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显微观察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来探究饲喂生物发酵稻秸对湖羊肠道上皮形态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70日龄、体重相近(25.15±0.47)kg的湖羊公羔21只,根据饲粮中粗饲料的组成随机分为3组:稻秸组、生物发酵稻秸组和苜蓿干草组,饲粮精粗比为6:4,试验持续7周,其中适应期3周,正试期4周,结束后屠宰取样,采集瘤胃、空肠和结肠上皮组织进行观察测量,收集对应肠段内容物用于微生物区系和代谢产物测定。【结果】与稻秸组相比,饲喂生物发酵稻秸显著提高湖羊瘤胃中纤维杆菌(Fibrobacteres)的相对丰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的含量,促进瘤胃上皮的发育;显著提高湖羊空肠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改变空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促进空肠上皮组织的发育;改变湖羊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结论】饲喂生物发酵稻秸有利于湖羊肠道上皮的发育,并增加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微生物区系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玉衡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07,47(6):1115-1118
肥胖以及与肥胖相关的一些疾病威胁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疾病包括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型脂肪肝。最新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物区系(microbiota,指一个特定区域中所有活的微生物群落的统称。)可能与宿主肥胖相关。目前此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总结了以往研究结果,对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作用、与宿主能量代谢相关的消化道微生物种类和作用、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影响宿主能量储存的途径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本实验室已有研究成果,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探讨传统中草药对肠道益生微生物的调整作用,重点概述了不同种类与剂量中草药对益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在上述基础上对中草药与肠道益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Ce积累对黄褐土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在黄褐土中模拟长期使用稀土微肥产生的Ce积累以研究稀土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 .不同类群微生物对Ce的敏感性依序为细菌 >放线菌 >真菌 .1 0 %吸附容量以上的Ce对细菌总数都产生抑制作用 .1 0 %吸附容量以下的Ce对放线菌总数产生刺激作用 .5~ 50 %吸附容量的Ce对真菌总数产生刺激作用 .5%吸附容量以上的Ce对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和氨化细菌都产生抑制作用 .5~ 1 0 %吸附容量和 5~ 50 %吸附容量的Ce分别对分解纤维素真菌、分解蛋白质的真菌产生刺激作用 .在高积累Ce的胁迫下放线菌、真菌、分解纤维素真菌和氨化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  相似文献   

5.
稻草还田对晚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早稻秸秆翻耕还田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与活度、秸秆腐解酶活性和氨化、硝化作用强度的动态影响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翻耕还田的条件下,在晚稻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土壤放线菌数量一直呈下降态势之外,土壤好气性细菌、厌气性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前期急剧增加、中期缓慢减少、后期迅速减少的变化特征,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呈现前期迅速增强、达到最大值,中期迅速下降,后期缓慢回升的变化趋势;土壤木聚糖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则呈前期增加、中期最高、后期迅速下降的特点;土壤氨化作用强度一直呈下降态势,而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则呈前期增强、中期最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上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度、秸秆腐解酶活性和氨化和硝化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分析评价发现,在晚稻栽培时,配合水稻专用复混肥一次性施用,以早稻秸秆2500~5000kg/hm^2翻耕还田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城市河流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域的有机物质和水温对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有机污染物数量愈多,细菌数量也多;对水温影响也很明显,一般夏季比冬季细菌要高十至几万倍。微生物区系也随污染的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在严重污染带(BOO在10—50mg/L以上),细菌以芽孢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等种群为主;真菌以地霉、黄曲霉、棕曲霉、毛霉、青霉等为主。而在寡污染带(BOD在2.5—1.0mg/L以下),细菌以对有机物质分解能力强的假单胞菌(特别是施氏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氧化菌群为主;真菌以青霉、毛霉和曲霉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口臭口腔微生物区系组成,为口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对需氧和厌氧细菌、真菌、放线菌分别进行计数。结果非口臭口腔好氧细菌数量(1180±380)和厌氧细菌数量(680±100)分别低于口臭口腔好氧细菌数量(7200±800)和厌氧细菌数量(1252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口臭口腔以革兰阳性菌和杆菌占优势,非口臭口腔真菌数量低于口臭口腔真菌数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中没有检出放线菌。结论口臭患者口腔微生物多样性高于非口臭组,可以通过调整口腔微生态改善口臭。  相似文献   

8.
以猪粪与秸秆(鲜质量10.5∶1)为基础,在自制的强制通风静态堆肥反应箱中进行堆肥化试验,研究添加8%葡萄籽对猪粪秸秆高温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和碳氮转化的影响.在堆肥化的30 d里,分7次采集不同时期的堆肥样品,测定堆肥中微生物区系、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及堆肥碳氮含量.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籽使堆肥中细菌数量略高、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明显降低,细菌/放线菌下降;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降低;而硝化细菌、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增多;铵态氮和有机碳含量下降,而硝态氮含量明显提高.堆肥中硝态氮含量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添加葡萄籽使堆体升温快且高温期稳定,堆肥含水率波动较小,从而使堆肥高温期放线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波动较小,数量较高,有利于堆肥中硝态氮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试验旨在利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比例微贮棉秆的添加对断奶湖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择日龄相近、体重相似的湖羊30只,根据日粮中微贮棉秆的含量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0)、50%微贮棉秆组(S50)和100%微贮棉秆组(S100),每组随机屠宰6只分析生长性能,并取瘤胃液进行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饲喂50%微贮棉秆能够显著提高湖羊日增重和屠宰率(P0.05)。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是湖羊瘤胃的优势菌门,Prevotella和Unclassified Bacteroidales是湖羊瘤胃的优势菌属。日粮中添加100%微贮棉秆可以显著降低湖羊瘤胃菌群的多样性(P0.05);显著降低Unclassified Bacteroidales和BF311的相对丰度(P0.05)。三条代谢通路甜菜素生物合成、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和加压素调节水的重吸收随着微贮棉秆比例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饲喂50%微贮棉秆在提高日增重的同时对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影响较小。在生产实践中,微贮秸秆添加量应低于50%。  相似文献   

10.
大曲酒微生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云英  李能树 《生物学杂志》1996,13(3):19-21,15
通过对四个酒厂发酵料的分离、培养,共获得霉菌56种;细菌34种;酵母菌21种;放线菌3种。确定了优势菌株。发现在大曲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发酵期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
抗厌氧菌中草药的系列研究:Ⅰ,抗厌氧菌中草药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治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不够理想,仍需发掘新药。根据文献选出抗感染中草药389种,用水、乙醇和石油醚三种溶剂,分别提取和制备成含生药1g/ml的药液,对临床常见的脆弱类杆菌等12种厌氧菌进行平板打孔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诃子、茴香根、穿心莲、黄连、肉桂、大黄、五味子、木通等53种中草药的1~3种提取液能对二种以上的厌氧菌有直径20mm以上的抑菌环。反复试验显示肉佳、大黄、五味子、木通能稳定地对4种以上的厌氧菌有20mm以上的抑菌环。作者认为平板打孔法是筛选中草药抗菌作用的简便方法,并准备对选出的中草药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从八十年代初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抗血管生成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深入研究也使人们对许多细胞毒化疗药物的功能活性有了新的审视,近期一些国外研究表明降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可特异地杀伤新生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化疗药物的这一新靶点,采取合理的给药方式和计划,可能帮助解决常规高剂量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难题。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上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这些初步筛选出采的抗肿瘤中药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精细分析、模拟修饰和药理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中药提取物中许多有效成分显示出了抗血管生成作用,将其与低剂量化疗联合应用也显示出良好抑瘤效果,同时毒副作用小,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因此这种联合疗法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对目前低剂量化疗与中药联合应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临床应用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抗滤过道瘢痕化药物有较大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抗瘢痕形成的药物,尤其是中药单提取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现将青光眼滤过手术抗滤过道瘢痕化中药成分的研究及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中药中的砷含量及其形态学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建立科学和可行的砷含量检测方法,并对部分中药中的砷含量进行了测定。方法:中药材样品湿法消化后,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其中的砷含量,并对消化液的种类以及干扰的消除进行了探讨。结果:本法检出限为0.05μg·L~(-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6.6%~101.6%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6%。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中药材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砷,部分中药材中砷舍量较高。结论:本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重现性好,能够应用于中药材中不同含量砷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羊草+杂类草群落数量特征季节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立安  田德昌 《植物研究》1996,16(2):235-241
本文对肇州羊草+杂类草群落主要种群、种组及群落数量特征季节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羊草、蔓委陵菜群种及丛生禾草种组高度和盖度,群落的盖度及密度特征呈单峰型变化,群落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8月5日,其值为1973g/m2干物质,而后下降;在生长季内,符合拓广了的Logistic模型增长,其模型为:B=22460381+e5.9289-5.5388×102·t-4.8484×104·t2+3.5365×10-6·t3  相似文献   

16.
为了空气消毒和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生产了中草药烟熏剂"寿而康空气消毒保健香"。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等单位检测,杀灭空气中细菌有效率99.95%。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5000mg/kg,慢性毒理试验观察未发现中毒和蓄积中毒,属于实际无毒类。现场试验自然菌杀灭率90%以上,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脑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地区产18种根类药材对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8种药材水提物对小鼠SGPT和SGOT的影响。方法 在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血清中检测SGTP和SGOT值。结果 东当归、党参、莪术、北龙胆、茜草、黄芪、川芎和北柴胡水提物显著抑制四氯化碳所致小鼠SGTP和SGOT值升高。结论 东当归等8药材水提取对四氯化碳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烹调香草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用作烹调香草的植物种类很多,一些烹调香草也是药用植物,本文对世界主要烹调香草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介了西方草药的主要种类、开发应用、处方药品品牌、市场销售及美国饮食补充剂中的常用草药,并结合我国资源实际提出了借鉴应用意见.  相似文献   

20.
Human gut microbiota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both healthy and diseased states of humans. In the past decad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tumor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efforts to understand various features of the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he microbiota are involved in cancer prevention, carcinogenesis, and anti-cancer therap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microbial dysbiosis contributes to cancer susceptibility via multiple pathways. Further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microbiota and their associated metabolites are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carcinogenesis by inducing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dysregulation, which lead to genetic instability, but also interfere with the pharmacodynamics of anticancer agents. In this article, we mainly reviewed the influence of gut microbiota on cance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including esophageal, gastric, colorectal, liver, and pancreatic cancers) and the regulation of microbiota by diet, prebiotics, probiotics, synbiotics, antibiotics, 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also proposed some new strategi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I cancers that c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uture. We hope that this review could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GI cancers, which are likely to yield translational opportunities to reduce cance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y improving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