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发酵豆粕和豆粕替代部分鱼粉对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饲料(粗蛋白约为42%、粗脂肪约为15%):对照组为:添加41%鱼粉的饲料(FM组;鱼粉蛋白占比27%);试验组分别为在FM组中用豆粕替代部分鱼粉(SM组;鱼粉蛋白占比17%,豆粕蛋白占比10%)、在FM组中用豆粕和发酵豆粕混合替代部分鱼粉(FSM5组;鱼粉蛋白占比17%,豆粕蛋白占比5%,发酵豆粕蛋白占比5%)、在FM组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FSM10组;鱼粉蛋白占比17%,发酵豆粕蛋白占比10%),饲养体重为(102.25±0.24) g的银鲑幼鱼10周。生长结果表明, FSM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率、肥满度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FSM5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显著高于SM组(P<0.05);各组间肝体比、脏体比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肌肉成分结果显示,各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没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粗蛋白: 32.0%, 粗脂肪: 4.12%)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和20%的苜蓿草粉, 饲喂初始体重为(50.04±0.04) g的草鱼, 每个处理3个重复, 进行为期61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20%苜蓿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 15%苜蓿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除5%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的肥满度显著降低(P<0.05); (2)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降低草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乳酸含量(P<0.05)。10%和15%苜蓿组草鱼肌肉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在添加苜蓿草粉后, 草鱼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P<0.05)。除20%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肌肉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草鱼肌肉硬度在10%苜蓿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0%苜蓿组草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15%、20%苜蓿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 当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超过15%时, 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 且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因此, 草鱼饲料中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应超过15%。  相似文献   

3.
饥饿处理黑鲷 (Sparusmacrocephalus) 2、 5、 10、 15和 30d ,分别测定血清生长激素 (GH)和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浓度以及脂肪和蛋白质在白肌和肝脏中的含量 ;同时测量正常摄食动物的相应指标作为对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①饥饿 15d后血清GH水平显著升高 ,T3 水平显著降低 ;②饥饿 15d后白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而脂肪含量则在饥饿 2d就降低 ,并维持此低水平 ;③肝脏脂肪含量在饥饿 10d后显著升高 ,而蛋白质呈不规则波动。GH水平升高能强化储能物质的转化 ,而T3 水平降低可降低代谢水平。二者的协同作用很可能是该种应对饥饿胁迫的重要生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袁增宝  姚琼  王安香  向枭 《生物资源》2020,42(3):307-312
为探索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鲤生长性能及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比例为0、0. 005%、0. 01%、0. 015%、0. 02%的枸杞多糖,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以450尾平均初始体质量为(10. 57±0. 89)g的健康鲤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分别投喂5种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56 d。结果发现,鲤增重率(weight gain ratio,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io,SGR)均在枸杞多糖添加量为0. 005%时最大,分别为(118. 45±23. 80)%、(1. 39±0. 20)%/d,且差异显著(P0. 05)。枸杞多糖添加量大于0. 005%后,WGR,SGR则呈微弱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 05);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FCR)随着枸杞多糖添加量的提高而呈先降低后升的变化趋势,在0. 005%时最小,为1. 54±0. 24(P0. 05);添加量大于0. 005%后,FCR则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P0. 05)。随着枸杞多糖添加量的提高,鲤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枸杞多糖添加量为0. 005%时最高,分别为(110. 85±7. 51)U/mg、(104. 58±4. 53)mg/(g·min)(P0. 05);添加量大于0. 005%后,SOD活性呈微弱的下降趋势。CAT则在其添加量大于0. 01%后呈微弱的下降趋势(P0. 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添加量为0. 01%时最低,为(0. 73±0. 81)nmol/mg,但差异不显著(P0. 05)。研究说明添加一定比例的枸杞多糖可提高鲤对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其生长,提高鲤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且综合考虑,鲤饲料中枸杞多糖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 005%。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进行了为期56d的养殖试验, 探索玉米蛋白粉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鱼粉的适当比例。以初始体重为(10.49±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0、15%、30%、45%、60%和75%的鱼粉来配制6种等氮(粗蛋白含量45%)等脂(粗脂肪含量10%)的实验饲料, 分别标记为C0、C15、C30、C45、C60、C75组。除C0以外的替代组分别添加了适量的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结果表明, 玉米蛋白粉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存活率、试验鱼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和C6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 肌肉粗脂肪含量C45组显著高于C0、C15和C75组 (P<0.05), C45、C60和C75组肌肉水分显著低于C0组(P<0.05), 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灰分含量有上升趋势, C7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替代组的血清白蛋白、白球比、谷草转氨酶、葡萄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 总胆固醇有降低的趋势, 除C15组与C0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 4组均显著低于CO组(P<0.05); 实验探讨替代后对鱼的影响, C75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C0组(P<0.05); C75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C0(P<0.05)。各处理组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但替代组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均高于C0; 丙二醛在C75组显著高于C0组(P<0.05)。通过肝组织学观察表明, 当替代比例高于45%时, 呈现肝细胞核偏位、胞浆内脂肪滴较多、细胞透明空泡化等症状。综上所述, 在实验条件下, 研究认为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幼鱼的适宜添加量为45%。  相似文献   

6.
以改良的蒜为材料,用不同浓度NO气体(0.1、0.5、1.0μmol&#183;L^-1)在无氧环境中熏蒸大蒜3h后,检测蒜苗生长、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结果表明:0.1和0.5μmol&#183;L^-1NO气体熏蒸的蒜种长成的幼苗,叶中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假茎长、株高和假茎粗均大于未经NO熏蒸的植株,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提高;而1.0μmol&#183;L^-1的NO则抑制蒜苗生长,且抗氧化酶活性亦下降。气态NO处理的鳞茎幼苗生长也得到促进,以0.5μmol&#183;L^-1NO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刺五加提取物(ASE)替代抗生素降低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刺五加提取物多糖、黄酮和有机酸含量分别为2.94,0.19和1.04%;试验选用96头体重相近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ASE日粮(1 g/kg)和添加抗生素日粮(0.04%杆菌肽锌+0.03%咔吧氧).试验期为14 d,观察仔猪生长性能,测定7和14 d血清抗氧化指标等的变化.与基础日粮组相比,ASE和抗生素分别提高了仔猪日增重(ADG)16.81(P>0.05)和24.66%(P<0.05),均显著降低了料肉比(F/G)(P<0.05);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ASE和抗生素均可提高血清SOD水平;但是,在抗生素组中,第14 d仔猪血清SOD有降低的趋势(从147.96±15.88 U/mL降低至125.68±14.26U/mL).ASE有提高断奶后第7和14 d血清GSH含量的趋势(P=0.235和0.211),并极显著降低了7和14 d血清MDA水平(P<0.05).结果表明,ASE可促进仔猪生长,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生理机能的影响,以1龄黑鲷作为实验鱼,以15 ℃为对照组,设置10 ℃和5 ℃作为低温胁迫组,处理24 h后再转入15 ℃的水体中进行恢复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点下1龄黑鲷肝的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热休克蛋白(Hsp)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实验中,低温处理组(10 ℃和5 ℃)在急性低温胁迫的24 h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热休克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 ℃处理组上述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皆在12 h达到最大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24 h恢复到对照水平,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18 h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在5 ℃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6 h达到最大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18 h达到最大值,且在24 h都仍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恢复实验的12 h、12 h和6 h恢复到对照组水平。10 ℃和5 ℃两个处理组的热休克蛋白含量皆在胁迫18 h达到最大,10 ℃处理组在24 h恢复到正常水平,但5 ℃处理组的热休克蛋白含量直到恢复实验结束仍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急性低温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热休克蛋白具有显著影响,其均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趋势,说明上述酶和蛋白参与了黑鲷的低温胁迫应答过程,通过协同调节黑鲷的生理机能使其适应环境变化,减少急性低温对鱼体的损伤并使其能够在环境骤变情况下存活下来。只有在自我调节范围内,黑鲷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其体内才能够建立新的生理平衡来适应低温,因此在黑鲷养殖过程中,应当注意水温不宜低于5 ℃,水温过低时,应尽快将其移入室内,避免水温骤降对鱼体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探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系统中不同水流速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已驯食好、体质健康、大小均一的大口黑鲈[放养规格为(8.13±0.82) g]192尾,随机分配到4个模拟水槽中,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养殖试验设置空白静水组和3个水流速度组,分别为低流速0.2 m/s、中流速0.4 m/s和高流速0.6 m/s,养殖周期为154d。结果显示:(1)中流速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中、高流速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大口黑鲈内脏脂肪指数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中流速组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静水组和低流速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中、高流速组(P<0.05);中、高流速组肝脏粗蛋白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3)中、高流速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发酵饲料在日本沼虾中的养殖效果,设计5个试验组,分别投喂L1(100%基础饲料组)、L2(87.5%基础饲料+12.5%发酵饲料)、L3(75%基础饲料+25%发酵饲料)、L4(50%基础饲料+50%发酵饲料)和L5(100%发酵饲料)。试验选取大小相近的日本沼虾(0.09±0.01) g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评估日本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显示,饲料经过发酵后可溶蛋白和小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饲料有益菌含量增加,霉菌得到抑制。养殖试验表明各组存活率均在80%以上,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L3和L4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3、L4和L5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L1组(P<0.05), 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1组(P<0.05),L2和L5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显著高于L1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试验材料, 在7种不同光强(自然光的100%、60%、40%、20%、10%、5%和1%)条件下, 测定并分析菹草的形态指标(株高、叶片数)和生理指标(叶绿素、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对光强条件的响应, 为富营养化水体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 菹草的株高、叶片数、生物量增长率显著上升, 而光强过高(CK组)和过低(1%组)菹草生长受到抑制; (2)菹草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 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组和CK组Chl. a、Chl. b、Chl. a+b和Car含量低, 其余各组含量较高; (3)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 菹草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20%组、40%组和60%组的根系活力较大; (4)菹草SOD、POD和CAT活性整体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 试验后期1%和CK组SOD含量较高, POD、CAT含量较低。菹草叶片MDA含量在试验过程中不断上升, 抑制菹草的正常生长。自然光照的20%—60%, 菹草生长状况较好; 持续的弱光胁迫将导致植物活性氧代谢失调, 细胞受到伤害, 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相似文献   

12.
配制4种含有鱼油(FO)、菜籽油(CO)、棕榈油(PaO)和大豆油(SO)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2.19±1.10) g的细鳞鲑幼鱼52d, 探讨不同脂肪源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以鱼油和大豆油组最高, 棕榈油组次之, 菜籽油组最低, 其中大豆油组与鱼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细鳞鲑幼鱼肌肉粗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摄食大豆油的细鳞鲑可以明显提升肌肉中的22:6n-3含量, 表明细鳞鲑具有将18:3n-3转化为22:6n-3的能力, n-3 系列脂肪酸是细鳞鲑起主要作用的必需脂肪酸。与鱼油相比, 植物油脂导致了细鳞鲑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升高以及胆固醇含量的显著降低, 肝脏中ACC1和FAS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 以及Δ6 Fad的mRNA表达量的明显上调(P<0.05)。投喂不同脂肪源饲料的细鳞鲑肝脏ROS、MDA、GPx含量以及TBARS值发生明显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鱼油和大豆油可作为细鳞鲑幼鱼饲料的脂肪源, 而棕榈油和菜籽油不适宜作为细鳞鲑幼鱼的单一脂肪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抗氧化酶和消化酶的影响,设置5个不同实验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添加),碳氮比10组(C/N10)、碳氮比15组(C/N15)、碳氮比20组(C/N20)和碳氮比25组(C/N25)],每组设三重复;将初始体重(0.25±0.03) g的日本沼虾置于不同碳氮比的玻璃缸(30 cm×40 cm×100 cm)中,进行50d的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氮比升高,生物絮团含量有上升趋势,生物絮团含量C/N20>C/N25>C/N15>C/N10, C/N20生物絮团最多,生物絮团体积和总固体悬浮物分别为(328.67±7.09) mL/L和(40.33±1.53) mg/L而C/N10几乎没有生物絮团产生, C/N15和C/N25有少量生物絮团,但含量显著低于C/N20。对照组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持续升高, C/N10和C/N25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有较大波动,先升高后降低,随后又有升高的趋势,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分别高于2和1.5 mg/L, C/N15和C/N20的氨氮和...  相似文献   

14.
饵料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筛选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和成鱼阶段最适投喂方式, 实验将出膜5周末(日龄为35 day after hatching)的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 A组投喂丰年虫; B组每周前6d (days)投喂丰年虫, 后1d投喂商业化微颗粒S3饲料; C组每周前3.5d投喂丰年虫, 后3.5d投喂饲料; D组每周前1d投喂丰年虫, 后6d投喂饲料; E组一直投喂饲料; 各组均采用饱食投喂策略。每2周统计生长、存活指标, 直至第21周(147 dah), 在17周(119 dah)取材用于观察性腺发育程度。在产卵后统计各组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结果显示: (1)E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2)从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上看, B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3)从性腺组织学上看, 不同投喂方法对精巢的成熟度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过丰年虫的稀有鲫卵巢发育成熟度显著优于E组。研究结果提示:适量加入丰年虫比单一投喂活饵或饲料更有利于稀有鲫的生长和繁殖。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幼鱼和成鱼期的稀有鲫采取丰年虫与饲料投喂频次比值为6﹕1的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5.
正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投喂蚕豆可使草鱼肉质变得结实而有韧性,称"脆肉鲩"或"脆化鲩";表现为肌肉硬度、耐咀性、弹性、回复性和黏着性的显著增加~[1—3]。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究竟是蚕豆中的何种成分使草鱼肉质发生了显著改变。目前已知蚕豆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幼鱼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蛋白水平为32.57%、37.58%、42.76%、47.83%和52.22%的5种等脂饲料。选取初始质量为(14.40±1.08) g的湘华鲮幼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60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的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 52.22%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32.57%和42.76%蛋白组(P<0.05)。(2)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湘华鲮肥满度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体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37.58%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47.83%和52.22%蛋白组(P<0.05);肠体比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蛋白组(P<0.05)。(3)湘华鲮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  相似文献   

17.
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4.00±0.02)g]为研究对象,采用2×4双因素设计,设2个VE水平(0和75 mg/kg)和4个L-肌肽水平(0、50、100和200 mg/kg),研究VE和L-肌肽对其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6尾鱼,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1)在饲料中添加75 mg/kg VE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 < 0.05),L-肌肽添加量≤100 mg/kg对实验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量为200 mg/kg时鱼体WGR、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2)VE和L-肌肽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VE 75 mg/kg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和100 mg/kg时血清GSH-PX活性最高,L-肌肽添加量为100和200 mg/kg时血清CAT活性最高且与添加量为50 mg/kg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00 mg/kg肝脏T-AOC和SOD活性达到最高且50 mg/kg组的SOD与10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VE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SOD及肝脏CAT活性(P < 0.05),L-肌肽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 < 0.05);(3)VE和L-肌肽对血清补体C3和LZM活性交互作用显著,在75 mg/kg VE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 mg/kg时,补体C3水平最高(P < 0.05),主效应显示,VE和L-肌肽对血清总蛋白(TP)影响均不显著(P>0.05);(4)添加VE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 < 0.05),添加L-肌肽显著降低了血清TG含量,且在L-肌肽50 mg/kg时达到最低。综合考虑大菱鲆幼鱼[(14.00-39.43)g]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得出,在实验配方条件下(鱼油70 g/kg,大豆卵磷脂10 g/kg),添加VE 75 mg/kg时,L-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50 mg/kg。  相似文献   

18.
Growth rat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ctyosphaerium pulchcllum were observed from populations maintained at 20 and 25 C under light intensities varying from 100 to 1200 ft-c. Growth rates, expressed as the number of times the population doubled in chlorophyll content per day, were 0.57 (100 ft-c) and 1.71 (1200 ft-c) at 20 C and 0.80 (100 ft-c) and 2.S7 (1200 ft-c) at 25 C. Cell size varied between 3.0 and 7.0 μ among all treatments at 20 C and mean cell size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light intensity. Agitation of asexually reproducing populations resulted in up to 95% of a population occurring in a unicellular form. The percentage of uni-cells was highest in vigorously agitated test tube cultures.  相似文献   

19.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