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Pemphigidae)肚倍蚜虫(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寄生于漆树科盐肤木属青麸杨(Rhus potaninii)叶上,刺激叶细胞增生,形成虫与叶的共生体——虫瘿。将虫瘿加工后,提取的单宁酸,被广泛地用于国防、医药、食品工业。五倍子主产于我国,1950—1982年平均收购量为3500t,国内年需求量为1.1×10~4t,产量低于需要。过去  相似文献   

2.
肚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蚜虫和寄主的协同共生,本文研究对肚倍蚜迁飞具有引诱效应的相关寄主植物挥发物组成状况。在湖北竹山县3处不同海拔高度分别采集春迁蚜主要迁飞阶段的冬寄主美灰藓和夏寄主青麸杨自然状态挥发物,并以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联用法分析其化合物成分。结果表明,冬春交替时期,受相关寄主植物中挥发性次生代谢物释放诱导,肚倍蚜集中从冬寄主向夏寄主迁飞;各寄主挥发物样品中检出的萜烯类成分均在总含量中占最大比例,当迁飞进程由初期进入高峰期、末期时,α-蒎烯等较高含量萜类在夏寄主青麸杨挥发物中占比更为突出。在3个采样点,均是青麸杨挥发物中萜烯所占比例相对美灰藓更高,迁飞初期即超过50%,至高峰期及末期更扩大占比,成为主导类化合物。此外,由于气温原因,在相对较低海拔处,萜烯类的挥发优势效应更凸显,春迁蚜的迁飞进程可相对更早发生。  相似文献   

3.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在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五倍子树植物叶背上的虫瘿,自然放养五倍子产量很低,近年来我们试验用盐肤木“矮丰8号”优株密植,按宽窄行定植,行距1×2米,株距1米,每亩定植500株。树高控制在2米以下,枝条开张控制在60厘米。矮化密植的优点是地面湿度和生态条件有利于蚜虫的冬奇主提灯藓、羊角藓的繁殖生长,为蚜虫越冬创造了最  相似文献   

5.
五倍子是倍蚜虫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属的青麸杨、红麸杨、盐肤木等几种植物的叶翅和小叶上形成的虫瘿。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和传统的中药材。随着对五倍子研究的深入,需求量的扩大,发展五倍子的生产,推行人工培育技术,对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sinica)的叶轴、叶翅或小叶上寄生取食,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虫瘿。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单宁酸,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是传统的中药和印染材料。中国是最早认识和利用五倍  相似文献   

7.
两种肚倍型蚜虫之两种同功酶及可溶性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朝亮  邓建华 《昆虫知识》1998,35(3):157-159
应用电泳分析方法,对青麸杨上幼锤形信子与长枣形倍子内蚜虫进行了酯酶同功酶、过氧化物同功酶及可溶蛋白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鉴定同为肚倍蚜可致瘿形成纺锤形与长枣形倍子。2种倍形内蚜虫在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功酶上有较大差异。相异系数分别为02571,0067。说明肚倍蚜种内已出现分化,不同变形体倍子内蚜虫在分子水平上已具有向不同生物型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青麸杨分泌道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育麸杨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青麸杨的分泌道是由14—41个分泌细胞围绕细胞间隙而成的腔道,分泌细胞外侧又被多层扁平的鞘细胞所包围。青麸杨的分泌道主要分布于根、茎、叶、花和果实的维管束的韧皮部内,此外,茎的髓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分泌道位于木质部脊处的薄壁组织内,排列成一圈。青麸杨各器官中的分泌道的发生方式一致,都是裂生方式起源的。  相似文献   

9.
记述蚜小蜂科1中国新纪录属——原蚜小蜂属Protaphelinus Mackauer,对该属模式种尼氏原蚜小蜂Protaphelinus nikolskajae(Yasnosh)作了重新描述,附有雌、雄形态特征及其蚜虫寄主照片。本研究的尼氏原蚜小蜂采自黑龙江五大连池,寄生火山杨Populus sp.上的远东枝瘿绵蚜Pemphigus borealis Tullgren。目前该属世界仅记载1种,是造瘿蚜虫瘿绵蚜科Pemphyidae瘿绵蚜属Pemphigus的专性寄生蜂。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11,54(2):157-178
昆虫对寄主植物之间的形态适应性是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植食性蚜虫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叶片的形态适应。选取寄生于禾本科、 杨柳科、 壳斗科和松科4科7属植物叶片上的26种蚜虫, 基于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测量并统计比较了37个形态特征及其种内变异。以克隆平均值为基础数据,选取与蚜虫取食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喙末端、跗节Ⅰ、Ⅱ和爪)为变量,分别得出无翅、 有翅孤雌蚜和所有蚜型3个聚类分支图,并将各种蚜虫的寄主植物科、 属分别对应到分支图上。结果表明:体型、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蚜虫的科间有一定差别, 喙末端、 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则在不同的寄主植物间存在差异; 在蚜虫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 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89%~26.08%。3个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蚜虫形成的分支基本对应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而杨一条角蚜Doraphis populi、三堡瘿绵蚜Epipemphigus imaicus和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matsumurai则处在较为特殊的分支位置, 那是因为前者为次生寄主型, 后两者均能产生虫瘿。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不同植物相同部位上的蚜虫存在形态特征的明显分异, 对应不同的寄主植物, 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形态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绣线菊蚜对苹果成熟/幼嫩叶片的选择性与适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绣线菊蚜对苹果不同叶龄叶片初始选择与定居选择的异同,明确成熟叶片与幼嫩叶片对绣线菊蚜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在研究绣线菊蚜对成熟叶片与幼嫩叶片选择性基础上,采用叶盘法饲养观察并组建了绣线菊蚜的年龄-龄期两型生命表.结果表明:绣线菊蚜喜欢在幼嫩叶片上产仔.其近距离降落选择与刺探取食选择存在差异,刺探取食选择是决定绣线菊蚜对同一寄主不同部位选择的关键.绣线菊蚜在成熟叶片上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幼嫩叶片,存活率也低于幼嫩叶片,其死亡主要发生在1龄、4龄若蚜及成蚜期.成熟叶片上的无翅蚜比例低于幼嫩叶片,且成蚜寿命、产卵量均显著小于幼嫩叶片.种群动态参数表明,绣线菊蚜在幼嫩叶片上具有很强的增长势能,而在成熟叶片上很难建立种群.  相似文献   

12.
蚜虫生活史类型及种型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已经有记录的蚜虫有二千数百种,其中有一部分是相当严重的害虫。在我国为害森林树木的有:松蚜Eulachnus rileyi(Williams),柏蚜Cinara thujafoliae Theo-bald,栎蚜Tuberculoides capitata Essiget Kuwana,杨蚜Chaitophorus populi Lin-naeus等等;为害於农作物的有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高梁蚜Aphis sacchari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东北农林蚜虫区系考察中发现下述蚜总科6种为我国首次纪录。群蚜科Thelaxidae1.样刻蚜Glyphina betulae(L.)寄主:巨桦及桦属二种植物。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中国毛蚜亚科Chaitophorinae1新纪录属——朗伯毛蚜属Lambersaphis Narzikulov,1961和1新纪录种——杨朗伯毛蚜Lambersaphis pruinosae(Narzikulov,1954)。该蚜虫在中国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石河子市,国外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文中记述了杨朗伯毛蚜无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绘制了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和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盐肤木(Rhus)属(广义)是漆树科中最多态最大的属,全世界分布有300余种,我国有20余种。本文报道了4种盐肤木属(Rhus)植物的染色体观察结果:1.盐肤木R.chinensis 2n=30,有0-5个B染色体存在;2.青麸杨R.potaninii 2n=30,本文为首次报道;3.火矩树R.typhiflua 2n=30;4.R.verniciflua 2n=30,但其中一个栽培品种为三倍体(2n=3x=45)。盐肤木、青麸杨为我国重要的倍子树,漆树是我国特种经济林木,火矩树为速生绿化风景树种,本文为进一步发掘利用及深入研究这些植物提供了细胞学依据。B染色体在木本植物中极少出现,在盐肤木中发现B染色体,对深入研究B染色体的起源、分布等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本文为Rhus属的分类问题提供了一些细胞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赵乐  贺屹成  李钢  党利红  霍科科 《生命科学》2022,(11):1421-1430
蚜蝇科昆虫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目前GenBank数据库共收录64种蚜蝇科昆虫线粒体全长基因组序列,涉及蚜蝇亚科(Syrphinae) 3族26种,管蚜蝇亚科(Eristalinae) 5族38种。本文总结了蚜蝇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概述了线粒体全基因组在蚜蝇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蚜蝇科系统发育关系,并提出今后蚜蝇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陈静  乔格侠 《昆虫知识》2011,(6):1743-1743
<正>鸡矢藤蚜Neoaulacorthum nipponicum(Essig&Kuwana)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活体橘红色,头部背面、附肢及腹管黑色。寄主植物为茜草科Rubiaceae鸡矢藤属(PaederiaL.)植物,包括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毛鸡矢藤(Paederia tomentosa)(Paederia scandens var.mairei)和(Paederia scandens var.maritima),主要在叶片及茎上为害。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四川、福建、台湾)、日本、韩国、泰国、爪哇、印度东北部等地区。主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品系Tx623B、Tx622B、Tx3197B、千三、晋五及杂交种的物理特性、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高粱理化特性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粱抗蚜品系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品系小、叶片薄、叶片表面光滑、叶片颜色浅。感虫后各品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不同品系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抗虫的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他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品系中表现稳定,酶活性变化幅度与叶片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抗蚜性间无相关性;在感蚜虫前,抗蚜品系及其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蚜品系,接虫后感蚜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抚顺煤矿琥珀中蚜虫一新科,斑毛蚜科Drepanochaitophoridae,一新属,斑毛蚜属Drepanochaitophorus Zhang et Hong,一新种,抚顺斑毛蚜Drepanochaitophorus fushunensis Zhang et Hong。标本采自煤矿中古城子组,时代属于老第三纪始新世早期。斑毛蚜科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斑蚜科、毛蚜科与斑毛蚜科之间的演化关系。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粉毛蚜属(Pterocomma)隶于蚜科Aahididae的粉毛蚜亚科(Pterocommatinae),目前全世界已知约30种,大都是杨柳科植物的害虫。我国正式纪录过的该属蚜虫只日本粉毛蚜Melanoxanthus salijaponicusShinji一种,但我们在工作中迄今未发现此种。 本文记述在我国发现的为害杨树和柳树的粉毛蚜共9种,其中包括5新种,2种在我国首次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