左扭转约180°。  相似文献   

4.
海洋纤毛虫--冠帆口虫的口器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宏伟  龚骏  宋微波 《动物学报》2003,49(6):829-834
对海洋盾纤目纤毛虫,冠帆口虫(Pleuronema coronatum)无性分裂期间口器的发生过程做了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其口器发生与已知的同属种普氏帆口虫具相似的过程。其口器发生及演化的基本模式可简述如下:老口区的三片小膜经历一个分化和移行过程;前仔虫的口侧膜来源于老口区的口侧膜;后仔虫的小膜1~3与口侧膜均来源于老的口侧膜;在口器发生过程中,前、后仔虫口侧膜的后端均形成一个相应的盾片区,其内的毛基粒在进入营养期之前被完全吸收[动物学报49(6):829~834,2003]。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镜术和透射电镜术显示,纤毛虫念珠异列虫(Anteholosticha monilata)的射出胞器早期发生在细胞质深处,附近有不同类型的囊泡结构。成熟后射出胞器向表膜迁移,结构由不同电子密度片层的体部、结晶状的中心轴杆部和多层膜的帽部组成。受外界刺激时胞器冲破皮层射出,形态呈"蘑菇"状。据上述观察结果推测:该射出胞器具有防御作用,它可能起源于高尔基体活动产生的小泡;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纤毛虫中,其射出胞器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纳米二氧化钛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细胞(Euplotes eurystomus)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两种粒径(5 nm、25 nm)的TiO2对阔口游仆虫进行毒性处理,并采用透射电镜术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穿破核膜及线粒体膜,并可引起阔口游仆虫背腹表膜下微管层局部缺失、细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核仁减少及染色质聚集浓缩、线粒体变形瓦解等现象;与25 nm TiO2相比,5 nm TiO2对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细锚三代虫前附着器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袁维佳  郎所 《动物学报》1997,43(2):209-210
细锚三代虫前附着器超微结构的研究ULTRASTRUCTUREOFTHEANTERIORADHESIVEAPPARATUSINTHEMONOGENEANGYRODACTYLUSSPROSTONAE关键词三代虫鱼类寄生虫附着器超微结构KeywordsGy...  相似文献   

8.
王梅  宋微波 《动物学研究》1995,16(3):233-238
卡龙游仆虫为海洋中自由生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和DNA复制开始,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 方皮膜下一龛腔内,后由前至后组装成围口小膜而演化为后AZM。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在原位被被前仔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两组棘毛原基,其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9根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缘棘毛原基也为独立发生,初为单一,后断裂为二并分  相似文献   

9.
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中,各类纤毛器的纤毛基体上方的大部分纤毛杆退化,或仅保留毛基体,有时部分额腹棘毛的毛基体也瓦解消失。残留纤毛的纤毛杆周围微管和中央微管仍具有“9+2”结构特征,也有少数纤毛杆出现2套“9+2”微管共处于一层纤毛膜内的现象。毛基体中周围三联体微管的中央形成微管形结构聚合体,基体附属结构仅存在基体间连接及纤毛器托架的残余物;非纤毛区皮层表膜下未见微管层。纤毛区皮层含纤毛器腔周围微管层  相似文献   

10.
对专性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体表皮层精细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体表皮层由表膜和表膜下纤维系统两部分组成。表膜的组分有细胞质膜,膜泡层(包括外膜、膜泡、内膜),表膜微管层;表膜下纤维系统主要是由毛基体及其附属纤维结构:动纤丝,纤毛后微管,Ⅰ、Ⅱ型横微管和咽微丝组成。这部分结构下连一电子致密的微丝层,将细胞外质与内质分隔开来;且在微丝层的内侧胞质中分布有很多电子透明泡。此外,对表膜微管层、Ⅱ型横微管、外—内质间微丝层及电子透明泡进行了肠袋虫的种间比较并对上述各部分结构的生物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长颈虫属两种土壤纤毛虫研究(动基片纲:刺钩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采自青岛地区的两种土壤纤毛虫,对其中的新种土栖长颈虫之形态学,纤毛图及与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描述,由于念珠长颈虫的纤图式迄今不详。文中对其作了首次探讨揭示。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经发现雌性高氏后异刺线虫在生殖周期中,虫体的外表形态和器官结构以及细胞核内DNA含量均发生连续的变化。现在进一步对线虫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着重观察核内染色质结构的变化。前三期雌虫肠细胞核内有许多粗大的染色质团块和显著的核仁。Ⅳ期肠核内染色质团块融合成少数球体,而且不断减少,以致消失,单剩下染色质细粒(纤丝切面)。而核仁增大,结构更为复杂。卵巢细胞亦有类似改变,但末见染色质球体。雄虫并无生殖周期,也无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3.
翅果油树根瘤超微结构及其内生菌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翅果油树(Eldaeagnus mollis D.)根瘤侵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内生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翅果油树根瘤中的内生菌具有五种不同的发育形态:菌丝、固氮泡囊、孢囊、孢囊孢子和拟类菌体。内生菌的这些不同形态以及它们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本文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鲎变形细胞超微结构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鲎的变形细胞可在血液中发育成熟,根据其超微结构,可分为原始变形细胞、幼变形细胞和变形细胞三个阶段。 变形细胞受到外环境或内毒素的刺激后,第一型颗粒出现一系列变化,最终把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与此同时,细胞表面形成若干胞质性突起,边缘带分散断裂,质膜下和胞质性突起中出现微丝。第二型颗粒无变化,提示它们和血液凝胶化过程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钟形钟虫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钟形钟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活体及蛋白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可见有散布的脂滴存在,蛋白银制片特征为口器明显呈横位,第1(P1)和2咽膜(P2)汇合后形成的短咽膜弯曲程度较甚。纵向纤维粗壮而稀疏,40-50条;口围盘纤维网粗壮,呈轮辐状排布,相邻两轮辐外部末端多呈闭合态。第3咽膜(P3)由3排毛基索组成,其靠近P2侧的一列毛基索在P1与P3的汇合处终止,其长度只及另外两条毛基索长度的一半,故由P1和P3汇合后所组成的咽膜共由5排毛基索构成,对以上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发菜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了解到一条发菜原植体大约由数十万计的念珠状细胞所组成,其藻丝多为单链,但也发现有分枝现象。整个原植体包被着厚薄不均的胶质鞘,外观粗糙,沟稜状起伏,且多裂隙。念珠状细胞为典型的原核细胞。细胞壁有三层结构,中央为色浅的核质区,四周为细胞质区其中散布着大量膜层薄而散乱的类囊体,膜上附有大量 rRNA 和藻胆体颗粒。还发现有膜层密集形如指纹的小类囊体。在细胞质中还分布着结构颗粒,多角体、聚磷酸体等嗜锇物质结构.一般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方式多为横缢,先是细胞壁逐渐向中央扩展,最后将母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从异形胞的结构特征来看,主要功能是渡过恶劣环境以保存物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扫描、负染、超薄切片等电镜技术对三株国外引进的艰难梭菌参考菌株作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在电镜下,艰难梭菌表现为长短不.的粗大杆菌,表面平整,未见鞭毛和菌毛。菌细胞壁两侧平行,有两个电子致密层和中间透明区结构,与细胞膜之间呈典型的双层单位膜。胞质中充满核糖体和散在的核区,并可见到与细胞膜相连的侧中膜小体。此外还观察到典型的芽胞以及存在于细胞壁外的荚膜结构。本实险结果为深入研究艰难梭菌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近年来采自青岛、大亚湾、湛江沿岸水体的10个海洋寡毛类纤毛虫种:侧扁急游虫Strombidium apolatum Wilbert & Song,2005、具头急游虫Strombidium capitatum (Leegaard,1995) Kahl,1932、广东急游虫Strombidium guangdongense Liu,et al.,2016、拟卡氏急游虫Strombidiumparacalkinsi (Lei,et al.,1999) Agatha,2004、拟楔尾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stylifer Song,et al.,2009、铃木急游虫Strombidium suzukii Song,et al.,2009、束腰旋游虫Spirostrombidium cinctum (Kahl,1932) Petz,et al.,1995、杨科夫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jankowski (Song,et al.,2009) Song,et al.,2018、卡尔平游虫Parallelostrombidium kahli (Song,et al.,2009) Song,et al.,2018、最小拟盗虫Strombidinopsis minima (Gruber,1884) Song & Bradbury,1998的形态学开展了比较研究,补充和厘定了有关形态特征、纤毛图式以及性状变异等分类学新信息。  相似文献   

19.
螅状独缩虫表膜下纤毛系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心路  余育和  沈韫芬 《动物学报》2001,47(1):13-18,T001,T002
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螅状独缩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1)在大核形态尚未出现明显变化时,生发毛基索(GK)的前端即出现原基,随后原基增生扩大。最早出现的是两条将来分别演化为新仔虫第三咽膜(P′3)和第二咽膜(P′2)的原基带,随后出现的是位于外侧的新仔虫的单毛基索(HK′)。同时,新仔虫的第一咽膜(P′1)也开始由老单毛基索(HK)复制,并在细胞分裂后期与老结构分离;(2)大核在虫体分裂过程中由长带状逐渐缩短变粗至扁圆形,于虫体即将分开时迅速拉长,然后分裂为二个新大核;小核分裂先于大核,在两仔虫口毛器即将分开时完成;(3)原帚胚及柄归属老仔虫,新仔虫的帚胚在虫体分裂后逐渐形成,柄内肌丝则在柄鞘形成后逐渐长出。  相似文献   

20.
河鲈锚首吸虫体壁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谦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2003,27(3):221-226
寄生鳜鳃部的河鲈锚首吸虫的体壁由表皮合胞体、基板、环肌、纵肌和表皮细胞核周体所组成。合胞体顶部质膜起伏形成表皮的嵴纹,基部质膜折叠形成指状突起伸入到合胞体中。合胞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糖萼。河鲈锚首吸虫的表皮中含有四类分泌体,即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中等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有膜包围的电子稀疏的分泌体和多囊体.可见分泌体和合胞体基质通过胞吐作用排到体外,未见吞饮小泡,推测表皮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泌和渗透压调节而非营养吸收。在外侧头瓣的乳突状结构所在处,合胞层较薄,基板平滑,在实质组织中的一腔体样结构中可见囊状体、电子致密度各异的颗粒体、泡状体和电子致密的基质团,神经突起分布于腔体周围,这类乳突可能代表一类新的非纤毛感受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