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海南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技术从海南灵芝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巴西红厚壳素(1)、6-脱氧巴西红厚壳素(2)、7,8-二甲基咯嗪(3)、5,8-过氧麦角固醇(4)、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麦角甾-7,22-二烯-3-酮(7)、7α-甲氧基-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3-吲哚甲酸(10)、3,4-二羟基苯甲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3)和正二十六烷酸(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灵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MP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常压硅胶柱色谱以及PTLC等方法从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内生真菌Neofusicoccum sp.SaBA3的大米发酵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理化性质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3S*,4S*)-3,4-二氢-3,4,8-三羟基-7-乙基-6-甲氧基萘-1-酮(1),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麦角甾-6,2-二烯-5α,8α-环二氧-3-醇(4),麦角甾醇-5-烯-3-酮(5),3β-羟基-胆甾醇(6),邻苯二甲酸二甲酯(7),尿嘧啶(8)。除化合物1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Neofusicoccum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鲍氏层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方法,从鲍氏层孔菌子实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运用NMR和MS等波谱法分析和鉴定为7(8),22(23)-二烯-3-酮-麦角甾烷、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三十烷酸对羟基苯乙酯、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hispolon、hispidin。  相似文献   

4.
从长柄炭角菌(Xylaria longipes)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integric acid(3)、1-羟基-6,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4)、3,9-二羟基-6,8-二甲氧基-3-甲基-3,4-二氢-1(2H)-蒽酮(5)、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6)和D-阿洛醇(7).  相似文献   

5.
黄瓜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丽江产黄瓜藤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α-菠甾醇(1)、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豆甾-7-烯-3-O-β-D-葡萄糖苷(4)、22-亚甲基-9,19-环羊毛甾烷-3β-醇(5)、(2S,3S,4R,10E)-2-(2′,3′-二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烯-1,3,4-三醇(6)、(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烯-1,3,4-三醇(7)、(2S,3S,4R,10E)-1-(β-D-葡萄糖苷)-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烯-1,3,4-三醇(8)、大豆脑苷(9),除化合物3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色谱法,从三花枪刀药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5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6-羟基-9,13环大柱烷-4,9(13)-二烯-3-酮(1)、3β-羟基-β-紫罗酮(2)、3α-羟基-大柱烷-4,7E二烯-9-酮(3)、3α-羟基-5α,6α-环氧-7E-大柱烷-7-烯-9-酮(4)、黑麦草内酯(5)、pisiferadinol(6)、24-methylenecycloartanol(7)、α-香树脂醇(8)、3β-羟基-乌苏烷-11-烯-28,13β-内酯(9)、羽扇豆醇(10)、achilleol A(11)、6β-甲氧基麦角甾烷-7,22E-二烯-3β,5α-二醇(12)、6β-乙氧基麦角甾烷-7,22E-二烯-3β,5α-二醇(13)、豆甾烷-4-烯-3,6-二酮(14)、豆甾烷-4,22E-二烯-3,6-二酮(15)。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2、15对人乳腺癌MDA-MB-468、人胃癌AGS、人结肠癌HCT116、人宫颈癌Hela和人乳腺癌MDA-MB-231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雪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管枝衣科地茶属植物雪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成分,通过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等方法,最终确定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Thamnolin(1),鳞片衣酸(2),坝巴酸(3),羊角衣酸(4),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5),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9,22-三烯(6),麦角甾烷-7,22-二烯-3-醇(7),麦角甾烷-5,8,22-三烯-3-醇(8),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6-9系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云南中甸地区产雪茶为主要含有坝巴酸(3)和羊角衣酸(4)等酚性成分,而非主含地茶酸等酚性成分的植物品种类型,这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分离手段,从高等真菌齿菌(Hydnellumsp.No.2)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经现代光谱学技术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22E,24R)-3β-羟基-24-甲基胆甾-5,22-二烯-7-酮(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4)、(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Tuberoside(6)和脑苷脂B(7)。化合物4、5、6、7为该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李壮壮  杨小龙 《菌物学报》2014,33(1):97-102
从条纹拟盘多毛孢Pestalotopsis virgatul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被鉴定为:2-(1-甲氧基-1-H-吲哚-3-基)乙醇 (1),2-(1-甲氧基-1-H-吲哚-3-基)乙酸 (2),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 (3),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 (4),对羟基苯乙醇 (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6),(E)-3-(4-羟基-3-甲氧苯基)败脂酸 (7) 和丁二酸 (8),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利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1 和2对5种人体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对5株肿瘤细胞株均具有一定选择性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鲍真真  吴洁  王奎武  吴斌  钟嫄 《广西植物》2019,39(11):1568-1572
从罗汉松内生真菌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的发酵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0个代谢产物,应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jesterone(1),hydroxy-jesterone(2),ambuic acid(3),6β-羟基-豆甾-4-烯-3-酮(4),(24S)-麦角甾-5-烯-3β,7α-二醇(5),7,22-二烯-3β,5α,7β-三羟基-麦角甾醇(6),麦角甾-7,22-二烯-3-酮(7),(4E,8E,2S,3R,2'R)-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8),鲨肝醇(9),棕榈酸(1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内生真菌P. heterocornis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7为首次从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自钝叶水丝梨(Sycopsis tutckerii Hemsl)树皮中得到二十一个化合物。经鉴定为豆甾烷-6α-羟基-3β-月桂酸酯(Ia);豆甾烷-6α-羟基3β-肉豆蔻酸酯(Ib);豆甾烷-6α-羟基-3β-棕榈酸酯(Ic);及其它两个豆甾烷-6α-羟基-3β-脂肪酸酯(Id、Ie,其酸部分结构待定);乙酰白桦脂酸甲酯(Ⅱa);乙酰白桦脂酸(Ⅱb);白桦脂酸甲酯(Ⅱc);白桦酯酸(Ⅱb);乙酰齐墩果酸(Ⅲa);齐墩果酸(Ⅲb);β-谷甾醇(Ⅳa);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Ⅳb);3-O-甲基-鞣花酸-4'-α-L-鼠李糖甙(Ya);3-O-甲基鞣花酸(Vb);3,4-二-O-甲基鞣花酸(Vc);鞣花酸(Vd);(?)-茶儿茶素(Ⅵ);没食子酸(Ⅷa);原儿茶酸(Ⅷd);焦性没食子酚(Ⅶc)。其中Ia-Ie是一组尚未单离的新化合物。上述化令物,除( )-茶儿茶素外,均系首次从水丝梨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木棉(Bombax ceiba)的化学成分,从其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1)、环阿尔廷醇(2)、木栓酮(3)、羽扇豆醇(4)、3β-乙酰齐墩果酸(5)、齐墩果酸(6)、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7)、胆甾-4-烯-3-酮(8)、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9)、β-谷甾醇(10)、6β-羟基-豆甾-4-烯-3-酮(11)、胆甾醇(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二十烷酸酯(13)、亚油酸三甘油酯(14)、正三十一烷醇(15)、正二十二烷酸(16)、油酸月桂醇酯(17)。除化合物4、6、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多种层析分离手段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麦角甾醇、7(8),22(23)-二烯-3-酮-麦角甾烷、(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齿孔酸、Hispidin、Hispolon、次黄嘌呤核苷、InoscavinC和原儿茶酸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气质联机分析,黄色油状物鉴定为12个脂肪酸衍生物、2,6,10,15,19,23-六甲基菠菜烯和二十二烷。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对石榴嗜蓝孢孔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棕榈酸(2)、(9Z,12Z)-十八烷二烯酸(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4)、亚油酸甲酯(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过氧麦角甾醇(8)、2α-methoxyl-3β,9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9)、3β,6β-dihydroxycinnamolide(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化合物10是一个新的drimane型倍半萜,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单体的理化性质、NMR和MS技术鉴定单体的结构为3-十六碳酸酯-7,22-二烯麦角甾醇(1),十八烷酸(2),棕榈酸(3),7,22-二烯麦角甾-3-酮(4),麦角甾-7,22-二烯-3-醇(5),5,8-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醇(6),3,3-二甲氧基-7,22-二烯麦角烷(7),28-乙酰白桦脂醇(8),白桦脂醇(9),β-羟基十八烷酸(10),9,10-二羟基十八烷酸(11),瑞香素(12)。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NCI-H 460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NCI-H 460细胞株的抑制活性最高,化合物9对SGC-7901的抑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从药用植物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的内生真菌--粘帚霉属真菌(Gliocladium sp., 简称F菌)菌丝体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 根据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20S,22S)-4a-同-22-羟基-4-氧杂麦角甾-7, 24 (28)-二烯-3-酮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 8, 12, 16-四甲基-1, 5, 9, 13-四氧杂环十六烷-2, 6, 10, 14-四酮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到, 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羟基为首次从F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Sephades LH-20、RP-18等色谱技术,对草鞋木(Macaranga henryi)枝条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学技术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1),trigowiin A(2),daturadiol(3),山楂酸甲酯(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6),豆甾-3,5-二烯-7-酮(7),丁香脂素(8)。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红豆杉—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的内生真菌-粘帚霉属真菌(Gliocladium sp.简称F菌)菌丝体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20s,22s)-4a-同-22-羟基-4-氧杂麦角甾-7,24(28)-二烯3-酮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12,16-四甲基-1,5,9,13-四氧杂环十六烷-2,6 ,10,14-四酮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到,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羟基为首次从F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9.
从褐薄小齿菌(Hydnellum concrescens)子实体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借助光谱手段,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friedelin(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羟基-7-酮(4),6-甲氧基-cerevisterol(5),thelephantin K(6),thelephantin I(7),thelephantin J(8),thelephantin L(9)。  相似文献   

20.
滑桃树茎皮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大戟科植物滑桃树的茎皮中分离得到七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或与已知化合物进行薄层层析对比,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甙(2)、蒲公英赛酮(3)、苔色酸乙酯(4)、苔色酸乙酯和甲酯混合物(4和5)、麦角甾-5α,8α-二环氧-22E,24R-6,22-二烯-3β-醇(6)和(2S,3S,4R,12E,2’R)-2-(2’-羟基-二十二碳酰胺基)二十碳-1,3,4-三羟基-12-烯(7)。其中化合物4、5、6和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