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生物学教授Ronald M.Atlas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用野外水确认了检查饮料水中病原菌的方法的有效性,检测迅速而灵敏度高,而且没有污染等问题,定量性良好.Atlas在大阪召开的国际微生物学会的讨论会上(病原性微生物和基因重组微生物在排水和环境中的检查问题)发表了这项成果,在重组微生物的释放跟踪中强调了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这项研究是美国Perkin Elmer公司支持进行的.与该公司一起推行  相似文献   

2.
3.
UV诱变微生物的突变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UV对赤霉菌“4303”菌株进行诱变,用均匀诱变模式和迭代法对菌株突变率、突变均值及突变方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方差较出发菌株产量分布的方差有显著增加,突变均值较出发菌株产量分布的均值有较大的增加,并筛选得到了高产菌株UF456.  相似文献   

4.
高铁酸钾氧化去除饮用水中微量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次氯酸盐氧化法合成高铁酸钾,测试了其对水中苯酚的氧化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苯酚的去除效率主要取决于高铁酸钾和苯酚的质量比.在酸性条件下高铁酸钾对苯酚的去除效果较好.高铁酸钾与苯酚反应主要发生在最初的几分钟时间内,是一个由快而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余氯浓度和暴露时间对细菌的去除效果,分析不同余氯条件对细胞ATP的影响。【方法】以河水中微生物群落为试验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评估不同余氯浓度和暴露时间的灭活效果,检测不同余氯浓度时细胞内(外)ATP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余氯浓度和暴露时间对细菌的去除效果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余氯浓度2 mg/L情况下,延长氯暴露时间可以增加细菌的去除效果,在余氯浓度≥2 mg/L条件下,较短氯暴露时间就可以灭活90%细菌。高核苷酸细菌(HNA)和低核苷酸细菌(LNA)表现出不同氯耐受能力,且HNA细菌相比LNA细菌较容易受到氯的损伤。细胞内ATP随余氯浓度增加而减少,在高浓度余氯条件下(≥2 mg/L)细胞外ATP才会增加。【结论】微生物活性随着余氯作用的增加而降低,FCM法和ATP检测法可以用于评估加氯消毒对微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建立了一种对饮用水中硫化物快速筛查的方法。以自制纳米/胶体金为表面增强基底,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透射电镜(TEM)对该基底进行表征。待检样本经简单前处理,其中所含性质活泼的硫化物能与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反应生成亚甲基蓝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经衍生后,在低功率(100 m W)和短积分时间(500 ms)条件下直接测试其拉曼光谱,并通过与硫化物衍生物的标准拉曼图谱比对进行定性分析。硫化物衍生物的SERS化学信号大约在453 cm-1和458 cm-1两处,分别对应于亚甲基蓝化合物中C—N—C的不同振动模式。本方法能够准确筛查饮用水中硫化物,整个测试过程少于10 min,检测限为0. 02mg/L,能够满足国家标准的限量要求。该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以作为一种高灵敏的快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建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包装饮用水中Br O3-、NO2-、Br-、NO3-、SO42-和Cl O4-含量的方法。选用亲水性的Ion Pac AS19阴离子交换色谱柱作为分离柱,KOH溶液作为淋洗液,优化淋洗液浓度、淋洗程序、流速、柱温等测试条件后,采用电导检测器测定包装饮用水中6种目标阴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当进样体积为100μL时,6种目标阴离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 999,Br O3-、NO2-、Br-、NO3-、SO42-和Cl O4-的最小检测质量浓度分别为0. 004 5、0. 005 9、0. 012 4、0. 004 0、0. 011 7和0. 015 6 mg/L;对每份样品进行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加标回收率均为91. 35%~106. 8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14%~3. 49%。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好、准确度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可应用于同时测定包装饮用水中多种阴离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法去除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氯苯类化合物是水环境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微生物法处理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氯苯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好氧降解、厌氧降解,共代谢、生物活性炭以及生物处理工艺等,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氯苯类化合物是水环境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微生物法处理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包括氯苯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好氧降解、厌氧降解、共代谢、生物活性炭以及生物处理工艺等, 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目的在于检查上海市自来水厂中经常规加氯处理后,在杀灭肠道病毒方面的效果。实验采集现场加氯后之水样,加上一定量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LSc减毒株后,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水中总氯及游离氯含量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消长情况。水厂之二次加氯中以第一次加氯为水处理中杀灭病毒的主要环节,加氯后60分钟即已查不到存活之病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板层人工角膜钴-60照射病毒灭活验证方法,用该方法对脂包膜病毒灭活效果进行验证。方法以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为指示病毒,将干燥的板层人工角膜浸泡在高滴度病毒液中,在2~8℃浸泡5 h,经剪碎、研磨等步骤后4℃放置12 h,确立角膜吸附和释放病毒的条件。之后,将吸附病毒并呈干燥状态的角膜以0、5、10、15、20、25 k Gy辐照剂量进行钴-60辐照,以确立的条件释放病毒并进行滴定,考察灭活效果。结果板层角膜在2~8℃浸泡5 h可吸附足量病毒;病毒滴度可达到4 lg值以上,满足病毒灭活验证的要求。样品经25 k Gy剂量钴-60照射后灭活PRV为2.75~3.25 lg TCID50/100μL,灭活后的样品在敏感细胞上盲传3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结论成功建立了板层人工角膜病毒灭活验证的方法,并验证采用钴-60辐照法对PRV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水中壬基酚的降解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炭是一种优质生物质炭,不仅比表面积大,孔隙发达,而且机械强度高,是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最佳选择之一.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竹炭固定化微生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对比了竹炭固定菌和游离菌对水中类雌激素壬基酚的降解效果,并考察了竹炭固定菌的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固定化后降解菌大量地附着在竹炭表面及内部孔隙中,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温度30℃、pH=7、竹炭粒径35目.壬基酚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不同的壬基酚初始浓度下(30、50、80、100 mg·L-1),竹炭固定菌对壬基酚的7 d降解率分别为100%、75.3%、67.3%和78.7%,显著优于游离菌(54.2%、51.5%、30.6%和23.5%).经过8轮重复利用后,竹炭固定菌对壬基酚的降解率仍可达到36.5%,而此时游离菌的降解率仅为8.9%,说明竹炭固定菌具有长期可重复利用性,在去除废水有机污染物中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利用空气消毒器能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的传播,但催化剂添加及多因子协同消杀的必要性及效果尚不明晰。方法:利用多因子消毒器,以白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在30 m3标准试验舱开展了臭氧、紫外线、臭氧催化、紫外光催化、HEPA过滤等单一消杀因子及多因子协同消杀气溶胶中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分别添加臭氧催化剂、光催化剂较单一臭氧、紫外线消杀率提高12.9%和11.33%;在多因子消杀中,协同臭氧催化-紫外光催化-HEPA过滤的多因子消杀较单一因子消杀率分别提高10.58%、36.37%、53.67%。此外,随着相对湿度从40%增加至80%,臭氧消杀率提高3.67%,而紫外线消杀率下降6.76%;随着设备风速由1.1 m/s增加到1.9 m/s,臭氧、紫外线、HEPA过滤的消杀率分别提高2.95%、8.08%和46.09%;臭氧发生量由5 g/h提高至10 g/h时,消杀率提高12.87%。结论:催化剂添加及多因子协同能提升消毒器的消杀效率,环境相对湿度、消毒器风速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消毒器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等绿色技术以其经济有效、生态友好的特性,已逐渐成为治理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的利器。多种细菌、真菌及混合菌群可与物理化学修复手段灵活组合,针对性开展土壤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复合污染修复。总结近5年代表性研究结果,讨论处理菌株的多来源筛选,其转化/降解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潜力,着重其在多尺度土壤治理案例中的应用,包括实验室、温室和场地条件下的修复表现。微生物修复的复杂性不仅由于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差异,还表现在影响因素众多,包括非生物因素,如p H、温度、土壤类型、污染物浓度、水和有机质含量,外加碳源和氮源等生物因素,如接种量,外加菌株和原地土著菌互作,接种物存活等。指出今后联合修复思路和加强分子方法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联合测定水中的砷和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红秋 《生态科学》2002,21(2):118-120
本文利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联合测定水中的砷和汞,对灯电流、原子化器高度、载气流量、干扰离子、酸介质以及酸度等一系列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干扰少、灵活度高等优点,在最优测定条件下,本法砷、汞检出限分别为0.07μg·L-1和0.009μg·L-1,线性范围为0~80.0μg·L-1及0~8.00μg·L-1。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报告了在471名健康低危自愿者中对热灭活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灭活乙肝疫苗是安全的,有免疫原性。在每次3μg,间隔1个月,三次注射,可在90%的低危险人群受试者中产生抗—HBs抗体。剂量应答研究表明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3μg可诱发90%人产生抗—HBs应答,如用小于30倍的剂量即0.1μg,抗—HBs应答明显下降到63%。本实验还证实,在471例低危险人群受试者中没  相似文献   

18.
本设备全部以国产元件制成,在实验室条件下以2450MHz的强微波照射鼠头0.72秒,大鼠脑温达到88.7±3.3℃,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97%,小脑中cAMP含量的死后变化也告消失。  相似文献   

19.
建立制备病毒灭活SD血浆的方法。血浆内加入 1%TNBP/ 1%TritonX10 0 ,30℃保温 4h后用反相层析和超滤去除血浆中的TNBP和TritonX10 0。在 30℃保温 15min后血浆内脂包膜病毒全部被杀灭。超滤后的血浆内TNBP和TritonX10 0的含量都低于 5mg/L。SD血浆蛋白含量的改变都在准许的范围内。建立了一种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74年以来,没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红十字输血站中心实验室(CLB)也进行了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1975年,制成了一小批只适于实验目的而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每1ml(CLB—1)含吸附于氢氧化铝的0.15ugHBsAg。这种疫苗的制备是先进行HBsAg的纯化,然后把纯化物煮沸(101℃—104.5℃)90秒,以及巴斯德法消毒65℃,10小时。免疫原性研究是在家兔体上进行,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在3只未免疫的猩猩以及4个未免疫的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所有的兔子和猩猩以及4个人中的3人产生了抗—HBs。对于每一个免疫的猩猩和人都未发现乙型肝炎的迹象和自身免疫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