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挥发物在蝴蝶种内识别、交配繁衍等过程中作用关键。本文旨在研究美凤蝶Papilio memnon成虫虫体挥发物的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探索蝴蝶虫体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的组成成分在求偶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应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分别收集美凤蝶雌雄成虫的虫体挥发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挥发物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羽化后的雌雄蝶可检测到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芳香类、醇类、醛类、酯类、酸类等12类挥发物,其中芳香类、酯类、酸类在羽化后均有出现。交配前,雌雄蝶挥发物分别有14种和16种,其中14种为共有,而以反-2-辛烯醛(雌:59.88%,雄:77.99%)和2-甲基烯丙醇(雌:14.47%,雄:8.42%)相对含量较高。交配时,雌雄蝶挥发物分别增加到24种和21种,其中20种为共有,优势挥发物除反-2-辛烯醛(雌:53.75%,雄:39.62%)和2-甲基烯丙醇(雌:9.36%,雄:11.04%)外,还包括1-二十醇(雌:10.46%,雄:21.13%)。另外,雌蝶交配时有4种特有挥发物(1-茚酮、异辛酸、1-苯基-1-丙炔、紫苏醛),而雄蝶仅1种(β-石竹烯)。然而,一旦交配后,以上优势挥发物与交配时雌雄蝶特有挥发物均未检测到。推测2-甲基烯丙醇、反-2-辛烯醛和1-二十醇可能在美凤蝶种内识别过程中发挥作用,而1-茚酮、异辛酸、1-苯基-1-丙炔、紫苏醛和β-石竹烯则可能在求偶交配期间具有增强雌雄个体识别或相互吸引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麝凤蝶 (Byasa alcinous)为鳞翅目、凤蝶科昆虫 ,分布于中国各地、日本 ,老挝和越南等 ,其成虫外观雅致、美丽 ,素有“大自然花朵”的美称 ,有较大的观赏价值。麝凤蝶因有麝香味而得名 ,香气来自后翅上的灰白色的臀褶 ,羽化不久的雄蝶香味较明显。近年来此蝶的野生资源由于过度采集 ,生态破坏等而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因此为保护这一资源 ,有计划地开展人工饲养是很必要的 ,并可通过大规模人工饲养来制作蝴蝶工艺品供观赏。1 麝凤蝶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1 成虫 其成虫为大型蝶类 ,展翅 82~ 86 mm,双翼狭窄、尾突修长 ,最明显的特征是它…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周期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羽化节律的调控作用,为小菜蛾的季节性种群动态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观察小菜蛾每日的羽化情况。【结果】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小菜蛾蛹在24 h均可以羽化。正常光周期下,羽化行为表现为近似抛物线形昼夜节律,雌成虫通常在黑暗阶段羽化(18:00-6:00),而雄成虫大多在光照阶段羽化(6:00-18:00)。在逆转光周期下,小菜蛾蛹的羽化无明显规律。在正常光周期下,雌成虫的羽化频率在光期和暗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相比于暗期,雄成虫在光期羽化率较高;在逆转光周期后,雌成虫在暗期(6:00-18:00)的羽化数量比光期(18:00-6:00)高,雄成虫暗期的羽化数量比光期低。【结论】光周期逆转后小菜蛾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羽化节律明显改变,这将有助于阐明害虫光周期变化与生物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营养状况不同造成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雌、雄蛹重量差异对其羽化的成虫产卵量、产卵期、寿命及下一代(F1)幼虫发育的影响。【方法】室内条件下,通过不同的饲养方法,获得个体重量不同的梨小食心虫雌、雄蛹,待其羽化交配后,记录其产卵量、产卵时间和成虫寿命;卵孵化前后,分别测量卵和初孵幼虫大小,计算卵孵化率,统计幼虫发育历期。【结果】雌蛹重量对梨小食心虫的成虫产卵量影响显著,其重量与产卵量呈正相关(y=15.505x-59.292);同一条件下,雌蛹与雄蛹重量也呈正相关(y=0.823x-0.538)。同时,雌蛹重量对成虫产卵期影响也较大,蛹重大的个体羽化的雌虫比蛹重小的个体羽化的雌虫产卵高峰期提前1 d;较重、中等和较轻蛹羽化出的雌虫个体每天产卵量高于10粒/雌的时间分别为9~10,7和5~6 d;产卵量高于5粒/雌的时间分别为12~13,9和6~7 d。而雄蛹重量对产卵量、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影响。较轻的蛹羽化的雌成虫寿命比较重蛹羽化的雌成虫短2~3 d;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的雄成虫寿命影响没有明显规律。雌、雄蛹重量对其羽化成虫的卵孵化率、卵和初孵幼虫的大小影响均不显著,对F_1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也不显著。【结论】梨小食心虫雌蛹重对羽化成虫的产卵量和产卵期等影响显著,田间防治时应注意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发育的个体,尤其是雌虫,由于营养差异引起的个体大小对随后种群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帛斑蝶成虫行为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翻艳  李承哲  陈晓鸣  周成理 《生态学报》2015,35(23):7642-7649
在网室内跟踪观察了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适于大帛斑蝶羽化的温度为≥23℃,羽化主要集中在8:00—9:00,羽化当天蝴蝶极少飞行。羽化第2天开始飞行和觅食,飞行活动最早于7:30便开始有活动,最晚于18:40停止活动,阴天则会推迟开始活动时间,提前结束活动时间。雌蝶日飞行有一个高峰期,在10:00—12:00时段内最活跃,雄蝶则在10:00—12:00和14:00—16:00有2个活跃高峰期。羽化后至产卵前的8d中,大帛斑蝶雌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46次和186.2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为18次,飞行时间为23.28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1.28 min;雄蝶总的飞行次数、时间分别为131次和114.43 min,平均每天飞行次数16次,飞行时间为14.30 min,单次平均飞行时间为0.87 min。飞行次数和飞行时间在雌雄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雌、雄虫每天飞行规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飞行次数和单次飞行时间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羽化后至产卵前大帛斑蝶雌蝶访花53次,占飞行次数的36.30%;访花时间258.87 min,超过飞行时间139.01%;平均每天访花7次,占飞行次数的38.89%;访花时间32.36 min,单次访花时间4.88 min。雄蝶访花40次,占飞行次数的30.53%;访花时间344.41 min,超过飞行时间300.98%;平均每天访花5次,占飞行次数的31.25%;访花时间43.05 min,单次访花时间8.61 min。访花次数和访花时间在雌雄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虫的每天访花规律有显著差异(P0.05)。蝴蝶种群的访花次数与访花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交配出现在羽化后的第6天,主要发生在12:00—16:00时段内,大部分蝴蝶交配持续时间很长,雌雄蝶均可多次交配。雌蝶最早于交配完第2天产卵,卵散产于叶背,产卵可持续2—3个月。  相似文献   

6.
濒危物种金斑喙凤蝶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生境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菊平  周善义  丁健  罗保庭  覃琨 《生态学报》2012,32(20):6527-6534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1985年被IUCN列为红色名录种,1989年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种,此后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对其野外生存、行为及生境适应等认识仍很模糊。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设定4个研究区域,以线路调查法计数成虫与幼期个体数,定点跟踪观察法记录成虫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幼虫取食行为等。结果显示:金斑喙凤蝶主要在湿季(4—10月底,月降水量>50 mm)生长、发育与繁殖后代。金斑喙凤蝶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温度的主动选择性,幼虫在17—24℃时取食行为活跃,雄蝶在19—26℃时山顶行为活跃,均表现出中温选择性;然而,雌蝶多选择在正午时刻产卵,期间温度为27—30℃,表现出高温选择性。雄蝶活动对生境地形表现出主动选择性,(87.34±7.58)%(n=339)的雄蝶选择飞向山顶,他们每日上午6:00至11:00在山顶聚集,绕圈飞行或停息,而以山顶停息为主,占山顶活动时间的(77.87±19.32)%。雄蝶通常停息在山顶的高枝位叶片上或山顶周缘的叶片上,以便迅速发现并拦截飞经的雌蝶,获得交配机会。因而,金斑喙凤蝶在交配策略上主要采取雄蝶等候的方式。停息期间,雄蝶表现出明显的占区行为,首先停息在某一区域的雄蝶在领域权竞争中通常都是最后的胜利者,赢得领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野外观察发现,金斑喙凤蝶的天敌种类较多,野外存活率偏低,最后羽化率仅为38.9%(n=20)。对于存活个体而言,他们已明显进化形成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主要包括由保护色、颜色拟态、形状拟态等组建的初级防御体系和由眼斑展示、身体晃动、Y-腺伸出等组建的次级防御体系。另外,老熟幼虫多选择在林下层的灌木丛或竹丛的隐蔽枝条上化蛹,化蛹高度为(1.82±1.58)m(n=20),这种对化蛹场所的主动选择行为可提高其蛹期的防御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金斑喙凤蝶对其阔叶林生境的适应性行为特征非常明显,然而,生境破坏(砍伐等)或人类强度干扰(林下层垦殖等)将使这些适应性行为失效,并威胁到该珍稀蝴蝶种群的繁衍生息,甚至导致局部灭绝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刺槐叶瘿蚊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hiniae(Haldemann)成虫羽化、交尾、产卵行为的时间动态节律以及雌蚊性诱效果.结果表明:雌虫5:00-6:00为羽化高峰期,雄虫1:00-2:00为羽化高峰期,雌虫羽化高峰期期迟于雄虫4 h左右.雌蚊羽化后20min左右即外伸产卵器吸引雄蚊交配...  相似文献   

8.
在光周期L∶D=16∶8,温度(25±1)℃条件下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羽化规律及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全天均可羽化,雌虫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7:00-9:00am,雄虫的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5:00-7:00am;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5-7min.成虫自4日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室内短距离条件下雌虫通过足摩擦腹部(有时会伴随着振翅)吸引雄虫,同时雄虫用足摩擦腹部并振动翅膀回应雌虫,定位雌虫后发生交配,交配时间约30s.  相似文献   

9.
在光周期L∶D=16∶8,温度(25±1)℃条件下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羽化规律及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全天均可羽化,雌虫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7:00—9:00am,雄虫的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5:00—7:00am;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5~7 min。成虫自4日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室内短距离条件下雌虫通过足摩擦腹部(有时会伴随着振翅)吸引雄虫,同时雄虫用足摩擦腹部并振动翅膀回应雌虫,定位雌虫后发生交配,交配时间约30 s。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生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新  顾忠盈 《昆虫知识》1990,27(5):260-263
本文测定了白背飞虱羽化、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雄成虫较雌成虫羽化早;羽化高峰雄虫在中午前后,雌虫为午夜前后和早晨;交配日节律高峰在下午和后半夜;产卵日节律高峰在中午前后;雌成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虫可交配1~3次;交配前期长翅型显著长于短翅型,交配成功率为41.33%(实验种群);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91.87~92.80秒;未交配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长于交配过的雌成虫;交配前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的遗传力h~2分别为0.1581、0.2661和0.24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蝴蝶虫体的气味是识别同类和异性的重要信息来源.本研究通过分析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雌雄蝶羽化后挥发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未交配雌雄蝶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下一步探讨柑橘凤蝶求偶时嗅觉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柑橘凤蝶挥发物,并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SPME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采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雌雄蝶羽化后共检测到14类挥发物,主要包括醇类和酯类,其中酯类、萜类在羽化后均有出现.交配时雌雄蝶均共有且含量较高的挥发物有2种(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交配时雄蝶特有挥发物仅1种(α-法呢烯),未检测到雌蝶特有的挥发物.柑橘凤蝶雌雄蝶从交配前到交配后,其体内的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和α-法呢烯的含量都变化明显.在交配前及交配时2-乙基己醇和α-法呢烯含量增加,而2-乙基己基乙酸酯的含量减少,表明在交配时,可能有大量的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和c-法呢烯释放到体外.并且未交配雌雄蝶对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和c-法呢烯EAG反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根据雌雄蝶羽化后挥发物变化规律及触角电位试验初步检验,推测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在柑橘凤蝶同种识别及同性识别中起作用,特有的挥发物α-法呢烯在柑橘凤蝶同种异性的识别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寻求高效无污染的防治害虫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的方法。【方法】本文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采用行为、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异迟眼蕈蚊的羽化节律、交配行为,并对其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异迟眼蕈蚊羽化没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雌虫在16:00—21:00达到羽化高峰,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7:00—23:00,成虫在光期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72%。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10 min左右,交尾时间3 min左右。异迟眼蕈蚊雄成虫在"Y"型嗅觉仪中对雌成虫及雌成虫腹部粗提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P<0.01),证明异迟眼蕈蚊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结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雌、雄成虫腹部粗提物进行化学分析,得到雌成虫特有的3种化学物质:正十二烷、正十六烷酸、(Z,Z)-9,12-十八烷二烯酸,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异迟眼蕈蚊雌成虫的性信息素成分。  相似文献   

13.
蝴蝶飞来     
孙枫 《生命世界》2014,(1):60-61
正西双版纳位于中国的云南省南端,属热带湿润区,终年温暖,四季常青。正因如此,西双版纳也成为多种动物、植物的乐园。西双版纳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越大。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蝴蝶,现记录如下。黄裳凤蝶,它与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亚历山大女皇鸟翼凤蝶(大鸟翼蝶)曾被分为同种,现同属凤蝶科。蓝灰蝶,这种蝴蝶异常的小,飞起来却非常迅速。成虫翅展18~20毫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明确酪蝇Piophila casei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深入研究酪蝇的性信息素打下基础。【方法】在室内条件[温度(27±1)℃,光周期L︰D=14︰10]下观察了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结果】结果表明,化蛹后第8天成虫羽化最多,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由暗期进入光期的前后,雄虫略早于雌虫羽化。观察结果表明,当雄虫接近蛹壳时会表现出"触摸"、"经过"、"扑"、"抱握"等动作,而雌虫仅有"触摸"、"抱握"的动作。当遇到同性成虫或者已交配雌虫时,雄虫会"追逐"对方,当接触到对方时雄虫会表现出"抱握"、"触摸"动作以进行识别,被识别雄虫会"翘起腹部末端"使对方离开,已交配雌虫则猛烈"摆动身体"使对方离开。当遇到处女雌虫时,雄虫跳跃到雌虫背上迅速进行交配。雌虫羽化后1 min即可交配,雄虫羽化后30 min可交配,交配平均持续时间10 min。雄虫间会有交配竞争行为发生,后来者会跳跃到先来者背上,向下弯曲腹部试图越过先来者与雌虫交配。【结论】酪蝇的羽化高峰出现在进入光期前后。成虫对蛹壳有显著趋性,雄虫主动追逐识别异性,较雌虫表现出更强烈的交配欲望。  相似文献   

15.
金裳翼凤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金光闪烁的蝴蝶金裳翼凤蝶TroidesaeacusFelder体大,雌蝶翅展160mm,黛色,具黑天鹅绒光泽,显得庄重、稳健、高贵;雌雄蝶后翅金黄有黑斑,阳光一照,金光闪烁,更显得富丽堂皇;颈、胸侧面有红毛;腹部黄黑相间,展示它典雅气质,故有“金童”、“黛女”、“金风筝”之美称。金裳翼凤蝶系凤蝶科翼凤蝶属,是国际野生动物二级保护对象,也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一种凤蝶。原分布仅局限于川、陕、台三省。近年,湘、粤、桂、滇、黔、苏、浙、闽、赣等长江、珠江流域诸山区均有其踪迹。在江西的九连山、三清山、三百山…  相似文献   

16.
【目的】翅多型雄虫在繁殖方面的能量投入与雌虫相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雄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生理机制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雄成虫在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方面是否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方法】选取长颚斗蟋V. aspersus头幅相近的长翅和短翅型雄成虫,对羽化后7 d内两型雄成虫的体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两型雄成虫虫体及飞行和繁殖器官内蛋白质、总脂和糖原含量。【结果】长颚斗蟋V. aspersus长翅雄成虫在羽化后前7 d内体重保持不变,而短翅雄成虫的体重显著增加。羽化当日长、短翅雄成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6.5±2.7和42.3±1.9 mg,二者差异显著,且长翅雄成虫羽化后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速率明显高于短翅雄成虫;而羽化当日两型雄成虫体内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羽化后第5和7天短翅雄成虫体内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成虫羽化后7 d内长翅雄成虫飞行肌内蛋白质和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短翅雄成虫,羽化当日两型雄成虫附腺内的蛋白质与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从第3天开始,短翅雄成虫附腺内蛋白质和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结论】 结果说明翅二型长颚斗蟋V. aspersus雄成虫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方面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珍奇蝴蝶Bhutanitis属的分类研究:鳞翅目:凤蝶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风蝶属Bhutanitis Atkinson 1873的蝴蝶,是世界的珍奇种类,国际濒危动物委员会IUKN列为R级,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入第2级保护动物。 本属种类的分布局限于亚洲南部,已知4种及2亚种,其中3种及2亚种,在中国有记录。 本文分本属为4种群:  相似文献   

18.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苹果、梨、枣等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以往对此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做了不少工作,但对成虫交配及产卵习性一直没有明确,影响对此虫生殖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明确了成虫交配时间、次数、性比例与交配率以及雌蛾产卵习性等。 观察结果 一、交配活动 以往文献中报导,桃小食心虫成虫白天栖息于果园中的草丛或其他明暗处,于午后7时开始交配或产卯。汤浅启温(1955)认为,成虫在日落后1—3小时内活动最盛,但没有指明交尾或中卵。黄可训等(1958)利用各种饵物和灯光,都未诱到成虫。 从我们的系统观察中得知,桃小食心虫成虫多于午后4时开始羽化,以6—7时(日落前后)羽化数量最多。成虫羽化后在地面静止,展翅后,即飞走。新羽化的成虫一般自夜间9时开始交配活动。首先,雄蛾作短距离飞翔,或作迅速爬行,似在引诱雌蛾。之后雄蛾活动减少,雌蛾开始作短距离飞行或震翅,并翘起两翅约成30°角,尾端向上,静止。此时雄蛾又复活动,做旋转式飞行,寻找已翘翅的雌蛾,当雄蛾接触雌蛾时并不避开,即行交配,呈一字形。偶遇惊动,雌蛾随即迅速爬行,雄蛾被拖倒行。  相似文献   

19.
长尾麝凤蝶生活史、生命表、生境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了长尾麝凤蝶Byasa impediens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碧峰沟的生存状况,对其实施保护,维持其种群长期生存.通过野外观察、实验地饲养、野外林间样方调查、线路调查等方法,研究了长尾麝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种群生命表,调查了生境,分析了致危原因,提出了保护措施.长尾麝凤蝶Byasa impediens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一年两代,以蛹在灌木或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第一代成虫5月中下旬为高峰期;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有世代重叠.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7~10d,飞行能力较强,其飞行活动主要受到寻找雌成虫交尾和访花补充营养的影响,主要在沟底活动.雌成虫飞行能力较差,主要在出生地附近访花交尾产卵,飞行活动主要受到寻找寄主植物和访花补充营养的影响.雌雄性比1:4.1.雄成虫寿命平均6.9d,最长26d;雌成虫寿命平均7.6d,最长21d.孕卵量平均为31.5粒.成虫主要的访花蜜源植物有: 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异叶马兜铃的生境选择,在本区的分布海拔范围为900~1680m,最适范围为1200~1500m.多分布于山坡丛林内郁闭度小于0.7且林下有灌木分布的林间小路、林窗边缘.郁闭度大于0.8则分布较少.幼虫分布的范围为800~1500m.异叶马兜铃的最适生境即长尾麝凤蝶幼虫的最适生境.影响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退化.生境的破坏、丧失减少了寄主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毁林开荒、人畜践踏、喷洒除草剂对马兜铃和幼虫生存有重要影响.种群受到密度制约,异常气候条件和天敌是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干旱、秋季淫雨降低了卵和幼虫的成活率,寄生蜂降低了越冬蛹的成活率.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有:蜘蛛、蠼螋、胡蜂、猎蝽、姬蜂、鸟类,蛹期和成虫期的天敌为鸟类.保护措施有:(1)保护和恢复生境,如退耕还林,提供廉价电能、加强保护执法,发展生态旅游等;(2)在异质种群斑块中心部位建一个廊道斑块;(3)在最适生境中,适度的割灌可促进寄主植物的生长,有利于蝶类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的寿命和羽化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饲养和连续观察,研究了食物、温度对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及其羽化的时间节律.结果表明:食物对该寄生蜂成虫寿命有极显著影响,喂食20%蜂蜜或20%蜂蜜+新鲜松针可将雌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4.8 d和17.3 d,将雄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1.3 d和12.3 d.喂食20%蜂蜜条件下,温度也表现出极显著影响,23 ℃和26 ℃下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明显较长,32 ℃下均最短,相同温度下雌虫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虫.日周期中,雌虫主要在11:00-15:00羽化,18:00以后基本不羽化;雄虫主要在9:00-12:00羽化,17:00以后基本不羽化.在花角蚜小蜂的主要羽化期7-9月,7月羽化量最大 ,此后8、9月呈波浪式递减;单日羽化的成虫中,雌虫大多占80%以上,雄虫则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波动.对比试验发现,花角蚜小蜂在收蜂棚中的出蜂量比在收蜂箱中更大.花角蚜小蜂在羽化前积累的能量十分有限,人工放蜂前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福建和广东夏季的高温、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和松突圆蚧雌成蚧虫口高峰期不吻合、极高的雌性比例等是影响该寄生蜂种群稳定的潜在因素.收蜂棚有利于大量收集花角蚜小蜂,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