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O.S.S浅谈     
Oncology Support System是荷兰PHI LIPS公司O.S.S的全称。这是一台在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治疗计划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成、辅助CT诊断、设计三维放射治疗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我院放射治疗科于84年完成了SL 75—20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O.S.S等设备的安装  相似文献   

2.
通过遗传转化和转导分析及核糖体蛋白质的双向凝肢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编码枯草杆菌168核糖体30S小亚基五个核糖体蛋白质S3、S5、S7、S12和S17的基因顺序是rpsL-rpsC-rpsQ-rpsE-rpsG。  相似文献   

3.
4.
大麦45S和5S rDNA定位及5S rDNA伸展纤维的FISH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rDNA在大麦(Hordeum vulgare L.)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确定分析,较强的45SrDNA信号共有2对,分别分布在大麦的第1染色体的短臂和第2染色体的长臂。而5SrDNA则只有1对杂交信号,位于第3染色体的长臂,但信号较弱。用伸展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ber—FISH)技术测定了5SrDNA在大麦的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计算出5SrDNA的拷贝数约为408~416。对大麦品种中rDNA位点数目的可变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蓖麻蚕的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的基因(rDNA)是多拷贝基因,其重复单位成线性方向排列。在每一重复单位中含有18S、28S和5.8S rRNA基因各一个。了解它们的排列状况是认识rDNA结构的基础。本文将无性繁殖的该rDNA用各种限制性内切酶水解后,制成Southern转移膜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18S、28S和5.8S rRNA杂交;又将18S和28S rRNA制成Northern转移膜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rDNA片段杂交,从而排出18S、28S和5.8S rRNA基因在rDNA上面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小毛瓢虫属Scymnus Kugelann昆虫主要捕食蚜虫、蚧虫等害虫,是一类经济上重要的天敌昆虫。目前针对小毛瓢虫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尚属空白,亚属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尚不明确,为了建立合理的分类系统,亟需对小毛瓢虫属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以华南农业大学馆藏的小毛瓢虫属5亚属共44种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对12S, 16S和28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扩增;运用MEGA 7.0分析了小毛瓢虫属内12S, 16S和28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基于K2P模型计算了小毛瓢虫属44种的种间遗传距离;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inference, BI)构建该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扩增获得小毛瓢虫属44种的12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356 bp, 16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351 bp, 28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315 bp;序列分析表明,12S rRNA基因的A, T, G和C平均含量分别为38.8%, 43.5%, 11.9%和5.8%, 16S rRNA基因的A, T, G和C平均含量分别为37.6%, 40.3%, 14.4%和7.7%, 28S rRNA基因的A, T, G和C平均含量分别为26.7%, 18.3%, 31.4%和23.5%;基于联合序列分析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4~0.276,平均遗传距离为0.11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小毛瓢虫属为单系起源,而小毛瓢虫亚属Scymnus(Scymnus) Kugelann、毛瓢虫亚属Scymnus(Neopullus) Sasaji、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 Mulsant和拟小瓢虫亚属Scymnus(Parapullus) Yang均为并系起源。【结论】基于12S, 16S和28S rRNA基因序列的小毛瓢虫属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体系与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部分不一致,这表明应该对该属内各亚属的鉴别特征进行全面检视,筛选并确立各亚属的形态指标,同时也表明该属内的亚属分类单元需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7.
Ohne Zusammenfassung  相似文献   

8.
短杆菌肽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杆菌肽S是迄今为止研究得最详细的一种与细胞膜发生相互作用的环状肽类抗生素.它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含物的释放,而最终引起细胞的死亡.对短杆菌肽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S100、S100α和S100β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S100 蛋白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了S100 和S100α、S100β和Actin 在112 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S100 和S100α在癌旁正常小叶和导管的肌上皮细胞中有明显表达, S100β无表达。3 种蛋白均可在癌细胞中表达, 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2.06% 、57.94% 和60.74% , S100 表达率明显高于S100α和S100β(X2= 14.17, P< 0.01)。Actin 阳性率为25.89% , 明显低于三种S100 蛋白(X2= 29.85, P< 0.0001)。三种S100蛋白的表达均与乳腺癌核分裂数、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研究显示乳腺癌S100 蛋白的表达不表明有肌上皮分化, S100 可作为乳腺癌的一种标志蛋白  相似文献   

10.
细菌S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