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记述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波罗晰类的新材料,依据其齿列特征-向前倾伏的弯钩状的门齿和横宽的具旁侧单一齿尖的颊齿,将其归入Belebey vegrandis Ivachnenko1972.这是波罗晰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地层和古生物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新西兰及其周围的小岛上,你可以见到一种很奇特的小型爬行动物——楔齿蜥。它是爬行动物喙头目中仅存的一种,它的形态构造相当原始、古老,和科学工作者在两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一些喙头类化石构造很相似,其骨胳特征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可是昔日颇为繁盛的这类爬行动物。现在已经几乎灭绝了,这种楔齿蜥只有在新西兰被保存下来。因此古生物工作者特别重视它,称它是“活化石”。楔齿蜥的样子乍一看很象四脚蛇(蜥蜴),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动物。楔齿蜥有一个大的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吉林省中始新世桦甸组的两种端生齿鬣蜥类化石突显出端生齿类(Acrodonta)在第三纪早期的分化。第一种化石的特征为具有多个(6个)前侧生齿位及单尖且侧扁的颊齿。其牙齿与牙齿缺失附尖的主要端生齿类(如鬣蜥亚科Agaminae的海蜥属Hydrosaurus)无特别相似之处,其亲缘关系也并不清楚。第二种的牙齿与很多现生有三尖齿的鬣蜥类(即蜡皮蜥属Leiolepis和飞蜥亚科Draconinae)以及化石响蜥属的许多种相似;一个骨骼特征显示其可能与包括鬣蜥亚科、海蜥属、飞蜥亚科和须鬣蜥亚科(Amphibolurinae)的支系有关,但尚需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以做结论。与现生鬣蜥类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响蜥属牙齿相似的三尖型齿很可能是蜡皮蜥属及飞蜥亚科中大约200个现生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这些支系,响蜥属的鉴定特征并不充分。由于端生齿类的分化被认为始于新生代早期,因而东亚的化石材料很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支系的演化历史,尤其是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然而仅基于破碎颌骨材料的新分类单元名称的成倍增加并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尽力采集标本并研究可对比的现生骨骼材料应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4.
单性蜥蜴     
许多无脊椎动物有单性生殖或孤雌生殖观象.然而,脊椎动物中的某些蜥蜴也能进行单性生殖.在岩蜥、壁虎、鞭尾蜥和北美疾行蜥中,现已发现全由雌蜥组成的群体.这些雌蜥都来源于未受精的卵细胞.在夜蜥、凿齿蜥和避役中,有些群体大部分或全部由雌蜴构成.但是,缺少雄蜥并不  相似文献   

5.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国动物学家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动物学家进行标本交换时,得到这条珍贵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楔齿蜥 Sphenodon punctatum Gray 是爬行动物中古老的一类,和它类缘关系很近种类的化石,在欧洲、  相似文献   

10.
快步麻蜥复合体(Eremias velox complex)分布于亚洲中部干旱区,不同地理居群形态和遗传变异较大。学界长期认为,快步麻蜥在我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veloxvelox)和E.v.roborowskii亚种。前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后者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近年分类地位由亚种提升为种——吐鲁番麻蜥(E. roborowskii)。我们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一万泉附近捕获到3只麻蜥,经过COI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以及外部形态比较,鉴定为快步麻蜥指名亚种。这是首次发现新疆天山以南存在快步麻蜥指名亚种分布,同时也确定为吐鲁番盆地的蜥蜴类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可为研究快步麻蜥的谱系地理格局和演化历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196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从吉木莎尔东小龙口(野外地点编号63005)发掘到的一个阔口龙骨架中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头骨。这是在室内修理过程中发现的。它只有头骨的前端(眼孔以前)保存较好,后部缺失。就保存情形,可以断定它属于原蜥类这一科,和南非卡鲁系水龙兽层所发现的步氏原蜥十分相近。这就为新疆的水龙兽层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成员,也加强了两地区动物群之间的对比。原蜥目(Prolacertilia Huene 1940)原蜥科(Prolacertidae Parrington 1935)类原蜥属新属(Prolacertoides gen.nov.)本属属性特征由吉木莎尔类原蜥(Prolacertoides jimusarensis)为代表。吉木莎尔类原蜥新种(Prolacertoides jimusarensis sp.nov.)正型一头骨的前端,眼孔以后稍缺失,标本编号 V.3233。层位与地点下三迭纪,新疆吉木莎尔东小龙口(野外地点编号63005)。特征一般性质与南非的 Prolacerta broomi 甚接近,但眼孔前部分较短,嘴部因而较  相似文献   

12.
首次记述了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中的两栖类,其中走廓泰齿螈(Ingentidenscorridoricusgen.etsp.nov)和祁连兄弟迟滞螈(Phratochronisqilianensis gen.et.sp.nov)为石炭蜥目迟滞鳄科(Anthracosauria,Chroniosuchidae)的新成员,前者个体较大,具为数众多的犬齿状齿和齿骨表面的齿骨沟,冠状骨无齿,下颌表面纹饰蜂  相似文献   

13.
首次记述了大山口低等四足类动物群中的两栖类。其中走廊泰齿螈(Ingentidenscorridoricus gen.et sp.nov.)和祁连兄弟迟滞螈(Phratochronis qilianensis gen.et sp.nov)为石炭蜥目迟滞鳄科(Anthracosauria, Chroniosuchidae)的新成员。前者个体较大,具为数众多的犬齿状齿和齿骨表面的齿骨沟,冠状骨无齿,下颌表面纹饰蜂窝型;后者个体较小,侧生型齿,上颌仅有3个粗大的犬齿状齿。石油似卡玛螈(Anakmacops petrolicus gen.et sp.nov.)是中国二叠纪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的唯一代表。头骨中等大小,吻部扁平,前颌孔被前颌骨和锄骨包围,内鼻孔长大,锄骨表面粗糙,内鼻孔内缘光滑。这3个新属种的发现丰富了大山口动物群的组成,进一步证实了它与俄罗斯晚二叠世脊椎动物群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山西垣曲河堤组寨里段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记述了我国晚始新世的一低等四足类动物群,包括三种蜥蜴和两种鳄类.其中的宽额半鳄蜥(Hemishinisaurus latifrons gen. et sp. nov.)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异蜥科化石;垣曲响蜥(Tinosaurus yuanquensis sp. nov.)是响蜥属在我国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15.
有鳞类(蛇和蜥蜴)具有较发达的嗅器和犁鼻器,对其不同种类嗅觉结构的认识有助于阐明爬行动物化学感觉的进化。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了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的嗅器及犁鼻器。结果发现,草原沙蜥的鼻腔较为狭长,秦岭滑蜥呈梨形,其他两种蜥蜴的鼻腔略成圆形。秦岭滑蜥的嗅上皮最厚,其次是密点麻蜥和草原沙蜥,荒漠沙蜥最薄。犁鼻器主要由犁鼻腔、犁鼻感觉上皮、犁鼻神经及蘑菇体等组成,没有腺体。草原沙蜥和荒漠沙蜥的犁鼻腔较为宽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较窄。4种蜥蜴的犁鼻感觉上皮均较嗅上皮厚,蘑菇体向后逐渐缩小至消失,犁鼻感觉上皮成闭环状,包围犁鼻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犁鼻感觉上皮位于犁鼻器的背侧,蘑菇体位于腹侧;与此不同,两种沙蜥的犁鼻感觉上皮偏向于犁鼻器的腹内侧,蘑菇体位于背外侧。密点麻蜥的犁鼻感觉上皮最厚,其次为秦岭滑蜥,两种沙蜥最薄;秦岭滑蜥犁鼻感觉上皮的感觉细胞密度最高,其次是密点麻蜥,两种沙蜥最低。这些结果提示,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对嗅觉信号的依赖和投入较两种沙蜥多;4种蜥蜴犁鼻器的结构差异间接地佐证了有鳞类犁鼻器系统发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中国和蒙古晚白垩世较知名的蜥蜴动物群,该地区古新世蜥蜴的研究非常有限。安徽潜山盆地曾报道了古新统望虎墩组和痘母组中的6种蜥蜴:中国飞蜥(Agama sinensis Hou,1974),淮南安徽蜥(Anhuisaurus huainanensis Hou,1974),短头安庆蜥(Anqingosaurus brevicephalus Hou,1976),华南长江蜥(Changjiangosaurus huananensis Hou,1976),黄铺潜山蜥(Qianshanosaurus huangpuensis Hou,1974)和痘母响蜥(Tinosaurus doumuensis Hou,1974),但化石材料均较破碎。本文使用CT扫描技术,在最新的有鳞类分类框架下对这些属种进行了重新研究,修订了上述属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分类位置。潜山盆地古新世蜥蜴动物群具有比原认为更高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分异度,如巨蜥类材料(IVPP V22767)的发现和对安庆蜥可能为穴居型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记述了陕西府谷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中发现的一前棱蜥类骨架。依据头骨及头后骨骼特征订立一新属种:河套五角蜥(Pentaedrusaurus ordosianus gen.et.sp.nov.)。讨论中,对原归入前棱蜥科的袁氏三台龙(Santaisaurus yuani)的系统分类位置提出了修正意见,同时建议取消黄河保德蜥(Paoteodon huanghoensis)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8.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保存有两块含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岩心。这两块标本极有意义,代表在我国新发现的蜥蜴类。这一类化石在我国发现不多,所以更值得予以记录。亚目蜥蜴类 Lacertilia科穴蜥科 Amphisbaenidae属昌乐蜥 Changlosaurus(新属)种五图昌乐蜥 Changlosaurus wutuensis(新种)正型标本一左上颚的大部分,具有五个保存完好的牙齿。另在附近靠上颚骨后  相似文献   

19.
海南脆蛇蜥(Dopasia hainanensis Yang, 1983)为杨戎生根据1号来自海南吊罗山的标本命名,其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少有人研究。2018年至2019年间,作者获赠2号来自海南脆蛇蜥模式产地的标本和1号来自脆蛇蜥(D. harti)模式产地的组织样。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两地样本Cytb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很近(仅有4.96%),且形态差异不明显,难以找到典型鉴别特征。本文研究成果支持海南脆蛇蜥和台湾脆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为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同时认为越南的“海南脆蛇蜥”可能为一未描述的新种或新亚种。鉴于脆蛇蜥种下遗传差异较大,其种下关系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系统分类学恐龙类Dinosauria Owen,1842蜥臀目Saurischia Seeley,1887蜥脚形亚目Sauropodomorpha Huene,1932蜥脚次亚目Sauropoda Marsh 1878马门溪龙是一种巨型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四足行走,生活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主要发现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和新疆准噶尔盆地。马门溪龙因其巨大的体型和长长的脖子而闻名于世,脖颈可达9米长,由19节颈椎组成,比现代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