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中性植酸酶, 考察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沉积率、血浆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配制含鱼粉5%和磷酸二氢钙1.5%的正对照饲料、无鱼粉饲料、无鱼粉低磷饲料(磷酸二氢钙1.0%)和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175 mg/kg蛋白酶+300 mg/kg植酸酶的5组等蛋白饲料, 饲喂初始体重为(52.5±2.0) g的建鲤10周。结果表明: 对照组具有最高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P<0.05), 无鱼粉饲料和无鱼粉低磷饲料组的增重率、蛋白质和磷沉积率、蛋白质和钙消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 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后, 提高了建鲤增重率13.1%(P<0.05), 达到和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 显著提高了蛋白质、钙消化率和肠绒毛高度, 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 在无鱼粉低磷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后, 显著提高了脂肪、蛋白质、磷沉积率和蛋白质、钙、磷消化率(P<0.05), 增加了前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P<0.05), 提高了血浆磷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全植物性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 在全植物蛋白的低磷饲料中同时添加蛋白酶和植酸酶可以促进建鲤生长, 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率, 促进肠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体成分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以确定美洲鳗鲡幼鱼饲料中鱼油的适宜添加水平, 选用初始体重(8.34±0.12) g的美洲鳗鲡幼鱼800尾, 随机分成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尾; 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3%(FO3组)、6%(FO6组)、9%(FO9组)和12%(FO12组)鱼油的试验饲料, 试验期56d。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影响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 FO6组美洲鳗鲡幼鱼的增重率、投饵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鱼油添加组美洲鳗鲡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6组、FO9组和FO12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FO12组显著降低(P<0.05), 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FO9组和FO12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12组脂蛋白酯酶和肝脂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 饲料中添加适宜鱼油水平可以提高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 调节肠道脂肪酶活性、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水平或活性; 美洲鳗鲡幼鱼获得最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时, 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推荐为6.43%—6.78%。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grus vachelli♂)“黄优一号”[体重(4.79±0.01) g]为研究对象, 探究饲料中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和叶黄素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及体色异常调控的影响。实验设计4组饲料, 不添加任何色素源的对照组(Con), 添加2%的螺旋藻组(Spirulina, SP), 添加0.2%的叶黄素组(Lutein, Lut)及添加2%螺旋藻和0.1%溶血磷脂组(Spirulina+Lysophospholipids SPL)。720尾鱼随机放入12个缸, 每缸60尾鱼, 先使用对照组饲料投喂20d至体表颜色异常, 再用4种饲料饲养35d, 共4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各个处理组间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但SP和SPL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全鱼水分、 蛋白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实验鱼皮肤亮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SP和SPL组皮肤黄度和饱和度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 同时, SP和SPL组背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PL组腹部皮肤红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和SPL组腹部皮肤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另外3个处理组(P<0.05); 各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SPL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 SP和SPL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另外2个处理组(P<0.05)。SP和SPL组的实验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叶黄素和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黄颡鱼“黄优一号”在前期投喂缺乏色素的饲料造成体色异常后, 在饲料中添加螺旋藻或配合添加溶血卵磷脂比叶黄素更有效的改善鱼体的体色, 同时更能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Tachysurus fulvidraco ♀× Tachysurus vachelli ♂)生长性能、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试验分4组, 壳寡糖有效剂量分别以0、40、80和120 mg/kg添加到饲料中, 为期56d。结果显示: 120 mg/kg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随壳寡糖剂量增大, 蛋白质效率(PER)变化趋势与FCR相反。同时, 各剂量壳寡糖均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PI, P<0.05); 淋巴细胞转化率(LTR)随壳寡糖剂量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 剂量达80 mg/kg后保持稳定(P>0.05); 高剂量试验组(80和120 mg/kg)溶菌酶活力和IgM水平显著高于低剂量组(40 mg/kg)和对照组 (P<0.05)。研究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饲料中添加壳寡糖能显著提升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速度, 降低饲料系数, 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转化, 并能提高体液免疫水平, 建议有效剂量为80—120 mg/kg。  相似文献   

5.
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45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重(6.98±0.43)g;体长(9.11±0.25)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C1、C2、C3、C4、C5),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C1、C2、C3、C4、C5组分别投喂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8.29%,能量15.73 mJ/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0.08%的黄芪多糖制成5种试验饲料,养殖齐口裂腹鱼50d。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而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高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试验鱼的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0.31%、1.86%/d和182.07%),FCR最低(1.4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5%—0.074%;对齐口裂腹鱼机体组成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6%时机体粗蛋白最高,但与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无明显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黄芪多糖组血清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的增加而增强。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0.06%时最大;黄芪多糖添加水平应在0.06%—0.08%时,溶菌酶(LSZ)、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趋于稳定。这说明黄芪多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0.074%。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斑点叉尾 [初始平均体重(1.70±0.04) g]生长性能及植酸磷利用的影响, 确定植酸酶的磷当量。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 以 Ca(H2PO4)2提供外源无机磷, 同时添加不同浓度植酸酶, 试验设计为 10 个处理组, 分别为 1 个对照试验组、4 个无机磷试验组(0.3%、0.5%、0.8%、1.2%)和 5 个植酸酶试验组(300、500、1000、1500、2000 U/kg), 每个处理 3 个重复, 每个重复 30 尾鱼。通过折线模型确定植酸酶的最佳添加量; 通过回归分析, 建立响应指标(特定生长率、椎骨磷)与外源磷添加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进而确定植酸酶的磷当量值。结果表明: (1)添加植酸酶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 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 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均有下降(P<0.05), 成活率各处理组没有显著差别(P>0.05); 鱼体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及椎骨粗灰分、钙、磷均有显著提高(P<0.05), 鱼体粗脂肪含量有所下降。(2)无机磷添加水平与响应指标之间线性关系如下: Y1=0.2714X+2.294(X-无机磷, Y1-特定生长率, R2=0.9238), 300、500、1000、1500 和 2000 U/kg 植酸酶分别可替代 1 kg 饲料中 0.13%、0.57%、0.76%、1.46% 和 1.35% 的 磷 酸 二 氢 钙 , 等 效 于 添 加 了 0.03% 、 0.14% 、 0.19% 、 0.36% 和 0.33% 的 有 效 磷 ;Y2=0.8737X+5.1028(X-无机磷, Y2-椎骨磷, R2=0.9638), 300、500、1000、1500 和 2000 U/kg 植酸酶分别可替代1 kg 饲料中 0.47%、1.11%、1.18%、1.38%和 1.41%的磷酸二氢钙, 等效于添加了 0.12%、0.27%、0.29%、0.34%和 0.35%的有效磷。在试验条件下, 添加 1000―2000 U/kg 植酸酶能有效改善斑点叉尾 生长性能, 有利于营养物质在鱼体中的沉积, 促进骨骼矿化。以特定生长率为响应指标, 植酸酶最佳添加量为 1435 U/kg等效于添加了 0.37%的有效磷; 以椎骨磷为响应指标, 植酸酶最佳添加量为 1226 U/kg 等效于添加了 0.33%的有效磷。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虫油替代饲料中豆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炎症因子及肝脏脂滴面积的影响。以豆油为对照组(T0), 虫油分别替代20%(T20)、40%(T40)、60%(T60)、80%(T80)、100%(T100)的豆油, 配置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12±0.01) g 的黄颡鱼幼鱼840尾, 随机分为6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35尾, 养殖56d。结果表明: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黄颡鱼幼鱼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摄食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各组间黄颡鱼肥满度、腹脂指数、脏体比、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 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钙、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饲料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磷及能量的表观消化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但T60和T80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100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黄颡鱼幼鱼血清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糖、总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 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T60组和T8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黄颡鱼幼鱼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 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各处理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当黑水虻虫油替代比例超40%时, 各处理组血清中抗炎因子白介素-10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及白介素-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红O染色显示,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肝脏脂滴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 黑水虻虫油完全替代豆油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 当黄颡鱼幼鱼基础饲料中添加4%豆油时, 黑水虻虫油完全替代豆油。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为研究对象, 以饲料中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粉0添加组为对照组, 2%、4%、6%和8%添加组为实验组, 每组3个平行, 对黄河鲤[体重: (505.13±1.37) g]进行55d的投喂试验, 旨在探讨杜仲叶粉在黄河鲤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1)黄河鲤背肌脂肪含量随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升高显著下降, 粗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0.05)。除6%添加组外, 鱼体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鲜重含量随杜仲叶粉添加量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 鱼体鲜重水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 (2)在黄河鲤肌肉中检出16种氨基酸, 杜仲叶粉添加显著影响肌肉中苏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P<0.05)。酸味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比值在2%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药效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比值则在2%添加组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3)黄河鲤血浆和肝脏中GSH-PX、MDA、AKP和ACP活性随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增加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血浆和肝脏中SOD活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血浆GSH-PX活性和MDA含量在6%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KP活性在4%处理组、ACP活性在8%添加组显著最高(P<0.05), SOD活性至8%处理组升至对照水平。肝脏GSH-PX活性和MDA含量在4%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KP活性则在6%处理组显著最高(P<0.05), ACP活性在4%处理组显著升至最高后维持在此水平(P<0.05), 肝脏SOD活性至8%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 综合考虑鱼体肌肉和全鱼营养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血液和肝脏生理指标, 推荐黄河鲤成鱼饲料中杜仲叶粉添加量在4%—6%。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鱼溶浆、酶解鱼溶浆和酶解鱼浆完全替代鱼粉后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的影响, 在黄颡鱼实用型日粮配方模式下, 以28%的日本级蒸汽鱼粉为对照(FM), 按照FM组鱼粉蛋白质量的15%、30%和45%三个梯度, 分别添加鱼溶浆(SW15、SW30和SW45)、酶解鱼溶浆(SWH15、SWH30和SWH45)、酶解鱼浆(FPH15、FPH30和FPH45)完全替代鱼粉, 设计共10组等氮等能日粮, 每组设定3个重复, 在池塘网箱中养殖初始体重(18.68±0.10) g /尾黄颡鱼60d。结果显示: (1)以FM为对照, SW的3个试验组黄颡鱼的SGR降低9.89%—20.33%(P<0.05), FCR增加18.79%—44.85%(P<0.05); SWH试验组中SWH15和SWH45的SGR相对FM组分别降低8.79%和14.84%, FCR相对FM组增加16.97%和27.88%, 差异显著(P<0.05); FPH试验组中FPH15和FPH45的SGR相对FM组降低13.18%和15.38%, FCR相对FM增加30.30%和29.70%, 差异显著(P<0.05); (2)SWH30和FPH30组的SGR、FCR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 (3)相对于SW, 同等添加量SWH的SGR增加4.40%—9.39%, FCR降低9.81%—15.31%(P<0.05); (4)与FM组的FIFO值相比, SW30、SWH30和FPH30的FIFO值仅为0.67、0.61和0.60, 降低67.67%—70.15%(P<0.05)。结果表明: 在黄颡鱼日粮中, 8.5%添加量的酶解鱼溶浆(干物质)、8.2%添加量的酶解鱼浆(干物质)可以完全替代鱼粉(28%), 而相应的FIFO值分别比鱼粉组降低了69.95%和70.15%; 酶解鱼溶浆对黄颡鱼的生长效果优于鱼溶浆。日粮中过高或过低添加量的鱼溶浆、酶解鱼溶浆和酶解鱼浆都会导致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选取初始体重为(9.46±0.01)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 以30%鱼粉组为对照, 分别添加5%磷虾水解物(LKH)和10%磷虾水解物(HKH)以替代鱼粉蛋白, 配制3组等氮等脂的饲料, 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 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磷虾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HKH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摄食率(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LKH、HKH组大菱鲆幼鱼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LKH、HKH组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血清GO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HKH组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KH组(P<0.05), 但血清GPT活性显著低于LKH组和对照组(P<0.05); HKH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同时随着磷虾水解物添加量的升高, 肠道及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且在HK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10%磷虾水解物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 促进其氨基酸代谢和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进行了为期56d的养殖试验, 探索玉米蛋白粉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鱼粉的适当比例。以初始体重为(10.49±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0、15%、30%、45%、60%和75%的鱼粉来配制6种等氮(粗蛋白含量45%)等脂(粗脂肪含量10%)的实验饲料, 分别标记为C0、C15、C30、C45、C60、C75组。除C0以外的替代组分别添加了适量的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结果表明, 玉米蛋白粉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存活率、试验鱼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和C6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 肌肉粗脂肪含量C45组显著高于C0、C15和C75组 (P<0.05), C45、C60和C75组肌肉水分显著低于C0组(P<0.05), 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灰分含量有上升趋势, C7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替代组的血清白蛋白、白球比、谷草转氨酶、葡萄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 总胆固醇有降低的趋势, 除C15组与C0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 4组均显著低于CO组(P<0.05); 实验探讨替代后对鱼的影响, C75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C0组(P<0.05); C75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C0(P<0.05)。各处理组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但替代组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均高于C0; 丙二醛在C75组显著高于C0组(P<0.05)。通过肝组织学观察表明, 当替代比例高于45%时, 呈现肝细胞核偏位、胞浆内脂肪滴较多、细胞透明空泡化等症状。综上所述, 在实验条件下, 研究认为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幼鱼的适宜添加量为45%。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高脂饲料中添加大豆卵磷脂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降低黄鳝鱼粉使用量提供依据。以初始体重(20.03±0.01) g黄鳝为研究对象,以含有42%鱼粉、22%豆粕、6%粗脂肪的饲料为正常鱼粉组,另以含有22%鱼粉、52%豆粕和9%粗脂肪的饲料为低鱼粉高脂组,分别在低鱼粉高脂组中添加1%和2%的大豆卵磷脂,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于室外池塘进行网箱养殖,日投喂1次,喂量为黄鳝体重3%—5%。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鱼粉高脂组黄鳝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饵料系数与肝体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添加2%大豆卵磷脂后黄鳝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而饵料系数与肝体比显著降低(P<0.05);(2)对比正常鱼粉组,低鱼粉高脂饲料组黄鳝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氨、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与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添加2%大豆卵磷脂使黄鳝血清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IM:1.73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5.60±0.05) 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共设8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0.1%、0.2%、0.4%、0.6%、0.8%、1.0%和1.2%)嗜酸乳杆菌的饲料, 养殖期8周。结果表明: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与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0.6%时, 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最低, 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蛋白质效率(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变化规律则与FCR相反。肝脏和肠蛋白酶(Trypsin, TRY)、淀粉酶(Amylase, AMY)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RY、AMY mRNA表达, 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肝脏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添加量为0.6%达到最大值, 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添加量0.2%和0.4%达到最大值。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d, 石斑鱼攻毒后成活率(Survival rate, SR)随着嗜酸乳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判断依据得出, 在饲料中添加0.42%嗜酸乳杆菌(0.72×108 cfu/g)可显著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 并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4.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 g的杂交鲟幼鱼,养殖62d。结果表明,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 配制蛋白质水平为20.01%、25.00%、30.19%、35.24%、40.12%和45.10%的6种等脂等能的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15.46±16.20) g的异齿裂腹鱼540尾, 随机分成6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 进行为期94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 异齿裂腹鱼末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均先升高后降低, 且在蛋白水平为40.12%时最大, 与30.19%组差异不显著(P>0.05); 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在蛋白水平为25.00%时最大, 与30.19%组差异不显著(P>0.05); 摄食率(FR)先降低后趋于稳定, 在蛋白水平为20.01%时最高, 显著高于其余试验组(P<0.05); 饲料系数(FCR)和肝体比(HS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在蛋白质水平为40.12%时最低, 与35.24%组差异不显著(P>0.05); 全鱼粗蛋白质显著升高(P<0.05); 胰蛋白酶(TPS)、脂肪酶(LPS)、淀粉酶(AMS)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与SGR、WGR和PER相一致, 且TPS>LPS>AMS; 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 在45.10%组最高, 与30.19%—40.12%组差异不显著(P>0.05), 谷丙转氨酶(AL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ALT和ACP活性在35.24%组高、AKP活性在30.19%组最高, 但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血清中的尿素氮显著上升(P<0.05); 血清中的血氨在45.10%组最大, 显著高于25.00%组(P<0.05)。异齿裂腹鱼WGR、SGR、FCR、PER与不同蛋白质水平分别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 在试验条件下, 异齿裂腹鱼饲料中最佳蛋白质水平为31.20%—34.02%。  相似文献   

16.
用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20.34%、25.59%、30.17%、35.30%和39.95%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 对初始体质量为(38.11±0.55) mg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稚蟹进行3周的饲养试验, 探讨饲料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稚蟹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以期确定拟穴青蟹稚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要量。结果表明, 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对拟穴青蟹稚蟹的成活率、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 均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先显著增大(P<0.05)后显著减小(P<0.05), 均在碳水化合物水平为30.17%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 拟穴青蟹稚蟹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也呈先显著升高(P<0.05)后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 均在碳水化合物水平为35.30%时达到最大值, 而稚蟹的水分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 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组拟穴青蟹稚蟹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不显著(P>0.05), 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变化(P<0.05), 高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组(35.30%—39.95%)稚蟹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低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组(20.34%—25.59%,P<0.05)。在研究条件下, 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在25.59%—35.30%内, 拟穴青蟹稚蟹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率, 增重率和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回归分析表明, 稚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最适添加水平为29.93%。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的钙磷含量和钙磷比对生长期实验大鼠体重及骨骼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方案,取1月龄(100±10)g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饲喂7种不同钙磷含量的饲料。自由采食,饮用去离子水,试验期42 d。各组于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称重。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并分离一侧胫骨和股骨用于实验指标的检测。结果当保持饲料中钙或者磷中的一种含量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另一种的含量即改变钙磷比例时,1.2∶1的正常钙磷比例组生长期实验大鼠增重及骨骼发育要明显好于0.4∶1的低钙磷比例组和4∶1的高钙磷比例组(P〈0.05),并且当保持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变时,即使在低钙低磷和高钙高磷进食水平下,正常钙磷比例组大鼠增重及骨骼发育都较好,但低钙磷比例组和高钙磷比例组大鼠增重及骨骼发育则由于饲料中钙磷含量的变化波动较大(P〈0.05)。结论饲料中钙和磷需按比例添加,如果两者绝对含量相差过大就会影响到动物的增重及骨骼发育,本实验证明饲料钙磷比为1.2∶1时生长期实验大鼠增重及骨骼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粗蛋白: 32.0%, 粗脂肪: 4.12%)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和20%的苜蓿草粉, 饲喂初始体重为(50.04±0.04) g的草鱼, 每个处理3个重复, 进行为期61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20%苜蓿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 15%苜蓿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除5%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的肥满度显著降低(P<0.05); (2)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降低草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乳酸含量(P<0.05)。10%和15%苜蓿组草鱼肌肉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在添加苜蓿草粉后, 草鱼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P<0.05)。除20%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肌肉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草鱼肌肉硬度在10%苜蓿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0%苜蓿组草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15%、20%苜蓿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 当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超过15%时, 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 且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因此, 草鱼饲料中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应超过15%。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消化性能及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设计了6种配合饲料, 以不含植酸和植酸酶的组别为对照组(C), 在含有10 g/kg植酸的饲料中, 分别加入0、500、1000、1500 U/kg的植酸酶, 分别记为P0、P500、P1000、P1500和P2000。投喂初始体重为(4.34±0.05) g的幼蟹, 56d后称重并取样分析。结果发现: P0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低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 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植酸酶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在P2000达到最高, 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P<0.05); P1500和P2000全蟹体磷含量显著高于P0 (P<0.05); 在P2000中, 幼蟹肝胰腺中胰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P<0.05); 中华绒螯蟹蛋白质消化率和磷透析率随着饲料中植酸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其中P2000显著高于P0(P<0.05),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P2000幼蟹的氮、磷保留率最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含有植酸的饲料中添加2000 U/kg的植酸酶, 能够显著提高幼蟹的生长和胰蛋白酶活力, 进而提高幼蟹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降低饲料系数。此外, 植酸酶的添加也能有效提高幼蟹体磷含量和氮/磷保留率。  相似文献   

20.
该文实验精子采自昆明地区经笼养驯化的树鼩(Tupaia belangeri),检测其冷冻前后运动度、顶体完整率以及检测部分冷冻精子的受精能力。实验一:选用8种已报道的冷冻稀释液TTE、TCG、TCF、TTG、BWW、BTS、DM、SR稀释鲜精,并添加0.4mol/LDMSO,4℃预冷平衡2h后,TTE、DM和SR稀释液的精子的运动度与鲜精无差别(P>0.05),其余处理组均显著下降(P<0.05)。冷冻复苏后,各组的运动度显著低于预冷平衡处理后的运动度(P<0.05);DM组的复苏运动度显著高于其他稀释液组(P<0.05),BWW组最低(P<0.05)。对于顶体完整率,与鲜精相比,4℃平衡2h后,TTE和DM组精子的顶体完整率显著高于BWW、BTS和SR组(P<0.05)。冷冻复苏后,DM组精子的顶体完整率显著高于其它(除了TTE)冷冻组(P<0.05)。实验二:在DM稀释液基础上分别添加4种浓度0.2、0.4、0.8和1.2mol/L的二甲基甲酰胺(DF)、甲酰胺(F)、二甲乙酰胺(DA)和乙酰胺(A)以及0.4mol/LDMSO,经过预冷平衡处理后,与鲜精相比,各防冻剂组的精子运动度没有下降(P>0.05);冷冻解冻后,各冷冻组精子的运动度显著低于预冷平衡处理后的精子运动度(P<0.05);0.8mol/LDF和0.4mol/LDMSO组精子的运动度显著高于其它冷冻组(P<0.05)。对于顶体完整率,预冷平衡处理后各高浓度组的比率显著下降;冷冻复苏后,0.4mol/LF和0.4mol/LDF组精子的顶体完整率相对较高。实验三,人工授精实验中,DM+0.8mol/LDF冷冻精子的受精率为16.7%,DM+0.4mol/LDMSO的受精率为50.0%。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含卵黄的非离子冷冻稀释液对树鼩精子冷冻保护效果好,但单胺类防冻剂的防冻效果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