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确评估鱼类群落结构是渔业管理和鱼类资源养护的必要前提, 而不同渔具采样结果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研究同时采用欧洲标准采样网具-复合网目刺网(Multi-mesh gillnet)和中国传统网具-网簖对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估。2种网具共采集到27种鱼类, 并发现黄尾鲴(Xenocypris daviai)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2种新记录种, 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较1999年和2003年均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2种渔具捕获的鱼类组成、相对丰度和生物量以及鱼类体长分布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鱼类的相对生物量和相对丰度的NMDS排序表明2种网具捕获到的鱼类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还比较了复合网目刺网与其他定量采样网具间的差异, 作者认为复合网目刺网比较适合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鱼类群落研究的定量取样, 但仅凭单一网具评估鱼类群落结构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8种网目规格的成套浮性刺网作为鱼类采样工具,于2005年夏季在长江中游浅水草型湖泊牛山湖进行鱼类定量采样,通过比较不同茂密程度黄丝草生境中的小型鱼类组成、数量和大小结构,探讨此类湖泊小型鱼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沉水植被的关系.采样期间共捕获13种1124尾鱼,依据其等级丰度和出现频次,鳖和红鳍原鲌为该湖优势上层小型鱼类.在调查的沉水植物生物量范围内,鱼类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沉水植物生物量之间呈现倒抛物线关系;两种优势小型鱼类的种群丰度均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有着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其平均个体大小在裸地生境较高、沉水植被茂密区较低,幼鱼更倾向群聚于厚密的黄丝草生境中;其他生境因子(水深和离岸距离)对鳖和红鳍原鲐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黄丝草植被生境是牛山湖两种优势小型鱼类的重要保护生境,应加强对黄丝草等沉水植被的保护及恢复.  相似文献   

3.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 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 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 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 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 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 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 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 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 应控制其捕捞强度; 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 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 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 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 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 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4.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应控制其捕捞强度;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采用刺网(多网目单层刺网和单网目三层刺网)、电捕、底拖网和地笼对上海青草沙水库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4种,隶属8目、12科,其中鲤形目鱼类物种数最多(19种)、鲈形目次之(6种).多网目单层刺网仅采集到鱼类19种,其中刀鲚为优势种.聚类分析表明,单层刺网网目规格对渔获物物种组成影响较为显著,网目为2 cm的网片的渔获物优势种为刀鲚和贝氏〖FK(W*8/9。1〗〖PS5号F体.eps,BP#〗〖FK)〗
,其他网目网片优势种为刀鲚.渔获物物种数和单位努力捕获数量均有随着网目规格增大而下降的趋势.网目规格对优势种刀鲚的体长分布影响显著,且随着网目规格的增加而增大.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某水域的鱼类群落多样性,需要结合多种采样方法进行鱼类调查.  相似文献   

6.
在长江河口九段沙盐沼湿地的一条潮沟中,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网目尺寸(4mm和8mm)的插网(fyke net)及日夜潮对游泳动物群落采样效率的影响。共捕获鱼类16种5476尾、虾2种4982只。采用方差分析、柯尔莫诺夫-斯米尔诺夫非参数检验法和无度量多维标定分析对两种网目插网的捕获效率,样品的体长分布,群落结构及日夜潮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网目尺寸对样品中游泳动物的物种数和鱼类的多度没有影响,但是小网目的插网对虾类有较高的捕获率。两种网目尺寸的插网均在夜潮中捕获较多的鱼类个体,但虾类在日潮捕获较多。在日潮中,网目尺寸对捕获物中五种优势游泳动物的体长分布无显著影响。在夜间,小网目的插网对斑尾复缎虎和脊尾白虾的较大个体具有较高的捕获率,但对较大个体鲅的捕获率不如大网目的插网。样品中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在日夜潮间存在明显差异,大网目捕获物的样本间差异比小网目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鱼类群落现状及历史变化, 作者于2018-2019年采用多网目复合刺网采样和渔民渔获物调查的方式对丹江口水库进行了鱼类群落调查。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33种, 隶属5目11科29属, 以鲤科鱼类为主, 占总数的63.6%。基于多网目复合刺网采样的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单位努力捕捞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g·day -1·m -2)在各采样点间具有一定的差异。目前丹江口水库以定居性、喜静缓流、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为主。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历史资料相比, 丹江口水库鱼类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下降; 而生态类型则呈现杂食性鱼类、喜流水性鱼类和洄游性鱼类比例持续下降的趋势。2018-2019年丹江口水库鱼类组成与20世纪80年代的相似性指数为0.35 (中等不相似), 与20世纪50年代的相似性指数为0.29 (中等不相似)。调查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丹江口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目前趋于小型化和简单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大坝建设、渔业放养、不合理捕捞、外来鱼类引入等人类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多网目单层组合刺网(MGN)和三重组合刺网(MTN)在近岸软相和硬相生境中的鱼类采集效果,于2011年10月选择枸杞岛沙地(SB)和岩礁(RR)生境为研究对象,从种类组成、捕获方式、优势种渔获率、多样性和群落格局上对MGN和MTN在两种生境中的鱼类采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B中MTN比MGN多采集鱼类5种,RR中相应多采集鱼类8种;SB中的MGN采获优势种为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MTN增加了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RR中的MTN仅采获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两种优势种,但MGN相应多出青鳞小沙丁鱼和小黄鱼;两生境中MGN的捕获方式均以契入为主,而MTN的渔获个体中其他捕获方式的比例明显增加;MGN对两生境近底层小黄鱼和中上层青鳞小沙丁鱼的捕获率显著高于MTN,但对褐菖鲉、斑头鱼以及日本须鳎等底层鱼类的捕获率上,MGN要低于MTN;SB中基于MTN的多样性指标均显著大于MGN,而RR中两者之间的各指标并无显著差异;两生境中MGN和MTN所呈现的群落格局均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刺网采样时,需依据研究目标应用适宜的网具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了解鱼类组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中国长江中下游湖泊——傀儡湖(N 31o24′, E 120o51′)鱼类生长的特性,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利用地笼、多网目复合刺网和网簖等工具对该水域鱼类进行了月度调查。共捕获鱼类18种,隶属于3科,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这18种鱼类的全长和体重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其中3种鱼类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首次拟合。此外, 15种鱼类的最大全长超过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中记录的最大全长。研究提供的鱼类全长与体重回归方程及其参数填补了世界鱼类数据库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中国长江中下游湖泊——傀儡湖(N 31o24′, E 120o51′)鱼类生长的特性, 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利用地笼、多网目复合刺网和网簖等工具对该水域鱼类进行了月度调查。共捕获鱼类18种, 隶属于3科, 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这18种鱼类的全长和体重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 其中3种鱼类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首次拟合。此外, 15种鱼类的最大全长超过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中记录的最大全长。研究提供的鱼类全长与体重回归方程及其参数填补了世界鱼类数据库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湖泊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作者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保安湖的扁担塘、桥墩湖区、青菱湖的有草区(称南青菱湖)和无草区(称北青菱湖)及黄家湖等五个湖泊(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扁担塘常见浮游动物104种,桥墩湖107种,南青菱湖89种,北青菱湖73种,黄家湖88种,浮游动物的种类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下降。浮游动物的密度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增多。上述湖泊(区)浮游动物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密度均以小型的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草的丰度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随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4月、7月和8月在北部湾雷州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刺网和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是当地绝对的优势种,其它鱼类优势种随区域和季节有着较大的差异.分别计算了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聚类分析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但空间异质性不如时间异质性明显.此外,不同群落中的鱼类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型特征.同时部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网具的调查下,有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2017年7月至2021年2月对浔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每月调查一次),以定制刺网、虾笼和钓钩为主要作业网具,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鱼类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相似性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生态网络和零模型等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大藤峡大坝蓄水对浔江鱼类群落的影响。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7目19科63属。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鲤(Cyprinus carpio)、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为850.59-2347.23,表明它们是浔江优势种。大藤峡大坝蓄水后浔江鱼类群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鱼类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各年度间鱼类群落相似度均大于59.73%,总体呈现出时间相隔越远群落相似性越低的趋势。此外,鱼类种类数由69种下降为51种;(2)浔江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鱼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 W值由0.052降至-0.004。此外,基于浔江鱼类所构建的生态网络集散节点数不断减少,结构趋向于简单化,生态网络稳定性减弱;(3)基于时间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种间竞争加剧,时间生态位重叠增幅最大的种对是罗非鱼sp-东方墨头鱼以及卷口鱼-鲫等生态习性相近鱼类。(4)基于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构建的零模型结果揭示了浔江鱼类群落构建取决于环境因素,大坝蓄水后浔江鱼类群落向竞争主导的随机分布发展格局转变。综上所述,大藤峡大坝蓄水对浔江鱼类群落产生较大的影响,亟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后续浔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以及大藤峡大坝运行的建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刺网在淡水豚捕捞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沿海及长江流域有误捕海豚、长江江豚和白豚的记录[2 ,3] 。所有近岸和沿岸误捕等渔具中 ,以刺网的误捕率最高。自 80年代始 ,我国鲸类研究人员就努力尝试在长江中围捕淡水豚 ,1 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用两条渔船正、反捆绑构成若干个放网船和若干个驱赶船 ,采用声驱网捕在长江中游捕获过 2头白豚[1 ] 。本文根据铜陵白豚养护场 (1 989— 1 997年 )在安徽江段先后组织 8次大规模长江江豚围捕实践活动 ,通过对豚类活体捕获网具和方法加以改进 ,旨在提高豚类活体捕获成功率。1 材料和方法1 .1 捕豚网具1 .1 .1 围网 系…  相似文献   

15.
马鞍列岛岩礁生境鱼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振华  赵静  王凯  章守宇 《生态学报》2013,33(19):6218-6226
基于2009年马鞍列岛潮下带岩礁生境的多网目三层组合刺网逐月调查数据,对鱼类群落月相和季度间的变化、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差异和群落的稳态进行了探讨,应用优势种相对丰度和生物量、定居性鱼类和洄游种的季节动态、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量丰度曲线(ABC)分析方法对群落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季节性洄游种集中出现在夏秋季,但对岩礁生境的利用表现出不同区域的强度差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周年利用岩礁生境,但强度有别,尤其在冬季;定居性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春末夏初的种群密度最高,同样表现出某些或大部分月份的区域差异;而河口种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则更多地选择秋冬季出现在岩礁生境。多元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地岩礁生境鱼类群落格局上显著的季节和区域差异,这是定居性鱼类对岩礁生境利用的阶段性变化和区域差异、结合洄游种季节迁移和选择性分布等因素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格局。ABC分析进一步发现,丰富的鱼类生态类型形成了夏季岩礁生境更为稳定的群落状态,而冬季相反;同时各季度A区的群落干扰明显强过B区。研究表明,产卵季节海域西北部的岩礁生境很可能起着主要的产卵场功能,而东南部区域各季度皆侧重于幼鱼育肥场的功能表达。丰富的种类区系加之优势种的季节性交替出现,共同塑造了岩礁生境极具动态的鱼类群落格局,对维持岛礁海域鱼类多样性以及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琛  杨柳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0,29(1):39-44
为了解热带中小型浅水型水库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稳定性,于2006至2007的三个枯水期,对位于我国雷州半岛甘村水库敞水区进行了每周一次的高频采样,主要以个体大小作为变量分析了浮游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的组成.三次枯水期采样中,敞水区中只检测到枝角类4种和桡足类4种.浮游甲壳类的体长范围多集中在400~700μm之间.枝角类的优势种为模糊秀体溞平均体长为533μm,桡足类成体优势种台湾温剑水蚤的平均体长为787μm,无节幼体和剑水蚤桡足幼体丰度与生物量也相对较高.水库浮游甲壳类种类数和丰度的峰值均出现在体长为300~400μm和400-500μm两个等级内.浮游甲壳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是以小个体为主,除了营养水平还与水体中的捕食压力紧密相关,鱼类的捕食对于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形成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鱼类的能量密度(能值)是指单位重量(湿重或干重)鱼体所含能量的多少,其单位一般是kJ/g wet mass或kJ/g drymass,它能够反映鱼类的营养状态和储能水平,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同时,在对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研究中,将鱼类种群的生物量由重量单位换算为能量单位,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的特定鱼类能量密度之上。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主要养殖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鳜、乌鳢等)进行过能量密度的测定[1,2]。小型鱼类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在一个湖泊中一般为30—40种,超过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资源蕴藏量相当丰富[3]。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作为饵料鱼被食鱼性鱼类如鳜、乌鳢、翘嘴等所捕食,另一方面又和与其营养级相近的经济鱼类如鲢、鳙、鲤等争夺湖中的饵料资源,可见,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地位,如何控制和利用湖中过剩的小型鱼类资源已成为渔业资源管理者和渔业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焦点[4]。目前,已有对小型鱼类在长江中下游某些湖泊中的种群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调查[3,5];然而,有关湖泊野生小型鱼类能量密度的研...  相似文献   

18.
马鞍列岛多种生境中鱼类群聚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振华  王凯  章守宇 《生态学报》2011,31(22):6912-6925
为了解岛礁水域鱼类群聚的昼夜变化特征,以便更全面地设计采样方法和掌握采样的时间尺度,于2009年9月对马鞍列岛7种生境进行了共计24网次的刺网昼夜采样,结合排序和聚类方法,从种类组成、相对生物量和丰度、种类丰富度、多样性和相似性等方面对研究海域鱼类群聚特征的昼夜变化作了探讨.在采获的55种鱼类中,昼夜出现的分别为41和46种,数量差别不大,但其昼夜组成却随栖息水层的变化而不同,底层鱼类更趋向于夜间在硬相生境集群活动;近底层鱼类的昼夜集群随生境变化而变化,在同一生境中既有偏向白天也有趋向夜间的;中上层鱼类更多地出现在白天的人工生境(AH).AH白天的丰度渔获率显著大于晚上,而天然生境(NH)昼夜差别不大;生物量渔获率无论NH还是AH皆无显著昼夜差异.具体到种类,仅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鳗Thryssa kammalensis等少数种类的数量在AH有显著的昼夜差别,其他多数种类虽然昼夜的出现率大多有别,但渔获率昼夜差异皆不明显.多样性差异更多的表现在不同生境之间,而同一生境的昼夜差异往往不甚显著.各个生境中鱼类的昼夜种类交替现象非常明显,形成了以褐菖(鲐)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鳗鲇Plotosus anguillaris为代表的夜间优势类群为主的硬相生境群聚格局、以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和细刺鱼Microcanthus strigatus为代表的白天优势类群为主的硬相生境群聚格局以及缺乏底层优势类群、以石首鱼科鱼类为代表的近底层鱼类为绝对优势类群的软相生境群聚格局.因此,采用被动性渔具在近岸典型生境进行鱼类等相关生物调查时,应使采样时间覆盖昼夜两个时段,且至少保证24h.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湖泊放流河蟹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保安湖的两个湖区(扁担塘和龙王头)和牛山湖的一个围拦湖汊中对放流河蟹的生长指标逐月采样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水体虽同属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但河蟹在生长末期规格(壳宽、体重)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扁担塘(瓯江种)、龙王头(瓯江种+长江种)成蟹规格较一致,群体壳宽分别为6.70±0.59、6.73±0.56cm,体重分别为155.1±36.0g、158.0±36.1g。而牛山湖湖议成蟹壳宽为5.63±0.43cm,体重为103.2±26.3g,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原因可能主要是后者放养时间太晚(1997年4月26日)。从瞬时生长率来看,牛山湖湖(天津种)为0.02687g·day-1,大于扁担塘(0.00977g·day-1)和龙王头(0.00997g·day-1)。作者给出了上述三个水体2龄河蟹体重生长的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20.
李俊  刘梅群  高健  赵以军 《生态科学》2017,36(1):159-164
大九湖湿地是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源头,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1986 年以来大规模开挖人工沟渠、疏通落水孔、排干沼泽等活动导致大九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和湖泊消失。在2005 年开始实施“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至今, 为了解湿地恢复工程中引种放养的鱼类现状, 2014 年11 月通过刺网和电捕的方式在大九湖湿地开展了鱼类种类特征的野外调查, 结果表明: 大九湖湿地共采集到2 目2 科9 种鱼, 其中鲤形目鲤科有8 种, 鲈形目塘鳢科1 种; 鲫数量过半, 生物量占近30%; 鲢生物量最大, 占46.29%, 数量占2.11%; 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鲫是优势种, 其他种类均为稀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