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开放式吸痰法,实验组30例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排痰量优于对照组,吸痰后SpO2显著高于对照组,吸痰后48h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5,(4)
目的探讨不同负压对昏迷并发肺炎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以优化吸引方法。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5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50例昏迷并发肺炎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分别采用10.0~13.3kPa、20.0~26.8kPa、33.3~36.9kPa负压进行吸痰。观察吸痰前及吸痰后5min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记录痰液吸净时间及7天内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3种负压吸痰对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13.3kPa负压吸痰对血氧饱和度影响较小,气管黏膜损伤率低,但吸痰彻底时间较长;20.0~26.6kPa负压吸痰对血氧饱和度影响较小,气管黏膜损伤率低,吸痰彻底时间短;33.3~36.9kPa负压吸痰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大,气管黏膜损伤率较高,吸痰彻底时间最短。结论不同负压的选择对气管内吸痰病人的血氧饱和度、痰液吸净时间、气道黏膜损伤率影响大,临床护士应选择适宜的负压吸痰,最大限度降低吸痰导致对病人的不利影响,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邓金莲  胡惠华  张晓妹 《蛇志》2014,(2):254-25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对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进行细致管理。结果通过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环境清洁,加强营养等护理措施,减少了肺部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结论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抢救病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分层脉压情况及其它血压指标的特点.方法:集中体检唐山市3860名60岁以上老年人,将其脉压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60mmHg,60~80 mmHg,80~100 mmHg和>100mmHg,分析其脉压及其它血压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的特点.结果:在不同脉压层次,随着PP的增加,SBP逐渐增加,分别为132.3±17.6 mmHg、154.8±14.1 mmHg、173.5±15.6 mmHg、194.2±16.9 mmHg,MBP逐渐增加为82.7±13.2 mmHg、83.5±12.1 mmHg、82.6±13.5mmHg、82.1±12.1 mmHg,各组间比较差异著有显著性(P<0.001),而DB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老年人PP的增宽与SBP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对185例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来表示,并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结果:与脉压<65mmHg的患者相比,脉压≥65mmHg的患者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和Gensini积分显著增高(P<0.01).与PPI<0.500的患者相比,PPI≥0.500的患者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和Gensini积分亦显著增高(P<0.01).结论:PP和PPI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浓度的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颅内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颅内高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观察组,每组各52例。在持续监测颅内压(ICP)的情况下,实验组、观察组分别给予233.3 m L的3%HS、29.9 m L的23.4%H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钠(Na+)、钾(K+)、渗透压、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及半年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0 min时ICP显著低于治疗前,而MAP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实验组治疗后240 min、300 min时ICP显著低于观察组,120 min、240 min、300 min、360 min时MAP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 d、6 d血N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 d、3 d、6 d的渗透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K+、Cr、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同期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半年后死亡6例(11.5%),预后不良14例(26.9%),预后良好32例(61.5%),观察组死亡8例(15.4%),预后不良20例(38.5%),预后良好24例(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和23.4%两种浓度的HS均能安全迅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P,且均有明显的扩容效果,但低浓度HS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纪考云 《蛇志》2014,(4):415-416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评分为3~7分的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障碍。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关键[1]。由于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原本湿化的作用减弱,气道分泌物易形成痰痂,影响正常通气[2],同时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大量脱水剂的应用也加重气道的干燥程度,加重肺部感染的机会。而合理的气道湿化是一种物理疗法[3],可保持纤毛运动、稀释痰液和廓清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湿化方法较多,而湿化液也  相似文献   

8.
间断下体负压暴露方式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反复下体负压锻炼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以期筛选最佳的负压锻炼方式。方法:27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进行-5.33kPa8min(A组)、6.67kPa4min(B组)、6.67kPa8min(C组)的下体负压锻炼后累积应激指数(CSI)、总耐受时间(DNP)较锻炼前显著提高,A、B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下体负压暴露时的心率较平静状态显著升高,收缩压显著降低,舒张压无显著变化。结论:经过-6.67kPa/d8min连续8d的间断下体负压可以显著提高下体负压耐力。  相似文献   

9.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监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感染的鉴别诊断应用。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诊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0例伴有肺部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40例为未感染组,在感染当天检测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感染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后,根据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在感染后3 d、感染后7 d时分别对PCT、hs-CRP水平进行检测。在感染当天,感染组PCT、hs-CRP水平均比未感染组高((3.85±0.51)ng/m L比(0.53±0.15)ng/m L,(61.23±17.34)mg/L比(50.12±13.12)mg/L)(p0.05);在感染组患者中,24例患者感染好转,感染后3 d、感染后7 d时,PCT、hs-CRP水平均比确认感染当天得到降低(p0.05);另外16例患者感染持续,在感染后3 d、感染后7 d时,PCT、hs-CRP水平均发生持续性升高,与确认感染当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hs-CRP的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有利于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10.
简清 《蛇志》2017,(2):234-235
<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危急且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死残率较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且不能自行进食,胃肠外营养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能量及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因此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苏醒、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免疫功能及促进脑功能恢复等有重要意义~([1])。而早期营养支持方案的选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也至关重要~([2])。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单侧或以单侧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何种手术方式更适宜处理手术中出现的急性脑膨出。方法:对我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以单侧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且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5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单、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患者颅内压(ICP)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评分的影响。结果:单侧去骨瓣减压患者29例,分为恢复良好组(GOS 4-5分,n=6),不良组(GOS 2-3分,n=9)和死亡组(GOS 1分,n=14);双侧去骨瓣减压患者23例亦分为恢复良好组(n=6),不良组(n=12)和死亡组(n=5);两种减压术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单侧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均明显降低ICP(P<0.05),但双侧减压的存活组其术后ICP(17.2±4.2 mmHg)显著低于单侧减压的存活组(25.0±5.4 mmHg)(P<0.05)。结论:对以单侧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同次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较单侧减压更能有效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所致高颅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密闭式和开放式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效应.方法:选择我院机械通气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密闭组和开放组,密闭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时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痰,开放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痰.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发生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密闭组呼吸道粘膜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1),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效果方面显著优于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气道护理工作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家兔在-20、-40、-60mmHg下体负压下心输出量、心搏量、心率、血压以及心电图、脑电图、视网膜电图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心搏量与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在-60mmHg下作用10分钟两者可下降到负压前对照值的15%。心率大多数加快,以代偿心输出量的下降。如出现持续性心率过缓和心律不齐,标志代偿失调。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均呈规律性下降。根据血压反应可将动物分为耐力良好、尚好、较差三种类型。心电图变化主要表现为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氧特征,并伴有高尖状P波。脑电图出现缺氧性慢波、波幅降低。视网膜电图的b波波幅逐渐下降,持续期缩短,80%以上有b负波,这些变化可能与脑部及视网膜供血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覃秀旺 《蛇志》2014,(1):122-124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外伤院前急救的处置与护理方法,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7~45min,平均(19.8±5.6)min;现场急救后返院时间为10~40min,平均(15.3±4.1)min。评价预后情况显示,预后良好16例,占25.40%;中残26例,占41.27%;重残14例,占22.22%;死亡7例,均为接诊时患者已出现脑疝、脑干受压不可逆,死亡率为11.11%。结论院前急救及时、处置方法正确有效、生命通道畅通是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0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过程中进行24h血压监测,总治疗8周为一疗程。结果:研究组4周末和8周末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5%和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75%和8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收缩压平均下降(29.0±3.2)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5.3±2.3)mmHg,对照组则分别下降(18.5±2.8)mmHg和(9.0±2.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的24h、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脉压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且对心脏具有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包剥离术对老年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钠素(ANF)与内皮素(ET)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3例,患者均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应强心、扩血管药物,实验组患者行心包剥离术,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ANF、ET、血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NF、ET、舒张压以及脉压水平均下降,收缩压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ANF、ET、舒张压以及脉压水平较低,收缩压水平较高(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心包剥离术能够降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ANF、ET、舒张压以及脉压水平,升高收缩压水平,临床疗效较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脊液中代谢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高分辨率质子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检验创伤性颅脑损伤对脑化学物质和代谢的影响。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组(n=6),损伤后的脑脊液分析脑代谢的变化,并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n=6)相比较。结果:与轻型,中型颅脑损伤组相比,发现了乙酰乙酸,尿酸,3-硝基酪氨酸升高的证据。3组脑脊液中乙酰乙酸,尿酸,3-硝基酪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颅脑创伤后脑脊液中乙酰乙酸,尿酸,3-硝基酪氨酸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升高越明显则病情越严重。说明乙酰乙酸,尿酸,3-硝基酪氨酸可作为颅脑创伤病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应用0.45%盐水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湿化气道,观察组49例给予0.45%盐水湿化气道,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后的疗效、脑组织循环功能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痰液粘稠情况比较,观察组Ⅰ度、Ⅱ度的痰液粘稠患者高于对照组,Ⅲ度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痰后PaO2、SaO2水平明显升高,PaCO2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6.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45%盐水湿化气道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通气功能,调节痰液粘稠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脑组织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IL-6及S-100B水平变化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特重型损伤组、重型损伤组、中型损伤组和轻型损伤组,每组25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5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血清IL-6及S-100B水平,并分析IL-6及S-100B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后第1、3、5、7、14天患者血清IL-6及S-100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检测时间,损伤程度越重的患者其血清IL-6及S-100B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损伤程度颅脑损伤患者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血清IL-6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损伤程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水平在损伤后第1天开始上升,第3天达到高峰,第5天开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和S-100B水平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呈负相关(rIL-6=-0.812、-0.770,rS-100B=-0.767、-0.831,P0.05),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76、0.791,P0.05)。结论:血清IL-6和S-100B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对颅脑损伤程度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预示着不良的神经功能预后和极高的死亡率,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研究热点,可采取高渗性脱水,亚低温疗法,巴比妥昏迷治疗及外科手术干预等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由于亚低温治疗会增加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巴比妥类药物副作用较大,现均已少用。近来研究发现,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压、脑组织氧分压并指导临床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与改善预后。也有研究发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顽固性颅内高压与神经功能预后较差有关。目前关于颅内高压治疗的最佳方案仍存在争议,未来还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规范化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预防继发性颅脑损伤,降低颅内压。本文就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