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开展诸如“观察鱼的外形与游泳”、“观察鱼的呼吸与鳃的外形”、“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等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会因为鱼停止呼吸或呼吸十分缓慢而影响探究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一条鲜活的鱼在水中保存不久也会因呼吸衰弱甚至窒息而不能继续保存。那么,怎样才能延长鱼的存活时间呢?能不能对鱼进行人工呼吸呢?如何对鱼进行人工呼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的这块鱼化石,是地质部一个野外队采自四川重庆附近的,化石保存在灰绿色钙质细砂岩中。经著者观察应属半椎鱼科(Semionotidae)的化石,代表鳞齿鱼属(Lepidotus)的一新种。鳞齿鱼是侏罗纪时分布很广的鱼类,虽在四川等地早被野外地质工作者发现,但至今还缺少对这类鱼的记述。重庆发现的这块鱼化石虽然保存不太完好,但对今后系统地研  相似文献   

3.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4.
华东地区鱼蛉二新种(广翅目:齿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记述华东地区鱼蛉二新种,均为齿蛉科(Corydalidae)的鱼蛉亚科(Chaulioinae),江西斑鱼蛉(Neochauliodes jangxiensis Yang et Yang)采自祁禄山,灰翅栉鱼蛉(Ctenochauliodes Rriseus Yang et Yang)采自黄山,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指环虫属十一新种,它们寄生于我国下列几种淡水经济鱼类:密鲴 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鳤鱼Ochetobius elongatus,鯮鱼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鳑鲏 Rhodeus sp.。 文内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日本红娘鱼(Lepidotrigla japonica)鳃上的单殖吸虫1新种:红娘鱼轮盘虫(Trochopus lepidotrigla sp.nov.),以及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鳃上的1中国新记录种:戈尔韦轮盘虫(Trochopus gaillimhe Little,1929)。新种红娘鱼轮盘虫以其后吸器上3对锚钩特殊的形态大小而区别于该属的近似种。所有标本均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许多年来在研究胎生的现赏鱼类工作时,我们曾给自己定了一个寻找保存蒐集的鱼类原色方法的任务。大家知道,通常把水生动物保存于酒精或福尔马林溶液中的方法,标本常要迅速褪色,并且,照例只有黑色色素被保存下来。在养殖胎生鱼时,有时遇到稀有的颜色的组合,想要保存它们,但是我们不晓得保存浸渍标本颜色的可靠方法。在1938年我们采用过一种制备鱼类干标本的方法,在保存原色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结果。我们拿刚死  相似文献   

8.
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成像已经成为古生物研究中一种新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不损坏化石的前提下,提供化石内部超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利用瑞士光源最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分析了7个采自浙江长兴志留系(约4.28亿年前)的早期盔甲鱼类浙江曙鱼三维立体保存脑颅化石。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结果显示,盔甲鱼脑颅完全由软骨组成,并没有软骨外成骨存在的证据;盔甲鱼脑颅解剖结构能够被精细保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脑颅软骨与周围软组织在埋藏过程中的异时分解。利用AMIRA或AVIZO等计算机三维虚拟复原软件,三维虚拟复原了7个曙鱼脑颅模型,首次揭示出盔甲鱼脑颅内部详细的解剖结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盔甲鱼的脑颅已经发生了显著的重组,具备了颌发育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的这一鱼化石是成都地质学院寄交我所鉴定的。据称标本采自四川泸州市附近,其产出层位无记载。鱼化石保存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中。经观察应属于半椎鱼科(semionotidae),代表鳞齿鱼属(Lepidotes)的一新种。鳞齿鱼在地史上延续较长,其化石在晚三迭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均有发现。地理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12月,浙江大学主持对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11月,在保护区内的东山林区溪流中(属乐安江,鄱阳湖水系)采集到鱼类标本10尾,经鉴定为浙江省光唇鱼属一新纪录种——克氏光唇鱼Acrossocheilus kreyenbergii(Regan,1908)。标本现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ZMNH)标本库。克氏光唇鱼活体呈青黑色,背部色深,腹部白色;酒精浸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条寄生粘孢子虫3新种,标本采自湖北少鄂州市梁子湖、大冶县保安湖和武昌东湖。文内记述3个新种的形态结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正在广东南海县西樵山陈列馆展出的一件珍贵展品——亚洲象(Elephasmaximus)头骨。据了解,这个头骨系清末民乐陈家村的农民从一口渔塘中挖掘出来的。解放后有关部门曾就这个象头骨作过初步观察,但至今还未作过详细的描述和报导。这一头骨的保存较好,有必要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13.
李娜 《化石》2009,(2):80-80
3月26日,Nature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家在云南曲靖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一件近乎完整的硬骨鱼标本,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领导的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将其命名为“梦幻鬼鱼”。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保存完整的硬骨鱼及有颌脊推动物化石。也是志留纪唯一保存完不足的有颌类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预言鱼目是中生代海生近鲱形类的一个绝灭的支系。由于与弓鳍鱼目密切的亲缘关系,预言鱼目在研究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早期预言鱼目的化石证据非常匮乏;直到最近,产于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的强壮鱼是该目中最古老的也是三叠纪唯一的成员。本文根据产于贵州西部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的两块保存良好的标本命名了预言鱼目一个新的属种,奇异盘县鱼(Panxianichthys imparilis gen.et sp.nov.)。盘县鱼的生存时代略晚于强壮鱼,但它比产于欧洲晚侏罗世和美洲早白垩世的预言鱼目其他成员要早很多。盘县鱼具有预言鱼目的共近裔性状,上颌骨上具有感觉管,但它保留了一些其他预言鱼目鱼类所不具有的原始特征。分支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盘县鱼是最原始的预言鱼目鱼类,为揭示预言鱼目的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强壮鱼和盘县鱼的相继发现表明,预言鱼目的早期分异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的鱼粪化石,过去很少研究,仅尹赞动与(?)义睿两同志于1934年在贵州桐梓县青杠哨守营房之北白垩纪下部地层中,采到鱼粪类化石一枚,曾由尹教授为文详加记述,同时还记述了一枝来源不明的鱼粪,推测可能产自我国南部古生代地层中。此外虽有八先后见到鱼粪化石,但多未加注意。1951年10月李德生和马继祥二同志于陕西鄜县葫芦河黑水寺侏罗纪上部地层中,及邠县水北沟三叠弛延长层地层中,采到若干鱼粪化石。此次所采到的材料,保存较佳,以产出地层时代及标本本身状况来讲,在我国化石史尤其鱼粪化石方面,颇饶意义。作者原加以记述。  相似文献   

16.
1974年5月我所东北中生代鱼化石考察组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哈玛采得一批鱼化石,除了少量标本因保存不好不能鉴定外,其余标本分别属于三个属、种:长头松花鱼(Sungarichthys longicephalus)、贪食吉林鱼(Jilingichthys rapax)和巨口哈玛鱼(Hama macrostoma)。本文只描述吉林鱼和哈玛鱼两个新属,这是中生代化石鱼类中比较进步的一些种类,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这个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白垩纪鱼群的组成,而且对白垩纪鱼群的演化,以及东北地区白垩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1989-1991年共检查福建沿海录属于31科的843尾鱼,只在带鱼科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毒鲤科的鬼鲤(Inimicus japonicus)、鳍科的鲈鱼(Lateolabrax jiponicus)、鲤科的驼背拟鲤(Scorpaenopsis gibbosa)和石首鱼科的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找到5种牛首科吸虫,经鉴定,其中1种是新种,1种为我国新记录,3种为宿主新记录。现将各虫种描述于后。模式标本保存在汕头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0月,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在河南省林州市进行鱼类资源普查时,采集到30尾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鱼类,综合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确定其为中华多刺鱼Pungitius sinensis,为河南省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鱼类标本室。本文对该鱼的主要鉴定特征、分布区域、可能的来源、生存环境等做了初步分析。该鱼在我国北方(辽宁、黑龙江、吉林、天津、河北等省市)及韩国、日本北方均有分布,记录最南分布区域为北京市,为北京市二级保护鱼类。此次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鱼最南端分布界限,为进一步开展该鱼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SOD对4℃保存人红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OD对延时保存红细胞损伤防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取义务献血人员静脉血,置4℃冰箱保存。保存前后不同时期用标准方法分别检查各项指标,用生物荧光素标记红细胞,测定24h活存率。实验分3组:ACD和/或GMA、抗氧化剂(SOD)组。结果:SOD组保存75d,无氧糖酵解率维持在保存前的86.2%,ATP为56.4%,PK为64.3%,明显高于GMA或ACD组。保存75d整体回输后24h活存率为86.1%,与GMA保存42d(89.1%)结果接近。结论:用抗氧化剂保养液在4℃条件下保存人血红细胞从42d延长到75d,红细胞无氧糖酵解率、ATP、PK和整体回输后24h活存率等均与42d保存方相符,为红细胞的活存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肋鳞鱼目是新鳍鱼类的一个干群,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生活于欧洲和华南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其中肋鳞鱼科鱼类通常个体较小,标准体长很少超过55 mm。根据最近发现于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拉丁期(~240 Ma)海相地层的3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肋鳞鱼属一新种,霸王肋鳞鱼(Peltopleurus tyrannos sp.nov.)。该发现代表了中三叠世个体最大的肋鳞鱼属物种(体长达72 mm),为了解肋鳞鱼科的骨骼形态和摄食分异提供了新的信息。霸王肋鳞鱼不仅上、下颌口缘具有颇为粗壮的牙齿,在口内的颚翼骨上还生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钝牙;推测这些钝牙可能用于压碎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和被硬鳞的小鱼,这与此前在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方肋鳞鱼体型很小(标准体长为26 mm)、口缘无牙、个体数量丰富,可能代表了一种集群游动、捕食细小浮游无脊椎动物的肋鳞鱼物种。新的发现表明华南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中的肋鳞鱼属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