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复方樟柳碱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志平  吕振东 《蛇志》2004,16(3):27-29
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由于营养视神经的小血管发生循环障碍,使视神经缺血、缺氧,而致组织水肿,从而导致视功能下降,视野象限性缺损为特征的一种眼底病[1].表现为发病急,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临床上主要是应用扩血管药物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1999年以来我院应用复方樟柳碱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80例(86眼),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血管壁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还不满意。目前已经证实,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过程,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内皮细胞丢失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主要特点;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探索有效措施促进有益的内皮细胞再生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是血管损伤防治的关键。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体外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受损部位募集,并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修复损伤血管。然而,也有研究显示体外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而在血管局部增生,参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文中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后续开展的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在过去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病变,曾有学者提出该病为"先天性疾病的假说"。但是,OCT设备的革命性发展,使眼科医生能准确的判断该病的存在,从而大大提高检出率。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文章陆续报道了该病合并诸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Best病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等疾病的病例,并对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描述,多数患者出现了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从而引起了部分眼科医生的重视,并对发病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推测。本研究对局限性脉络膜凹陷临床和OCT表现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用扫描电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花背蟾蜍脉络膜毛细血管构筑情况。结果显示花背蟾蜍脉络膜毛细血管排民层并相互吻合成密集网,毛细知管管径8-24μm。脉络膜前部毛细血管网较疏松,网眼孔径为7-30μm,后部毛细血管网较密集,网眼孔径为6-15μm,脉络膜后部细血和突然终止于视神经周围。不参与视神经乳头血液供应,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显示有内皮细胞核压迹。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以认知衰退和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AD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且趋年轻化。AD病因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聚集、载脂蛋白异常、血管病变、重金属紊乱、氧化应激及遗传因素等。淀粉样蛋白斑块聚集和神经纤维缠结是AD主要病理标志。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Aβ)病理性累积被认为是AD发病主因之一。目前,AD仍缺乏有效疗法。本文综述AD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相关进展,以期为AD研究与诊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理想的动物模型研究对于探索DN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早期作出诊断、发现临床相关治疗靶点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评价干预措施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现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DN啮齿动物模型展开综述,探讨不同DN啮齿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532 nm激光光凝是诱导啮齿类动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一种既定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激光诱导CNV在体内和体外随时间变化的形态变异程度,为今后CNV相关研究提供观察指标。本实验首先对棕色挪威(BN)大鼠进行激光造模,随后,根据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体内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最后,应用组织病理检查进行体外验证。结果发现,光凝后第7天出现CNV,第21天的CNV总发生率最高。FFA呈典型圆盘状强荧光渗漏,ICGA显示光凝区周边强荧光,中央低荧光,呈花环状形态。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造模后第7天,视网膜下CNV形成,第7~21天,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第28天,CNV中央厚度保持相对稳定。这提示,532 nm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这种造模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前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NV发病机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视神经病(TON)最常见的原因是颅脑外伤,虽然其发病率不高,但是视力受损后果严重,特别是双侧视神经受损,大部分患者为青壮年,儿童患者占20%。其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阐明,不同的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不完全相同,临床疗效也千差万别。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最新文献,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视神经解剖、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保守、手术)等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希望能够明确其发病机制,找到疗效确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对策,需要构建实验动物模型。本文通过分析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为选择性应用动物模型提供指导,从而更利于对该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谭跃球  程德华  卢光琇 《遗传》2006,28(11):1467-1471
卵巢早衰病因复杂, 多数病例病因不明。在已知的病因中, 遗传因素非常重要。卵巢早衰不但可导致不孕症, 患者的低雌激素水平还增加了患骨质疏松症和冠心病的危险。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激素替代治疗和供卵治疗不孕症等, 但效果都不理想。鉴定卵巢早衰的致病基因是从根本上治疗和预防该病的基础。目前已发现在X染色体上和常染色体上多个基因与之相关,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卵巢早衰候选基因的突变分析情况, 旨在从分子水平分析研究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干眼症是目前最常见的眼表疾病,它可以导致眼部不适,甚至引起视力障碍,它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随着干眼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当今眼科研究热点之一。干眼症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研究学者认为免疫调节是其主要机制之一,眼表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共同进行调节,目前已发现多种免疫细胞以及炎症因子参与了干眼症的发生发展。干眼症治疗的常规方法是应用有润滑眼表作用的人工泪液,但对于中重度干眼症,不可只是单纯的缓解症状,还应加以抗炎药物治疗其根本。本文主要针对干眼症的免疫调节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精神疾病,且发病的人群正在急剧增加。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其病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的病因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受体异常、神经退化及内分泌、炎症细胞因子、表观遗传调节和大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等。随着新病因的揭开,抑郁症治疗的新药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发的新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抗抑郁药、以及新药氯胺酮。本文就抑郁症发病的成因及主要的新药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为揭示抑郁症致病机制及其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文献和数据研究的不断挖掘,不良生活方式在高血压发病的多种病因中日益突出,使得高血压发生的病理机制愈加复杂化,病因愈加多样化,群体愈加大众化。以往公认的高血压病理机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此机制已无法满足当下复杂的病理环境,而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强调外周血管重塑和中枢血压的调控,却忽略了机体内部微生态系统中肠道菌群的平衡。本文将以代谢水平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为立足点,从肠道微生态领域探讨高血压发生的可能病理机制,从而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作为新的契入点,肠道菌群将是未来高血压新的靶向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在恶性肿瘤分型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涉及DNA序列变化的、可以在细胞分裂中传递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其中DNA甲基化是目前人们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 主要发生在CpG二核苷酸序列的胞嘧啶上, 已经证实其与多种肿瘤发生密切相关。DNA甲基化的可诱导性和可逆性特点也为肿瘤发生机制的探讨和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大量证据表明DNA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作用。两个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在临床上应用治疗高危和中高危的MDS病人取得的成功, 为MDS的病因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文章主要就这两种药物对MDS的作用机制、应用效果和新的临床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增加对药物作用的理解,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以来,随着对血管生长机理的认识和生物工程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们发现了一系列与血管生长(angiogenesis)有关的血管生长因子。通过对血管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研究,不但逐步揭示了肿瘤生长血管依赖的机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同时加深了对血管生长调控机制的认识,为一些血管生长相关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银屑病等)和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16.
血管平滑肌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导致各种类型实验性与临床高血压中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对血管平滑肌功能异常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包括细胞膜结构与通透性、钙离子代谢、膜各种离子转运系统与“泵”机能、环核苷酸代谢、受体功能以及血管壁代谢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它们各自参与高血压发病机制。血管平滑肌遗传性功能缺陷的可能存在以及各种神经、体液因素对细胞机能的相互作用,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提供了物质基础,对这一领域的广泛研究亦为阐明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病变为主要表现,此类不仅疾病影响关节及周围小关节,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目前还未发现能完全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发病机制也尚未清楚。近年来黄酮类成分因其高效、安全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抗RA黄酮类成分来源、发病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研究RA及所引发的并发症提供更好的研究思路,并为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疾病高发器官。近年来,肝脏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发性肝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因此,深入了解肝脏生理机能,开发肝脏生理代谢及相关疾病致病机理研究的实验平台,寻找肝脏体外再生的新策略和方法,有望为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该文主要围绕肝脏类器官的建立策略、主要应用和技术瓶颈等方面介绍肝脏类器官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解决肝脏研究领域若干重要科学问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发病部位与临床关系的特点及发病机理,以便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75例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侧脑室体旁的梗死,其中小梗死120例,大梗死55例,结合文献就两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推测出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处锥体束排列与躯体存在定位关系。同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以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疗对策。结果:小梗死与大梗死的临床表现略有差别,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小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病机制同腔隙性脑梗死类似;大梗死以分水岭脑梗死为多,发病机制同分水岭脑梗死类似。但就目前研究上来说,以上两种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存在不小的争议,本文就研究所见一并加以探讨。结论: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支配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锥体束纤维。可推测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经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纤维由前向后重叠排列,支配感觉的传导束纤维则排列于放射冠的中部至后部,锥体束的后外侧。Broca区语言中枢和Wernicke区语言中枢的皮质下白质传导束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由前向后排列,Broca区的纤维可能主要走行于放射冠的前部,Wernicke区的纤维可能主要走行于放射冠的后部,而侧脑室体旁放射冠的中部可能存在两种纤维的重叠。同时,针对发病的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长期的高糖状态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发病原因。控制高血糖和改善组织缺氧无疑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高压氧治疗是许多急慢性疾病的首选或辅助治疗方法。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高压氧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及黄斑囊样水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病安全有效。本文就高压氧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