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密切相关。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抗菌物质、与致病菌竞争性定殖、调节毒力相关基因表达、调节宿主免疫反应、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参与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代谢循环通路、调整生物膜pH值等过程发挥其益生效能。研究发现,益生菌疗法能够降低龋齿的风险、改善牙周状况、提高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防治口腔疾病的潜在途径。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调控相关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关键因素。益生元是一类具有选择性、能够促进体内有益菌代谢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主要通过调节口腔微生物生长代谢、抑制口腔菌斑生物膜形成、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参与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代谢循环通路、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等途径调控口腔微生态,从而对口腔常见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益生元在口腔健康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影响成人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发生的因素,选取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扁平苔藓、舍格伦综合征、白斑、天疱疮、类天疱疮患者及口腔黏膜健康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731个样本的年龄、性别、吸烟、口腔卫生情况、抗生素使用、义齿、口腔黏膜疾病、全身疾病,对结果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口腔黏膜念珠菌病发生的因素有4类,分别为发病前使用抗生素、口腔卫生情况、口腔黏膜疾病、全身疾病,即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缓解肠道菌群失调是治疗UC的新策略。其中,在临床上应用益生菌(Probiotics)防治UC,实验研究显示其可能是通过生物拮抗作用、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等机制参与防治UC。就常见益生菌、益生菌治疗UC的机制以及其疗效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上转换纳米颗粒具备光学/化学稳定性高、生物毒性低、荧光寿命长及激发光生物组织穿透深度较大等显著优点,近年来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中,笔者就稀土元素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合概述,主要对其在光动力疗法(PDT)、光热疗法(PPT)、化学联合疗法及多模态诊疗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展开分析和讨论,为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6.
激光辐照血液疗法和激光磁化血液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回顾光辐照血液疗法的发展和类型以及激光磁化血液疗法的兴起。概述光、激光和磁场对血液的生物效应,初步探讨激光磁化血液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进行了多种光辐照血液疗法的初步对比。  相似文献   

7.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生物靶标上的光敏剂,从而产生活性氧并有效杀伤多种耐药病原体的新型治疗方式,具有作用广、安全可控、不易耐受等优点。大量体外实验已证实了PDT疗效,但目前动物实验数据较少,且治疗参数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DT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近年来PDT用于体内抗感染治疗的动物模型构建、治疗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未来PDT抗感染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口腔黏膜白色海绵状斑痣为口腔黏膜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一般是细胞角蛋白K4及K13的基因突变。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病例报道并发现新的突变位点。本文就口腔黏膜白色海绵状斑痣临床病理表现,遗传学研究,其动物模型现状及治疗预后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IBD治疗。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治疗IBD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对UC和贮袋炎的治疗,对CD的疗效不明确。益生菌治疗IBD可能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及营养物质代谢等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使用光敏药物和激光活化治疗肿瘤疾病的方法.用特定波长的光辐照肿瘤部位,能使选择性聚集在肿瘤组织的光敏药物活化,引发光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然而,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却一直存在治疗深度受限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光动力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指出光动力疗法联合声动力疗法是一种可以克服光动力疗法治疗深度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CMC)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80—2020年中国大陆确诊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纳入文献24篇,病例6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38岁,本病以反复发作的皮肤(57.38%)、口腔黏膜(95.08%)、甲(63.93%)念珠菌感染为特点。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子1功能获得性突变(STAT1 gain-of-function,STAT1 GOF)为最常见病因,治疗以唑类药物最常用,复发率高。结论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是一种少见的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多器官和系统的异常,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低能量激光照射(low level laser irradiation,LLLI)是一种生物物理学刺激,对多种细胞具有光生物调节作用,可以促进骨组织和软组织的愈合,已经引起口腔种植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LLLI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并简述了低能量激光照射的光生物调节作用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最后提出了低能量激光照射的研究展望,为未来低能量激光照射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非侵入性激光照射可以诱导细胞和组织的光生物调节效应。光生物调节(PBM)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抗微生物感染和改善炎症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然而,研究发现,PBM对细菌和炎症有双向调节现象,抗菌-促菌和抑炎-促炎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近些年来,PBM的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抗菌领域,因为它是一种无创的策略,禁忌症少。然而,由于双向调节效应,研究人员仍然对PBM的应用方式存疑,必须根据其临床应用进行光照波长、剂量等参数的修改。因此,本文总结了PBM对细菌的双向调节效应,分析了这种双向调节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PBM对细菌的双向调节作用受光照波长、剂量、细菌类别及细菌状态的影响。更好地了解低强度激光治疗中双向剂量反应的程度能够探索PBM使用的最可靠机制,并最终使各种疾病患者的治疗标准化,这对于优化临床治疗是必要的。此外,研究人员对PBM双向调节机制的合理利用使其可以达到促进或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这在微生物制造、菌群调节、改善和治疗疾病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治疗往往仅限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方法。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结直肠癌的文献进行综述,系统阐述这一治疗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原理及机制、光敏剂与光源的选择、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制约发展因素及可能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本文,为临床医师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肝癌晚期,手术切除往往效果不佳,5年生存率低。因此,通过新的辅助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生存期是必要的。光动力疗法作为晚期肝癌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光敏剂是光动力疗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几十年来,光敏剂经过不断发展,如今已出现了许多新型光敏剂,它们具有靶向性高、脂溶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随着肝脏肿瘤多学科合作模式的逐渐开展,新型光敏剂及光动力疗法也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激素、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加上真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使得抗真菌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械联动技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能有效对抗念珠菌、马拉色菌等真菌性疾病的感染,该文就光动力疗法的特点以及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真菌感染的现状做一综述,旨在让大家对光动力抗真菌治疗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已被广泛报道,目前,多种微生物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如卡介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与传统肿瘤疗法相比,微生物疗法具有靶向性好、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很小甚至没有、可用于治疗恶性癌症晚期等优点,但是,该疗法在差异较大的个体间临床治疗效果差异较大。研发新型的肿瘤生物疗法,探究其作用机制和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已报道的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及其反应机制进行梳理总结和综述分析,以期为开发新型微生物抗肿瘤疗法和研究微生物、肿瘤细胞、免疫系统三者间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联合利用治疗光源、光敏剂和氧分子,选择性治疗恶性肿瘤和良性疾病的精准靶向疗法。光源作为PDT治疗的关键要素之一,其发光波长、照光方式和剂量直接影响疗效。本文详细介绍了太阳光、近红外光、X射线、在体发光和发光二极管等5种PDT光源的研究新进展,并分析了这五种治疗光源在生物组织穿透深度上的不同特性以及所存在的不足。随后,重点讨论了以提高PDT治疗精度为目标的体表照光和体内照光等两种个性化照光模式。研发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的新型PDT光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何乾英 《蛇志》2014,(2):234-236
<正>放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首选的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损伤正常组织,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口腔黏膜炎。在鼻咽癌放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伤[1]。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不仅增加患者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影响疗效,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如何避免或减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已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学者从其发生机制、防治方法、护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