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4,13(1):162-166
巴鲵幼体的犁骨齿为位于内鼻孔间略呈“八”形的两列,其前端超出内鼻孔甚多。变态过程中.随着犁骨的生长.其上的犁骨齿前部向内侧弯成直角或锐角.因此,巴鲵属具有小鲵科中与众皆不相同的犁骨齿列型式.研究比较了巴鲵属模式种施氏巴鲵与北鲵属模式种中亚北鲵的国内外各数十号标本.包括二者的模式标本.将该二属的属征加以订正.费梁等认为巴鲵属为北鲵属的异名.可能与他们观察北鲵的标本较少(3号)以及误以为北鲵非繁殖期成体“以水栖为主,均有唇褶”所致.  相似文献   

2.
爪鲵骨骼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常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技术 ,以岫岩县三家子乡华山地区的爪鲵为材料 ,制作了爪鲵的骨骼标本 ,并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和形态学研究 ,探讨了爪鲵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结果表明 :爪鲵的犁骨齿呈两列短弧形 ,与北鲵属相似 ,但较北鲵属为长 ;爪鲵囟门大 ,舌骨无骨化现象 ,且末端变细 ,可作为爪鲵属是较为进化类群的证据之一 ;爪鲵椎骨为原始的双凹型 ,且具有拟肋骨 ,尾肋较少且短 ,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爪鲵骨骼系统的研究(图版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丽文  赵艳艳  梁传成 《四川动物》2004,23(3):172-177,i004
本文运用常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技术,以岫岩县三家子乡华山地区的爪鲵为材料,制作了爪鲵的骨骼标本,并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和形态学研究,探讨了爪鲵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结果表明:爪鲵的犁骨齿呈两列短弧形,与北鲵属相似,但较北鲵属为长;爪鲵囟门大,舌骨无骨化现象,且末端变细,可作为爪鲵属是较为进化类群的证据之一;爪鲵椎骨为原始的双凹型,且具有拟肋骨,尾肋较少且短,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1866)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亚目、小鲵科、北鲵属。国内以前无标本收藏,未见研究报道。 1989年9月1日,由温泉县88团敬英雄处获一幼体标本,9月6日我们在温泉县境内进行了考察,采到了成体和幼体标本及卵胶囊,并对其生境及生物学作了初步观察与研究。标本均保存在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现记述如下: 形态体细长。头扁平卵圆形,与体躯界线不很明显,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犁骨齿呈两短弧列,间隔较宽,舌圆大,舌周不粘连。体躯背部稍隆起,前正中具纵沟,始于头后终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尾动物分类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剑 《四川动物》2001,20(4):177-180
本文对有尾两栖类小鲵科Hynobiidae山溪鲵属、巴鲵属、小鲵属分类研究中的同物异名,以及属称的订正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我国山溪鲵属应为5种,无唇褶山溪鲵B.cochranae应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同物异名。巴鲵属是一个有效属称,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应为中国小鲵H.chinensis的同物异名,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naculatus可以暂定为秦巴北鲵Ranodon tsinoaensis的同物异名。黑抓异鲵Xenobius melanonychus是否有效种有待确定。  相似文献   

6.
根据采自广西都安县的16尾鲇类标本鉴定描记了鲇属鱼类1新种,即都安鲇Silurus duanensis sp.nov..新种具有下颌突出于上颌,背鳍条i-3,臀鳍条数较少;颌须长;犁骨齿带分成两片;胸鳍硬刺前缘有颗粒状突起,后缘有明显的锯齿;后鼻孔呈短管状,且呈圆形张开等综合特征.上述性状可区别于属内其他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鲵科一新属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59年至1981年,在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太行山等地区调查,发现小鲵科一种,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与已知小鲵科各属均有明显区别。现将商城标本与相近的小鲵属和北鲵属的主要特征对比如表1(图1—3)。 从表1可以看出,商城标本与相近的小鲵属和北鲵属都有显著区别,应为一个新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新乡师范学院。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犁齿鲷属鱼类一新种(鲈形目,鲷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采自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鲷科鱼类1新种,单长棘犁齿鲷Evynnis mononematos sp.nov.。新种的犁骨有数颗圆锥状小齿,为犁齿鲷属所特有的特征。其背鳍仅第3鳍棘末端呈显著的丝状延长这一特征可与本属已知种E.cardinalis和E.tumifrons相区别。  相似文献   

9.
1978年5月,笔者在陕西省太白县捕获四川哲罗鲑十数尾,在与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Hucho bleekeri Kimura的模式标本及地模标本核对时,发现Kimura(1934)的原始描述,在犁骨齿的描述上和模式标本不符。他写道:“犁骨颇扁,骨干不凹,前端有4个小齿,骨干无齿,但沿犁骨边缘排列有4个齿。”并以特征图示之。以致Берг(1948)、宫地等(1978)提出质疑,认为如果犁骨齿确像Kimura描述的那样,应该将其另置他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海蛇鳗科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纪录种(鱼纲,鳗鲡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南海蛇鳗科1新纪录属Echelus Rafinesque,1810和1新纪录种Echelus uropter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6).该属的特征为:尾鳍、胸鳍存在;背鳍起点在胸鳍后端之前;头部无额骨孔、眶后孔和上颞骨孔;鳃孔中等大;鳃膜骨条连于舌骨或上舌骨尖前.该种的特征:尾尖柔软;颌齿和犁骨齿颗粒状,带形;后鼻孔在上唇边缘外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浙江近海鲵属鱼类物种组成, 对采自舟山和温州近海共计411尾鲵鱼样品进行形态学测定, 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片段探讨其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浙江近海的鲵属鱼类为少鳞鲵和中国鲵, 两种鲵鱼形态特征鲜明, 鱼鳔形态差异明显。所测得的少鳞鲵和中国鲵COⅠ基因片段长度均为600 bp, 平均GC含量分别为46.6%和49.9%。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K2P), 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0, 两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1。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 中国鲵先和邵氏鲵聚为一支, 然后与少鳞鲵聚为一支, 再与其他鲵属鱼类聚类。研究结果明确了浙江沿海鲵属鱼类的物种组成, 并为探讨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基于COⅠ基因的鲵属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3月,作者在黔西北乌蒙山区大方县三元乡考察时,发现并采集小鲵雄性成体4只,经形态特征鉴定,以及与重庆巫山(GenB ank下载)标本进行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比对,确定为巫山巴鲵Liua shihi (Liu,1950)。迄今未见贵州省有巫山巴鲵的报道,为贵州省有尾类新纪录。本文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测量了相关形态学数据,为巴鲵属Liua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标本保存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寄生在大鲵肠道内隐殖科,隐殖亚科吸虫一新种,沐川新鲵居吸虫Neoandrincola muchuanensis sp.nov.并建立了新属,即新鲵居吸虫属Neoandrincola gen.nov.标本采自四川省沭县。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系。  相似文献   

14.
王淑芳 《昆虫学报》1989,32(3):357-360
本文记述横断山地区犁姬蜂亚科Acaenitinae一新属和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粗点姬蜂属Asperpunctatus新属 模式种:黑粗点姬蜂Asperpunctatus nigrus新种 本属主要特征:头:胸部均具粗而密的刻点或刻纹。唇基端缘中央具弱的突起;下唇外露部分长为宽的0.7倍;上颚二端齿几乎等长;后头脊完整。盾纵沟明显,其长超过中胸盾片的中部;胸腹侧脊抵达前胸背板后缘中凹处之下;小盾片稍隆起;并胸腹节基部  相似文献   

15.
小鲵科为亚洲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是现生有尾目10科中第三大科.中国是小鲵科动物属、种分布的主要区域,且研究其分类历史较久,学者较多,故导致学术观点差异较大.本文对中国小鲵科分类地位发生变更的部分属(巴鲵属Liua、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肥鲵属Pachyhynobius)、种(秦巴巴鲵L. tsinpaensis、满洲小鲵Hynobius mantchuricus、豫南小鲵H. yunanicus、弱唇褶山溪鲵Batrachuperus cochranae和太白山溪鲵B. taibaiensis)的变更历史进行回顾,旨在为小鲵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采自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鲷科鱼类1新种,单长棘犁齿鲷Evynnis mononematos sp.nov..新种的犁骨有数颗圆锥状小齿,为犁齿鲷属所特有的特征.其背鳍仅第3鳍棘末端呈显著的丝状延长这一特征可与本属已知种E.cardinalis和E.tumifrons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库蚊属库状蚊亚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库蚊属库状蚊亚属一新种——刺端库蚊,新种Culez(Culiciomyia) spiculostylussp.nov.。本新种阳茎侧板背角短粗而端钝,密布小齿并形成明显的齿簇为其独具特征。模式标本系1985年8月11日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新公社一积水坑,存放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8.
齿隐翅虫属Priochirus种类多见于腐木树皮下,是重要的腐木甲虫。其中斑齿隐翅虫亚属的物种比较稀少,目前全世界仅记录3种。本文记述产于我国云南的齿隐翅虫属斑齿隐翅虫亚属1新种,硕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magnificus sp.nov.,及1新纪录种,阿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abori Bernhauer。文中物种检索表包括了世界现有的3种及新种共4个种。所有标本材料(包括所有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围场皇家螈(Regalerpeton weichangensis)于2009年基于一件产自河北围场下白垩统不完整的骨骼印痕标本命名。然而由于标本变形导致皇家螈的部分解剖学特征被曲解,系统发育位置也存在争论。本文基于8件新标本对该蝾螈的鉴定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进行了修订。研究显示,皇家螈是一种腕骨和跗骨骨化的幼态持续型蝾螈,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包括犁骨齿列横向排列、副蝶骨前端呈齿状、基鳃骨II呈三射型,尾长超过吻臀距以及肩胛乌喙骨的乌喙端呈矩形。新的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三个近裔共性将围场皇家螈、热河螈和胖螈归入蝾螈亚目。此外,它们还与隐鳃鲵亚目共有"肋骨单关节头"这一特征,显示这三种蝾螈可能代表了隐鳃鲵亚目与蝾螈亚目分离时期这一重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齿隐翅虫属Priochirus种类多见于腐木树皮下,是重要的腐木甲虫.其中斑齿隐翅虫亚属的物种比较稀少,目前全世界仅记录3种.本文记述产于我国云南的齿隐翅虫属斑齿隐翅虫亚属1新种,硕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magnificus sp.nov,及1新纪录种,阿斑齿隐翅虫Priochirus(Stigmatochirus)abori Bernhauer.文中物种检索表包括了世界现有的3种及新种共4个种.所有标本材料(包括所有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