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文 《蛇志》2009,21(1):15-16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行气导滞汤配合针刺穴位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健脾行气导滞汤配合针刺穴位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54例,并设对照组51例。治疗1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2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6%。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u=2.2087,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健脾行气导滞汤配合针刺穴位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ICC(胃肠道间质细胞)和Cx43(缝隙连接蛋白)在半夏泻心汤治疗豚鼠糖尿病胃轻瘫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机制。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并建立糖尿病胃轻瘫豚鼠模型。处死豚鼠并取材胃标本后免疫组化染色标记c-Kit和Cx43抗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实验各组豚鼠ICC和Cx43的数量及变化,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能明显增加糖尿病胃轻瘫豚鼠ICC的数量,并能修复其受损的超微结构;半夏泻心汤治疗组Cx 43阳性表达密集分布在胃体和胃窦部环形肌层中,阳性表达的强弱与ICC的阳性分布具有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结论:ICC的数量显著减少并发生变性是发生糖尿病胃轻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能明显增加豚鼠ICC的数量并修复其受损结构,进而增强其胃动力并恢复功能,从而起到治疗豚鼠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研究提供合理的平台.方法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方法建立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血糖、胃排空、小肠传输速率.结果 ①模型组大鼠于造模后均出现糖尿病症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模型组大鼠胃内色素残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小肠传输速率显著慢于对照组(P<0.01).结论 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10周后能成功诱导出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临床选择糖尿病胃轻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红联合红霉素治疗组,每组各38例,治疗四周实验结束观察疗效,并于试验前及结束时分别留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达到89.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4.7%(P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实验前两组相似(P0.05),但实验结束后均明显下降(P0.001),且联合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更低。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有效率近90%,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反应状态,改善患者并发症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进腹部术后胃瘫病人康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52例术后胃瘫病人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疗法即肠内营养,饮依调理、血糖和电解质监测。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捏脊与按摩疗法。两周为一疗程,均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x2检验)。结果:观察组于治疗四周内胃肠功能全部恢复,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捏脊与按摩是促进腹部术后胃瘫病人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液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机制。方法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制作脾虚模型,然后停用番泻叶,通过控制饮食和饮水制备脾虚便型。治疗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给予无菌水灌胃。结果在体重影响方面,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三组对比,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功能方面,三组对比,治疗组有极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能增强脾虚便秘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延髓多巴胺能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实验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空白)组、糖尿病胃轻瘫模型(模型)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穴(足三里)组和模型组+电针非经非穴(非经非穴)组(每组8只)。模型制备采用腹腔注射5%四氧嘧啶和熟地灌胃诱导的方法。实验3周后取大鼠延髓进行抗TH和抗GFAP的单一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记数TH和GFAP在延髓内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实验组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集中表达于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内,有明显的定位特点;高倍镜下观察到TH阳性神经元周围有大量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包绕。各组TH和GFAP表达以模型组最高;而足三里组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31.3±4.4→16.8±3.2),GFAP阳性产物表达明显降低(113.8±7.6→95.4±8.4),且它们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调节糖尿病胃运动功能障碍大鼠与其调控延髓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DG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控制、体育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至基本达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片治疗,5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连用6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肠溶片0.25g/次,1次/d,口服,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的变化,并比较评估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5%vs 82.61%,χ2=5.1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不良反应3例(6.52%)和5例(10.87%),均为腹泻,症状相对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其作用机制与其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肠球菌和肠杆菌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降糖通脉胶囊联合运动锻炼对老年肥胖患者肥胖指标、抑郁情绪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120例老年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观察组加用降糖通脉胶囊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肥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抑郁评分。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对照组为83.8%(5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 p0.01);观察组BMI、WHR、腹围及股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59.15±9.51)比(55.12±4.36), t=7.03)、心理功能((72.25±3.18)比(65.08±5.31),t=8.36)、社会功能((70.14±8.57)比(68.00±6.46), t=6.38)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FBG ((6.5±1.4)mmol/L比(8.2±1.7) mmol/L, t=8.05)、2hPG ((8.6±2.1) mmol/L比(11.3±2.5) mmol/L, t=7.84)、HbAlc ((5.1±1.0)%比(6.4±1.5)%, t=6.3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 ((9.35±2.21)比(11.43±2.08), t=7.31)、HAMD评分((9.09±2.38)比(11.53±3.31), t=8.35)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降糖通脉胶囊联合运动锻炼治疗老年肥胖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糖降脂,降低肥胖指标,改善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各组分别16只。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大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后建立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建模第10天起,莫沙必利组大鼠给予莫沙必利注灌胃治疗。建模30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水平、胃残留率,通过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各组胃窦ICC的相对数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而给予莫沙必利后胃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胃电图波幅和频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P0.05),而给予莫沙必利后胃电图波幅和频率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ICC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P0.05),而给予莫沙必利后胃窦ICC有所增加(P0.05)。结论:莫沙必利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胃动力,可能与其增加胃窦Cajal间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瘦素(Leptin)、内脂素(Visfa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动态血糖、胰岛细胞功能、血清RBP4、Leptin和Visfatin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58±1.30)mmol/L vs.(7.47±1.44)mmol/L,(9.20±1.22)mmol/L vs.(10.36±1.31)mmol/L,(5.23±0.46)%vs.(5.88±0.62)%](P0.05);观察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S)、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日平均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3±1.26)mmol/L vs.(8.58±1.59)mmol/L,(3.39±0.42)mmol/L vs.(5.21±0.69)mmol/L,(90.34±2.40)%vs.(82.01±2.15)%](P0.05);观察组胰岛素β细胞(HOMA-β)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低于对照组[(53.84±6.20) vs.(41.85±5.03),(2.84±0.40) vs.(3.72±0.72)](P0.05);观察组血清RBP4、Leptin、Visfatin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0±1.20)mg/L vs.(10.57±1.65)mg/L,(8.23±1.42)μg/L vs.(10.84±1.79)μg/L,(17.40±2.42)μg/L vs.(24.03±3.06)μg/L](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头晕、低血糖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由于单用阿卡波糖的患者,其可显著患者降低血糖水平和改善IR,其内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RBP4、Leptin、Visfatin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磨汤对脾虚便秘疗效、肠道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18只实验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对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后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进行小鼠脾虚便秘造模。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均用无菌水灌胃,治疗组用四磨汤口服液灌胃,共7 d,然后采集肠道内容物,分析肠道菌群及酶活性。结果模型组自然恢复后,肠道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真菌)、纤维素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大肠埃希菌数和真菌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细菌总数显著增加(P0.01),乳酸菌显著减少(P0.05),双歧杆菌数目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蛋白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平衡,调整肠道酶活性来治疗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四磨汤对厌食症患儿神经肽Y(NPY)和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儿童厌食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纠正以往不良饮食习惯及予以健胃消食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四磨汤治疗,连用6周。其中酪酸梭菌活菌散1.0g/次,2次/d,温开水冲服;四磨汤口服液10mL/次,2~3次/d。对照组患儿加用单用四磨汤治疗,其用法及疗程与观察组相同。分析与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清NPY及MTL指标变化,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随访半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血清NPY和MTL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χ~2=5.14,P0.05)。对治疗有效者随访半年,观察组39例中复发8例,对照组32例中复发14例。观察组复发率(20.51%)明显低于对照组(43.75%)(χ~2=4.44,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四磨汤治疗儿童厌食症的近期疗效显著,增强患儿食欲,提高患儿体重,且其中远期疗效亦较佳,可减少其复发率,作用机制与其能提高血清NPY和MTL指标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究EB病毒感染导致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以期为EB病毒感致IM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80例EB病毒感染导致IM患者以及40例体检正常儿童,将确诊未开始治疗的IM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处于恢复期的IM患者设为治疗组(40例),将体检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检测淋T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以及CD4~+/CD8~+比值,并比较3组观察对象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研究显示观察组CD3~+与CD8~+分别为(0.75±0.13)、(0.45±0.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53±0.09),(0.26±0.09))、治疗组((0.57±0.10),(0.30±0.10)),观察组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IL-6、IL-8分别为(16.34±4.22)pg/m L、(17.96±4.32)pg/m L,显著高于对照组((9.32±3.21)pg/m L、(10.12±3.10)pg/m L)、治疗组((10.32±3.32)pg/m L、(10.78±3.16)p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可得EB病毒感染后患儿体内CD3~+与CD8~+显著升高,打破CD4~+/CD8~+平衡,免疫功能失常是IM发病的重要原因,对于探究免疫功能的变化对IM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吡格列酮治疗,治疗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以及糖化血糖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标包括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炎症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2 h PG、Hb A1c分别为(6.19±2.24)mmol/L、(8.30±2.48)mmol/L和(6.01±1.23)%,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INS和HOMA-IR分别为(6.60±1.92)m IU/L和2.08±1.00,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和TNF-α分别为(6.12±1.67)ng/L、(62.65±10.30)ng/L和(83.16±16.55)ng/L,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炎症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euro-2a)细胞株用于A型肉毒毒素重链(Bo NT/A HC)体外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体外培养1~5 h的Neuro-2a细胞和经A型肉毒毒素(Bo NT/A)重链作用的Neuro-2a细胞(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后随机分为对照组、0.01 nmol/L组、0.1 nmol/L组、1 nmol/L组和10 nmol/L组),进行Bo NT/A HC相关受体的检测,观察Bo NT/A HC作用不同时间(24、48及72 h)后Bo NT/A HC对细胞突起生长状况的影响,包括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细胞突起的长度以及突起总数。数据经Graph Pad Prism 5.0 One-way ANOVA分析。结果体外培养后Neuro-2a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突触囊泡蛋白2(SV2)和低亲和力的三涎酸神经节苷脂亚型1b(GT1b)受体。与对照组相比,Bo NT/A HC能明显促进Neuro-2a细胞突起再生及突起长度增加,其中0.1nmol/L Bo NT/A HC作用24 h后突起的Neuro-2a细胞百分比为(20.61±4.87)﹪高于对照组[(15.27±3.56)﹪,F=37.7,P0.001]、神经突起的总数量为(2.18±1.24)个高于对照组(1.68±0.99)个,(F=9.54,P0.001)、平均突起的长度为(38.76±38.11)μm,与对照组(23.38±27.13)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Bo NT/A HC的浓度增加为1、10 nmol/L时,有突起的Neuro-2a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08±5.27)﹪和(12.65±5.65)﹪,神经突起的总数量分别为(1.65±0.85)个和(1.64±0.85)个、平均突起的长度分别为(33.75±39.11)μm和(18.95±21.71)μm,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作用时间的延长(48 h和72 h)0.1 nmol/L组有突起细胞的百分比、细胞突起的长度以及突起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10 nmol/L组中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euro-2a细胞可用于Bo NT/A HC体外研究的细胞模型,Bo NT/A HC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0.1 nmol/L)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10 nmol/L)时呈现抑制。  相似文献   

17.
探讨糖尿病胃平滑肌细胞线粒体途径与胃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糖尿病胃轻瘫的相关发病机制。本研究将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选择血糖正常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造模前禁食12h,自由饮水,模型组大鼠用0.1mmol/L柠檬酸缓冲液配制的2%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尼可地尔配合经皮冠介入治疗(PCI)手术在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高龄STEMI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尼可地尔配合PCI手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PCI治疗,观察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等指标。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为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CTFC为(23.19±7.33)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分别为(47.21±5.83) mm和(27.36±4.81) m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70.03±7.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 (cTnI)分别为(610.40±103.22) ng/L、(201.33±38.20) U/L和(2.81±0.93) 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ST段完全回落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尼可地尔配合PCI手术治疗高龄STEMI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水平和心功能,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柴胡疏肝散治疗FD疗效显著,其机制与促胃动力有关。本研究通过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多潘立酮组,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采用改良夹尾刺激法制造FD大鼠模型,于造模同一天分别使用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水煎剂(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16 g/m L,0.32 g/m L和0.64 g/m L)、多潘立酮(0.30 mg/m L)进行灌胃,持续4周后,测定胃排空率,透射电镜观察胃窦ICCs超微结构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SCF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窦SCF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c-Kit)阳性ICCs表达,以探讨柴胡疏肝散促胃动力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显著减低(p0.05),超微结构可见ICCs数目减少,体积变小,细胞器减少或变性,线粒体肿胀甚至空泡化,与周围细胞和神经纤维末梢之间的网络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及破坏,血清SCF含量显著减少(p0.05),胃窦SCF与c-Kit阳性ICCs荧光强度均减弱(均p0.05);(2)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多潘立酮组胃排空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ICCs超微结构较为正常完整,血清SCF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胃窦SCF与c-Kit阳性ICCs荧光强度均增强(均p0.05);(3)与多潘立酮组比较,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胃排空率显著升高(p0.05),血清SCF含量显著升高(p0.05),胃窦SCF与c-Kit阳性ICCs荧光强度均增加(均p0.05);(4)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组间比较,胃排空率、胃窦SCF与c-Kit阳性ICCs荧光强度的影响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各浓度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柴胡疏肝散促胃动力机制可能与上调SCF的表达,促进ICCs的增殖分化,改善ICCs超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0.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5例,根据患者最终选取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57),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出血量等,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IL-6水平;随访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和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FACT-G)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除数目分别为(224.19±45.28)min和(24.59±3.0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01.02±40.47)m L、(2.19±0.50)d和(17.01±5.11)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 IFN-γ、TNF-α和IL-6分别为(40.01±9.91)pg/m L、(17.30±6.43)pg/m L和(14.01±4.22)p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IL-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94%、87.10%和80.6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3年和5年FACT-G评分分别为(65.37±10.03)分、(75.28±12.13)分和(84.46±12.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患者全身免疫系统干扰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