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群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补体总量、红细胞C3 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天然免疫肿瘤细胞花环率、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及白细胞吞噬活性五方面 ,探讨了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及太湖鳖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上的差异。主要结果 :(1)在补体总量及红细胞天然免疫肿瘤细胞花环率上 ,五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 (F <0 .0 5 ) ;(2 )在红细胞C3 b受体花环率上 ,黄河鳖显著地高于鄱阳湖鳖与太湖鳖 (P <0 .0 5 ) ,而其余群体间则差异不显著 (F <0 .0 5 ) ,花环率大小顺序为 :黄河鳖 >淮河鳖 >洞庭湖鳖 >鄱阳湖鳖 >太湖鳖 ;(3)在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上 ,黄河鳖显著高于鄱阳湖鳖 (P <0 .0 5 ) ,太湖鳖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四个群体 (F >0 .0 1) ,其余群体间则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花环率大小顺序为 :黄河鳖 >淮河鳖 >洞庭湖鳖 >鄱阳湖鳖 >太湖鳖 ;(4 )在白细胞吞噬活性上 ,除淮河鳖与鄱阳湖鳖差异不显著外 (P >0 .0 5 ) ,其余群体间则差异极显著 (F >0 .0 1) ,活性大小顺序为 :黄河鳖 >洞庭湖鳖 >淮河鳖 >鄱阳湖鳖 >太湖鳖。综上所述 ,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上 ,黄河鳖最强 ,太湖鳖较弱。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湖南洞庭湖及沅江水域内开展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种质资源调查,发现中华鳖中存在“九肋鳖”,为了解其资源分布、形态特征以及遗传特性,从形态指标、线粒体DNA及骨骼发育基因多态性入手,比较研究九肋鳖(9对肋骨,简称R9)与八肋鳖(8对肋骨,简称R8)的形态及分子遗传特性。结果显示:(1)从湖南省沅江、益阳、常德和岳阳地区的12222只人工养殖中华鳖群体中共筛选出331只九肋鳖,其在养殖中华鳖群体中占比为2.2%—3.1%。(2)九肋鳖背甲内胸椎数为11枚,肋骨9对,比八肋鳖多1枚胸椎和1对肋骨。(3)九肋鳖背甲宽/背甲长、后侧裙边宽/背甲长显著小于八肋鳖,体高/背甲长显著大于八肋鳖。(4)九肋鳖CO I、Cytb、12S rRNA基因与中华鳖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进化树分析显示九肋鳖与中华鳖群体聚为一支,与中华鳖地理群体间均存在共享单倍型,未找到群体特异性标记。(5)九肋鳖与八肋鳖的RUNX2和VRTN基因外显子上共检测到4处突变位点,即g.977380 C>T、g.6014427C>T、g.6015734A>C及g.6015864A...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对选育的中华鳖F3、F4、F5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并与日本鳖群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筛选的15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群体共218个个体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13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7.2~8.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12 3~0.626 5,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4 9~0.646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34 6~0.604 9,表明这些中华鳖群体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华鳖选育群体F3、F4、F5代及日本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Na分别为8.400、7.733、7.200、7.200,Ho分别为0.626 5、0.527 4、0.478 7、0.512,He分别为0.646 1、0.639 8、0.642 0、0.574 9,PIC分别为0.604 9、0.598 2、0.594 9、0.534 6,显示中华鳖群体随着选育进程,遗传多样性逐渐下降,但仍然比日本鳖群体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选育。中华鳖选育群体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支,而日本鳖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说明人工选育对生物进化与地理分化的历史局面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及洞庭湖红鳍原鲌的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形态和线粒体Cyt b数据, 研究了鄱阳湖及洞庭湖定居性鱼类红鳍原鲌的6个地理群体(湖口群体、星子群体、都昌群体、鄱阳群体、余干群体和洞庭湖群体)共186尾样本的群体分化情况. 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小. 遗传分析结果中, 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 为-0.00567-0.33429, 显示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而单倍型分布和分子变异分析(AMOVA)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根据群体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 6个群体分为两大支: 洞庭湖群体与其他群体距离最远, 单独聚为一支; 星子、都昌、鄱阳和余干4群体聚成另一支, 而湖口群体处于两支的过渡位置. 因此, 群体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 且主要体现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各群体间.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及红鳍原鲌的生活习性认为, 鄱阳湖及洞庭湖红鳍原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是红鳍原鲌定居性的生活习性导致不同地理群体间长期的群体隔离、缺乏基因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三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长江中上游流域黄颡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和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出10个黄颡鱼微卫星标记,并利用其对长江中上游流域3个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野生群体(赤水群体、乐山群体、洞庭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获得65个阳性克隆并测序,得到36个含有微卫星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2对微卫星引物,经筛选得到10对多态性稳定的引物,其中高多态性位点6个,中多态位点3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2-9个,平均4.8。3个群体(赤水、乐山和洞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438、0.4568和0.396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2.9928、2.5401和2.171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280、0.5277和0.4757,表明这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中赤水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洞庭群体最低。种群分化指数(Fst)和遗传距离(Ds)分析表明,洞庭群体和乐山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赤水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显示,乐山群体和洞庭群体聚为一支,赤水群体单独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6.
细鳞斜颌鲴三个群体形态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传统形态学数据与现代框架数据相结合,分析了细鳞斜颌鲴3个群体(龙窝湖群体、梁子湖群体和淮河群体)的形态差异,探讨了它们的形态亲缘关系。方差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8个可数性状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显示,龙窝湖群体与梁子湖群体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再与淮河群体相距。在28个测量参数中挑选7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判别效果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93.55%~100%,综合判别率96.81%,通过判别函数可将这3个群体很好地区分开。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99%。主成分1主要反映鱼体躯干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52.83%;主成分2主要反映鱼体头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22.22%;主成分3主要反映鱼体尾柄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7.94%。主成分1和2二维平面图显示,虽然龙窝湖群体和梁子湖群体有少量重叠区域,但3个群体还是可以清晰分开的。3个群体间形态性状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群体间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5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洞庭(DT)、黄河(HH)、黄沙(HS)、日本(RB)以及洞庭(DT)与黄河(HH)的杂交子代(DT♀×HH♂)绿卡(LK)5个中华鳖群体的15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1对微卫星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1818。5个种群相比,绿卡(LK)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分别是2.3969、0.5274、0.5545和0.4660。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黄河(HH)和洞庭(DT)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为0.0233,而洞庭(DT)和日本(RB)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大,为0.0969。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黄河(HH)和洞庭(DT)及其子代绿卡(LK)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黄沙(HS)和日本(RB)的亲缘关系较远,最远的为日本(RB)群体。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褶纹冠蚌10个群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线粒体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10个群体共20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620bp的同源序列,A+T的平均含量为60.1%,明显高于G+C含量(39.9%),有10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部碱基数的17%,转换和颠换之比达到8.7,检测到了58个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EU698893~EU698950),Hap-5是主体单倍型,占总个体数的41%。褶纹冠蚌鄱阳湖群体(PY)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5.426和0.04101,太湖群体(TH)和衢州群体(QZ)遗传多样性参数较低。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树中,洪泽湖内的3个群体与巢湖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由钱塘江群体、太湖群体、衢州群体和洪湖群体聚成的分支聚在一起,而后与洞庭湖群体聚在一起,最外侧一支为鄱阳湖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081(P<0.001),说明我国褶纹冠蚌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褶纹冠蚌10个群体COI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线粒体CO I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10个群体共20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620 bp的同源序列,A+T的平均含量为60.1%,明显高于G+C含量(39.9%),有10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部碱基数的17%,转换和颠换之比达到8.7,检测到了58个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EU698893~EU698950),Hap-5是主体单倍型,占总个体数的41%.褶纹冠蚌鄱阳湖群体(PY)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5.426和0.041 01,太湖群体(TH)和衢州群体(QZ)遗传多样性参数较低.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树中,洪泽湖内的3个群体与巢湖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由钱塘江群体、太湖群体、衙州群体和洪湖群体聚成的分支聚在一起,而后与洞庭湖群体聚在一起,最外侧一支为鄱阳湖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08 1(P<0.001),说明我国褶纹冠蚌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啮齿动物分类学的早期研究取决于外部形态和刚杀死的动物的头部和牙齿的特征,或保存标本的皮和头骨的形态。以毛皮的颜色,加其他形态差异来区分不同亚种。这样,黑家鼠(Ratus rattus)的三个亚种就被广泛承认了。凡背、腹部呈黑色或暗灰色的为rattus,背部呈褐色和腹部呈灰色的为alexaudriuus及背部呈褐色、腹部呈白色的为frugivorus。野外研究人员经常报道黑色和褐色的鼠分享同一栖息地,及同一窝幼鼠有腹部呈白色和呈黑色的两种个体。当前认为,R.ratus的亚种均考虑其色型,这并未达到亚种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生存在不同基底颜色环境下的爬行动物种群通常表现出丰富的体色地理变异, 其体色变化的潜在机制具有多样性。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和草原沙蜥(P. frontalis)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曾被认为与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组成同一系统发育种组。本文应用光纤光谱仪(AvaSpec-2048), 通过记录沙蜥背部体表1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 定量比较在黑化环境下的深色变色沙蜥与非黑化环境下的浅色草原沙蜥自然体色变异, 研究其种群体色变异是否具有时间可逆性, 并探讨基底颜色对沙蜥体色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黑化生境下的变色沙蜥体色显著深于非黑化枯黄色生境下的草原沙蜥。此外, 对黑化与非黑化样本开展的生境互换移植围栏实验, 即把枯黄色生境中非黑化的草原沙蜥移植于黑色的基底环境中饲养, 把黑化生境中黑化的变色沙蜥移植于枯黄色生境中饲养。结果表明, 饲养1周后黑化群体背部6个检测部位的光反射率显著变大, 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变化; 而非黑化群体只有左后肢和背部右上方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发生显著变化, 其他部位反射率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 变色沙蜥体色变异能力比草原沙蜥强, 体色表型可能已经在两个近缘沙蜥物种中稳定遗传, 基底生境颜色的短期变化在统计学上能引起肉眼难以识别的轻微的体色变异, 个体发育相关的一些遗传因素可能对体色变异起控制 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水系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的形态差异,采用常规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分析了采自这4个水系206尾样本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各水系间松潘裸鲤的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和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鳍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显示,头部(吻端至胸鳍起点/体长、吻端至头背部末端/体长、头长/体长)和尾部特征值(尾鳍背部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臀鳍起点至尾鳍腹部起点/体长)对形态影响最大;判别分析发现,岷江和雅砻江安宁河种群与其他种群明显分开;聚类分析显示,岷江水系种群聚为一支,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水系种群聚为另一支,金沙江水系种群聚在一起,大渡河和雅砻江水系种群未按水系聚在一起,而其聚类关系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基本一致;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可根据臀鳞行列长进行亚种的区分。大渡河和雅砻江水系的松潘裸鲤为硬刺松潘裸鲤亚种。  相似文献   

13.
松江鲈鱼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和SCAR标记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eng Z  Liu ZZ  Pan LD  Tang WQ  Wang Q  Geng YH 《动物学研究》2012,33(2):203-210
首先,从294条10个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2条多态性引物,对富春江、黄河、滦河和鸭绿江等4个松江鲈鱼(Trachidermusfasciatus)野生群体共120尾个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松江鲈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主要表现在:①在扩增得到的591个位点中,有515个(87.14%)位点呈现多态性,群体间多态位点比率(P)的大小顺序为:富春江群体89.17%>黄河群体87.99%>鸭绿江群体86.63%>滦河群体83.25%。②松江鲈鱼群体间的Shannon信息指数(IT)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T)分别在0.3393~0.3566和0.2157~0.2279间,滦河群体的值较其他3群体稍低;若作为一个整体,则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T)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T)分别为0.3710±0.2153和0.2336±0.1643。③虽然群体间基因流值(Nm)在5.76103~19.84497间,显示各地理群体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基因交流,但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却表明,各群体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遗传分化。④聚类分析表明,鸭绿江群体首先与黄河群体聚为一支,再与富春江群体相聚,最后与单独一支的滦河群体聚类,表明鸭绿江、黄河、富春江等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彼此间的地理距离远近密切相关,而滦河群体与它们的遗传距离较远。其次,从获得的S1225525bp、S1225605bp、S1225841bp、S1345695bp、S1345825bp等5个特异RAPD条带中,成功地由S1225605bp、S1225841bp条带分别转化出SCAR01560bp、SCAR02443bp的SCAR标记。这两个标记的出现频率,在鸭绿江群体最高(96.67%和93.33%)、富春江群体其次(83.33%和90%)、黄河群体再其次(56.67%和66.67%)、滦河群体最低(13.33%和20%)。因此,SCAR01560bp、SCAR02443bp可作为鉴别松江鲈鱼滦河群体与其他3群体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大刺鳅野生资源状况, 研究采用ISSR技术分析了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11个地理群体262尾大刺鳅的遗传多样性。10个引物共扩增出112个位点, 多态位点95个, 多态位点比例为84.82%。大刺鳅总群体Nei基因多样性h=0.2126、Shannon 信息指数I=0.3358, 表明大刺鳅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其中各群体遗传多样性依次为恩平 红河 屯昌 英德 河池 乐昌 增城 龙岩 五华 仁化 百色。总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4620, 显示46.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总群体基因流Nm=0.5823, 表明大刺鳅总群体间缺乏有效的基因交流, 遗传漂变是大刺鳅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 东江群体和韩江群体聚为一支, 西江群体和北江群体聚为一支, 大陆群体聚为一大支, 然后和海南屯昌群体聚类。  相似文献   

15.
五倍子蚜共6属12种, 除北美分布1属1种外, 其余分布东亚。本研究采用数值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的形态特点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 以倍蚜6属8种179个有翅孤雌蚜为研究对象, 对其头部、胸部、腹部的直接测量特征48个、量度间比例特征31个及转化为数值的描述特征29个共108个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 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关系较近, 五倍子蚜8个种共形成3个大的聚类簇, 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的倍蛋蚜Schlechtendalia peitan和角倍蚜S. chinensis聚为一支; 铁倍蚜属的肚倍蚜蛋铁亚种Kaburagia rhusicola ovogallis和肚倍蚜枣铁亚种K. rhusicola ensigallis与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Nurudea shiraii和红倍花蚜N. yanoiella与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Floraphis meitanensis分别聚为一支。另外, 测定五倍子蚜8个种共16个样本的mtDNA COI基因序列(约1.2 kb), 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的关系密切, 和形态数据得到的结果一致; 但倍蚜8个种之间的聚类总体上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和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铁倍蚜属的肚倍蚜枣铁亚种和肚倍蚜蛋铁亚种与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和红倍花蚜分别聚为一支, 彼此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茱萸种子形态变异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茱萸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各省地区.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影响,分布区间山茱萸种子的形态变异较大.本文对4个省7个山茱萸群体的种子形态指标(种长、种宽、种子体积和种形系数)变异、种子形态指标间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种子形态地理变异趋势和群体聚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种子形态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宽度与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宽度和种子体积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基于种子形态指标的聚类分析可将7个群体分为2个聚类群,北方群包括陕西佛坪、陕西汉中和河南栾川,南方群包括安徽宁国、安徽黄山、江苏镇江和安徽旌德.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筛选优良山茱萸种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无斑肥螈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徐剑 《四川动物》2007,26(2):400-401,I0008
本文报导了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特点。其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有尾两栖类相似,体背、腹部位的皮肤厚度和结构有一定差异,皮肤中有丰富的微血管,在表皮和真皮相接处分布密集,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皮肤腺体较少,缺乏色素细胞,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细胞层数少,界限不清。表皮下的毛细血管常向表皮突起,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张益芝  戴国礼  秦垦  马海军 《广西植物》2018,38(9):1205-1214
该研究以42份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为材料,对其中5个品系来自3个不同采集日期样品的花部性状进行了观察,同时对宁夏枸杞42个品系的16项花器官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宁夏枸杞种内的花部形态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枸杞花器官性状差异较大且多样性丰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宁夏枸杞花部性状在不同时间内采集无显著差异,即宁夏枸杞的花器官形态具有一定稳定性,因此可选用花器官形态作为区分宁夏枸杞种内不同品系的鉴别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有关花瓣外缘色泽、花瓣正-背面脉络、花瓣形状、花瓣背部色泽、花喉色泽、雌雄蕊位置6个花部性状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791%,在宁夏枸杞品系的分类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聚类分析表明在欧式距离为7.5处可将枸杞的42个品系分成五类,能够将宁夏枸杞进行区分。该研究筛选出了能反映宁夏枸杞花器官形态差异的6个主要指标,并将42份宁夏枸杞分为五类,初步建立了宁夏枸杞种内品系间的形态学鉴别方法,可为宁夏枸杞的形态学研究及品系鉴定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本实验室克隆的16个和国际上发表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4个中华绒螯蟹群体(江苏、安徽、辽宁、天津)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所检测到的扩增片段长度为80—445bp,在群体间扩增出2—10个等位基因,共计15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6.458个。4个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3491—4.7234,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690—0.672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238—0.7546,并通过基因型的P值,确定了7个座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同时对4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进行了估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江苏、天津聚为一支,属于长江河蟹类型,辽河种群单独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20.
珠江卷口鱼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传统生物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方法,对珠江水系中栖息于柳江、浔江、西江的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 Myers)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根据高背、平背体型分析了体长/体高比例与地理、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体长/体高比例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卷口鱼逐渐趋向于高背型;三个江段卷口鱼可数性状数据卡方检验没有显著差异;三个江段卷口鱼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个江段的卷口鱼形态差异明显,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柳江群体变异最大,而西江卷口鱼则分化成两个群体,其中一个与浔江群体关系较近。判别分析构建的判别公式可以区分三个江段四个群体的卷口鱼,判别正确率达到99.2%。不同江段卷口鱼的差异表现在整个鱼体上,不能用单独的一或二个参数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