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机物质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有机碳、氮源扩B族维生素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葡萄糖促生长作用最佳,添加2%(W/V)葡萄糖时,藻细胞生长速度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培养10d收获的生物量增加92.6%,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含量和藻体叶绿素a含量也有变化,有机氮源的利用率低,仅蛋白胨、酵母汁可被利用。维生素B2和B12也有促长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有机碳、氮源及 B族维生素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葡萄糖促生长作用最佳 ,添加 2 % (W/V)葡萄糖时 ,藻细胞生长速度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培养 10 d收获的生物量增加 92 .6 % ,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含量和藻体叶绿素 a含量也有变化。有机氮源的利用率低 ,仅蛋白胨、酵母汁可被利用。维生素 B2 和 B12 也有促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培养条件和提高紫球藻(Porphyridiu sp.)生物量及代谢产物产量,研究了7种浓度的脱落酸(ABA)在三种氮素营养水平下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BA浓度在0.01~1.0 mg·L-1范围内,外源ABA浓度的升高有利于紫球藻增殖,对紫球藻的干重、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胞外多糖含量、藻红素含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ABA浓度在10 mg·L-1时,则呈递抑制趋势.其中中氮水平下外源ABA浓度1.0 mg·L-1是紫球藻生长的最佳浓度,最有利于紫球藻生物量及代谢产物的积累,此时紫球藻的生物量为3.463 mg·mL-1,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占藻体干重的34.31%.在高氦营养水平下还能体现ABA对紫球藻生长所起的作用,而低氮下生长的紫球藻对ABA的作用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倍频Nd:YAG激光对紫球藻生长与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紫球藻经Nd:YAG激光(波长1060nm)照射,以不同时间设置处理剂量,比较紫球藻细胞活力,生长速率,生物量,胞外多糖产量等方面的变化。高剂量处理组(Y-20、Y-30和Y-40)致死率为17-44%,继代培养后生长迅速,K值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23.4%和15.3%,各处理组培养10天后收获的生物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胞外多糖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增幅达50-150%。此外,YAG激光照射对藻细胞叶绿素含量也有影响,YAG激光有望成为紫球藻优良藻株选育的较佳诱变剂。  相似文献   

5.
半导体激光对紫球藻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波长650nm,功率40mW,功率密度13W/cm^2的半导体激光,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进行诱变,辐照时间分别为5min、10min、20min。通过对紫球藻每天细胞数、叶绿素a、第7d细胞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的测定可知:与对照组比较,3个处理对紫球藻生长及胞外多糖产生影响,5min、10min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5min作用最明显,而20min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倍频Nd∶YAG激光对紫球藻生长与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球藻经Nd:YAG激光(波长1060 nm)照射,以不同时间设置处理剂量,比较紫球藻细胞活力、生长速率、生物量、胞外多糖产量等方面的变化.高剂量处理组(Y-20、Y-30和Y-40)致死率为17~44%,继代培养后生长迅速,K值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23.4%和15.3%.各处理组培养10天后收获的生物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但胞外多糖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增幅达50~150%.此外,YAG激光照射对藻细胞叶绿素含量也有影响.YAG激光有望成为紫球藻优良藻株选育的较佳诱变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紫球藻FJ-12为藻株,在发光二极管(LED)绿光条件下,研究不同氮浓度(0、0.5、1和1.5 g/L)对紫球藻细胞的生长和生物活性产物(藻胆蛋白、胞外硫酸酯多糖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氮浓度为1 g/L的条件下,紫球藻可获得最大生物量,为3.09 g/L.藻细胞在氮浓度为1 g/L和1.5...  相似文献   

8.
以紫球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不同硝酸钠浓度下紫球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及一氧化氮(NO)的产生情况。研究表明紫球藻在12 mmol/L硝酸钠培养时生长良好,8 mmol/L次之,4、16 mmol/L培养时细胞产量略低。在硝酸钠培养过程中,NO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各浓度培养时差异不大。SOD、CAT的含量对16 mmol/L硝酸钠及无氮条件较敏感,但SOD的含量整体上比CAT含量高。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对紫球藻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紫外线辐照紫球藻,处理剂量分别为10s、20s、30s、60s、90s、120s和180s。结果表明,10s剂量对紫球藻有促长作用,20s及30s对藻细胞生长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影响不显著,30s以上处理对其生长以及代谢产物的合成与分泌有抑制作用,且照射时间越长,抑制越强烈,紫球藻对紫外线的耐受极限为120s。结果还表明,高剂量(20~90s)照射能增加单细胞代谢产物含量;经紫外线辐照后的藻细胞第二代培养物在生长速度、叶绿素a含量、胞外多糖和β-胡萝卜素产量等与对照组相似。  相似文献   

10.
聚球藻藻胆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中有五个吸收峰,它们位于420nm,438nm,490nm,624nm 和678nm。放氧速率为161—179mol O2/mg Chl.hr.电镜照片中显示在类囊体膜上有大量藻胆体。  相似文献   

11.
以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试验动物,分析了铜和镉两种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海洋青鳉摄食行为特征的影响,包括摄食响应时间、摄食量、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等参数。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升高,开始时,海洋青鳉的摄食量有所升高,当Cu2+浓度达到0.087 mg/L时有最大的摄食量和最短的摄食响应时间。随后,摄食量出现下降,在0.174 mg/L时达到最低。低浓度的Cu2+还能提高海洋青鳉的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而Cu2+的高浓度和长时间暴露则降低海洋青鳉的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Cd2+对海洋青鳉的摄食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Cd2+抑制海洋青鳉摄食的最低可见效应浓度为0.65 mg/L,摄食量、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均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在Cu2+和Cd2+胁迫下,对食物的响应时间有性别差异,雌性显著短于雄性,还存在群体显著短于个体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水相环境中重金属镉元素(Cadmium, Cd)在甲壳类海产品中的富集与代谢过程、亚细胞微区分布特征和生物体氧化应激效应, 文章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 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设置了水环境下不同Cd暴露水平的富集吸收与清水净化释放试验, 实时监测南美白对虾内脏团和肌肉组织的Cd含量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酶活力随时间变化情况, 同时结合差速离心技术分析了Cd富集后在机体内脏组织团中的亚细胞微区分布特征。实验得出南美白对虾对水环境中Cd的富集能力与水体暴露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内脏团组织是南美白对虾最主要的Cd元素吸收与代谢组织, 其对Cd的吸收速率、净化速率、生物富集因子及平衡状态时Cd含量均显著高于肌肉组织, 在相同暴露剂量下前者的生物富集因子平均为后者的75.5倍, 肌肉组织的Cd生物学半衰期明显长于内脏组织; Cd主要储存于类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like protein, MTLP)和细胞碎片(Cell debris, CD)组分中, 少部分存在于细胞器(Organelle, ORG)、富含金属颗粒(Metal-rich granules, MRG)和热敏感蛋白(Heat sensitive protein, HSP), 且随着富集过程的持续, Cd的亚细胞微区分布发生动态变化, MTLP、ORG和HSP中Cd含量百分比逐渐升高, CD和MRG中的Cd含量百分比呈逐渐下降; 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GST、GPx和CAT酶活力在Cd富集阶段均持续显著升高, 在净化释放阶段处于下降趋势, 同一试验组下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酶活力明显高于对应的肌肉组织。研究旨在阐述甲壳类海洋生物对环境中Cd元素的富集与分布特征, 了解Cd富集可能性机理, 为海洋甲壳类Cd污染风险评价与环境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试验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试验材料, 在7种不同光强(自然光的100%、60%、40%、20%、10%、5%和1%)条件下, 测定并分析菹草的形态指标(株高、叶片数)和生理指标(叶绿素、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对光强条件的响应, 为富营养化水体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 菹草的株高、叶片数、生物量增长率显著上升, 而光强过高(CK组)和过低(1%组)菹草生长受到抑制; (2)菹草叶绿素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 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组和CK组Chl. a、Chl. b、Chl. a+b和Car含量低, 其余各组含量较高; (3)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 菹草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20%组、40%组和60%组的根系活力较大; (4)菹草SOD、POD和CAT活性整体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 试验后期1%和CK组SOD含量较高, POD、CAT含量较低。菹草叶片MDA含量在试验过程中不断上升, 抑制菹草的正常生长。自然光照的20%—60%, 菹草生长状况较好; 持续的弱光胁迫将导致植物活性氧代谢失调, 细胞受到伤害, 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选取了水体常见蓝藻优势种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作为研究对象, 了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甲磺隆(Metsulfuron-methyl)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 当甲磺隆浓度大于80 mg/L时, 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通过回归分析和Probit分析, 甲磺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EC50为81.998 mg/L。细胞色素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第6天, 各浓度处理下单位细胞内Chl.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且当甲磺隆浓度为80 mg/L时, 单位细胞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变化结果分析显示, 实验第6天甲磺隆胁迫下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0/RC)及单位反应中心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0)受到显著抑制, 综合细胞色素变化结果显示, 甲磺隆能显著抑制光合系统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电子性能。综上所述, 甲磺隆可能作用于光合系统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 从而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饵料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筛选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和成鱼阶段最适投喂方式, 实验将出膜5周末(日龄为35 day after hatching)的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 A组投喂丰年虫; B组每周前6d (days)投喂丰年虫, 后1d投喂商业化微颗粒S3饲料; C组每周前3.5d投喂丰年虫, 后3.5d投喂饲料; D组每周前1d投喂丰年虫, 后6d投喂饲料; E组一直投喂饲料; 各组均采用饱食投喂策略。每2周统计生长、存活指标, 直至第21周(147 dah), 在17周(119 dah)取材用于观察性腺发育程度。在产卵后统计各组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结果显示: (1)E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2)从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上看, B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3)从性腺组织学上看, 不同投喂方法对精巢的成熟度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过丰年虫的稀有鲫卵巢发育成熟度显著优于E组。研究结果提示:适量加入丰年虫比单一投喂活饵或饲料更有利于稀有鲫的生长和繁殖。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幼鱼和成鱼期的稀有鲫采取丰年虫与饲料投喂频次比值为6﹕1的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以洛氏鱥幼鱼[(6.98±0.01) g/尾]为研究对象, 以鱼粉、棉粕、豆粕及菜粕为蛋白源, 配制成蛋白质水平为24.98%、30. 02%、34.99%、40.01%和44.98%的5种等能、等脂肪的配合饲料, 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34.99%和40.01%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显著高于24.98%组(P<0.05);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洛氏鱥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24.98%组(P<0.05), 但与30.01%、34.99%和40.01%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89%时, 洛氏鱥的特定生长率最高;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11%时, 洛氏鱥饲料效率最高。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其中, 40.01%组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 而洛氏鱥肌肉中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其中, 40.01%组显著低于24.98%、30.02%和34.99%组(P<0.05), 但与44.98%组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AKP、ACP、SOD和LZM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 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和RNA/DNA比值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和RNA/DNA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 (P<0.05)。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可知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10%时, 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最高;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91%时, 洛氏鱥白肌中RNA/DNA比率最高。在洛氏鱥配合饲料中, 最适宜蛋白质需求水平为34.99%—40.01%。  相似文献   

18.
CO2浓度倍增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生生物学报》2001,25(6):636-639
  相似文献   

19.
20.
Picea sitchensis (Bong.) Carr. seedlings were exposed to SO2, NO2 and SO2+ NO2 during dormancy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and were taken to night temperatures of 4, 0, −5, −10 and −15 °C in a freezer. Conditions in the freezer were carefully monitored during the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In two experiments, different photoenvironments and temperature regimes were imposed prior to the cold treatments, and different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first, only limited frost hardiness was achieved and night temperatures of −15 °C were lethal. Temperatures of −5 and − 10 °C led to poor survival of lateral buds, particularly in plants exposed to 45 ppb SO2. The poor bud break in plants exposed to SO2 and to − 5 °C resulted in a los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mperature as a chill requirement. Pressure-volum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hoots of plants exposed to NO2 had greater elasticity (lower elastic moduli, e), so that loss of turgor occurred at lower relative water contents. In contrast, a hardening period (2 weeks in night/day temperatures of 3/10 °C and 8 h days at 50 μmol m−2 s−1 PAR) gave decreased elasticity and lower solute potentials of spruce shoots.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exposure to 30 ppb SO2 and SO2+ NO2 led to slight, but consistent, increases in frost injury to the needles of plants frozen to − 5 and − 10 °C.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in interaction of low temperatures and winter pollutants may be on bud survival rather than on needle damage, but that effects are subtle, only occurring with certain combinations of pollutant dose and col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