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狭臀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者于1951—52年将1942、1943和1946年在贵阳所采狭臀蚤属Stenischia Jor-dan,1932标本鉴定为奇异狭臀蚤Stenischia mirabilis Jordan,1932,并对雄蚤作了首次描述,1983年,解宝琦等报导了云南省的狭臀蚤四个新种,在鉴定中着重运用颊栉刺的形态和排列作为主要特征之一。同时对奇异狭臀蚤,根据模式产地四川木里的标本绘了雄性变形节的图。据此,作者复查了当年贵阳的标本,经比较,确定它不是奇异  相似文献   

2.
四川黑水多毛蚤属一新种(蚤目:多毛蚤科)李贵真,刘连珠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贵州省贵阳市550004第三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四川省重庆市630000关键词蚤目,多毛蚤科,多毛蚤属,新种四川我们在整理早年所采蚤类标本时,发现采自四川黑水的多毛蚤1...  相似文献   

3.
龚正达  解宝琦 《昆虫学报》1990,33(3):362-365
二刺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bispiniforma Li, Hsieh & Yang)系李贵真等1976年根据云南德钦标本首次记述的。在此以后,作者等先后从本省的剑川、中甸和贡山又采到数批标本。经进一步研究鉴定,认为其中的贡山标本系一新亚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977年9月至1978年6月间,自太原市郊区煤窑及五台县寺庙内的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 ancilla)、大足蝠(Rickettia pilosa)及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nippon)体上采得蝠蚤共计11♂♂,22♀♀:经鉴定认为与山西蝠蚤I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shanxiensis Liu,Hsing et Chen,1981相近,但存在一些区别。后经柳支英和李贵真两教授与模式标本核对,认为是同种。由于原描述与标本未尽相合,故特据作者的标本补充描述、绘图。  相似文献   

5.
长棘蝠蚤(Ischnopsyllus comans)的畸形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60,(1):111-113
1955年6月间作者在福州市郊的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休上及窝内采到一批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和长棘蝠蚤(Ischnopsyllus comans)。1957年我们将这批标本进行重新整理时发现其中有一只雄蚤和其他上述2种雄蚤不同。经过详细鉴定分析之后,确定其系长棘蝠蚤的一个畸形标本。关于蚤类的畸形问题。Smit 氏已有多篇的  相似文献   

6.
鼯鼠大锥蚤Macrostylophra aretesites Li,Chen et Wei,1974系李贵真等根据采自沟牙鼯鼠四川亚种(Aretes melanopterus szechuanensis)、隐纹花松鼠(Callosciurus(Tamiops)swinhoei)和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 draco)体外寄生的3蚤记述的。近年,在整理原存标本时发现1♀蚤,其宿主为沟牙鼯鼠四川亚种,采集地点、年、月与鼯鼠大锥蚤原描述同,经鉴定认为是本种的雌性。  相似文献   

7.
1953年7月5日我们在西藏吉塘的葛氏鼠兔Ochotona gloveri(Thomas,1922)的体外采得雄性蚤类标本2只;同时在该宿主的耳壳内,检获固着寄生的雌蚤标本10只。1954年春将一雄蚤标本寄给贵阳医学院李贵真教授,经其鉴定系一新种,并订名为鼠兔食猬蚤 Echidnophaga ochotona。 最近我们整理所存标本,发现1953年7月5日在西藏吉塘葛氏鼠兔耳壳内固着寄生之雌蚤,经制片观察,和李氏所报告之新种系属同种。惟李氏仅将一雄蚤标本作了描述,现将该新种的雌蚤形态描述于后,并观察了原存雄性标本,对其构造作了某些补充。  相似文献   

8.
保山大锥蚤 Macrostylophora paoshanensis Li et Yan 系李贵真和严序川于1980年根据云南保山一只侧纹岩松鼠 Rupestes forresti体上的2♂♂和2♀♀标本首次记述的。近来,鉴定了胡贵同志1978年6月采自云南碧江碧罗雪山(海拔3,000米)一只橙腹长吻松鼠 Dremomys lokriah 体上的1♂2♀♀标本,结果认为系♂保山大锥蚤,而2♀♀则与原  相似文献   

9.
近年从云南西北部采到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1903)三个新种,按Lewis(1973)的划分均属于偏远古蚤种团P.remota-group,其中两个新种分别以我国蚤类学家柳支英和李贵真两教授命名,以对他们多年来对我们指教和鼓励表示敬意。全部正配副模存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新蚤属已知有18个种和亚种,其中有12种和亚种属于多毛组,6种属于斯氏组。著者等今整理了从云南、贵州、福建和陕西四省所得到的斯氏组新蚤,除尊新蚤和异种新蚤未获得以外共记述了10种和亚种。其中无规新蚤和福建新蚤为已知种,不同新蚤为我国新记录,均作了补充记述。另外还发现了斯氏新蚤的雌性。本种系Rothschild 氏于1915年根据采自尼泊尔-锡金边境的一只雄蚤而记述。至1932年Jordan氏根据从四川得到的标本记述了雌性形态。本文根据从云南获得的雌雄性标本,重新记述了雌性形态,并由于早先文献中证据的不足和结论的可疑提出Jordan氏1932年记述的雌蚤并非本种,可能是其他种新蚤的雌性。 本文记述了两个斯氏组的新种:1)相关新蚤新种,采自云南中甸 Apodemus agrarius;2)二毫新蚤新种,采自云南中甸 A.agrarius(?E.proditor)。另外,对特新蚤进行了种下分类,提出特新蚤乃一多型物种,根据其种群特征将所得标本分别订为三个地理亚种:(1)云南大理的为特特新蚤;贵阳的为贵阳特新蚤;福建的为闽北特新蚤。 最后编制了我国斯氏组新蚤12个种和亚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臀蚤科蚤类首次由李贵真和王敦清(1958)报告了3个种和亚种,都属于当时广义的微棒蚤属Stivalius Jordan et Rothschild,1922。广义的微棒蚤原是臀蚤科的一个大而复杂的属,近二十余年以来,随着新种的陆续发现,已被分裂为许多近缘属(Holland,1969)。它们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界的热带部分以及东洋界的中南亚界和印马亚界。我  相似文献   

12.
古北区特产的蠕形蚤属(Vermipsylla Schimk,1885)很早以来只知一种——花蠕形蚤(V.alakurt Schimk.),分布于我国新疆(和田兽诊室,1959),苏联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Schimkewitsch,1885; ,1954)。最近李贵真(1964)记述一新种两新亚种。我们近从西藏获得若干蠕形蚤,经与花蠕形蚤标本及李氏新种记述比较研究后,形态很不相同,宿主亦不一样,认为是两个新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从云南省德钦县采到的跳蚤标本中,发现特新蚤(Neopsylla specialis Jordan,1932)一新亚种,与已知三亚种——特特新蚤(N.s.speciaiis Jordan,1932)、贵阳特新蚤(N.s.kweiyangensis Li,1964)、闽北特新蚤(N.s.minpiensis Li et Wang,1964)均有明显差异,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德钦特新蚤Neopsylla specialis dechingensis新亚种。 鉴别特征 雄性:1)第Ⅷ腹板后端长鬃列以后的膜质部较窄,接近闽北特新蚤,而不同于特特新蚤、贵阳特新蚤者,具较宽的膜质部。新亚种在该腹板侧面具鬃9-12个,最后一列  相似文献   

14.
近来我们从若干青海的蚤类标本中,发现一个新属新种,该虽属于细蚤科双蚤亚科(Amphipsyllinae),命名为具钩靴片蚤Calceopsylla aduncata(新属,新种),系廖灏溶同志于1959年所采,特此志谢。范按序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秦岭山区蚤类研究的第四报。 在秦岭采到的大量蚤类标本中,发现了一个形态构造十分特殊的标本。经研究认为,这个标本不但代表了一个新属新种,而且其形态上的某些重要特征甚至跨越了现有的科的水平。由于目前仅采到一个雄性标本(但标本正常且十分完整),为慎重起见,姑且按一新亚科新属处理。为了纪念作者们的导师柳支英教授在我国蚤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谨将新亚科、新属和新种命名为柳氏蚤亚科、柳氏蚤属和锥形柳氏蚤,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我国蚤类区系方面的有关问题,作者曾于1980—1982年先后到秦岭山区的有关地段进行采集调查,获得一大批蚤类标本。经研究认为,这批标本中包括了蚤目昆虫的1个新属、7个新种和4个新亚种,分属于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和细蚤科Lcptopsyllidae。本文是这项研究的第一报,记述多毛蚤科的3个新种和新亚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1955年我们曾报告了云南凤仪的短头怪蝠蚤(李贵真、金大雄,1955)。当时因无宿主标本,故未能订定其宿主的名称。又因为没有见到Smit氏1954年的文献,因而未能将该蚤订至亚种。 1964年5月30日王菊生、马贵恩二同志在贵州省安龙县八坎的一只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上采得一只雌蚤。随后(6月30日)邹宣光、陈汉彬二同志仍在该地一次猎获棕果蝠6只,鞘尾蝠(Tazophous melanopogon)3只及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5只;并在3只棕果蝠上采得跳蚤19? ,18?,在1只鞘尾蝠上采得2?。著者  相似文献   

18.
青海西藏吉林内蒙古四省区蚤类畸形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登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9,32(1):105-109
在青海、西藏、吉林、内蒙古四省区,共收集畸形蚤10种22只。分析这些标本和我国过去的报道(李贵真、王敦清,1973;叶瑞玉等,1983),将有助于蚤类的形态学研究和正确分类鉴定等工作。 文内测量单位为微米。括号内数字为10个正常标本测量均值。 1.头部畸形: 五侧纤蚤(Rhadinopsylla dahurica)♀:图1。额部深凹,凹底达到触角沟前缘。凹陷使眼鬃列2支鬃距离延长,额鬃列仅剩后边1支鬃,另在凹陷下方有数支小鬃。青海省共和县,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1975。  相似文献   

19.
山东大学植物学系主任李良庆教授于1952年12月8日因心脏病逝世。李教授为国内藻类学家,致力于中国淡水藻类的研究二十几年,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很大的损失。李教授历任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植物标本室主任,并在北大、清华、师大、辅仁等大学兼任植物学教授,1947年夏,来青岛任山东大学植物系教授,自1951年起,兼任该系系主任职。  相似文献   

20.
新蚤属一新种及其幼虫形态的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瑞玉  于心 《昆虫学报》1993,36(3):371-374
1989年10月下旬,王思博研究员在新疆博乐市捕获一只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作者在该鼠体采得寄生蚤20只(5、15),经鉴定为新蚤属一新种。为纪念王思博先生在新疆啮齿动物研究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医学昆虫学工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谨将新种命名为思博新蚤。将所获蚤中的3对制成玻片标本,余者在实验室饲养繁殖,结果获得了大量成虫和幼期标本。本文同时描述新种成虫和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