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武云飞  谭齐佳 《动物学报》1991,37(2):135-152
本文以作者大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提出青藏高原鱼类6科26属114种的名录及各水系间鱼类共有属种的比较图。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单纯性与复杂水系的概况,进而找出青藏高原与新疆等干旱地区间的鱼类区系和高原内部各水系间的鱼类区系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通过分布特征的分析确定青藏高原鱼类分布的三大特点,即在外泄河流上有明显的地理分界;在东南外围水域中呈点状分布,在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地带性。最后,基于区系特征的分析,联系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鱼类化石资料,探讨了形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地史原因。认为适应于温暖水域生活的原始鲃类和鳅类,在早第三纪时已广布于东亚和中亚地区。青藏高原现代鱼类区系不是由一个起源中心辐射或跨阻传布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三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产生隔离,导致青藏高原鱼类与其它地区鱼类的分离而形成的,其分别是:1.喜马拉雅地槽闭合引起“西康群山”再次隆起构成中亚与东亚鱼类区系的分离;2.喜马拉雅山隆起引起中亚与南亚鱼类区系间分离;3.阿尔金山等山脉再度隆起构成中亚地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分离,最后完成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鱼类区系的雏形。 此外也论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东部分界线实际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特有鲤科多倍体鱼类(裂腹鱼类)的起源和物种分化研究有助于探讨鲤科鱼类物种分化和青藏高原隆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和核基因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关系,并以此来追溯裂腹鱼类多倍体的起源及其物种分化.倍性水平的祖先状态重建结果显示,鲤亚科是二倍体起源的,而裂腹鱼类是四倍体起源.研究还发现,在适应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鲤亚科鱼类物种分化速率发生了两次明显改变,而且这些分化速率变化都发生在青藏高原特有鱼类的分支中.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特有的多倍体化裂腹鱼类包含了两个独立起源的类群.裂腹鱼类的物种分化与晚第三纪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其中,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中期的裂腹鱼类适应性分化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相关;中新世中期到更新世早期的物种分化基本同晚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阶段相一致;而更新世以来裂腹鱼属(Schizothorax)的物种分化则和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的昆仑-黄河运动及共和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由知名鱼类学家成庆泰、郑葆珊两位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张志强、高锋)出版的《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于1987年2月问世了。这是继1964年出版的《中国鸟类系统检索》和1986年出版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之后的又一中国脊椎动物系列检索工具书。它以检索表形式较完整地总结了我国鱼类分类学工作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水产、鱼类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了集约而又系统的参考资料。如果说朱元鼎1931年所著《中国鱼类索引》是我国鱼类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则本书该是第二块里程碑。 我国幅员辽阔,海域宽广,孕育着极为丰富的鱼类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被开发和利用,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即我国倒底有多少种鱼?过去先说二千种,后说二千余种,谁也说不准。本书作了明确的回答,共有2831种,分隶1077属、282科、43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鱼类的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着特殊的鱼类多样性.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类群,其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密切相关;高原鳅属鱼类和鮡科鱼类也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重要成分.高原鱼类在藏族人民中有着自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很多地方群众"敬鱼为神".目前,青藏高原地区的鱼类面临着过度捕捞、环境破坏和外来鱼种的威胁,资源量明显下降,亟待有效地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本地区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塑造受到其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 许多起源于高原的物种甚至现代广布类群祖先的洲际扩散也由其驱动。在中生代时期, 青藏高原今天所处的地区覆盖着广阔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叠纪海相沉积中产有鱼龙和旋齿鲨等脊椎动物化石。至侏罗—白垩纪, 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 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 恐龙等爬行动物则在湖边活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一些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发现, 表明当时青藏地区内部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之间可能有水系连通。随着这一地区地势隆起幅度显著升高, 环境变干、变凉, 致使喜暖鱼类终于在此绝迹, 并转换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青藏高原的快速上升导致季风气候加强, 中亚内陆地区的气候持续走向干旱, 中国西部的中新世动物群主要由耐旱的草原型哺乳动物组成, 还有耐旱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共生。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最终达到现代的高度, 其气候环境已具有冰冻圈的特点, 成为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2.6 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今天的水平, 已经适应了冰冻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 成为现代动物多样性的基础。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大规模的环境变化, 这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地貌演化引发并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格局, 促进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位和东部界线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发生的鱼类区系的变化过程,和高原鱼类区系演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这一鱼类区系的分化直接反映了高原隆升事件,并应当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得到客观反映,即将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划单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造成古北区、东洋区分化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全球性气候变冷在时间上相近、波及的范围都巨大,共同促成了欧亚大陆古北区、东洋区和青藏高原区特有类群的分化,作为对这些地史事件反映的青藏高原区、古北区和东洋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该具有相同的地位.另外,依据高原鱼类的分布范围和青藏高原对非高原鱼类的阻碍作用,讨论了青藏高原的界限及其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7.
云南鱼类名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陈小勇 《动物学研究》2013,34(4):281-343
该文在《云南鱼类志》等文献基础上,参照最新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成果,对云南鱼类名录进行整理,对各分类阶元、水系进行统计,并列出了云南鱼类分布及主要参考文献。至2013年,云南省共记录鱼类13目42科198属620种,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1583种)的39.17%,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土著种586种,外来种34种,云南特有种254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共6科66属152种。云南六大水系按鱼类物种数排列依次为:珠江水系202种,澜沧江水系183种,金沙江水系142种,红河水系120种,伊洛瓦底江水系84种及怒江—萨尔温江水系77种。云南省境内分布有各类珍稀濒危鱼类99种,其中,保护鱼类23种(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及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1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共43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的共73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各类濒危等级的共50种及列入CITES附录Ⅱ的共3种。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南拉河鱼类组成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2008年1月和5—6月对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中缅界河——南拉河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从野外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得知,南拉河共有鱼类42种,隶属4目14科34属。鲤形目的鱼类最多,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64.3%;鲇形目和鲈形目均为6种,占总种数的14.3%;合鳃鱼目2种,占总种数的4.8%。其中,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疑似分布种类——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angsei)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南拉河鱼类区系是以喜温的“老第三纪类群”中的热带河平原鱼类为主要成分的,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鱼类区系类型;以底栖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居多。导致南拉河鱼类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由林浩然院士和张勇、卢丹琪、李水生完成的译著《鱼类应激生物学》(ISBN 978-7-306-06706-7)已于近日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为美国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鱼类生理学"系列专著中的第35卷《鱼类应激生物学》(Biology of Stress in Fish)。它全面收集和总结了近三十多年来在鱼类应激生物学方面发表的科学著作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一、对应激的综合性论述—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的生理特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四川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调查及新鱼种的发现》课题通过鉴定《四川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调查及新鱼种的发现》课题,首次使用形态学、资源学、分子遗传学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珍稀鱼类进行研究,丰富了鱼类学宝库;将DNA指纹技术用于鱼类分类学研究,开...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鰋鮡鱼类(鲇形目:鮡科)的隔离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认为喜马拉雅地区  鱼类的物种分化过程与青 藏高原的隆升有直接的关系,并可用隔离分化假说加以解释. 鱼类的祖先与目前 广布的纹胸 属鱼类和/或 属鱼类相似.在Tethys海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的初期,纹胸 属鱼类或经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更新世后,随着碰撞的 加深,青藏高原逐步隆起并造就了山区水系的急流环境,  鱼类就是在这种环境因 子的压迫下从类纹胸 属鱼类产生的.目前跨喜马拉雅山分布的原 属就是  鱼类 中最原始的种类.在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过程中,随着该区域水系的发育,类似原 的 祖先被隔离在不同的河流中,从而导致了该类群物种的分化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 成.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植被调查与制图一直是青藏高原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我国多次开展青藏高原植被考察活动,在植被制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读对青藏高原植被考察及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制图范围包括青藏高原的、使用比较广泛的植被图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植被调查样点数据,与多幅植被图在数据一致性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植被调查的历史久远,但系统、科学的青藏高原植被调查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期间获取了大量植被调查数据,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图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4,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集(1:1,000,00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是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应用最为广泛的3幅植被图,《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是基于现阶段植被调查数据制作的青藏高原植被图。但是这4幅图在植被分类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图件之间的可比性。(2)对比发现, 4幅植被图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面积较大的植被型组,如森林和草本植被,在植被图之间的一致性较高;但面积相对较小的植被型组,...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首次发现于柴达木盆地早渐新世晚期至晚渐新世早期(距今27~29 Ma)的鲤科鱼类化石。材料包括咽骨、咽齿、匙骨、腹鳍骨及一些零散的鳍条。咽骨及咽齿化石与原始鲃亚科鱼类及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鱼类的相似;腹鳍骨化石与原始鲃亚科鱼类的更相似。鲃亚科鱼类现今分布于北纬35°以南的亚洲、欧洲南部及非洲北部;裂腹鱼属鱼类分布局限于青藏高原东、南、西面的边缘区域,在柴达木盆地没有分布。柴达木盆地水系现生鱼类仅见适于高寒环境的高度特化等级的裂腹鱼亚科鱼类及鳅科高原鳅属鱼类,鱼类组成与早渐新世晚期至晚渐新世早期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龙窝湖斜颌鲴生态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22-127
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流域(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条战线在改革开放的精神鼓舞下,均出现蓬勃的兴旺景象。科技战线也不例外,表现在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中国条鳅志》可算是鱼类专著中的姣姣者之一。 《中国条鳅志》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2.3万余字,著者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中  相似文献   

16.
《动物学研究》2013,(4):250+344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由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资助兴建,是集物种保护、繁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土著特有鱼类迁地保育研究基地。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是云南省首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科研  相似文献   

17.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2016,24(5):495-1212
正《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编研过程中汇集了全国200多位专家的智慧,覆盖了中国除海洋鱼类外的全部4,357种脊椎动物,是迄今为止评估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脊椎动物生存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本期的7篇文章论述了中国内陆鱼类(曹亮等,2016)、两栖类(江建平等,2016)、爬行动物(蔡波等,2016)、鸟类(张雁云等,2016)和哺乳动物(蒋志刚等,2016b)红色名  相似文献   

18.
王帅 《化石》2013,(1):20
2013年新年伊始,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中国古动物馆举办了首场特展——史前鱼类"登陆飞天"之谜特展。这一特展在公众面前展现了史前鱼类神秘的故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史前鱼类登陆之旅(相关知识参见本期《化石》杂志第2页);(二)史前鱼类"飞天"之谜(相关知识参见本期《化石》杂志第5~6页)。以上特展将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一段时间,并与之后将举办的我国史前5亿年前~1.2亿年前  相似文献   

19.
1981—1983年,我们在拍摄、编写《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时,从广西采集一批鱼类标本,经鉴定其中有二新种。  相似文献   

20.
<正> 盔甲鱼类是东亚特有的一类无颌脊椎动物化石,仅发现于我国及越南北方,其中的大庸鱼和锥角鱼是中国及欧亚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近年来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但是,迄今一直未有这方面的综合性著作。本文介绍的《中国志留纪及泥盆纪盔甲鱼类的新发现》(以下简称“新发现”)一书是关于盔甲鱼类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地理及生物地层学等方面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作者潘江先生,是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