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宫颈癌50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状细胞癌45例(90.0%),腺癌4例(8.0%),透明细胞癌1例(2.0%);≤Ⅱa期占16.0%,≥Ⅱb期占84.0%;主要临床症状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6.0%,5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KPS评分≥70分、鳞癌、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严丽华  吴向坤  杜峰  李毅星  付岳亚  王延朋 《生物磁学》2011,(15):2928-2930,2880
目的:探讨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老年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状细胞癌45例(90.0%),腺癌4例(8.0%),透明细胞癌1例(2.0%);≤Ⅱa期占16.0%,≥Ⅱb期占84.0%;主要临床症状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66.0%,5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KPS评分≥70分、鳞癌、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老年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齐齐哈尔和平医院收治的女性甲状腺癌患者14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病理检查显示131例(88.5%)甲状腺乳头状癌(PTC),6例(4.1%)为滤泡状癌(FTC),3例(2.0%)为髓样癌(MTC),6例(4.1%)为未分化癌(ATC);病理分期Ⅰ-Ⅱ期占45.3%,Ⅲ-Ⅳ期占54.7%;27例(18.24%)为周围组织侵犯,9例(6.1%)为远处转移,10例(6.76%)对侧甲状腺转移,56例(37.84%)颈部淋巴结转移;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97.3%、93.2%、83.8%;年龄、病理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周围组织侵犯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女性甲状腺癌存在病理分期晚、病理分型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局部侵犯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省医科大学和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5年生存率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5年生存率为61.67%(37/60),5年无病生存率为46.67%(28/60),均低于对照组的81.67%(49/60),73.33%(44/60)(P0.05)。研究组肿瘤最大直径、腋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为III期的比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率、Ki67细胞阳性率≥20%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激素受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Ki67细胞阳性率≥20%的比例、腋淋巴结转移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为III期、Ki67细胞阳性率≥20%、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TNM分期为III期、Ki67细胞阳性率≥20%、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2002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163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0.9%(34/1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Fuhrman核分级和贫血与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Fuhrman核分级是RCC淋巴结转移独立的风险因素。结论: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Fuhrman核分级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判断预后、指导术后治疗及随访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化疗前NLR分为低NLR组(2.95)、高NLR组(≥2.9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无病生存期(DFS),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临床分期Ⅳ期、吸烟及淋巴转移的比例更大(P0.05),而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中位DFS为7.2个月(95%CI:5.9~8.4),显著高于高NLR组中位DFS 6.7个月(95%CI:5.4~7.9)(P0.05)。淋巴转移、NLR是老年NSCLC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化疗次数则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NLR与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并可作为预后评估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1-配体(PD-L1)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7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取距离切除肿瘤边缘3cm内的非癌组织作为癌旁组织。比较两组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和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回归分析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吸烟情况、EGFR表达、肿瘤大小肺癌患者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Ⅲ及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肺癌患者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中分化程度、临床分期Ⅲ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PD-L1阳性表达及阴性表达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PD-1、PD-L1的表达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组织PD-1、PD-L1呈高表达,可能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car cinoma,OSCC)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5例手术治疗的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发病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57.35±12.02岁,牙龈鳞癌的复发转移率最高(45.5%),舌部第二(44%),颊部第三(37.5%),唇癌预后最好(0.0%)。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关。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与术前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术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合并中低分化与预后差相关。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预后与发病部位无显著相关性。肿瘤中低分化及术前有淋巴结转移者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和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患者96例,上述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术前CT和MRI检查结果,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诊断、侵犯宫颈旁组织、侵犯子宫体、侵犯阴道、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宫颈癌Ⅰb期、Ⅱa期和Ⅱb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Ⅲa期和Ⅲb期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Ⅳ期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提示侵犯宫颈旁组织、侵犯子宫体与侵犯阴道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前应积极采取MRI检查方式,可提高诊断符合率,有利于对患者术后治疗的开展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鳞癌69例,腺癌21例。另选择同期因其他原因来本院行宫颈检查的90例非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DWI检查。观察两组MRI影像学特征,分别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不同病理分型以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宫颈癌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WI检查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宫颈癌患者ADC值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RI影像学图像全部符合诊断和测量要求,无显著的伪影、变形;研究组患者的病变位在宫颈,其信号特征T1加权像(T1WI)显示为等信号,而T2加权像(T2WI)显示为稍高/高信号,经DWI检查显示为高信号肿块,且边界清晰。研究组患者DWI检查的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鳞癌患者DWI检查的ADC值也明显低于腺癌患者(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DWI检查鉴别诊断宫颈癌和非宫颈癌、鳞癌和腺癌的AUC分别为0.912、0.827。无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为Ⅰ-Ⅱ期、中/高分化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70%的宫颈癌患者ADC值分别高于有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为Ⅲ-Ⅵ期、低分化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70%的宫颈癌患者(均P0.05)。结论:DWI对宫颈癌诊断价值高,且DWI成像参数ADC值和宫颈癌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能从一定程度上辅助医师了解宫颈癌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莫平  赵淑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9):1692-1694,1699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的疗效及对VEGF的表达。方法:评定4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效果并应用RT-PCR方法测定化疗前后组织中VEGF表达化疗近期。结果:介入栓塞化疗的总有效率87.2%,ⅠB2期、ⅡA期、ⅡB期宫颈癌介入化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ⅢA期及ⅢB期宫颈癌介入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前三组(P<0.05),治疗前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明显相关(P<0.05);介入治疗后高分化宫颈癌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中VEGF表达无明显下降(P>0.05);不同临床分期、有淋巴结转移、不同病理类型及中、低分化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后VEGF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前介入栓塞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良好近期效果,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VEGF可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 T1-4aN1-3M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胃肠外科单一手术组行D2胃癌根治术p T1-4aN1-3M0期患者63例1427枚HE染色阴性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这些淋巴结中CK19表达,观察微转移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微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对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分期p T1-4aN1-3M0胃癌患者中,经免疫组化染色,1427枚HE常规染色阴性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率为15.49%(221/1427);63例胃癌患者中CK19表达阳性率39.68%(25/63);术后随访时间5.6~68.5月(平均时间43.88月),淋巴结中CK19阴性表达、阳性表达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3%、28.00%;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7,P=0.003)。淋巴结CK19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5)、浸润胃壁深度(P0.05)有关。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为独立预后因素。25例患者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并推荐再分期,再分期率39.68%(25/63)。结论:p T1-4aN1-3M0期胃癌病人,CK-19免疫组化法染色能检出常规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的微转移,有助于细化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年龄45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82.6%,显著高于45岁及其以下者(45.7%,P0.05);肿瘤直径为3 cm及其以下的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81.5%,显著高于肿瘤直径为3 cm以上者(40.7%,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P0.05);I期、II期、Ⅲ期、Ⅳ期的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3.8%、73.0%、52.9%、0%,不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确诊为晚期NSCLC患者(NSCLC组)和门诊接诊的102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RDW、NLR,分析RDW、NLR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RDW、NLR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60岁、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RDW高于年龄<60岁、无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P<0.05),TNM分期为Ⅳ期、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NLR高于TNM分期为Ⅲ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RDW组、高NLR组NSCLC患者生存率低于低RDW组、低NLR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RDW、NLR与NSCLC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DW、NLR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RDW、NLR较高,RDW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有关,NLR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高水平RDW、NLR预示着NSCLC预后不良,可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PLT)计数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测定99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食管癌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和PLT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ESC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食管癌组血浆D-dimer、PL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食管癌组D-dimer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而PLT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单因素分析提示D-dimer、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疾病进展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是局部晚期ESC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D-dimer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D-dimer可作为评判局部晚期ESCC预后的独立指标,为ESCC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4v6和PTEN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及PTEN的表达,分析CD44v6、PTEN与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器官转移、临床分期和三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8.1%(57/73),PTEN阳性表达率为34.2%(25/73),PTEN表达与器官转移、临床分期有差异(P<0.05),CD44v6、PTEN表达均与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差异(P<0.05).两者之间Spearman等级表达呈负相关(r=-0.214,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EN阴性组三年生存率16.1%显著低于PTEN阳性组66.9%(P<0.01).结论:进行CD44v6和PTE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评估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对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3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2年,定期检测SCC-Ag表达情况及HR-HPV感染情况,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SCC-Ag、HR-HPV对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出现12例失访,300例患者中完成随访288例,出现复发40例,未复发24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术后复发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间质浸润情况、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SCC-Ag阳性表达、HR-HPV持续感染有关(P0.05),而与发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性行为开始年龄、宫颈癌家族史、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低分化、深肌层浸润、临床分期IIA1-IIA2期、有淋巴结转移、SCC-Ag阳性、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SCC-Ag联合HR-HPV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50%、87.50%、54.41%、98.64%。结论:中低分化、深肌层浸润、临床分期IIA1-IIA2期、有淋巴结转移、SCC-Ag阳性、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SCC-Ag联合HR-HPV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和RRM1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胸外二科于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癌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组织中ERCC1和RRM1表达水平,并分析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CC1表达阴性28例(70.0%),阳性12例(30.0%);RRM1表达阴性9例(22.5%),阳性31例(77.5%)。ERCC1和RRM1表达阴性非小细胞肺患者生存期均优于表达阳性患者,均P0.05。患者非小细胞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转移情况与ERCC1及RRM1表达情况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ERCC1和RRM1表达水平测定有助于预后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MMP-2、MMP-9、Ⅳ型胶原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4例子宫颈癌组织(全部为鳞癌),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MMP-2、MMP-9,Ⅳ型胶原和微血管密度的检测.结果:(1)MMP-2,MMP-9二者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ICC)的细胞浆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MMP-2阳性20.0%(4/20)、75.0%(48/64);MMP-9的阳性为:15.0%(3,20)、78.1%(50/64),MMP-2、MMP-9的正常组与宫颈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Ⅳ型胶原表达随着宫颈癌的进展、分期升级,基底膜破坏程度明显增加而显著减少,正常组织与宫颈癌之间差异显著.有淋巴结转移者Ⅳ型胶原表达则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5).(3)微血管密度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宫颈癌患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临床Ⅱ、Ⅲ期明显高于Ⅰ期.MVD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无关.结论:MMP-2、MMP-9活性表达与Ⅳ型胶原的表达负相关,与MVD正相关.Ⅳ型胶原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判定宫颈癌浸润及转移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微血管密度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因此采用MVD评价宫颈癌预后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βⅡ亚型(PKCβ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癌旁正常胃组织和手术切除胃癌标本中PKCβⅡ、EGFR的表达状况,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组织PKCβ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86%和44.76%,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7%和7.62%二者之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KCβⅡ和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它们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PKCβⅡ和EGFR在胃癌组织中均存在高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TNM分期有一定关系.联合检测两种指标有望对胃癌发生发展的研究、判断预后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