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猴痘(Monkeypox,MP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导致的一种罕见的人兽共患病,跨物种传播可以由动物传给人,并且发生人际传播。MPX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的成员,是天花病毒的近亲。被感染者通常会引起与天花病毒相似的急性、全身广泛性水疱或脓疱疹,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热等主要症状。近期该病已在多国暴发,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警觉和全球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MPXV的研究进展,包括MPX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与检测、防治,以期为我国MPXV的深入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和天花病毒同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较强的传染性。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高致病性天花病毒,但致死率较低的MPXV至今却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隐患之一。2022年初,欧美地区多个国家暴发了非典型性猴痘(atypical monkeypox)疫情,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通过对MPXV全基因组进行测序比对发现,已出现了MPXV变异情况。随着猴痘疫情(monkeypox epidemic)的快速蔓延,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MPXV流行,研制出更加安全、有效的猴痘疫苗(monkeypox vaccine)已迫在眉睫。现就猴痘疫苗及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 OPXV),与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VARV)同属,其宿主范围较广,人与动物的感染率都比较高。目前,MPXV在非流行国家和地区迅速蔓延,已成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的OPXV,且已证实出现人际传播。对MPXV快速、准确诊断与筛查是许多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中的最重要工作。为我国制定防控措施,开发更高效、更准确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提供参考,现就实验室MPXV诊断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各诊断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马丽丽  蒋涛  赵晏强  刘欢 《病毒学报》2022,(5):1069-1079
2022年5月以来,非洲以及多个非流行国家相继报告猴痘确诊病例,三个多月已造成全球90余个国家超4万例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22年7月23日宣布此次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62-2022年间国际猴痘病毒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多维分析,对猴痘病毒领域的整体研究态势和研究主题进行了知识图谱呈现,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情报参考。结果表明,猴痘病毒研究领域可大体分为初始发展期、快速增长期、集中暴发期和徘徊持续期,美国在该研究领域具有独强优势,猴痘病毒的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和致病机理、疫苗制备和药物研发是主要的研究主题。研究分析,我国在猴痘病毒遗传机制和致病机理、猴痘疫苗和药物研发、猴痘病毒病原学和相关新生物技术方法等领域的布局和研究需加强,猴痘病毒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储备值得相关科技机构和科研群体关注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期,全球各地相继出现了猴痘疫情。截至2022年7月31日,猴痘疫情已涉及全球超过78个国家或地区,共报道超过23 000例病例,其中包括8例死亡病例。与既往疫情最大不同的是,本次疫情病例蔓延到了欧洲和美国等猴痘的非流行区,出现人际间传播,并且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其中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不容忽视,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结合2022年猴痘疫情探讨猴痘病毒感染,对猴痘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痘病毒是人和多种动物痘病的病原体,作为嗜上皮型的DNA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痘病毒特定的基因产物作用于机体免疫调控系统,调节免疫反应的进程和作用方式,进而完成其感染细胞、复制和繁殖的生物学过程。NF-κB信号通路是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信号转导调节系统,各种痘病毒采用自身特殊的策略作用于这一免疫调节的重要靶系统,应对机体对其免疫清除和免疫反应。对痘病毒介导的宿主免疫调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研发新型疫苗和治疗性制剂。本文对近十年来各种痘病毒编码的多种目标蛋白参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猴痘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等痘病毒给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痘病毒(Poxviridae)是一种大型双链DNA病毒,宿主范围广。在与宿主长期作用过程中,痘病毒通过编码非结构蛋白来逃逸宿主IFN-I介导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痘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拮抗IFN-I天然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为防控痘病毒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为痘病毒新型疫苗研发及药物靶点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痘病毒是已知病毒中基因组最大、宿主谱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之一。随着病原和宿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免疫学相关技术的发展,痘病毒宿主范围因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被相继发现和研究,这为痘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特异性的阐明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将通过对脊椎动物重要痘病毒属主要成员的宿主范围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的介绍,以加深对痘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组织嗜性和跨宿主种间感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发生在非洲中部、西部地区。猴痘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类动物,主要在动物中流行,人接触感染动物后可被传染。猴痘的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发热、皮疹等),但症状较轻。天花疫苗接种可提供预防猴痘的免疫保护力。然而,因全球天花被消灭而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后,猴痘成为最可能威胁人类的正痘病毒性疾病。近期,其散发病例在欧洲多地出现。2022年5月7日英国报道了猴痘疫情。随后,欧洲报道猴痘确诊和疑似病例超过100例。猴痘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感染动物、与患者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2022年5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就此次猴痘疫情召开了紧急会议,旨在提高对猴痘的认识,做好防范应对准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国卫生部门报告了相关疫情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措施。截至2022年5月28日我国尚无输入性猴痘报道,但因国际交往频繁等仍须提高警惕。本文介绍了猴痘流行现状及有关防控信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导致宿主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探索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近年来,以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已经为病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以及其它病毒的出现,使得对病毒蛋白质的分子功能及感染后宿主蛋白质组的深入探索更加迫切。本文综述了应用不同蛋白质组学方法来阐明病毒蛋白质的组成、病毒-宿主蛋白质相互作用、宿主蛋白质组的改变以及感染诱导的翻译后调控方面的现状。并讨论蛋白质组学与其他组学联用的策略,总结了蛋白质组学的限制和优势,为寻找病毒感染生物标志物、抗病毒药物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猴痘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期,至少在11个非洲以外的国家出现了120多例猴痘患者。人猴痘很少在非洲以外的国家发生,其症状和天花相似。现对猴痘的起源、发病、检测及预防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张德礼 《生命科学》1993,5(2):22-25
禽痘是家禽(如鸡和火鸡等)和野鸟(如鸽和金丝雀等)的一种常见病毒病。该病传播较慢,以体表无羽毛部位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白喉型)。禽痘病毒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成员,其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长约300Kbp。致弱的禽痘病毒疫苗已在养禽业中得到广  相似文献   

13.
利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23株包括所有正痘病毒属成员在内的病毒血凝素(H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发现HA分子具有与细胞粘着分子超家族成员(CAM)相似的结构,其生物学功能主要与结构中的IgG结构域和广泛的O型糖基化结构有关.另外,以HA分子基因的核苷酸和其氨基酸序列为比较指标,首次在基因水平对正痘病毒的起源和进化途径以及病毒间的抗原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基因的分子进化树和蛋白质系统分类树的演段揭示了病毒在宿主选择压力作用下的自然进化途径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阐明正痘病毒的进化过程和控制与预防该类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正痘病毒系遗传学和抗原性上与天花病毒相关的痘病毒。近年对正痘病毒的研究有二方面的进展。其一是对正痘病毒生态学和致病机理的认识,特别是鉴定病毒的贮存宿主范围和指示宿主。由于病毒间存在广泛的抗原交叉,阻碍了可能贮存宿主的血清学调查;其二是通过对插入能编码人和动物病原体免疫原的基因至牛痘病毒的基因组,以发  相似文献   

15.
在重组禽痘病毒中表达多个禽类病原的主要免疫原基因是构建多价基因工程疫苗的前提,但相关研究很少。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B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转移载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含有ILTV 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gB-F,采用脂质体转染禽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CEF)细胞后,通过蓝斑试验筛选出重组禽痘病毒(rFPv-gB-F),并进行了6轮蚀斑纯化。Western-blot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ILTV gB基因和NBVF基因在rFPV-gB-F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为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与鸡痘活载体多价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重组禽痘病毒中表达多个禽类病原的主要免疫原基因是构建多价基因工程疫苗的前提 ,但相关研究很少。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ILTV)gB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转移载体的基础上 ,构建了含有ILTV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 (NDV)F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gB-F ,采用脂质体转染禽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 (CEF)细胞后 ,通过蓝斑试验筛选出重组禽痘病毒 (rFPV-gB-F) ,并进行了 6轮蚀斑纯化。Western blot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ILTVgB基因和NDVF基因在rFPV-gB-F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为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与鸡痘活载体多价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16年6月,广西邕宁某场有20%的阳江鹅在喙、眼和脚出现赘肉状痘癍,临床无死亡病例。为了研究此病的病原和基因特征,采集痘癍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并利用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及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其病原为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APV)成员,命名为YNE。通过对病毒核芯蛋白P4b编码基因(fpv167)和DNA聚合酶Popr编码基因(fpv094)的部分序列串联进行比对,发现该毒株与1991年分离于北美林鸳鸯的APV高度同源,属于A5.2基因分支。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同期发生在该场的麻鸭源APV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可达99.9%,初步证实该病毒可以在鸭鹅间跨种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天花、猴痘可感染人并引起严重皮疹、发热等临床症状,均为烈性传染病,是潜在的生物恐怖因子,因此需要建立针对其感染的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方法:分别设计正痘病毒属通用型、天花病毒特异、猴痘病毒特异的引物与荧光标记探针,建立荧光定量实时PCR方法,对人工合成或模拟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可在4h内对天花或猴痘病毒感染进行特异性鉴别诊断,检测灵敏度可达100拷贝/25μL反应体积。结论:本方法可作为一种检疫与反恐应急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可准确、快速地鉴别诊断可感染人的不同属痘病毒的特异PCR方法。方法:设计针对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和传染性软疣病毒属的多对特异引物,并制备相应的DNA模板,针对不同的模板优化引物与反应条件,分别进行检测筛选,建立病毒属特异的单独与多重PCR方法。结果:单一模板的PCR扩增反应中,正痘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可达101拷贝/μL(引物为OPEaL-F1880/OPEaL-R2057),副痘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可达101拷贝/μL(引物为PP2/PP3),传染性软疣病毒的检测敏感性为100 pg/μL体系(引物为MCV1/MCV2);混合模板的PCR扩增反应中,各属特异的引物均可获得预期大小的特异片段。结论:我们建立的PCR诊断方法,可用于痘病毒科不同病毒属感染的实验室特异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刘铮  刘颖  邵一鸣 《病毒学报》2013,(4):437-441
正痘病毒载体在重组疫苗研究中有广泛前景,但其罕见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阻碍了发展。正痘病毒属中具有较宽宿主范围的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具有典型的宿主范围基因K1L、CP77和C7L。这三个基因对不同宿主细胞具有选择性,可以扰乱宿主细胞信号通路,并且与病毒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