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上游龙溪河厚颌鲂种群资源的利用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的种群资源显著减少.利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的厚颌鲂种群资源已经被过度开发,现有的捕捞强度(0.94年-1)远超过种群可承受的水平(F40%=0.18年-1,F0.1=0.20年-1和F25%=0.30年-1);繁殖潜力比为4.50%,低于25%,将造成种群的补充量不足,导致种群资源量下降;限制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是控制过度捕捞、保护种群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声学探测的两个广东鲂产卵群体繁殖生态的差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珠江西江江段罗旁及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中的繁殖群体进行水声学探测.在人工标定及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两个产卵场都有明显的聚群行为,但在罗旁产卵场的聚群规模明显比青皮塘产卵场的大,频次更多.两个产卵场中广东鲂的繁殖生态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在青皮塘江段洄游的速度(均值0.24m/s)也低于罗旁的(均值0.61 m/s);另外,在两个产卵场广东鲂的数量动态变化上存在差异.产卵场生境的差异性是导致广东鲂繁殖生态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维护产卵场生境特征对保护广东鲂种群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东海传统的渔业种类普遍缺乏年龄结构数据,数据有限方法的应用对于研究生活史特征和种群状态都十分重要。日本鲭是浙江南部近海海域的优势物种之一,本研究依据2016—2020年该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基于叉长数据的数据有限方法估算日本鲭生活史参数,同时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YPR)评估了日本鲭的资源状态。结果表明:1606尾日本鲭样品的叉长(L)和体重(W)的关系为W=4.18×10-3L3.28(R2=0.96);日本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中的渐近叉长为28.34 cm,生长速率为0.36 a-1,理论初始年龄为-0.40 a。现阶段,日本鲭的总死亡系数为1.67 a-1,自然死亡系数(M)为0.85 a-1,捕捞死亡系数(F)为0.82 a-1,开发率为0.49。当前开捕年龄为1.78 a,开捕叉长为15.44 cm。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  相似文献   

4.
西江广东鲂天然繁殖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在广东鲂产卵期间,对广东鲂天然繁殖场西江水系中两大渔场设立6个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分析,并对该水域水质现状作出环境评价。分析了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磷酸盐、亚硝酸盐等二十个监测项目,其中青皮塘只有磷酸盐一项超标,超标率为100%,其余均未超标;罗旁超标项目三项,其中悬浮物、磷酸盐超标率为100%、氨氮超标率为33.3%,其余项目未超标。采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两渔场水质进行评价,两渔场磷酸盐污染最为严重,分担率青皮塘为63.49%,罗旁为46.09%,综合污染指数均值青皮塘为0.59,罗旁为0.52,均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5.
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的水声学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的繁殖群体进行定点横向探测及航行垂直探测.在人工标定及同步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青皮塘产卵场有明显的聚集、逗留行为,其游动速度(均值0.24 m·s-1)低于其他鱼类(均值0.49 m·s-1);广东鲂繁殖个体目标强度的范围为-33.8~-52.3 dB,均值为-42.2 dB;4月27日-5月1日,广东鲂在青皮塘的聚群过程约经历了4 d;初步估算5月1日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数量为9.8×104ind,资源量约48 t.实验证明,采用定点探测的方式对广东鲂繁殖群体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采集到的广东鲂回声信号特征明显,容易判别.  相似文献   

6.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特有种,由于酷渔滥捕和外来种入侵等因素,其种质资源衰退严重。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2012年4月至7月和2013年3月于雅鲁藏布江拉孜至尼木江段共捕捞双须叶须鱼956尾,采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现状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雌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52/年,雄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70/年,雌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 Fcur)范围分别为0.10—0.17/年和0.35—0.42/年,雄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Fcur)范围分别为0.14—0.24/年和0.46—0.56/年。双须叶须鱼雌性和雄性种群的产卵潜力比(SPR)范围分别为3.1%—6.7%和9.8%—18.2%,均不高于下限参考点(25%)。这说明当前的管理政策不能对双须叶须鱼进行有效的保护,其种群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通过评估14个渔业管理措施对双须叶须鱼种群资源的保护效果,发现将起捕年龄提高至不小于15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有效地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挖掘产量性状好、养分利用效率高、生态适应性广的优良花生品种,在冀中低平原和山前平原两个生态区分别测定了19个花生品种的16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将16个主要性状指标综合成4个主成分,可代表花生生物量和养分利用性状85%左右的原始信息量.结果表明: 不同花生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生态适应性将19个花生品种分为2类,生态适应性广的品种又分为产量水平和养分利用效率高、中、低3类,其中豫花9719、冀花0212-4、潍花10号、豫花15号、濮花28号和冀花10号为生态适应性广、养分利用效率高、产量水平也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母本和三角妨(Megcdobrama terminalis)为父本的杂交虽是不同亚科的远缘杂交,但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常规的细胞分裂(卵裂)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鱼类foxO(Forkhead box O)基因的功能, 基于组学测序及PCR扩增获得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foxO家族7个基因, foxO1a/b、foxO3a/b、foxO4和foxO6a/b的编码序列, 分别为1965、1892、1929、1959、1878、1803和2157 bp。SMART结构域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属于典型的FoxO家族蛋白, 具有保守的Forkhead、FOXO_KIX_bdg和 FOXO-TAD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团头鲂FoxO与其他鲤科鱼类的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基于qPCR分析显示7个基因在所检测的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但在各组织间存在表达差异, 其中foxO4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 foxO6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 而foxO6b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 foxO1a和foxO1b、foxO3a和foxO3b、foxO6a和foxO6b的表达模式类似; 而foxO4在发育早期, 除了体节出现期、眼色素沉淀晚期、体节生成期和受精后10d表达量高外, 其他时期表达量都比较低。经急性低氧处理后, 团头鲂foxO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所检测的大部分组织中呈现显著上调趋势, 尤其是在肌肉组织中。基于JASPAR分析显示foxO家族基因都包含有Hif-1α结合位点, 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foxO1b启动子进行了验证, 发现该基因受到Hif-1α调控。这些结果说明foxO基因可能通过Hif-1α介导的途径在团头鲂低氧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细鳞鲑属Brachymystas鱼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序列变异,对分布于黑龙江水系中国境内的尖吻细鳞鲑(sharp-snouted lenok)和钝吻细鳞鲑(blunt-snouted lenok),及分布于图们江的图们江细鳞鲑B.tumensis进行分子系统关系研究,为进一步确定黑龙江水系2种细鳞鲑的分类学地位、有效命名及图们江细鳞鲑物种地位性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分布于黑龙江水系的细鳞鲑种群在系统发育树中明显构成2个独立的进化分支,分别对应可经形态鉴别而差异显著的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平均序列分歧为1.9%,在属内已达到种间分化水平;图们江细鳞鲑与尖吻细鳞鲑的呼玛河、乌苏里江、奎勒河等种群共同构为1个进化分支,与尖吻细鳞鲑的序列分歧(平均为1.2%)远低于与钝吻细鳞鲑的序列分歧(平均为2.2%).结合形态学的初步研究结果(图们江细鳞鲑的主要形态特征偏向于尖吻细鳞鲑),不支持图们江细鳞鲑独立种的分类地位,建议为尖吻细鳞鲑B.lenok的同物异名,也不支持普遍认为的钝吻细鳞鲑的有效学名为B.tumensis,其有效命名还待商榷,暂属未定名种.综上所述,基于基因序列分析的遗传学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的分类结论,即在黑龙江水系细鳞鲑属有2个独立的种,分别为尖吻细鳞鲑B.lenok和钝吻细鳞鲑B.sp.,而图们江细鳞鲑B.tumensis应归为尖吻细鳞鲑B.lenok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在4种加速模式条件下,检测了实验鱼的最大游泳速度(Vmax),以及鱼体在运动过程中及其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耗氧率(MO2)。结果显示:在速度增量(ΔV)为20 cm/s,加速持续时间(Δt)为2min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团头鲂和南方鲇的Vmax及游泳过程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3种加速模式(P<0.05),呈爆发运动(Uburst)状态。在ΔV为10 cm/s,Δt分别为20、40和60min的加速模式下,两种鱼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在12%以下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团头鲂在这3种加速模式下的Vmax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南方鲇在ΔV为10 cm/s、Δt为20min条件下的Vmax显著高于另2种加速模式的测定值(P<0.05)。两种鱼的MO2在各加速模式下均随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瑞氏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在团头鲂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六类细胞: 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其中淋巴细胞是除红细胞外含量最多的细胞, 其次分别为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成熟红细胞多为卵圆形, 表面光滑, 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 染色质较为致密; 淋巴细胞多呈圆形, 胞质较少, 胞核常偏位; 单核细胞多为圆形, 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胞质内可见空泡状结构; 嗜中性粒细胞近似圆形, 胞核常偏于细胞一侧, 呈分叶状、肾形或椭圆形, 核质界限清晰; 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为圆形, 胞核为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中充满紫红色颗粒; 血栓细胞形态多样, 主要有椭圆形、纺锤形、长杆状和泪滴形, 核质比较大。淋巴细胞呈α-醋酸萘酚酯酶(ANAE)阳性, 呈过碘酸-雪夫(PAS)、氯乙酸AS-D萘酚酯酶(AS-DCE)弱阳性, 呈苏丹黑B(SB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物酶(POX)阴性; 单核细胞呈POX、ACP强阳性, PAS、SBB、AS-DCE和ANAE为阳性, 呈AKP阴性; 嗜中性粒细胞除PAS和ANAE为弱阳性外, 其他染色结果和单核细胞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呈POX、ANAE强阳性, SBB、ACP阳性, PAS及AS-DCE则为弱阳性, 呈AKP阴性; 血栓细胞呈PAS、AS-DCE及ANAE弱阳性, 呈SBB、ACP、AKP及POX阴性。团头鲂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与其他鱼类具有相似之处, 但亦有其明显的物种特异性。该研究结果可作为监测团头鲂健康状态的依据, 为其养殖及病理诊断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更深入地对淡水珠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对池蝶蚌及其3个近缘物种三角帆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后计算这4种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遗传距离只有0.00746(小于1%),而其他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几乎是它的10倍(平均大于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小方蚌亚科与无齿蚌亚科大约在5144万年前发生分歧,而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发生分化的时间大约在424万年前。进一步的遗传差异分析鉴定了池蝶蚌转录组中的特有基因,其中KEGG通路富集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细胞膜分子和蛋白消化吸收等通路上。同时, GO注释结果表明有很多特有基因与池蝶蚌的优良性状相关,如与发育相关的生长发育、系统发育和动物器官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及与免疫相关的免疫系统过程、抗原处理和呈递等生物学过程。以上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具有更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标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首次克隆并鉴定了团头鲂nanos3基因(mananos3)。mananos3全长1027 bp, 包括48 bp 5′UTR (5′untranslated Region), 490 bp 3′UTR和489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该基因编码162个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发现Mananos3蛋白和其他物种Nanos蛋白一样, 存在一个保守的RNA结合功能域, 该功能域包含一个锌指基序(Motif)。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 Mananos3与鲤(Cyprinus carpio)的Nanos3最为相近。半定量和定量PCR结果表明, mananos3具有较高的母源表达, 并在胚胎发育早期高量表达, 而在1000细胞期之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在成体组织中, mananos3仅在卵巢中检测到表达。mananos3和斑马鱼(Danio rerio) nanos3 (zfnanos3)的3′UTR均可以介导绿色荧光蛋白特异标记团头鲂和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PGCs, 但是mananos3的3′UTR能够更特异地标记团头鲂的PGCs。通过比对mananos3和zfnanos3的3′UTR发现, mananos3 的3′UTR中有一个非经典的miR430识别位点(GCACTA)。通过对该位点的突变研究证实其有利于nanos3在非PGCs组织中的降解。综上所述, 团头鲂mananos3的3′UTR序列中的非经典miR430识别位点(GCACTA)可能与介导报告基因在PGCs中特异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98年,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江段,中国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共捕捞663尾中华鲟亲鱼用于人工繁殖。各年的捕捞量变动在31—60尾之间。实际用于人工催产的亲鱼年利用率变动在3.1—91.7%之间。平均28.4%。催产卵的年受精率变动在0—85.0%之间,平均66.5%。年人工孵化鲟苗量变动在5—151.9万尾之间,平均54.3万尾。历年合计向长江放流初孵鲟苗4258万尾、幼鲟6.28万尾。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华鲟的人工催产,幼鲟孵化、培育和放流等方面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6.
微卫星标记对黑龙江流域大麻哈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 12个微卫星标记 ,对中国 3个大麻哈鱼洄游群体 (乌苏里江、黑龙江和绥芬河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计算出各个种群的基因杂合度、遗传多样性和各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结果表明 ,3个大麻哈鱼洄游种群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分别为 :0 .6 732、0 5 995、0 .6 917,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别为 0 .70 82、0 .6 5 11、0 .76 16。这些结果表明大麻哈鱼遗传多样性还比较丰富 ,其资源的恢复具有良好的前景 ,说明当前中国大麻哈鱼资源数量下降并非由遗传因素引起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度捕捞和水域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造成。人工增殖放流为恢复中国大麻哈鱼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大麻哈鱼的小种群极易产生遗传瓶颈的现状也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针对不同性腺发育阶段(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野生瓯江凤鲚(Coiliamystus)性腺发育情况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雌、雄野生瓯江凤鲚性腺从Ⅰ期发育至Ⅴ期的过程中,成熟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凤鲚卵巢的GSI值是精巢GSI值的5倍。在卵巢发育Ⅰ—Ⅴ期,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粗蛋白和水分显著上升(P<0.05);在精巢发育Ⅰ—Ⅴ期,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粗蛋白和水分显著下降(P<0.05),灰分含量先升后降,说明野生瓯江凤鲚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雌凤鲚肌肉在卵巢发育Ⅰ—Ⅴ期显著上升(P<0.05),雄凤鲚肌肉氨基酸含量在精巢发育Ⅰ—Ⅴ期显著下降(P<0.05)。但各性腺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雌、雄鱼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分别为(37.88±0.32)%—(41.66±0.44)%和(40.30±0.69)%—(40.94±0.29)%。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标准,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野生瓯江雌、雄凤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Met)和胱氨酸(Cys)。在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